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甘肃省夏河县两座尼姑寺作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就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历史沿革、目前尼姑寺的组织制度及佛事仪轨、尼姑出家的原因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拉卜楞;尼姑寺;现状
7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后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步入21世纪的藏传佛教及其广大信徒如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学研究中应予以切实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当前宗教管理中的重要任务。其次,作为女性群体的尼姑,不仅属于宗教学研究范畴,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妇女问题。可见,对尼姑群体的探讨有其重要意义。此外,尼姑虽为藏传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史书对她的记载极少,甚至在最新版的藏族通史、藏传佛教史及各地方县志中也廖廖无几,大多数尼姑寺都没有系统的寺志,从而造成了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有显薄弱。
一、拉卜楞地区尼姑的缘起及历史沿革
拉卜楞地区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境内,藏语称“拉让”。其东邻甘肃岷县,南接四川若尔盖,西通青海黄南,北至临夏,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处曾几经政权更易如吐谷浑、吐蕃、唐、角厮罗、蒙古等。到明清时,中央政府推行“因俗以制”的怀柔政策,在该地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后来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的修建,使得藏传佛教文化气氛极其浓郁的夏河地区更以佛国意蕴和贤德倍出而闻名遐迩,成为全藏区殊圣之地。由此,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历史与拉卜楞寺有着千丝万缕的法缘关系。
《夏河县县志》记载,乾隆年间在黑措(今合作)就有了尼姑寺,即现在合作的青增拉郭寺。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时(约1860年)在九甲乡兰木西尔村建立过尼姑寺。后来从“合作的青增拉郭来一位叫祁仲华赤的尼姑,经上塔哇村民的资助在上塔哇尕日隆哇建起了一座尼姑寺”。①到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时(1920年)从青海河南盟旗来了一位尼姑。她先在甘加白石崖“日楚”修行,后恳请拉卜楞寺拉科活佛允许,在祁中噶尔(即现今萨尔玛尼姑寺所在地)扎帐修行,“五世嘉木样大师为满足尼姑们持娘乃和崇佛的心愿,特许她们在祁中噶尔扎帐修行,并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副观世音唐卡施与她们供奉”。②后经大师同意,“并请拉卜楞寺格西·拉木慈成相地,由拉卜楞寺根本大施主河南盟旗亲王贡噶环觉夫妇和亲王母亲兰蔓措资助之下修建了大经堂并修尼舍约90间,当时有尼姑50人”。③五世嘉木样还命多仁巴格西拉科活佛仿照西藏卓吉日吾生寺,为她们制定所习经文和清规,这样拉科活佛便成为该寺尼姑阪依的根本经师,因而该寺尊奉格鲁派。经阿尼桑周(72岁)介绍,1958年前寺中有尼姑20名,尼舍20余间。
