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中国佛教雕塑之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 2023/9/7日    【字体:
作者:释云音
关键词:  中国佛教 雕塑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之际(公元纪元前后),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王派使臣伊存到长安,博士弟子秦景宪跟着伊存学浮屠经(佛经)。

 

《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金人身材高大,背后有日月光,从群臣得知西域有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取经,并绘制佛像。

 

晋袁宏《后汉纪》记载:

 

“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这是佛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载。从考古发现来看,较早的佛像有乐山市麻浩汉崖墓的坐佛像,为东汉时雕刻。

 

2001年丰都镇江槽房沟第9号砖室墓出土青铜摇钱树一段树杆,上铸有佛像,高发髻,右手施无畏印。

 

树座侧面一侧阴刻隶书“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公元125年),这为确定佛像的铸造时间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此佛像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时代最早且有明确纪年的佛像。

 

至十六国时期,出现不少金铜佛教造像。此后,佛教造像在中国繁荣起来,并逐步摆脱印度造像的影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中国著名的石窟很多,艺术成就很高,著名的四大石窟分别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以下仅就中国佛教雕塑的艺术成就的两大要点来谈。

 

一、纯净、典雅的美——麦积山石窟造像

 

或许有人认为,唐代的佛教雕塑艺术最繁荣,成就最高。

 

在笔者看来,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的在南北朝,而不是唐代。

 

杰出的作品可见于北齐(如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和西魏等时期。

 

南北朝佛教雕像的形象清瘦、秀雅,体现出了佛菩萨智慧的、超逸脱俗的气质与风度,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点,而唐代的佛教造像的形象较为丰满、雄健。

 

“秀骨清像”的风格是魏晋玄学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

 

玄学崇尚老庄思想,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有无、本末等,崇尚虚无玄远的“清谈”,但亦是融合了佛理。

 

由此,魏晋士大夫形成的审美趣味是尚“清瘦”“脱俗”。

 

“秀骨清像”的风格能在佛教造像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亦是根植于佛教本有的清净无为、诸法空寂、无染出世的理念的缘故。

 

离开魏晋时期的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风格很难得到充分表达。

 

“秀骨清像”的佛教造像之精品很多,以下仅讨论数件。

 

麦积山石窟第44窟正壁主佛像,西魏造,高1.6米。据考证是武都王元戍仿母亲(西魏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所作的佛像。

 

佛像结跏趺坐,头上做右水涡纹高肉髻,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

 

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肉髻、胸前、衣裙上见有残存彩绘痕迹,胸前袈裟呈淡青绿色;

 

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瓣般层层叠叠,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衣褶飘逸,曲线优美而富有动感。

 

佛像整个面部结构呈鹅蛋型,圆润饱满;眉目细长,嘴角微扬,微笑隽永,双目微微下视,仿佛是在俯瞰众生,体现了佛陀内心的清净无染、宁静祥和、慈悲睿智、无住自在。

 

整个佛像庄严静美、清秀典雅。此造像被认为是麦积山西魏造像中最为杰出的塑像。

 

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9龛小沙弥,北魏时造,身高不足一米,孩童模样,袈裟略显宽大,头微微下低,可爱的脸庞略带稚气,清秀脱俗,细眯双眼,眉梢和嘴角都挂满了甜甜的微笑,令人忍俊不禁。

 

麦积山石窟第121窟有一组北魏菩萨和弟子造像,身高均为1.25米,弟子的头顶是高螺髻,菩萨扇形髻。

 

两者身体轻倚,均是一正一侧而立,弟子的双手合掌。

 

他们头侧向一起,思绪共振,面带甜蜜的微笑,仿佛是领会了深妙的佛理而会心地笑,充满喜悦。

 

他们犹如在悄悄耳语,故被称为“窃窃私语”。

 

以上所讨论的麦积山石窟佛教人物造像都是面带着甜美而又清净无染的微笑,极为出彩,比肩西方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微笑”。

 

类似的造像还有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

 

这批出土的佛菩萨造像中,有一尊蝉冠菩萨像,手部、脚部皆已缺失,但堪为经典。

 

此像是北魏晚期至东魏时造,高113厘米,圆雕立像,石灰石质,曾施以彩绘。

 

头戴宝冠,冠正中装饰的蝉纹,冠旁宝缯垂肩。上身穿僧祇支,下身穿百褶长裙。

 

颈戴项饰,双肩搭帔帛,身饰复杂的璎珞。面相方圆,额前发呈花瓣形,长目细眉。

 

嘴角微微上扬,充满纯洁的笑意,双目眯成两道弯弯的月牙,亦散发着笑意,似乎每个细胞都在微笑。

 

神态清越,清秀拔俗。感觉到的不是菩萨的崇高,而是亲和力。

 

二、由写实体现的庄严美——易县辽代三彩阿罗汉像

 

一般来说,中国艺术重“写神”,对于人物、景物的真实的形体,中国的艺术家做了简化,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注重人物、景物的形体结构和光影,不像西方艺术家那样写实,注重客观性。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作品《大卫》,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年轻男子的裸体形象,雕像体魄健美,肌肉紧张而饱满,神情坚毅,雕刻出了大卫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英雄形象。

