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致思倾向的基本特色
中国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文化史上,有着卓越贡献。春秋末年,儒墨同称“显学”;战国初期,则道墨相互争胜,故孟子谓当时士人,“不入于杨,则入于墨。”儒、墨、道三大学派,鼎足而立。由于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赖以建立其思想的科学基础不同,其学术思想的旨趣显然各异。因此在认识论上,各有不同的特色。探讨道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作用,应当从探讨其认识论上的基本特色开始。这又不能不同儒、墨略加比较。
一、儒家一一注重思辨理智
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主张积极干预政治。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参政意识比较浓厚。他们从现实社会的政治情况出发,分析社会矛盾,推行经邦济世的社会政治学说。注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是儒家思想的突出优点。因此,孔子主张:“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强调认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反对凭空臆想,主观武断。在认识论上这是可取的,对后世有其良好影响。
子思发展孔子思想,提出著名的认识公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博学”,广泛地了解事物的各种特性。有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审问”,详细地询问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孔子说过,“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博学、审问的基本倾向在强调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
“慎思”,将感性知识加以联贯思索,所谓“闻一以知十”,“举一而反三”。“明辨”,对思考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判断,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正是如此。慎思、明辨重在理性思维。
“笃行”将正确认识见之于行动。继承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思想,强调知行结合,主张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
学问、思辨、笃行,可谓认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一公式,无疑对儒家认识论有重大贡献,成为后代思想家探讨认识问题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偏重于探讨政治、伦理问题,所谓学问、思辨、笃行很少同探讨宇宙本原、自然奥妙相结合。因此,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不如道家和墨家。儒家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劳力者的“劳心者”,一般都不大关心如何减轻劳动的问题,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在于千方百计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儒家在科技发展上少有建树,是不奇怪的。
二、墨家一一注重感性经验
墨家同儒家相反,它的创始人墨翟,代表劳动者利益,主张自食其力,反对剥削压迫,倡导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主张非命而尚力,追求个体小生产者的自由发展。
墨子注重实际生产经验的总结,提出以实际经验作为判别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即所谓“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的实质,一以历史记载的前人间接经验为依据;二以广大群众直接感性经验为验证;三以国家人民所得的实际利益为准则。将“事”、“实”、“功利”作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具有经验论的浓厚色彩。这种狭隘经验论倾向,不能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认识真理,必须以实践经验为依据,这是正确的;但实践经验只是认识的出发点,它还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感性经验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改造、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还须经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是否真理。把“经验”作为检验认识的依据,无异于以“认识”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这是错误的。墨家思想立足于总结生产实践经验,故对古代数学、光学、力学,以及形式逻辑都有重要贡献;由于坚持狭隘经验论,难于有新的发展,很快就趋于消沉。
三、道家一一注重理性直觉
道家,以老子为创始者。他认识到,儒家讲思辨,墨家重经验,都有局限性。为了克服它们的局限性,转而注重理性直觉。认为人们既不应沉缅于思辨理智,亦不应拘囿于狭隘经验,应当超越理智与经验,诉诸理性直觉,才能把握绝对真理。
老子认为理智越多,欺诈越多。他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伪。”主张“绝圣弃知”。他认为经验是靠不住的。否认人体感官对外界的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源泉。认为感性认识活动,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此,要“塞其兑,闭其门。”(56章)理性直观的基本特点是重“休认”而不重逻辑论证。其具体主张是:
(一)不见而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章)提创神秘直觉体认方法。
(二)守静观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肯定万物静双皆自得。人但守其虚静,不可有所作为。
(三)涤除玄览。“载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10章)意思是说:拥魂抱魄川安身,永久不相离失;结聚精气以致柔顺,如无欲的婴儿;涤净玄妙的心镜,不染一丝瑕疵。要做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充分发挥超越感性的“理性直觉”的作用,才能向“道”。
