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中国信仰史的四个阶段
发布时间: 2023/2/16日    【字体:
作者:杨鹏
关键词:  信仰 历史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从信仰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通常来说,人们会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民族等方面来看中国历史。从信仰角度看中国历史,目前在中国学术界是很少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中记载,司马迁写《史记》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天人之际”,是天人关系,天命-天道与人的关系,这属于信仰层面的关系。今天的历史著作,似乎已失去“究天人之际”的认知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天人之际”的认知,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历史。因为历史的行动者,从周武王、周公到孔子再到刘邦,都有天命意识,都有天人之际的认知,其行为都受其天命认知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从信仰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从方法上看,是非常传统的角度,是中国传统天人之际的正宗角度。从中华精神史看,从人类精神史看,缺少天人之际的关注,缺少人神关系的思考,这是非正常状态。
 
心中有了信仰,一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首先会从天人关系出发,从人神关系出发,再去看人与人的关系。王怡曾总结为“十字精神”,我很认同,经常重复这个说法。若按照这样的次序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将看出截然不同的本质。
 
中国的历史非常漫长: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新朝-更始帝-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夏朝公元前207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讲解4000多年的信仰和历史的演化,是极大的挑战,非常困难,我只能摘取要点,让大家抓住最核心的思想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变化。
 
中国信仰史的四个阶段
 
从信仰史角度看,中国4000多年历史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天命阶段:以天命为中心,相信天命以及上天的意志。
 
二是天道阶段:天道和天命是有差别的,天命强调上天的命令与意志,天道则是上天的法则、上天的自然法。
 
三是道的阶段:纯粹的自然之道,前面的“天”已经消失,只剩下道的自然法则。
 
四是心的阶段:佛教在西汉东汉之际进入中国,其后慢慢产生了以“心”或“自心”为中心的信仰。
 
天命阶段主要形成于西周时期,天道阶段主要形成于春秋时期,道主要形成战国时期,心的阶段是佛教入华以后慢慢形成的。
 
与信仰史对应的人格与社会变化
 
“天命-天道-道-心”,每一个信仰阶段都有相应的人格形态与社会形态。
 
天命阶段的人格形态是君子,君子敬畏天命,聆听天命,修德以配天。
 
天道阶段的人格形态是圣人,圣人要以自己的智慧去洞察天道,运用天道。相比起天命阶段,天道阶段开始从上天意志移向上天法则,从祈祷转向观察与思考,对自我智慧有更高的依靠性。
 
道这个阶段的人格形态是圣王,圣王以圣明之智能,洞察和运用自然世界的法则和能量。自然被动,圣王主动。
 
心的阶段,人相信佛性在心,要修炼成佛,顿悟成佛,自心成佛,自我的重要性达到顶点。
 
四种人格形态对应四种社会形态。天命与天道阶段,对应的是君子圣人,大体是贵族共和、封建社会。道与心阶段,对应的是圣王,皇帝内断于心、君主集权。
 
四千年思想史,从天命阶段开始到自心阶段结束。天命-天道-道-心,历史阶段性是明显的,但这并不是说四个阶段是前后替代的,前阶段的思想要点,与之后的历史阶段是交织存在的状态。
 
不同信仰阶段的代表人物
 
各思想阶段,各有其代表人物,我粗略疏理一下。有些人物,皆有几个阶段特征,但核心思想特征是突出的。
 
天命阶段代表人物:大禹-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墨子-刘邦-汉文帝-董仲舒等。
 
天道阶段代表人物:老子-左丘明(《左传》)-朱熹等。
 
道阶段的代表人物:庄子、商鞅、邹衍、荀子、韩非子、秦始皇等。
 
心阶段的代表人物:释迦牟尼、惠能、张载、王阳明等。
 
世界比较,从天命到天道阶段,人格形态从君子到圣人,社会政治从贵族到共和,与JD教信仰比较容易找到共性。然而,从道的阶段到心的阶段,人格形态以圣王、佛菩萨为中心,对应社会形态是皇帝独断君主独裁,与JD教价值比较抵触。
 