经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继而掀起的十年浩劫,使该寺成为一片废墟,尼姑们被强行遣散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其间大部分尼姑还俗,也有个别一直在家或云游修行,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该寺的法脉不断。自上世纪80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以来,尼姑们陆续又回到寺院,但已无当日的大经堂了。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视察甘南藏区时,见到尼姑们的处境后大发慈悲之心,要求为她们批地建寺并自己布施了5000元。后经国家批准,在六世嘉木样的资助和关怀下在“文革”前原址处修建寺院。当时在贡日仓女活佛的申请下,中央拨款10000元分建两寺,另外,还有州、县等相关部门相应的拨款,尼姑们自己动手建寺。于1998年建成一座大经堂,共耗资40万元。除政府拨款6000元之外,其他均由尼姑们化缘和群众布施而得,主要施主是河南盟旗和玛曲两县。据尼姑们介绍,在修建寺院时除技术工之外全由尼姑自己充当,她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将石头从山谷一个个背到山上,使位于兰木西尔处的宁玛尼姑寺于2001年才建成。
目前,拉卜楞地区有三处尼姑集中的地方,一处为上文提到的最初扎帐修行的噶日隆哇,即上塔哇处,现今既无经堂也无寺院,仅有十几位尼姑在此修行(本文将这一部分未作调研内容)。另一处便是九甲乡王府村宏仓娥处的尼姑寺,该寺现今规模最大,拥有140名尼姑,占地面积约80亩,尼舍58间,是一座典型的格鲁派尼姑寺,因而她们称为萨尔玛(新教之意)。该寺原来名为日吾哲增岭,现更名为噶丹达吉岭。
还有一处是位于兰木西尔村的宁玛派尼姑寺,该寺全名为三学兴隆洲(bslb-gsum-dr-rgyas-gling),当地人一般称为娘玛寺。一般都认为,这两处是教派不同的两座寺院。但据宁玛寺赤哇益希措姆介绍,应该是一座寺院两个扎仓,即显宗扎仓和密宗扎仓。由于所皈依的经师不同使其所奉佛像及所习经典也不同,萨尔玛尼姑寺皈依了拉卜楞寺高僧拉科活佛为经师,从而尊奉格鲁派教规;而宁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是四川德格竹庆寺的八主活佛,因而尊奉宁玛派。1958年后,合作的宁玛派尼姑寺未得到开放,许多信仰宁玛派的尼姑陆续来到夏河九甲乡王府村的萨尔玛尼姑寺中。当时由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不甚了解两派的仪轨,便将两派尼姑合住在王府宏仓娥尼姑寺中,成为一座格鲁派与宁玛派的混和型寺院。由于所依教规、所诵经文、佛事等的不同而造成两派间诸多矛盾。后来美籍华人宁玛派高僧贡保才旦于1982年回国后,倡议在兰木西尔村建立一座宁玛派尼姑寺。经六世嘉木样大师同意,于1997年开始动工修建,2001年9月终于建成并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宁玛派尼姑从宏仓娥寺迁到新建的寺院中。现有尼姑55名,尼舍33间。不过从大经堂所供佛像来看,显然是一座宁玛派寺院,但就尼姑们所授戒律和所着僧装而言又与王府萨尔玛一样同属格鲁派。可见,它们皆是拉卜楞寺108属寺之一,但两寺来往甚少。不过它们之间应为同源异流的关系而非一寺两扎仓。
二、当今尼姑寺的组织制度及佛事仪轨
(一)组织制度
寺院作为宗教最直观的外在实体,集信仰、教徒、宗教情感于一体,使得信仰和表达信仰的行为一致化、规范化,它是组成宗教因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个有序的教团组织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组织和制度。
