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从青年社会化看当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象----以部分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为例
发布时间: 2011/4/21日    【字体:
作者:宋钦年
关键词:  基督教 调查 大学生信仰  
 

                                         宋钦年
 
[内容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是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今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作了一定的评价。
 
关键词:社会化;大学生;宗教信仰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表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增长很快,1998年,北京市教委对高校大学生信仰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占13.4%,其中信仰基督教最多,占5.2%,[1] 200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调查显示,明确表示信仰基督教占3.6%,同时61.5%的大学生表示“对基督教感兴趣”。2008年,对上海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基督教信仰人群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人数比例为4.7%,远远高于上海基督教徒1.07%的比例[2]。本文试图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即青年大学生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探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特点。
 
   
    一、当前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状况
 
    我国大学生基督教信仰人数的增加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经济和社会政治交往日益频繁,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会上宗教信仰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宗教信仰人数在改革开放后增加很快。以基督教为例,1949年我国仅仅有基督教徒约100万人,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教活动不断减少,宗教场所挪作它用,宗教信仰人数大幅下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落实宗教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原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始重新利用起来,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宗教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开展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渠道受到人们的重视,宗教活动的开展和中西交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督教的形象,信仰人数逐年增加。至2006年,据《联合早报》报道,我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表明,在教堂登记的基督教徒已经有1600万人,比建国初期增加16倍。[3]如果考虑到一些信徒没有登记,实际的信仰人数会更多,如果以改革开放以来教堂售出的《圣经》来估计基督教信仰人数,则改革开放以来共售出《圣经》4000多万本,保守估计我国基督教徒已达4000多万人。基督教信仰人数的增加在大学校园里也得到了反映,据上海、北京、武汉的抽样调查,大学校园基督教信仰人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根据调查数据,近年大学生的基督教信仰状况虽然各地高校有所不同,但是也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大学生对基督教的认同较其他宗教高。
 
    在2008年上海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以对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所有宗教都不感兴趣或感兴趣为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宗教选择认同程度上,表示都不感兴趣的人数占20.9%,远远低于对基督教(指新教)和天主教、佛教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其中对基督教(新教)感兴趣者占36%,对天主教感兴趣者占13.6%,两者相加基督教占比近半数,即使是对新教感兴趣的人数远远高于对宗教不感兴趣的人群。[4]佛教作为中国传统信仰也有很大的认同,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宗教选择的态度上已经较为宽容,而基督教在各种宗教中的认同程度较高,了解较多。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了解程度越高,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也应该越大,因此,高校中大学生选择基督教信仰占比例最多,发展最快也就不难理解了。
 
    2.在信仰年龄和学历层次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也呈现出与高校学生构成有所区别的特点。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在校学生一般是本科占多数,研究生与博士占少数,在本科中,大一略大于大四人数,呈现小幅阶梯趋势,即从人数结构上为下阔上窄的三角形,但是在调查中,学生基督教信仰以本科生占多数,这与学历层次结构吻合。但是在年龄层次上,本科生信仰人群则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年龄20岁以下占多数,以年级而论,呈现与学历层次(本科-硕士生-博士)完全不同的结构,即在本科层次上呈现倒三角形的结构,这说明大学生对信仰的选择是在大学期间主动选择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3.农村和小城镇学生占多数,而且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为优越。
 
    调查表明,大学生信教并非出于经济原因,大部分信教者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均处于中等或以上收入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学生较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社会资讯,又具有相对开阔的心胸,因此对于基督教作为新的事物由好奇而进一步了解,由了解而发生兴趣,并进而参加活动,接受基督教信仰。一份调查报告关注了信仰者的家庭状况,从调查的结果看,大部分家庭状况在中等或一般以上,家庭富有或非常富者占到了29.4%(其中5.9%家庭非常富有)。而家庭贫困者则没有。这也许说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交往面较窄,接受外部文化的机会也相对范围有限,在行为上也相对保守,接触基督教文化并接受的可能性相对较低。[5]
 
    4.接受基督教信息渠道多,受家庭影响较少。
 
    中国矿业大学调查,在校生中父母不信教占84.2%,以此对比则大学生的信教情况比之父母辈要低。也就是大学生家庭信教者占15.8%,而大学生信教比例仅仅在5%左右,低于大学生家庭信教比例。以上海的基督教徒占人口比例来看,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学生家庭信教比例大于信教的人口比例。考虑到信教家庭中并非是全家都是基督教徒,按84.2%的家庭不信仰教估算,信教家庭占15.8%,如果家庭内部信教者占三分之一(现在大学生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因此估算以三口之家,则家庭信教者以父母中有一方信教作为估算标准),则调整后的大学生家庭中信教人数比例大约为94%,这一结果与目前上海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信教人数比例大略相似,但与上海地区教会正式统计的信教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教会的统计为信教人数比例1.07%),但是考虑到我国信教者很大一部分并不登记,也不一定参加教堂的礼拜,从大学生家庭中推算的信教人数也许更能反映实际的社会宗教信仰人口比例。在其他影响大学生信仰的渠道中,武汉的调查表明,66%的大学生选择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视、广播电台等),而上海的调查表明,信教的原因52%是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其次是家庭占20%,第三是书籍占11%,[6]中国矿业大学调查表明,影响最大的是朋友和家庭,占24.8%,其次是书籍,占2.3%.
 