天命阶段
 
天命论是中国信仰史的第一阶段,也是本次讲座的重点,涉及到很多代表人物。每一个代表人物,我会用历史文献来展现其思想。
 
中国夏朝的建立,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大体与《圣经·旧约》记载的亚伯拉罕离开乌耳(约前2100-前1900年)的时间接近。学术界对这两段时间,大禹和亚伯拉罕的时间,都有不同的讨论,但是可以看出,中国传说中的大禹与亚伯拉罕的时间比较接近。不仅所处的时间比较接近,他们的信仰表达居然也非常接近。
 
关于大禹的记载,最早的文献出现在遂公盨(西周中后期的一个器皿)里面:“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上天命令大禹整治国土,根据山形疏通川流,大禹治水是听从“天命”而为之。
 
《尚书·洪范》记载,箕子回答周武王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上帝震怒,不赐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后来,鲧被流放死了,禹于是继承兴起。上帝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安定下来。”
 
原文如下:“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最早记载大禹事迹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学界对真伪有争议)。
 
今天的法学界依然把“洪范”作为“大法”的象征,这段记载体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法概念。
 
国家大法从何而来?法律的原则从何而来?《尚书·洪范》认为,来自至上神上天-上D。这与《圣J·旧约》“摩西十诫”类似,上D赐下十诫律法。不同的是,《圣J》对十诫律法记载非常清楚,而我们对“洪范九畴”的具体内容却了解不多了,仅能通过箕子的转述而知道一点。
 
不论如何,《尚书·洪范》认为,有一部“大法”来自于上D,这是天降神法,这是大禹能够治理好天下的前提。
 
我们再看大禹的执政理念。《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之言:
 
“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慎乃在位,安尔止”,指对于权位要非常谨慎,满足于该停止的地方,知道权力的边界所在。
 
“辅德”就是要辅助德行和德的准则,这样天下就会大大地回应。
 
“清意”指要洁净自己的意念,然后去侍奉上D的命令。
 
“天其重命用休”,指上天不仅会赋予其使命,而且会带来吉祥。
 
大禹总结了治理国家的前提,体现了天命与治理之间的关系:第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权位,这是责任;第二要知道权力的边界;第三要辅助有德之人以及德行的发展;第四要洁净自己的意念,侍奉上帝之命。这样,上天施恩赐福,国家安定有序。
 
我们认为,传说中的夏朝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大禹是中国精神史开篇的重要人物。《尚书》关于大禹的文献记载与《圣经·旧约》的记载有些地方比较相似,都有一种对至上神的信仰。亚伯拉罕应上帝呼召,离开乌耳去迦南地,他信奉唯一的上帝。大约相同时期,大禹知道一切归于一位主宰神,归于主宰神所赐洪范大法。大禹认为人必须洁净自己意念,敬虔侍奉上D之命,这样才能够成功。
 
罪恶与敬畏
 
夏朝终结,进入商朝。《尚书·商书》记载商汤之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说:“夏王朝有罪过,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讨他们。”对商汤而言,信仰是非常清楚的。
 
《尚书·商书》记载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之言:“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伊尹指责夏王桀“弗克庸德”,不履行德的准则,解释商人征讨夏王桀的原因是他“慢神虐民”,怠慢神明,虐待民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敬神爱民的力量,另一种是慢神虐民的力量。
 
《尚书·商书》记载伊尹之言:
 
“惟上D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上D不会按照不变的方式来对待人。行善的,上D把多种吉祥加在身上;作恶的,上D把多种殃祸降下来。
 
敬天爱人
 
《尚书·泰誓中》记载周武王之言: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上天恩惠民众,君主侍奉上天。“辟”是君主的意思。君主侍奉上天,必须惠民爱民,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周武王把君主放在天与人之间来考虑问题,敬天爱民-敬天保民-敬天惠民。
 