目前,拉卜楞地区各个寺院均由新成立的寺管会领导,寺管会由正、副主任和会计等组成,是寺院主要事务的负责者。主管尼姑的则是安多藏区着名的贡日仓女活佛,现为六世贡日仓·尕藏丹曲卓玛,青海热贡(同仁)人,任全国佛协理事、甘南州政协常委。她在拉卜楞地区享有很高地位,尤其在她修行的甘加草原更被广泛信仰,在拉卜楞寺大集会时设有其位置,列在堪布之下。
按藏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惯例,尼姑寺也设有寺主、喇嘛、赤哇、翁则、贵格、贡聂尔和佳玛等僧职。由于两寺教派不同而略有差异,现分述如下:
1、寺主。寺主是寺院总领导人。王府萨尔玛尼姑寺的寺主现为拉卜楞寺六世嘉木样大师,因为该尼姑寺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历辈嘉木样大师的关怀和支持。兰木西尔尼姑寺的寺主以前是倡议建寺的贡保才旦大师,但大师于1992年圆寂后无转世,该寺也将六世嘉木样大师作为寺主,经堂内也供奉六世嘉木样的画像。
2、喇嘛。所皈依的**或经师。萨尔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是拉卜楞寺的拉科活佛,故尊奉格鲁派。宁玛尼姑寺所皈依的经师为四川德格竹庆寺的八主活佛,故尊奉宁玛派。其实,所皈依者主要是两寺中两位声望较高的赤哇而已,即萨尔玛寺的阿尼措毛和宁玛寺的阿尼益希,这样寺院中的其他尼姑便根据自己的信仰皈依这两位赤哇。所以,两寺的**并没有定期给她们举行教授佛法或讲经等仪式,各自的学习主要靠尼姑寺的赤哇或其他资历较高、学问较好的老师授法讲经。拉卜楞寺偶尔也会派经师给她们讲经,但无制度性。
3、赤哇。即寺院的主要负责人,也叫法台,类似汉传佛教的方丈。设一名,任期3年。目前,萨尔玛尼姑寺赤哇为阿尼措毛,现年66岁,1958年前入寺,在当地享有较高威望。据尼姑们介绍,当时修建大经堂时,大部分资金都是她一个人化缘而来。她也是1958年以及十年浩劫中唯一没有还俗的尼姑,佛学造诣很高,倍受人们敬仰。宁玛尼姑寺赤哇是阿尼益西,甘南碌曲人,现年68岁。这两位赤哇是两寺中年长而有学问的尼姑,深受全寺尼姑信仰,寺中一般事务都由她们负责。但两寺中赤哇在经堂诵经时并不坐在正中的赤哇位置上,而坐在侧席上讲经。
4、翁则。就是领经师。设一名,任期3年。翁则主要负责在尼姑寺集体诵经或法事时给大家领诵经文。由一位熟练经文、学识丰富、声音洪亮的尼姑担任。所以翁则平时不仅要给年轻的尼姑教授经文,自己也必须刻苦修习经文教理。萨尔玛尼姑寺现由年及37岁的阿尼云丹措姆担任。她不仅熟练掌握所学经文,而且她与同伴花了5个月的时间坐完了108个泉眼。萨尔玛尼姑寺现任翁则是四川的阿尼青增旺姆。
5、贵格。是尼姑寺的执法人员。主要负责寺内的教规和财务,设一名,任期1年。两寺均设有该僧职。
6、贡聂尔。也叫古尚,其职责类似于门卫。一般由年轻伶俐的尼姑担任,她必须住在寺中,负责开关寺门、料理供祭。每日黎明须到屋顶吹响法螺,呼唤尼姑们起床诵经。
7、佳玛(厨师)。负责尼姑寺的茶饭、香火等日常事务。如果有施主供饭,就由她为大家做饭。
除了这些内部组织,尼姑寺还按照藏传佛教的惯例,对尼姑们的剃度、饮食、起居及日常生活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比如当有一位女性要求出家时必须是潜心向佛,不是其他寺院开除的,原则上要征得家人的同意。尼姑一经落发要受法名,此后要持十戒,到30岁左右要受沙弥戒36条。尼姑寺授戒一般由拉卜楞寺某活佛主持,并由四位受比丘戒的僧人作助手,在活佛驻锡地举行仪式。活佛将戒律逐条向尼姑宣读,尼姑必须一一应诺,受戒后要求受戒者7天之内过午不食。在调查中无一人受过573条的比丘尼戒,原来在藏传佛教中的比丘尼戒现已失传,只能见于汉传佛教中,所以她们只受沙弥戒。此外,对于擅自离寺者,做罚款3000元或终身不得返寺的处罚。寺院法会活动一律不得缺席,如有事可向贵格请假,否则以磕长头体罚或罚款处理。
