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和谐社会构建的观念之维——武汉市民信仰状况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 2011/6/3日    【字体:
作者:吴理财
关键词:  武汉 宗教 调查  
 
 
                                         吴理财

 
编者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吴理财同志这篇调查报告,从人生观、工作与职业观念、婚姻家庭观念、政治信仰与认同等六个方面,对武汉市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调查对象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方法科学、细致;调查作风务实、深入;可谓“以数据说明概念,以事实得出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亦可谓“有的放矢”,且有较强的操作性。该报告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市民想法、需求和价值取向,关注社会的和谐建设,不仅对于武汉市,即对于湖北省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建设,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及被访市民的基本情况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必要支持。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不竭精神动力。人们的信仰状况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内核组成部分,信仰是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根本价值准则,它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抉择提供价值支撑、精神动力和实践方向,同时也反映出不同个人和群体的政治行为、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深层动因以及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市民的精神信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与整个城市社会的内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密切 相关。对武汉市的市民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建设和谐城市文化、构建和谐武汉具有重要现实性意义。
 
    为了了解武汉市的市民信仰状况 以及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看法,我们组织了这次对 1000余名市民的大型问卷调查。这次调查范围覆盖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8个城区,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学校、工厂、社区、商业场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园等不同场合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5份,其中武昌335份、汉口401份、汉阳289份。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工人、教师、学生、政府公务员、商业人员、服务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种不同职业(或行业)群体(被访者具体情况请参见表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 1 被访市民的基本统计特征

统计指标
分类标准
人数
有效比例
统计指标
分类标准
人数
有效比例
性别
520
52.1
职业
工人
161
16.1
 
478
47.9
 
公务员
61
6.1
年龄
13~19 岁
38
4.0
 
商业人员
92
9.2
 
20~29 岁
286
29.7
 
服务业人员
98
9.8
 
30~39 岁
287
29.8
 
企业管理人员
106
10.6
 
40~49 岁
190
19.8
 
专业技术人员
102
10.2
 
50~59 岁
118
12.3
 
教师
127
12.7
 
60 岁及以上
43
4.5
 
学生
121
12.1
文化程度
小学
11
1.1
 
其他
135
13.5
 
初中
151
14.9
个人月收入
500元以下
35
4.4
 
高中/中专
263
26.0
 
500~1000 元
136
17.2
 
大专
240
23.7
 
1000~1500 元
202
25.5
 
大学本科
271
26.8
 
1500~2000 元
133
16.8
 
研究生
76
7.5
 
2000~2500 元
114
14.4
婚姻状况
未婚
300
29.6
 
2500~3000 元
37
4.7
 
已婚
661
65.3
 
3000元以上
134
16.9
 
离异
37
3.7
生活支出的收入弹性
20% 以下
52
6.5
 
丧偶
11
1.1
 
20~40%
191
23.8
 
其他
4
0.4
 
40~60%
251
31.3
民族
汉族
969
95.7
 
60~80%
174
21.7
 
少数民族
44
4.3
 
80~100%
73
9.1
家庭人口
1~2 口人
77
7.8
 
100% 及以上
60
7.5
 
3口人
433
44.1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264
26.2
 
4口人
233
23.8
 
民主党派人士
21
2.1
 
5口及以上
238
24.3
 
普通群众
724
71.8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还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以及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进行了半结构性的深度访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调查数据运用 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 尽量做到“以数据说明概念,事实产生结论”
   
    本报告将从道德观念、婚恋家庭观念、职业和工作观念、人生观、政治信仰和认同、鬼神崇拜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武汉市民信仰状况依次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武汉市民信仰的现状、问题及初步分析
 