 
    二、从青年社会化途径看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
 
    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的特点和趋势,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思考,就其原因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信教源于我国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和在文化交流中异国文化在高校争取发展空间,家庭和地域因素(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思想较深厚),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7]或是归结为敌对势力的诱导、就业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8]或归结为身份危机、归属感缺失、传统信仰断裂、大学教育功能弱化所致。[9]我们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表明了我国青年社会化上的新趋势,是当代社会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人格塑造机制多元化的结果。
 
    社会化是亦称为社会教化,指人们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从而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的过程。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通过社会化,人才能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人”。因为人与其他生物不同,动物一出生,就具备生存的本领,而人的成长需要长期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连正常的吃饭穿衣行走都不可能,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分为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等不同的时期,从广义的观点看,社会化贯彻于人的一生之中,即使成年人仍然需要不断学习社会知识与技能,这是成年人的“再社会化”。而大学生下处于青少年社会化时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青年开始扩大社会交往,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通过社会化的角色扮演,把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内化,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和社会期望,并通过调整和完善自我,适应社会,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接触到信仰基督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的一个方面,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看,它反映了当前青年社会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基督教在青年大学生中影响日渐扩大的原因。这些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等大众传媒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增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个体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开的社会,人不能独立生存。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接受社会化的需要尤甚强烈。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既要接受社会化,在社会化中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他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作为客体,接受社会教化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获取和接受信息,了解社会,规范自己;作为主体,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教化,对于社会信息的获取也有自己的选择性。一般来说,社会化的渠道有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同辈群体等,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化主体对社会化对象的作用是不同的。儿童期的社会化以家庭为主,学校占相当大的地位,而同辈群体的影响较不重要,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更为有限。传统上,青少年时期社会化以学校为主,同辈群体的影响很大,家庭等因素则影响很小,到成人期则以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兴起和大众传媒网络化,网络传媒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影响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高校在塑造青年人格,培养青年价值观和职业技能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客体双重属性的特征,他们既接受社会化,也具有主动选择性,而网络的发展则提供了这样一个便捷的平台,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按照自己的兴趣了解评估社会化信息,塑造自己。正因如此,在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上,网络等大众传媒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与以往相比,前网络时代的传媒受众是固定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媒体选择,群体的界限明确,媒体的对象也较为稳定,但是网络打破了年龄、职业、阶层等传播界限,全面地影响社会,当然也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化选择。调查表明,当今社会对于宗教的评价较为正面,尤甚是基督教文化更因为适应对外交流增加趋势中外企、外国驻华机构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使青年接受社会文化上增加了选择,并通过网络传达到青年个体,从而扩大了基督教的社会影响,进面影响了青年的社会化选择。网络信息越发达,国际化程度越高,这种趋势也越明显,例如,上海青年大学生受到网络影响而选择基督教在信仰者中占66%,而武汉等地高校则较低,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11]而且无论网络传媒的比例如何,网络在影响青年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大学生信教受同辈人群的影响很大。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辈群体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通过在同辈群体中定位自己,了解差距,适应社会。孔子就把“敬业乐群”作为社会塑造的一个重要目标。行为科学也告诉我们,同辈人群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参考群体”。在人的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不同,少年时期以家庭和学校为主,同辈群体影响有限,成年人由于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独立的人格,也不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只有青年人处于人格的形成期,又正在扩大社会交往,因此同辈人群的参考群体影响最大。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也说明,大学生中同学中基督教信仰者的影响是基督宗教在高校中传播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信教出现一人信教,众人跟随,形成一个寝室同学全部信仰宗教的从众现象。
 
    3.青年社会化的主体多元化,宗教文化在社会化中的影响正在增强。
 
    宗教文化传统一直在担负社会化的作用,帕森斯曾经指出,宗教信仰是社会的文化系统之一,在青年的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将社会价值观通过内化从而成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最后形成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成为维持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强大力量。[12]但是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忽视了宗教和传统文化在养成良风民俗的作用在社会的转型期造成了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的现象。而宗教一直是维系传统道德的强大力量,大学生信仰宗教特别上基督教说明说明了宗教在社会化中作用的重新定位,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化主体多元化的表现,它也说明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兴起的新教在促进青年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方面对于形成和塑造青年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而随着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与西方社会的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交往增多,认识和交流必然会接受一定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经济活动上看就更加明显,跨国企业在华机构日益增加,它们在企业内盛行和与基督教紧密相关的企业文化在青年的职业选择、职业社会化过程也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对高校中的大学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高校后勤产业化、职业选择自由化、校园管理面向社会,青年的社会化必然更加多样化,在宗教文化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影响不断增加,西方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交往中影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信仰基督教增加将是一个仍然不断发展的趋势。
 
——————————   
注释:
 
[1]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2]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3] 《中国基督教会在美办“圣经展”》,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4月6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6/sino_us060419.html
[4]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5]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6]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7] 张爱淑、李来成、王晓燕:《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8] 刘汉民、麻杰、刘进英:《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4期).
[9]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 年第1 期。
[10] 引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页。
[11]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12] 鲁思·华莱士、艾利森·沃尔夫 著:《当代社会学理论》,刘少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参考文献:
 
1. 鲁思·华莱士、艾利森·沃尔夫 著:《当代社会学理论》,刘少杰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祝小宁、张晓舟、宋小平 编著:《青年社会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3.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4. 张爱淑、李来成、王晓燕:《高校宗教问题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 刘汉民、麻杰、刘进英:《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 左鹏:《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本文为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对联的哲学和政治——乡村基督教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文章:对2010年宗教蓝皮书公布的基督徒人数有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