《尚书·蔡仲之命》记载周公之言: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上天不会按照血亲与谁亲疏,只辅助品德高尚的人。天人之间靠“德”沟通,“德”是人通往上天的通道,也是天命降临人的通道。
 
上天-天子-
 
《论语·尧曰》记载孔子之言: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宇宙之中只有上天是伟大的,尧以上天为榜样,以上天为法则。
 
《墨子》记载墨子之言:
 
“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意思指我知道上天是比天子更尊贵,更有智慧。若君王行善,上天就赏赐他;若君王残暴,上天就惩罚他。所以,上天的尊贵、智慧远远高于天子。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刘邦生病,吕后把医生请来。医生进来后,高祖就问他:“我的病怎么样?”医生说:“你的病可以治。”于是高祖就谩骂他,为什么呢?在这里,估计医生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言下之意是:“高祖,你的命运是由我来决定的,我可以治你身上的病。”这触发了刘邦的一种神学思考,我的命不是由医生决定的,而是由上天决定的,如果上天要让我走,医生有什么用?如果上天不要我走,我也不需要这个医生。刘邦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归于上天,有明显的天命意识,认为自己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D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在谏言立太子的问题上,汉文帝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上D神明没有接受祭品,天下的人民也不满意。他把自己放在上D与人民之间来考虑问题,历史上的明君多有这个特征,如汉朝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认为,向上要上D接纳,向下要人民满意,这才是治理国家、走向盛世的前提。
 
《春秋繁露》记载董仲舒之言: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天是谁?众神之君主。如果侍奉上天不完备,即使侍奉其他百种神,也是无益。这是唯一神教的思想,即敬奉唯一的神才管用。
 
综合以上文献的记载,从夏禹到商汤、伊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墨子一直延续到董仲舒,都有天命意识。不仅如此,以后一些开国君主也有敬天爱人的思想,也习惯在上天与人民之间设定自己王权的职责。
 
天命论是中华精神史上的第一个核心思想,虽然被压制,但不会从中国人的精神中消失。天命论的思想,与JDJ上D意志的思想有近似之处。
 
天道阶段
 
天道论以老子为中心,《左传》、《礼记》以及朱熹的思想里面都有相关的内容。天道跟天命不一样。对应西方神学,天命类似于上D的命令,天道类似于上D的自然法。
 
《独立宣言》将美国宣告独立的原因归于“自然法及自然的上帝(The Laws of Nature and Nature's God)”,天道类似于自然法,上D运行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
 
老子《道德经》: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上天之道,利益万物,不损害万物。上天之网无处不在,看起来空疏,如果有人违反上天之法,一个都不会被放过,会受到惩罚。前面是普遍的爱(利而不害),后面是普遍的公义(天网恢恢)。
 
《左传·文公十五年》记载季文子之言: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什么是儒家所讲的礼呢?礼是顺乎天意,天道在人间的法则和表现,天道是礼的基础。季文子有洞察力,属于“十字”思维。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之言: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是先王承受天道,用天道法则来治理人的情感与欲望。
 
朱熹《中庸章句》: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人的本性是受天理而来,天理就是天道,天道就是上天之道或上天的自然法。
 
从天命到天道,天命是上天主宰的意志,天道是上天治理世界的法则。天命和天道阶段,主要集中在春秋以前,到战国时期就开始进入道论了。
 
道论(自然主义)
 
道论是自然主义,“道”的前面已经没有天没有帝没有神,只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东西,这就开始进入道论自然主义。
 
道论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有庄子的思想。《庄子》虽然也有讲到神性之天,但主要是道论,其宇宙观是天地宇宙观,“天”已被庄子自然主义化。邹衍以道论为主,商鞅、荀子、韩非子、秦始皇都是自然道论的代表人物。
 