    (一)道德观念
 
    本次调查设计了 4个问题来测量武汉市民的公共道德观念。从调查来看,武汉市民的公共道德整体水准较高,但也有一部分市民的公德意识较差。当问及“排队购物时看见有人插队,您会怎么做?”,有 20.1%的被访者选择“在一旁议论,但不阻止”,31.4%的人选择“不闻不问,照旧排队”,3.4%的人选择“也往前插队”;当问及“大街上遇见一个陌生老人摔倒时,您会怎么做?”,有 26.9% 的人选择“想搀扶,但害怕别人把责任推给自己”,6.0% 的人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不去理睬;当问及“当您看见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时,您通常如何做?”,有 11.5% 的人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着没看见”;当问及“当医院病人急需血液时,您会无偿献血吗?”,25.1%的人以“对身体不好”为由不去献血,1.7%的人选择“不给钱不献血”,8.2%的人认为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不去献血(参见表2)。

表2  被访市民的公德意识

问题及选项
人数
有效比例(%)
(1)排队购物时看见有人插队,您会怎么做?
 
 
①当即制止,并说服其排队
452
45.1
②在一旁议论,但不阻止
201
20.1
③不闻不问,照旧排队
315
31.4
④也往前插队
34
3.4
(2)大街上遇见一个陌生老人摔倒时,您会怎么做?
 
 
①立即去搀扶
679
67.1
②想搀扶,但害怕别人把责任推给自己
272
26.9
③不关己事,没必要管
61
6.0
(3)当您看见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时,您通常如何做?
 
 
①当场抓住小偷
98
9.7
②立即告诉被偷者
136
13.5
③给被偷者一个暗示
610
60.5
④小偷走后再告诉被偷者
48
4.8
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着没看见
116
11.5
(4)当医院病人急需血液时,您会无偿献血吗?
 
 
①会献血
651
65.0
②对身体不好,不献血
251
25.1
③不给钱就不献血
17
1.7
④跟自己没有关系
82
8.2
 
    由此可见,在公共道德层面,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是根据自身利益的关联情况而采取行动的,在自身利益没有直接损害的情况下也会采取一定的利他行为。
 
    (二)婚恋家庭观念
 
     婚恋家庭观念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人生价值取向。虽然婚姻关乎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但是在儒家文化传统中,当事人往往没有自主的择偶权,他们的婚姻更主要地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但在婚恋方式上更加自主、前卫,而且也渐趋理性,强调“经济基础”的现实作用。这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在现代男女恋爱的看法上,39.5%的人认为由自己完全自主决定,有 58.7%的人认为参考父母的意见后由自己决定,仅有1.8%的人赞同完全听从父母(参见表3)。
 
表 3 对现在男女恋爱的看法

 
频数
有效比例(%)
完全自己决定
397
39.5
参考父母的意见再决定
589
58.7
完全听从父母
18
1.8

    在择偶标准上,人们逐渐从传统的门当户对、政治社会地位般配等因素为主转变为注重个人素质和双方能否情投意合方面,以感情为基础的婚恋成为主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经济状况也越来越成为左右一些人择偶的重要因素,金钱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66.2%的人虽然也认为“感情是基础”,但是他们同时又认为“经济是必要条件”;还有5.9%的人则认为“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参见表4)

表4  对婚姻的看法
 
 
频数
有效比例(%)
感情是最重要的
262
25.9
感情是基础,经济是必要条件
671
66.2
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
60
5.9
主要是传宗接代,怎么过都行
20
2.0
 
    从这次调查来看,武汉市民的传统的婚姻观念有了极大的淡化,人们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婚恋观念,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并尊重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经济利益,在婚恋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经济条件的关注。
表5  年龄结构﹡对现在男女恋爱的看法交叉列联表
 
 
对现在男女恋爱的看法
合计
完全自己决定
参考父母的意见再决定
完全听从父母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人数
145
173
5
323
在年龄中的比例
44.9%
53.6%
1.5%
100.0%
30~50 岁
人数
165
298
7
470
在年龄中的比例
35.1%
63.4%
1.5%
100.0%
50岁以上
人数
65
84
4
153
在年龄中的比例
42.5%
54.9%
2.6%
100.0%
合计
人数
375
555
16
946
在年龄中的比例
39.6%
58.7%
1.7%
100.0%
 