同儒、墨不同,道家狂热地主张理性直觉。它割裂感性与理性,不懂理性认识中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企图用静观玄览方法通观万物,把握绝对的“道”,排除耳目之实的感性经验,与学问思辨的理性智慧。理性直觉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是当前科学界争论的问题。彭加勒、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十分重视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直觉能力被誉为“自由创造力”。道家的直觉是否有此魅力,值得深思。道家思想在认识论上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道家、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贡献
道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对古代科学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作用。
早期道家一一以老庄为代表。建立了玄之又玄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表面上看,它主张“绝圣弃知”,企图回到“结绳而用”的原始社会去,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作社会伦理堕落的契机。但从实际思想后果看来,它强烈地冲击了“不语怪力神”的保守思想,为敢于探寻“奇技摇巧”的进取思想,开了绿灯,反而予科技发展以促进。
黄老道家一一出现于秦汉之际,代表了新兴封建阶级的利益。吸取了儒、墨、名、法、阴阳诸家学说,成为新道家。新道家在政治哲学与自然哲学两方面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政治哲学方面:提倡“清虚自守”的“君人南面之术”,《论六家要旨》指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汉书·艺文志》也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种思想符合西汉初年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汉初,经过长期战争破坏,新的政权刚建立,力量薄弱,需要与民休息,发展经济。从而也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哲学方面:同秦汉方士的神仙方术相结合,研究天文、地理、医药及养生之道,发展《老子》的“长生久视”思想。因此,术数、方技之学在西汉十分盛行,秦代焚书坑儒时,唯独术数、方技之书未遭禁绝,为方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有利条件。
《艺文志·术数略》详载有当时天文、历谱等六种术数的文献。指出: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其书有21家,445卷。这是古代的天文学、不过作了某些人事附会。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生杀之实。”其书有18家,56卷。讲古代历法学,包括气象、物候知识等。
秦汉之际,方士蜂起,各有专长,方技著作中保留了更多的技术知识。《艺文志·方技略》关于医经与经方的论述是: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之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其书有7家216卷。《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就包括在医经文献之中。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其中包括《风寒热十六病方》等古代方药著作。
古代的巫术孕育了科学的胚胎,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可以说就是巫师。在很长历史时期,巫医不分。医卜星相合流,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都与之有血缘关系。汉代的方术科学同远古的巫术科学一脉相承,是以后道术科学的先声。
术数与方技,同道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是可以肯定的。术数与方技虽不是严格的科学技术,却保留了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原始知识,因方术与科学未严格分离,故称之为方术科学,它比远古时代的巫术科学有所前进的地方,是已有一定的专业分工。
先秦时期的原始科学,除了农业科学和兵器技术有农家和兵家专门研究外,其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药学、地理学等,都属于术数与方技之列,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专重文化礼乐;法家专重法、术、势。不涉技术:墨家、名家、阴阳家,久己衰落失统,与科学技术有密切关系者,唯有道家思想。因它能以独特方式,揉合哲学、宗教和原始科学,予原始科学的发展以帮助。道家思想正因其助长了术数、方技之学,故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儒家所不能起的历史作用。基于这种历史考察,李约瑟博士正确地指出,“道家思想对研究中国科技极为重要。”①
东汉中期,道教产生了。道家思想日益同道教合流。道教是由阴阳五行学说,秦汉方术揉合道家思想而形成的独特宗教,其重要特点之一在与古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汉以后,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少部门,都被囊括在独具特色的道术科学之中。所谓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术、存思、胎息、行气、导引、辟谷等。一切道术服务于现“长生久视”的宗教目的,包含了不少科学因素。这种道术科学往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构架,以神秘参念为修炼方法,以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为目的。道士们成年累月隐居山林,怀着宗教献身精神,潜心考察自然,力图为揭开生命和宇宙秘密作出贡献。因为他们坚信摆脱自然力的唯一途径,在于对宇宙本性的精确认识。道家思想为道教所吸收,使哲学宗教化。道教注重道术,道术则孕含科学,导致中国传统宗教与古代科学紧密结合的特点。道家(哲学)一一道教(宗教)一一道术(科学)三者相得益彰,致使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发挥了独特作用。研究道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应以剖析道术为中间环节。在道家和道教的长生久视思想及“养生学说”指导下发展起来的道术科学,包括了古代科学的大部分内容。凡天文、历法、地理、医学、药学、化学、气功、生理、卫生,无不与道教“长生久视”之术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难怪鲁迅早已指出:“中国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②精通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博士,对此论断有独到见解,他指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③