《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未有天地,自古以故存”,道在天地之前。“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里面的“神”是动词,道使“鬼”和“帝”具有灵验。庄子把“帝”(商周最高的主宰神)放在“道”的下面,“帝”被道所生,庄子把“道”提到了绝对的本体位置,这是一次很大的思想变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
 
邹衍认为五德的循环转移,决定着历史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决定着整个宇宙和历史的运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然后土又克水,这么不断的循环,历史的演化无非是五种力量的转移。这里面完全没有天命的恩典和拣选,一切都是自然力量在运行,把宇宙彻底自然化。“阴阳五行”观念出现,认为只要顺应自然力量就能趋利避凶了。
 
《韩非子》: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没有造物主,道是一个自然的本体。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行有常”,上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既不会为尧存在,也不会因夏桀灭亡。我们能够以合适的治理方法,回应上天的规律,那就吉祥。如果回应的办法不妥、混乱,那就是凶。
 
荀子把主宰神(天),进行了唯物论与自然主义的解读。“天行”指的是自然规律或物质世界运行的法则,这个法则不会区分明君与暴君、好人与坏人,也不会干预伦理道德。若掌握天的法则,等于掌握事物的规律,不用祈祷,不用事天,仍然会有风调雨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秦始皇用上古的“帝”号,称自己为“皇帝”——伟大光明的上帝。然后,秦始皇推行邹衍的“五德”之说,世界是五种物质力量的循环往复,周朝得了“火”德的力量,秦替代了周,得了“水”德。所以,秦始皇把王朝的治理与合法性,跟自然法则统一起来。
 
但是,邹衍、秦始皇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不同于今天数学化的科学的理解。问:“五德”循环,今天到什么德了?什么时候循环一轮?能得到什么答案呢?答案的客观依据何在呢?不知道。
 
一切处于循环替代的动态之中,只有圣人、特殊的人可以把握“五德”,这就直接进入了神秘主义。一旦进入神秘主义,就没有客观标准,只有圣王知道。
 
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是第一次把君王与“龙”连接在一起,称秦始皇为“祖龙”。“祖龙”是龙之祖,兽类龙祖登上了人类王位。
 
到了唐代,这种思想演化成什么呢?当面对纯粹的自然力量时,对这种力量又不是基于科学的理解,而是类似于“阴阳五行式”的理解,没有量化确定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充满神秘主义,没有办法客观化和数学化,居称只有少数圣人-圣王能够把握。
 
流行于唐代的《阴符经》记载: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上天有“五贼”,命-物-时-功-神,即命运-物质-时机-功力-神迹,能够发现“五贼”的人,能够昌盛。若能把“五贼”的规律掌握在心中,宇宙就在此人的手中,万物就从此人的身上出来。
 
这是把“天”进行了“道”化处理。“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人一旦进入纯粹的以“自然之天”为中心的状态,其背后就是要当皇帝,把自己当作主宰神。
 
心的阶段
 
“心论”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形成的。佛教在印度和东南亚的思想特征,与中国化的佛教大不一样。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演化出一个核心的思想——心论。“心论”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惠能、张载、王阳明。
 
宋·释普济(1179-1253)《五灯会元》卷一: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
 
这就是宋代释普济对佛教精神的理解。除《五灯会元》外,我还没有找到有更早的文献资料有这样的记载。
 
这里的人格定位是什么呢?“世尊才生下,一手指地”,指佛祖**生下来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吾独尊”。我就是天上、地下的主宰,这把自我-自心抬到无限高的位置。
 
《五灯会元》 “天上地下,惟吾独尊”,与《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两者在精神层面非常接近,天命-天道已经不复存在,进入“惟我独尊”的精神状态。
 
《坛经》记载惠能(638年-713年)之言: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仁者心动”指的是,心主宰着风,主宰着幡,主宰着万物,主宰着一切,这是什么心?学者们有许多解释,例如说是佛教唯识学中的心识。《阿含经》称“心为法本”,《华严经》称“一切唯心造”,这样的心,似乎是宇宙之心、万法之心了。这万法之心,与缘起论理论能统一吗?
 