    注:Pearson Chi-Square Value= 9.523;df=4;Asymp. Sig. (2-sided)=0.049 。
 
    根据交叉列联表分析,不同年龄段的被访市民对于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基本认同,没有多大的区别(参见表 5)。相比较而言,中年人(30~50岁)较多倾向“参考父母的意见再决定”,或许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市民的子女正面临婚恋方面的现实抉择问题;年纪较高者(50岁以上)在“完全听从父母”上略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市民。
 
表6  年龄结构﹡对婚姻的看法交叉列联表

 
对婚姻的看法
合计
感情是最重要的
感情是基础,经济是必要条件
经济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主要是传宗接代,怎么过都行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人数
66
236
17
3
322
在年龄中的比例
20.5%
73.3%
5.3%
0.9%
100.0%
30~ 50 岁
人数
130
305
28
11
474
在年龄中的比例
27.4%
64.3%
5.9%
2.3%
100.0%
50岁以上
人数
50
91
14
4
159
在年龄中的比例
31.4%
57.2%
8.8%
2.5%
100.0%
合计
人数
246
632
59
18
955
在年龄中的比例
25.8%
66.2%
6.2%
1.9%
100.0%

    注:Pearson Chi-Square Value=15.214;df=6;Asymp. Sig. (2-sided)=0.019 。
 
    然而,在对待婚姻本身的看法上,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却有较大分歧。相对来说,年轻人(30岁以下者)较为势利,更加看重“经济基础”的作用,其中73.3% 的年轻人认为“感情是基础,经济是必要条件”,5.3% 的年轻人认为“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二者合计占 78.6%;而年纪越大者越注重感情因素的作用,认为“感情是最重要的”在年轻人中只占20.5%,在中年人中占27.4%,在年长者中占31.4%(参见表6)。
 
    在对待家庭方面,武汉市民的观念较为传统。从调查来看,相对宗教、政治、自由和闲暇而言,市民对家庭更加看重。如果分别以 -3到 3之间的数字(数字越大越重要)依次测量在市民生活中宗教、政治、自由和闲暇、职业和工作、家庭等因素的重要性的话,对于市民而言,“自己的家庭及子女”是最重要的(重要值为2.675),其次依次是“父母、兄弟姐妹”(2.404),“职业和工作”(2.105),“亲朋好友”(1.718)、“自由时间和休闲”(1.308),而“政治”和“宗教”则处于人们的生活边缘位置。
 
    (三)职业与工作观念
 
    在职业和工作方面,被访市民的择业标准排在首位的是“有利于发挥才干”(占 32.5% ),其次是“安稳”(占 30% )、“待遇好”( 21.3% )、“工作环境好”( 11.9% ),最后才是“有地位”(占 4.3% )。说明武汉市民在选择职业和工作上除了追求稳定而较高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于恋爱婚姻家庭观念的详细分析,可参阅杨永:“武汉市市民爱情婚姻家庭观念调查”, 2006 年 11 月。
 
    与此同时,近乎一半( 47.5% )的被访市民认为当今成功人士主要依靠 “ 个人的才能和努力 ” 这样的后致性( achievement )因素获得成功,而像“出身”这样先赋性( ascription )因素几乎不被认为是当今成功人士成功的主要原因。不过,也有 23.2% 的被访者认为是“运气或机遇”是这些人成功的原因, 20.4% 的被访者则将之归因于“人际关系”(参见表 7 )。

表 7 当今社会上成功人士主要依靠什么获得成功?