道家思维方法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道家和道教,为实现其“长生久视”的目的,在探讨生命和宇宙奥秘过程中,形成了同儒、墨大不相同的独特的思维方法,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从中得到极大益处。道家思维方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
一、整体思维方法
道家为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探讨养生法则,特别重视医药学,不少著名的道士成为著名的药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冰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都被视为道教文献而收录在历代道藏中。道教思维方法同中医学思维方法水乳交融。它以阴阳、五行等概念为阐述理论的逻辑范畴,形成原始的系统论思想。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在生命过程中,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构成有机统一的小宇宙,它与自然、社会等外部环境息息相通,构成相互制约的大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存在协调一致的关系。无论是内部机能协调性的破坏,还是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都会造成生理机能失调而影响生命。因此,根据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原则,要是有了疾病,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从体表特征的变化,判断其病变发生的部位与发展程度;经过药物、砭石、针灸治疗后,无需打开黑箱,只通过望、闻、问、切手段,可判定其生理机能恢复的程度。
这种医学理论,将人体五脏六腑看作一个整体。诊病的目的在进行脏腑功能分析。中医学将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同五行木、火、土、金、水互相配置,使五行成为五脏及其功能的逻辑符号。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整体制约关系,遵循这种关系。辩证、论治、施药,因势利导,可产生药到病除的奇效。
中医学特别强调人体生理机能与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息息相关的制约关系。《素问》、《灵枢》对此作了充分论述。自然界阴阳变化有其节律。《灵枢》把一日之间阴阳变化的节律比作四时,指出:“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与此相应,病变的发展存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朝则人气始生,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④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可称为整体功能协调学说。辨证、论治,必须遵循生理、自然、心理和社会“四维机制相关原理”。一注重生理机能一一五脏、六腑机能的相互作用;二考虑自然环境一一四时、五运、六气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三计较心理作用一一七情、六欲对生理、病理的影响。四联系社会环境一一生活条件、人己关系对病原及病态、心理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以上四维相关的思想,提出养生、却病的基本原则,“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里强调了注意生理、自然、心理三个方面的协调;但造成“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的原因,包含有贫富、贵贱、劳逸、饥饱等社会因素。四维结合,作出综合辩证判断,适应于整体综合治疗。道教的养生学说同中医养生、医疗学说完全一致,同样强调注意这四个方面。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自然的运动变化相适应,故研究养生学、医药学,必须同时研究天文与历法,掌握自然变化的节律,才利于炼丹、采药、治病、养生。在思维方法上,同样强调整体性。
二、直觉思维方法
道家和道教认为,“道”不能凭感官认识,只能靠理性直觉把握,主张采取“心斋”与“坐忘”,“存思”与“内视”等方法去体悟“大道”,使主体与认识对象(道)冥合为一。
(一)心斋与坐忘
所谓“心斋”一一斋者,斋戒之意。普通的斋戒,即是不饮酒、不茹荤。酒荤使人体血气混浊,故宜戒之。心斋,是戒除物质欲望,戒掉名、利、色。物欲使人心神昏迷,背离大道,亦宜戒之。“心斋”的基本要求就是绝弃一切物欲,使人心自然虚明坦白,虚到没有任何主见,连“我”也不复存在,对于世俗事物,一切无心,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
所谓“坐忘”一一指抛弃一切知识,忘掉事物的区别,达到一种特殊心态。正常的人需尽量扩充知识,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坐忘”则是离形弃知,忘记一切知识,取消一切差异,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区别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混沌的整体一一“大一”、“无”,保持一种“不知之知”的心态。
道家认为,一个人一旦忘去自然、社会以至自己的身体,摒除知识与情感,使心灵归于空寂,就与“道”冥合为一。这时人就得到绝对自由。“坐忘”是道家所讲的方法,是实现“长生久视”的宗教目的的手段。’掌握此种方法,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艰苦锻炼。
(二)存思与内视
存思一一或称存想。是道家修炼的又一方法。《云岌七签》引《老子存思图》说:存思的对象主要是“三宝”。人们如能排除尘世纷扰,集中思想于“三宝”,可以达到养生目的。一道宝一一无形之形,即太一。二经宝一一无象妙文,即宝经。三师宝一一无形之神,即太上老君。《三洞珠囊》之《坐忘精思品》引葛仙公语,论述存思的妙用说:“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体治道德、则万神震伏,祸灭九阴,福生十方”。说明通过存思既可引起各种“妙感”,又能长存“神气”、自能祛病延年。
内视一一通向科学认识的门槛
《孙岁人备急千金要方》论“养性”之法说:“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今见五脏如悬磐,五色了了分明,勿掇一也。”“不得浮思外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则炼功失败。
《庄子·人间世》认为内视与心斋相通,称`内视”为“听之以气”的“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一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一也。”
可见,“心斋”一“坐忘”一“存思”一“内视”是一回事,无非去掉形色物欲,反观自心,达于虚无之境,达于“大通”一一齐物我的混沌世界。
