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岩壁立
历经千年的雕凿
坐满匠心雕刻的神像
一块坚硬的石头
因为锤敲錾凿
有了菩萨的端庄与慈悲
这里
佛像表情和善,庄严肃穆
菩萨体态优美,和谐生动
飞天生动活泼
力士威风雄健
这里
奇岩怪石,柏木森森
百鸟和鸣,曲径通幽
飞霞阁、光福寺
……
为南龛增添了无限魅力
四川造像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代而延续到汉代,最早的雏形期佛教艺术起源于此,但经历了公元2至3世纪的初期繁荣之后,佛教神像突然消失,直到5世纪后半叶才又复兴。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随着李氏皇族的迁入,四川境内的佛教造像艺术又一度兴盛起来。
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的巴中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上重要的节点城镇。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人在此开窟造像、装彩题词,留下了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这些石窟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巴中境内石窟造像丰富,现存59处,500余窟(龛)。主要有位于巴中市区周围的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水宁镇的水宁寺、千佛崖,兴文镇的沙溪,三江乡的龙门村、佛爷湾,恩阳镇的千佛崖、佛尔岩,化城镇的石门寺,麻石乡的佛尔岩,三汇乡的奥基寺,来龙乡的佛爷湾,玉井乡的佛尔岩,曾口镇的佛洞湾,甘泉乡的佛框湾、佛尔岩等。
巴中石窟造像受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蜀地的民俗风情。以龛为主,绝大多数为唐代作品,造像以唐代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为依据进行雕造和彩绘,并且形神兼备,龛楣精美,装饰性强,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另有少数开凿于隋代,宋、明、清至民国少有增镌。窟龛造像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数佛道合龛造像和明清至民国时期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
其中,巴中市周边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造像雕刻最为精美、保存最完好。尤以南龛最胜。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一带的崖壁上,密如蜂房,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现存造像174龛,2700余尊,有经幢14座,造像碑10则,新建碑4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52条,诗文52首。以供养窟为主,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宋代及近代作品,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其中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舍那佛、**、双首佛、双身佛、鬼子母菩萨、**佛等造像。菩萨造像,以观音为最多。其余的则为闻法等诸菩萨及八部、天王、力士、伎乐、飞天等护法的造像。各种佛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西方净土变和毗沙门天王龛像在这里尤为突出,且保存完整,是唐代时在四川地区非常流行的题材,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在雕刻技法和艺术处理上,南龛造像打破了以前那种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缚,体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塑艺术风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悦,给人以亲切之感;众多的菩萨像或单独成龛,或与**、地藏合塑一龛,人物造型妩媚多姿,肌肤细腻丰满,富有女性的特征。
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龛,雕有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同时,以绿、红、白、粉、蓝、土红色等进行彩绘,使龛楣清新精美,气势磅礴。这一点在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中也很少见。
历史上曾有许多重要人物在南龛石窟驻足。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时还途经巴中。中和四年曾随僖宗入蜀的高官张祎,就曾在巴州区的南龛建造佛像。曾随唐玄宗入蜀,后被贬作巴州刺史的严武,短短几年间在巴州南龛雕塑石像,并为南龛求名,对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从石窟留下的题记和诗文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地官员、文人、客商、僧侣等都曾在巴州开窟造像、题词装彩和吟诗赋辞。著名的唐代“严武奏表碑”即刻于山前云屏石上,严武为其父所造尊像及造像铭记清晰完整。
南山供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