 
频数
有效比例( % )
①个人的才能和努力
475
47.5
②运气或机遇
232
23.2
③人际 “ 关系 ”
204
20.4
④出身
49
4.9
⑤其他
40
4.0
 
    (四)人生观
 
    本次调查也涉及到人生观方面的议题。首先,在对待金钱方面,大部分( 62.7% )被访市民认为“钱够用就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 16.2% 的人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并且有 3.8% 将它当作人生信条(参见表 8 )。
 
    从总体上来说,被访市民的人生观基本上是自我中心取向的, 38.4% 的被访者坚持“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的人生信条, 36.8% 的人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人生信条(参见表 8 )。

表 8 被访者的人生信条

 
频数
有效比例( % )
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
384
38.4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68
36.8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68
6.8
舍己为人
49
4.9
忧天下之忧
44
4.4
有钱就有一切
38
3.8
有权就有一切
28
2.8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2
2.2

    被访市民对于何为人生中最宝贵者,基本上也是自我中心取向的,首先考虑的是自我方面,其次才是跟他人相关的方面。例如,56.9% 的人将自己的“健康”视为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然后才是亲情(21.4%)、诚信(6.3%)、理想追求(5.7%)、爱心(2.6%)等(参见表9)。

表 9 被访市民视为人生宝贵的东西

 
频数
有效比例( % )
健康
574
56.9
亲情
216
21.4
诚信
64
6.3
理想追求
58
5.7
爱心
26
2.6
财富
25
2.5
友情
17
1.7
权势
9
0.9
义气
5
0.5
荣誉
3
0.3
 
    (五)政治信仰与认同
 
    从调查来看,市民对于政治的一般性看法,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对于政治(包括政治参与)的一种期许,例如,他们中就有一半以上(52.1%)的人认为政治“是每个人的事情”,而不是政治家或一部分人的事情,但是,一旦触及现实层面的政治行为或政治现象,他们又对政治给予较低的评价。这可以从市民对于当前政治选举的看法中可以看出,接近一半(46.1%)的被访者认为当前的政治选举“是一种形式”,只有 28.8% 的人认为这是公民的权利(参见表10);图1也说明,“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较低。换言之,大部分市民虽然对于政治(或参与政治)本身有一定的期待,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则采取远离政治的态度或站在政治之外,甚至一部分市民是“无政治阶层”。这种政治观念或许恰好印证了罗伯特·达尔的研究,他说:“在大多数政治体系中,对政治事务极感兴趣,关心并了解政治,活跃于公共事务中的人在成年人中所占比例不大。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是少数。甚至在有大众政府、政治介入十分广泛的国家中,政治阶层也绝非网络了全部公民。相反,在所有多头政制中,似乎为数众多的公民对政治冷漠,不大活跃。简言之,他们是无政治性的” 。在中国现实的政治场域中,我们认为市民的这种政治取向既与自身的(卷入)政治(运动)经历有关,又与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关。

表 10 被访市民对政治的基本看法

(1)对政治的看法:
人数
有效比例
(2)对当前政治选举的看法:
人数
有效比例
①是政治家们的事情
186
18.5
①是公民权利
285
28.8
②是一部分人的事情
251
24.9
②是一种民主程序
227
23.0
③是每个人的事情
525
52.1
③是一种形式
455
46.1
④不知道政治是什么意思
46
4.6
④其他
21
2.1
 
    即便如此,人们对于不同层次的政治信仰是不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别从意识形态层次、政治制度层次和政治组织层次分别考察武汉市民的政治信仰状况。
 
    1.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的信仰
 
    在这个信仰层次,我们主要考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从调查来看,被访市民对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三种典型性意见:(1)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的人稍多,占 34.4% ; (2)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人也占32.1% ;(3)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人占到了26.9%,虽然与前两种看法相比较略少,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目。从信仰的含义上讲,我们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他两种看法不能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而从数据上看,当前只有三成人对马克思主义持信仰态度,而多数人并没有这种信仰。

