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跨文化交际中的宗教因素
发布时间: 2011/3/10日    【字体:
作者:王智玲
关键词:  宗教 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与人类文明同步,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科学及其它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第5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决定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本文通过《圣经》在英语文学、电影作品、日常生活、演讲等方面的应用,说明宗教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圣经》与西方文学
 
    基督教对欧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赵朴初指出的,离开了基督教文化,也就没有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在西方,《圣经》的发行量最大。千百年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的思想受到《圣经》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很多取材于《圣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例如,古代西方著名作家弥尔顿(Milton)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而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均取材于《圣经》,有《失乐园》、《复乐园》、《基督降生的早晨》等。还有其他作家如拜伦的《该隐》、柯尔立奇的《该隐的流徙》都取材于《创世纪》;勃朗宁的《扫罗》取材于《撒母耳记》;王尔德的《莎乐美》取材于《福音书》。现代西方文学中也有许多作品取材于《圣经》。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取材于《创世纪》,法国作家纪德的诗歌《拔示巴》(Bathsheba)取材于《撒母耳记》,另一部作品、散文诗《浪子回家》取材于福音书。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到处闪耀着《圣经》典故的夺目光辉。如《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鲍西娅以其惊人的才智,假扮法官,在法庭上驳倒了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夏洛克为了讨好这位法官,称她为“丹尼尔”。“丹尼尔”是《圣经外传-苏温娜的故事》里犹太有名的年轻法官。19世纪英国小说家夏洛蒂的创作也深受《圣经》的影响,其《简·爱》引用《圣经》典故词语多达60次以上。如简·爱在劳渥德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期间,基本形成宽容、忍耐和善于克己的宗教品格以及丰富的宗教知识,她的宗教认识初步形成系统,并外化体现在言行上,她认为用劳渥德学校的种种贫乏,去换取盖兹黑德府和每天的锦衣玉食,决不愿意,并且引用所罗门的话阐述了她的宗教意识和感受:“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箴言》第5章第17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在卓新平著的《世界宗教与宗教学》中被称为是“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与基督教《圣经》有密切关系的典范”。
  
                                 《圣经》与电影作品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把电影看作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种娱乐形式,或一种产业,一种艺术,一种教育和宣传。而今天,人们更乐意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读解。电影可以具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我们尤其不能忘了它的文化价值。在世界文化(由地球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共同组成的全球文化)中电影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位置。电影在本国本土的放映,可以说是一种人际来往,一种文化熏染,而对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电影放映来说,就是族际和国际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了。在西方的电影作品中,宗教意识无所不在。不了解宗教就无法解读西方电影。例如“丑闻电影”(the scandal films)是西方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西方法律界、政治界、文化界等所发生的丑闻事件,一向是很受舆论界瞩目的电影创作题材。鉴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全面影响,宗教界的丑闻亦特别受到关注。近年来西方天主教界不断爆出一些性丑闻,电影创作者抓住这些真实的题材将其搬上银幕。《抹大拉姐妹》和《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就是其中的例子。抹大拉的玛丽亚在新约圣经的福音书中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耶稣受难时她不仅在场并亲眼看见耶稣下葬,而且她还是耶稣复活的第一个见证人。本片导演彼得·慕兰根据英国电视纪录片《玛德莲少女真相》,采访了四位曾于60年代逃出修道院的少女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将电影剧本搬上银幕。《阿马罗神父的罪恶》改编于19世纪葡萄牙著名作家Jmeca de Queiroz的同名小说。片中亦不乏关于天主教神职人员独身问题的呼吁。在影片开始不久,阿马罗神父在与其他人探讨神职人员的独身问题时就说:“如果独身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教会岂不会少了许多的麻烦?”当阿米利娅向阿马罗神父作告解时,她问他对两人之间的爱情怎么看,起初阿马罗神父支支吾吾,但在阿米利娅追问下,他突然说这爱情是上帝的礼物,“上帝要通过这个爱来祝福我们!”两人在秘密幽会时,阿马罗神父望着阿米利娅美丽的身体,情不自禁地背涌起《雅歌》中的动人诗句来……你的肚脐如圆杯,不缺调和的酒。你的腰如一堆麦子,周围有白合花……本尼托神父对他的情人则说:“唯一的地狱就是寂寞!”是的,《提摩太前书》四章1-3节说:“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作叫人戒荤),就是上帝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这段话正好可作《阿马罗神父的罪恶》一片的主题注脚。
  
                               《圣经》与日常英语
  基督教于597年由圣·奥古斯丁传入英国。从此英国人便多了一个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和最具权威的宗教圣典:《圣经》。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的英译一直没有间断,现行的英文版《圣经》是以1603年的钦定本为底本。在整个翻译过程前后,许多圣经习语就进入了日常英语。例如:a dead dog废物或无价值的东西;Judas’Kiss犹大的吻(可耻的叛卖);out—Herod Herod比希律王还要希律王(有过之而无不及);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wash one′shands of a thing洗手不干;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等等,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英语中还有很多人名从圣经中过来的,比如刚才说的John其实就是圣经中耶稣的施洗者,名叫 Saint John the Baptist。圣经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名叫Job(约伯),他是《约伯记》的主人公,希伯来人的族长之一。约伯非常虔诚,经受住了上帝的种种考验,所以英语中就有了“the patience of Job”这样的说法。因为人们认为没有什么人比约伯更具有耐性(patience),所以“约伯的忍耐”指的就是“超人的忍耐性”了。出于圣经的成语还有一个,叫“a doubting Thomas”,字面上说是“怀疑的托马斯(多马)”。原来耶稣的十二使徒中还有一个叫Thomas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之后,死而复生,众人十分高兴,唯独Thomas不相信。他说,我不看见他手上的钉痕,不摸到他肋旁的伤口,就不相信耶稣的复活。后来人们就用“a 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的人”了。
  
                                 《圣经》与演讲
  欧美国家很多著名的演说家在演说中引用《圣经》。例如,裴特瑞克·亨利(1736—1799),独立战争期间重要政治家之一,曾在弗吉尼亚州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严厉驳斥了妥协主张。他说“不要让人家吻你们而把你们出卖(Suffer selves to be betrayed with a kiss)这里借用《圣经》中耶稣的门徒犹大吻耶稣而出卖了他的典故。再如丹尼尔·韦伯斯特是美国辉格党创始人之一,曾两次出任国务卿。他在“自由摇篮”(范尼厄尔大厅)为悼念约翰·亚当斯和杰弗逊的逝世发表的演讲中说道:“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May my right hand forget her cunning,and my tongue cleave to the roof of mouth,)这句话出自《圣经·旧约全书》中“诗篇137”。
 
 
                       (本文转载自:《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宪政之路,有无通途?——从《宪政的理念》反思宪政之构建与族群和谐
       下一篇文章:关于与孔子有关的文化事件的调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