 

河北保定市易县所出的辽代三彩等身阿罗汉像是中国古代具有写实主义风格雕塑中的翘楚。

 

这批阿罗汉像出自易县的一个小山洞,原来总共有16尊,民国初年被盗窃出卖至国外。

 

因为盗卖和运输的缘故,其中3尊被损坏了。现在已知下落的有11尊,在6个国家的9个博物馆中收藏。

 

这批阿罗汉造像人体比例恰当,形体结构准确,形象逼真,表情生动,且每尊像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栩栩如生,可谓“传神写照”。

 

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当时处心积虑、不惜代价地要盗买这批阿罗汉像就是因为它们的容貌逼真,在中国罕见。

 

正如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如此描写当时的情景:

 

“这样的东西我从未见过。看着我惊奇的表情,他们(指古董商)面露得意之色。当时,我们称这种塑像为僧侣,尽管有着传统的修长双耳,塑像仍具有明显的肖像特征。”

 

塑像的形象应该是以真人为模特而塑造,但塑像的精神境界之深邃又完全超出了常人。

 

我们也可以推测,塑像是以高僧大德为原型而塑造,所以雕像才能表现出修行者脱俗的、深沉的气质。

 

相比于中国古代的其它雕塑,这批塑像具有更多的写实主义成分,但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模拟真人,而是经过雕塑家的概括处理。

 

令人震撼的是塑像所展现的精神世界,融入写实的手法只是手段而已。

 

所以,这批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塑像与西方的写实主义雕像又有不同。

 

大英博物馆藏易县阿罗汉像,高103厘米,为禅坐像,双手合于腹前。

 

此阿罗汉像内着绿彩斜襟圆领长衫,外披褐黄彩袈裟,间以浅土黄色条纹,条纹间杂着米白色花饰,条纹并以绿彩描边。

 

衣纹流畅,衣褶自然。面部、前胸、双手留白,呈米白色,头发处施以绿彩。

 

脸型方圆,面相端庄,五官匀称,双眉紧锁。双目微微低视,透露着慈悲。

 

嘴角略微上翘,暗含着微笑,表现出了阿罗汉处于禅悦中的形象。

 

神情深邃玄妙,仿佛是在体验甚深的道之本体,或是在体验寂灭之涅槃,并散发着彻见了真理的自信。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的易县阿罗汉,高104.8厘米。

 

形象为一端坐老者,左手握经卷,右手提袈裟于胸前;

 

面容消瘦,嘴角肌肉松弛,眉头紧锁,目光微微朝下,专注而又坚定,似乎洞察一切;

 

神情凝重,却又显得慈悲、安详,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结语

 

中国佛教雕像艺术成就极高,将佛教圣者所具有的清净、自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佛教对究竟理则的详细开示,对甚深禅修境界的开显,特别是佛教对心性的深入揭示,都是长于儒道文化的,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在制作佛教雕塑时不得不把佛菩萨清净、深邃、自在的内心境界的表达放在重中之重,可以说,佛教深化了中国艺术雕像所要体现的心灵境界。

 

正如在禅宗心性论的影响下,宋明的儒学和道学都有深化心性的倾向。

 

没有佛教之心灵境界的注入,很难想象中国艺术中能出现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

 

本文讨论了中国艺术中的两种风格:纯净、典雅的美和由写实而体现的庄严美。

 

这些佛教造像是印度文化与中国艺术结合的结晶,与印度的佛造像已经有很大的差别,它们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美的经典,它们是中国化的,富有中国特色。

 

它们的艺术成就毫不逊色于印度的佛教造像和西方的经典雕塑。

 

中国佛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在中国雕塑艺术成就中,乃至世界雕塑艺术成就中,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对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的贡献。

 

我们中国能出现这些杰出的雕塑作品,我们应该感到自豪。

 

这些艺术成就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那些不知名的雕塑工匠(其实是艺术家),因为佛教之心灵境界再怎么甚深、微妙,中国佛教高僧的气质再怎么高尚,也需要有才华的雕塑家用雕塑这一载体去呈现。

 

在绝大多数的审美体验中,是不夹杂着欲望的。佛教的精神体验也是如此。

 

禅宗说人的心性是本来清净无染的,所谓圣者即是安住在这无染之心性上的圣人。

 

艺术与宗教有着共同的功用,即澄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从物欲中抽离。

 

当我们沉醉于这些中国佛菩萨雕塑艺术精品中,与佛菩萨纯净的微笑合一,此刻,我们的心无欲无求,住于恬静之中。

 

此心境既是审美的,也是宗教净化的。佛菩萨纯净无染的心境、佛菩萨清越脱俗的美是我们一生所要追求的。佛教美育之境界、途径与功用在此可见一斑。

 

 

禅林网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市集与游憩:1956—1963年的上海静安寺庙会
       下一篇文章:宣化辽墓与阁院寺 密教仪轨影响下的符号体系和神圣空间(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