表11 被访市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人数
有效比例(%)
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311
32.1
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
334
34.4
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261
26.9
④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51
5.3
⑤其他
13
1.3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年龄因素和政治面貌对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是 -0.245 和 0.119),而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则小得多(相关系数分别是:0.031、0.054、 0.056、0.00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人群的市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有很大分野的,青年人中只有22.3%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年人中有36.3%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老年人中有42.7%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看法(参见表12)。由此可见,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不但十分必要,也显得相当紧迫。在一个多元政治信仰的社会里,需要一种核心价值信仰进行必要的整合,否则会发生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表 12 年龄分布 ﹡ 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交叉列联表

 
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合计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不知道
其他
年龄结构
30 岁以下
人数
70
115
115
10
4
314
在年龄中的比例
22.3%
36.6%
36.6%
3.2%
1.3%
100.0%
30 ~ 50 岁
人数
165
156
107
20
7
455
在年龄中的比例
36.3%
34.3%
23.5%
4.4%
1.5%
100.0%
50岁以上
人数
64
48
21
17
0
150
在年龄中的比例
42.7%
32.0%
14.0%
11.3%
0.0%
100.0%
合计
人数
299
319
243
47
11
919
在年龄中的比例
32.5%
34.7%
26.4%
5.1%
1.2%
100.0%
 
    注: Pearson Chi-Square Value= 56.383 ; df= 8 ; Asymp. Sig. (2-sided)=0.0 00 。
 
    2. 政治制度层次的信仰
 
    政治制度层次的信仰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种制度运行效果的信任;二是对当前政治制度转型的向往。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可以从两个问题来进行考察:(1)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2)对中国实行西方式民主的态度。对前一问题的态度可以考察人们对现行政治制度运行效果的认同程度,对后一问题的态度可以考察人们对当前流行的一种替代性制度的向往程度,二者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反映人们对政治制度的信仰状况。
表13  被访市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人数
有效比例(%)
①同意
762
82.0
②不同意
62
6.7
③不清楚
105
11.3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82.0%)被访市民都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运行绩效不太满意(参见表13)。但是不是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呢?人们对此颇有争议,接近一半(46%)的被访者不同意在中国搞西方式民主。但同意的也有三成左右,也是不可忽视的数目(参见表14)。

表 14 被访市民对中国搞西方式民主的态度

中国应该搞西方式的民主:
人数
有效比例(%)
①同意
314
34.1
②不同意
423
46.0
③不清楚
183
19.9
 
    据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今中国社会,对于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上的大部分成员是赞同的,并且改革要与经济改革同步;但是,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面,社会成员是有分歧的。那么,又是哪些职业(或行业)的人主张在中国搞西方式民主?哪些职业(或行业)的人反对在中国搞西方式民主呢?

表 15 职业 / 行业 ﹡ 对中国搞西方式民主的看法交叉列联表

 
中国应该搞西方式的民主
合计
同意
不同意
不清楚
职业或行业
工人
人数
43
55
35
133
在职业中的比例
32.3%
41.4%
26.3%
100.0%
政府公务员
人数
15
38
3
56
在职业中的比例
26.8%
67.9%
5.4%
100.0%
商业人员
人数
33
33
15
81
在职业中的比例
40.7%
40.7%
18.5%
100.0%
服务业人员
人数
28
35
28
91
在职业中的比例
30.8%
38.5%
30.8%
100.0%
企业管理人员
人数
28
50
14
92
在职业中的比例
30.4%
54.3%
15.2%
100.0%
专业技术人员
人数
31
40
20
91
在职业中的比例
34.1%
44.0%
22.0%
100.0%
教师
人数
34
67
17
118
在职业中的比例
28.8%
56.8%
14.4%
100.0%
学生
人数
39
62
18
119
在职业中的比例
32.8%
52.1%
15.1%
100.0%
其他
人数
57
36
29
122
在职业中的比例
46.7%
29.5%
23.8%
100.0%
合计
人数
308
416
179
903
在职业中的比例
34.1%
46.1%
19.8%
100.0%
 