从以上组织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拉卜楞地区这两座尼姑寺有着严密有序的内部制度,从而使得尼姑们零散、个体的信仰及其宗教情感均得以规范和一致化。而这些组织制度又是按照藏传佛教的内部要求和惯例制定的,这样使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形成引人入目、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
(二)尼姑寺的宗教文化
1、尼姑寺的佛事活动
佛事活动是寺院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观念与意识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藏传佛教寺院本身包含了丰富庞杂的文化层面,因而以信仰为前提,旨在宣法讲经、慈悲众生的佛事活动显得纷繁多样。尼姑寺的佛事活动按年、月、日(按农历)分期举行,大致有以下内容。
萨尔玛寺:
正月初六、初八、十五举行空行母法会,集中念《观世音六字真言心咒经》,按一定的仪轨诵空行母经文。佛教认为成佛时必须观修本尊,诵此经文如理观照本尊佛空行母,努力做到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改变凡庸的障碍,将造做烦恼的业力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
正月二十五举行大黑天法会。大黑天是一尊藏传佛教着名的护法神,通过念诵经文来供养大黑天。下午将象征性的供品布施给饿鬼以示慈悲。
二月同上。
三月初一至初八举行守斋仪轨。
三月初九至十六举行诵大黑天超度经活动。
三月二十九至四月十六举行守斋的“娘乃”仪轨,也叫“四月法会”。在藏历四月氏宿出现时举行,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诞生、成道、圆寂,故而视为殊圣之日。在拉萨叫善果节。主要是通过闭斋、转“古拉”和念嘛尼来纪念尊者。每人需持八次“娘乃”即持十六天斋戒。当然持“娘乃”是一种藏区普遍的宗教活动,僧俗都可以参加。通过断绝饮食、语言的方式来达到超度亡灵的意愿。
四月十六早上举行火供仪式。火供也叫火施、火祭,火供有多种形式,如大威德火供、吉祥天母火供等,是大法会结束之后的一种宗教活动。火供之意是“**之慧火能烧断种种因缘所生的世间烦恼”,因此火供是一种较复杂而富有代表性的宗教仪轨。具体的就是焚烧树枝、杂粮、酥油、花果等,是供养神灵、求福免灾的宗教活动。
八月初九至十六举行空行母法会。类同于大黑天法会,只是日子不同以及所供养的本尊佛不同而已,仪式也大同小异。
九月至十二月同上。
农历十月二十五举行燃灯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而进行的。尼姑们诵《宗喀巴大师颂》、《十三大威德之仪轨》等经文。寺院换置新供品,僧俗手提酥油盒、炒面、柏香树枝和藏香等,走堂串殿, 煨桑焚香,添油叩首,顶礼膜拜,并绕寺院周转经轮。晚上则在寺院和一般建筑物上点燃酥油灯(现在全改用电灯炮)静默。
十一月闭关坐禅。这一活动起初是源于正月大法会,法会时跳金刚法舞的僧人,必须在法会之前闭观修大威德和法王本尊佛。后来便约定俗成在冬季根据自己所选本尊佛进行闭关坐禅,参悟佛理,观修性空。闭关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一次火供仪式。
宁玛寺:
正月举行空行持明长寿法事。所有正式入寺的尼姑在大经堂中集体诵经,修持宁玛派着名的“大圆满心髓”,同时呈设各种吉祥曼荼罗。下午举行宁玛派尼姑寺奉为最高等级的护法——长寿女的供养仪轨。正月一般有三次集体诵经。
三月举行静怒神法会。主要供养宁玛派的静怒护法神的一种宗教活动。
四月按拉卜楞寺的规定举行持“娘乃”活动。
六月举行供养灵体、供养**及成就海活动。这是藏传佛教供养、纪念**的仪轨,该寺供养的就是寺主贡保才旦大师的灵体。上午举行供养活动,下午举行礼佛、煨桑活动。