最重要的是,宇宙之心与人心,皆为心字,是在逻辑上把两者界定清楚,还是有意使之混同,混同成“我心即宇宙之心”?在心学传播中,似乎是后者,有意相混。南宋陆九渊称: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宇宙心与吾心为一,吾心即宇宙心。这是什么?神。
 
张载(1020年—1077年)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知识分子最喜欢这一句,我们不妨想一想,难道天地没有心,生民没有命,万世的太平是由一个人能开创的吗?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从殷墟甲骨文开始,整个中华文明不过3000多年。一世有二十年,万世达二十万年,一个短短不到百年的生命,怎么能够为万世开太平呢?背后是,天地是我立定的,万民命是我立定的,学问是我传承的,万世的太平盛世是我控制的,把自己拔高到了主宰神的地位,控制天地、控制命运,控制思想、控制万世,时间、空间和万民都在他的一心之中。
 
王阳明(1472年-1529年)《传习录》: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的心光明无比,就是宇宙之心,我还说些什么?
 
中国信仰史四阶段与JDJ信仰
 
我们重新回到“从信仰角度看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国信仰史可分成两截,“天命-天道”是在天的范围之内,对应的人格形态是君子和圣人,社会政治是贵族共和。“道-心”已脱离天的定义,对应的人格形态是圣王独裁、君主独断。
 
天命-天道
 
天命-天道,都有天在定义着,前者是天的意志与命令,后者是天的自然法则。从《Bible》角度看,很好沟通。天命接近上D之意志,上D之命令,God’s commandments. 天道接近上D之自然法,God’s natural law. 天命降临与JD教的恩典论,可以相互对应。天道论表现为自然律和道德律。天命-天道与《Bible》,哲学层面相近,都属于本质主义的向善论信仰家族。
 
道-
 
道论下,道为创生源,没有道以外的造物主。心学下,我心即宇宙之心,我是神一样的存在。今天很多人以理性科学的话语来反对信仰,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要讲自然的法则与规律,信神有恩典是不科学的,追根溯源,可以追到无神论的道论上,以法家道论为代表。当然还有马教的唯物主义。还有不少人以自由主义来反信仰,认为我就是自己的主宰,我是独立自主的,不受任何规则限制的,其思想根基其实是佛学的此心光明、即心成佛。
 
对话与超越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天命论-天道论,代表人物周公-孔子-老子-墨子可以与摩西、众先知以及JD对话。道论-心论,代表人物为秦始皇、商鞅、惠能和王阳明,如何对话?
 
从西周的“天命观”到唐朝兴起的“自心观”,这是中华信仰演变的方向,从以至上神“天”为中心滑向以自性中“自心”为中心,成批以自心为信仰的骄傲的人群出现在中国。以“自心”面对世界的中国人,会遇到什么问题?
 
天命心如何与世界对话?天道心如何与世界对话?道心如何与世界对话?自心如何与世界对话?这才是对话的根本。如何对话,并在对话中超越到更高的融合层次呢?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要讲中国信仰史变化,只能抓住要点。但一讲要点,就会粗而不精,会忽略许多丰富的细节,其实细节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次讲座,主要给大家一些刺激一些启发。一个小时,大家能抓住“天命-天道-道-心”的变化,就多少有所收益。细节方面,未来进一步完善。我希望在一个小时的讲座里,一定要给大家奉献一些新的洞察,提供新的视角,让大家有所收获。
 
编者注:2023年2月,杨鹏《尚书》二十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今天编发的,是杨鹏老师2023年2月4日在“神州更新”所做的“从信仰角度看中国历史”的讲座整理稿。尚书二十讲呼应了这次讲座提到的“天命-天道”论。
 
掌上国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王权的祭典:传统中国的帝王崇拜
       下一篇文章: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