    注: Pearson Chi-Square Value= 49.623;df= 16;Asymp. Sig. (2-sided)=0.000 。
 
    根据交叉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出,主张在中国搞西方式民主的,首先是商业人员(40.7%),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34.1%),然后是学生(32.8%)和工人(32.3%)。与之相比较,67.9% 的公务员、56.8% 的教师、54.3% 的企业管理人员、52.1% 的学生不同意中国搞西方式民主。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政治制度层次的信仰更多地跟人们在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政治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不同利益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制度层次方面的信仰比意识形态层次的信仰更多地受到了现实政治环境的影响。
 
    3. 政治组织层次的信仰
 
    对于政治组织层次的信仰的考察,本次调查主要是根据人们对于政治腐败的看法来分析的。从调查来看,高达73.2% 的被访者认为政治腐败越来越多,而且60.5% 的人将之归咎于政治体制不民主(参见表16)。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府)遏止腐败缺乏足够信心,人们在政治组织层次的信仰严重缺失。同时,它也提醒政府必须通过制度自身的完善和权力运行机制的改善来惩治腐败,从而提升人们对于政府的认同度。
表 16 被访市民对政治腐败的看法

 
人数
有效比例(%)
(1)政治腐败越来越多:
 
 
①同意
674
73.2
②不同意
122
13.2
③不清楚
125
13.6
(2)腐败问题主要在于政治体制不民主
 
 
①同意
559
60.5
②不同意
176
19.0
③不清楚
189
20.5
 
    根据分析,人们对于腐败问题的不同判断与其对自身生活状况满意度的评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调查来看,武汉市民对于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略高于一般水平(一般水平赋值为3,武汉市民的生活满意度平均值为2.95,数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对自身生活状况满意度评价趋向一般的人群对政治腐败表达更多的不满(参见表17),这可能是一方面他们对改善自身生活状况有较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又将自身的期待难以达成归因于政治腐败这些外在的原因所致。
 
    (注:1=很满意,2=比较满意,3=一般,4=不太满意,5=很不满意)
 
表 17 生活满意度 ﹡ 对政治腐败的评价交叉列联表

 
政治腐败越来越多
合计
同意
不同意
不清楚
被访者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
很满意
人数
31
9
8
48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64.6%
18.8%
16.7%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4.6%
7.4%
6.4%
5.3%
比较满意
人数
175
43
29
247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70.9%
17.4%
11.7%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26.2%
35.5%
23.2%
27.0%
一般
人数
279
44
61
384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72.7%
11.5%
15.9%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41.8%
36.4%
48.8%
42.0%
不太满意
人数
143
15
21
179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79.9%
8.4%
11.7%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21.4%
12.4%
16.8%
19.6%
很不满意
人数
40
10
6
56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71.4%
17.9%
10.7%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6.0%
8.3%
4.8%
6.1%
合计
人数
668
121
125
914
占不同满意度群体的比例
73.1%
13.2%
13.7%
100.0%
占对腐败不同评价的比例
100.0%
100.0%
100.0%
100.0%
 
    注:Pearson Chi-Square Value= 14.382;df= 8;Asymp. Sig. (2-sided)=0.072;Gamma Value=-0.094 。
 
    总而言之,武汉市民的政治信仰 在意识形态层次上表现为多元化趋向,传统的、一元化意识形态受到了转型社会中各项因素变化的影响而渐趋多元化;在政治制度层次上要求改革的呼声较高,但对于如何改革则存在较大分野;而人们在政治组织层次上的信仰严重缺失,政府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有待改善。
 
    (六)鬼神崇拜和宗教信仰
 
    从调查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市民有鬼神崇拜倾向。总体上而言,武汉市民对鬼神的认知度较低,其中, 18.5% 的人认为存在灵魂, 13.6% 的人认为存在神或佛, 12.1% 的人认为存在宗教上的罪与罚, 11% 的人认为存在恶魔。 46.3% 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他们在逢年过节时不敬神, 22.6% 的人表示他们在逢年过节时敬神, 31.1% 的人偶尔会敬神。
 