心斋、坐忘、存思、内视,本为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而采取的修炼方法。通过“内视”方法,却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科学效果。
1.可去病强身。
2.可体认人体的构造、经络、箭穴。
中医学早己知道并巧妙地运用直观法、内视法,体认人自身。它把人体看作小宇宙,通过内视法,体会到其中一些脏腑关系、经络关系、箭穴关系及营气、卫气周于身的节律奥秘。中医通过医疗实践、证实、检验了这些人体奥秘,现代科学尚未能揭示其底蕴。人体科学的建立,可望对这些奥秘作出科学说明。
这里涉及到何谓直觉,和直觉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问题。
道家的直觉主义,显然属于理性直觉。人只凭自己的思维,而不借助于逻辑推衍,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即宇宙的本质。它借助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单刀直入去摄取认识对象的特质。这种思维方法是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是认识过程的飞跃:“是运用形象的思维。
道教的直觉,在存神、存象、思守活动中,含有形象式直观的特征。它在特定的认识环境中,借助于形象化方法,把抽象的认识对象,幻化为某种具体图形、图象、画面,通过神秘直观而悟出认识对象的本质一一“道”或“一”。道或一。无非是一种混沌的总体,全靠直觉灵感得来。
直觉认识,虽不免“怪力乱神”之讥。却是灵感诞生的助产婆,它启示人们作出科学创造。中医学所重视的人体经络、箭穴,及其所采取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奇经纳卦法”)等医疗措施,有许多问题至今不可思议,千百年来却行之有效。其最初发现。恐怕都借助于“内视”方法。
三、主静益智术
道教倡导一种保键卫生、激发智慧的特殊方式,即“形神双养”的内丹术。内丹术的基本要领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内丹与一般的气功(动功)有别,可称为静功。静功状态下,保持生命、如蛙、蛇冬眠状态,并且神智清醒。
道家讲内丹的著作很多。最早的是《周易参同契》,后来有《黄庭经》、《悟真篇》、《大丹直指》、《还真集》等。内丹具有多方面功效,主要的功效在提高人们改造自身的能力。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治疗疾病、延长寿命,甚至增益智慧。在一九八六年二月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钱学森同志介绍了两个事例:安徽宿松县中学一位教师教学生炼气功,提高了智慧;兰州人民医院一医师教中、小学生炼气功,数学、语文成绩都提高。杭州举行过气功书法展览,将气功引入书画创作,可使作品气韵贯通,独具神采。
儒家主张“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教主张“定能生智”故提倡瑜伽。这同道教主张“形神双养”主静益智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修炼内丹能否炼出特异功能来?钱学森肯定地回答说:“实践表明。气功可以炼出特异功能来。”因为气功可以调动人的先天潜能。李约瑟博士说:“气功即生理炼丹学。是想用人体内本来就有的液体、器官和身体产生的东西,来炼就长生不老的丹。”⑤钱学森解释道。这就是说:“利用人体内固有的东西,把它调顺了,产生人体巨系统的一种功能状态。这种状态是健康的,是能够抵抗疾病的。炼气功或炼内丹,无非是让人的身体进入一种特别健康的功能状态”。
有人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气功态中大脑皮层参与整个肌体的自我调节过程,具有心身调节的特征。有人主张未来医学模式是“人体内气循环的量子医学模式。”应当运用量子“能级的跃进和转换”的原理来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规律,解释特异功能产生的原因。
特异功能,古人早就发现,而且笔之于书。《老子》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意思是说:善养生的人。陆上行走遇不见兕牛猛虎,在战场上不会被武器伤害,兕牛无处投其角,猛虎无处施其爪,兵器无处刺其刃。因为在他们身上找不到致命的地方。
《庄子》也讲:“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达生》)关尹认为人之所以具有入水不窒,进火不热的特异功能,是由于有“纯气之守”的“丹功”。
总之,道家思想注重神秘直觉,有非理性主义倾向。直觉对研究医学、养生、内丹、气功都有一定意义。它敢于解放思想,去探讨宇宙和生命的秘密。历代道教徒以宗教的虔诚、锲而不舍、探颐索隐,取得了一些珍贵的结论,他们往往用宗教式的秘诀、隐语记录自己的心得,或秘不示人,只口耳相传,致令后人莫测高深,我们当用批判继承的方法,沙中淘金,扬弃其神秘主义,而吸取其可贵的科学内容。
从历史上看,阻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来自儒家,他们轻视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得不到支持,科学人才得不列重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认为科学技术只是“雕虫小技”。孔子本来是位多才多艺的哲人。一贯以六艺教学生,他却鄙视技术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认为学农、学圃乃“小人”之事,不予提倡和鼓励。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
道家甘冒钻研“怪力乱神”的垢骂,推进了科学,但它以阴阳五行说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束缚了科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早在明清之际,徐光启、方以智等科学家就已主张学习西方科学的长处,借用西学精神来发展传统象数学,推进科学研究的数学化。四百年过去了,先进科学家们改造传统思维方法的愿望并未完全实现,今天,我们研究道家和道教思想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历史主义分析,认清道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文化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防止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更要站在当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看清道家思想方法对古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局限性,以便用现代科学方法改造传统思想方法,促使我国科学文化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前进。
乾元国学
注释:
①《李约瑟文集》第49页
②《致许寿裳》鲁迅全集争卷九第285页
③《李约瑟文集》第255页
④《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
⑤《周易参同契》英译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