    相对敬神而言,人们更注重敬祖。 23.4% 的被访者经常参加祭祖活动, 51.4% 的人偶尔会参加祭祖活动,此外有 1/4 的人从未参加祭祖活动。人们之所以参与祭祖主要是对祖先进行缅怀(占 62.1% ), 24.1% 的人表示这“是传统习惯”,也有 10.4% 的人是“期望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参见表 18 )。

表 18 被访市民参与祭祖的目的
 
 
人数
有效比例(%)
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562
62.1
期望保佑子孙后代富贵
94
10.4
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19
2.1
跟别人攀比,挣面子
12
1.3
没什么目的,是传统习惯
218
24.1
 
表 19 被访市民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
 
 
人数
有效比例(%)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46
36.3
信教是个人的私事,对社会没什么影响
443
46.5
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和社会不稳定
164
17.2
 
    从信教的原因来看,34.8%的信教市民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而信教的,41% 的人是受家人或邻居等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信教的;43.4%的人信教是为了消灾免祸、祈福,如果加上治病的目的(占4.7%),这部分具有现实功利主义原因而信教的人占48.1%,将近一半。此外,还有37.9%的人信教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由此可见,亲友或邻居是人们接受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渠道,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信教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目的。
表 20 信教的原因及目的

 
人数
有效比例(%)
(1)信教的原因:
 
 
①偶然原因
79
34.8
②别人的传说和介绍
18
7.9
③受家人或邻居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93
41.0
④自己深思熟虑的决定
37
16.3
(2)信教的目的:
 
 
①寻求精神寄托
89
37.9
②消灾免祸、祈福
102
43.4
③治病
11
4.7
④结交朋友
12
5.1
⑤钻研教义
19
8.1
⑥赎罪
2
0.9
 
 
    三、几点政策建议
 
    根据这次调查,我们就建设和谐城市文化、构建和谐武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促进我市和谐文化建设。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既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维系一个社会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当前,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讲文明、促和谐、树新风”创建活动。我市近年来涌现的吴天祥、桂希恩、江诗信、徐本禹等模范人物,为每一个公民树立了可感可学的道德标杆,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净化社会风气、培育文明新风需要模范与标杆,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好、学习好这些先进人物典型。
 
     2. 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样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征,问题是在多元化价值观并行的同时,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进行必要的整合,并以此调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文化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这一核心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在人们利益追求日益多元化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不断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使之始终融入到国民教育、公民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之中,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之中,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3.着力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从总体上而言,我市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个体性或家庭式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公共性或集体式文化生活逐渐衰落,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自由的发展和权利的扩展,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公共理性的式微。这次调查也表明人们的道德观念、婚恋家庭观念和人生观基本上是自我中心取向的。换言之,人们更多地关心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却忽视了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的内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团结、协作,而这些只能通过公共性生活,尤其是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才能培育和生长出来。各级政府要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继续深化和完善文化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各项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延伸到社区和校园、厂矿、企业,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享受到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公共文化服务。
 
    4. 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适时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从积极扩展民意基础、增加市民政治参与、改善政府治理效能等方面着手,增进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5.合理引导人们的宗教信仰,发挥宗教信仰在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方面的正向功能。宗教信仰既可以发挥正向功能,也可以发挥负向功能,关键是合理引导、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宗教信仰向反社会、反政府的方向发展。当前,某些宗教势力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渗透并逐步在城乡之间蔓延,对政府的有效治理、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需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注:本报告系作者主持的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武汉的市民信仰状况调查”(项目编号:06075)的一项研究成果。)
 
     (本文转载自:“湖北政研网”http://www.hbzyw.gov.cn/shownews.asp?id=7337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温州老板基督徒调查
       下一篇文章:制度变迁与认同模式转换: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上海北堂[1]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