九月集中诵《大悲观世音苦难自然解脱经》。一般认为藏区是观世音化度的地方,因此藏族人民十分注重念诵观世音经文,尤其是六字真言几乎人人皆知。诵此经文可消除罪孽,解脱世间烦恼。
冬季坐禅修行
按月而言:“每月初一、初八中午要念娘乃(bsuyng-guas-mchod-ka,即斋戒仪轨),初十集中念仁青次合(rigvdaintshig,即持明律仪颂偈),二十五念至尊金刚瑜伽剔除病根仪轨、出世大吉捷(thun-mong-ma-yin-pa-bde-chenyi-lam-aes-bya-ba-baugs-so)和瑜伽母(mkhav-vgro-tshig),四月初一至十六上午集中念娘乃朵巴(smyung-gnas-sdom-pa)”。④每月诵7天的(mdo-gdugs-sgrol-gsum)是藏区最基本的三部经文。
按日而言:对于那些正式入寺的尼姑们(即“入会”者)在清晨五、六点起床后入大经堂中集体诵经。早晨一般念喇嘛阕巴(即向资量田**供献实物供品和意化供品的仪规)至到十二点。中午不念经。下午四点半到八点半念诵多玛嘉则经(即施食百供经)和喇嘛闺巴(有关供养**的经文)。
而未正式入寺的尼姑们则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初一、初八、十五早晨五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后,也开始诵经。凡学完所习全部经文的尼姑们在自家佛龛点上酥油灯,献上净水碗,便开始盘腿打坐大声诵经,一直到中午十点钟完毕。而未学完经文的则要到老师家中坐在屋顶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诵经,同样也于十点结束。中午体息。下午从四点半开始又重复早晨的功课,一直到晚上八、九点结束。其余时间在家温习背诵经文,也可以去磕头或转郭拉等。
尼姑寺中“娘乃”是最主要的宗教活动,也是寺院主要的经济来源,下面就将此活动作一介绍。持“娘乃”的活动每年举行6次,其中规模较大、僧俗都参加的守斋日就在农历四月十五进行,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释迦牟尼尊者处胎、得道、涅盘之日。其他的也选在祭日进行,目的是通过禁食、禁语、禁卧的方式来超度亡灵脱离三恶趣的轮回之中。除规定的寺院集体斋戒之外,还有信教群众请尼姑到自家中为已故亲人超度而进行“娘乃”活动,所迎请的尼姑一般为八位或为八的倍数,即八、十六、二十四等。尼姑们替施主做完“娘乃”之后,施主一般会为每位尼姑布施20元钱及物品等“娘乃”过程有其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第一天清晨五点半左右,尼姑们在自家取长净经,诵此经文方有持“娘乃”的资格,否则做了也是不合程序的无用工,起不到超度亡灵的作用,而且这也需要传承**的授予。之后用清水漱口,盘腿坐于炕上喝茶,毕后再用清水漱口。十二点后到施主家中,施主为她们供饭。吃饭前要诵喇嘛阕巴,所供食物一般为馍馍、藏式米饭、酸奶等,吃完后用所剩炒面做成朵尔玛(由糌粑捏成的用以供神施鬼的祭品)放施。晚上在自家喝茶漱口并念诵喇嘛阕巴,上述算是持“娘乃”的预备工作。第二天早晨五、六点又念长净经,然后一整天粒米不进、滴水不沾以体味饿鬼、牲畜等悲惨的处境,且不断默念娘乃朵巴以超度亡灵不要投入到三恶趣中。第三天清晨,在屋中能分辨自己掌纹的时候方能进食,一般也就是用炒面和酥油拌成的糊状物而已。若连续做“娘乃”此后就不再进食,到十二点进行与上述一样的仪轨。三月三十日到四月十五日,一般要做8个“娘乃”,两天为一个,也就是说16天只吃八顿饭,如果同持“娘乃”的人群中有人喝了一小口水,那么全部人的“娘乃”也便付诸东流了。此外,坐泉眼也是尼姑寺很具特色的修行教法之一。这是女密宗大师玛玖拉珍所创立的女断派的主要教法,被后世尼姑们广泛吸收和发扬。坐泉眼的教法一次修行规定为108个泉眼,时间为1年,如此需要10番即需要在1080个泉眼处修行,约10年的时间,才算是功德圆满。不过依自身的条件可以进行7天的、21天的、1个月或2个月的不同修行。尼姑们一般结伴或独自到视为龙神出没、空行母积聚的圣地泉眼边扎起简单的帐篷,在静谧广袤的野外修持,思量自身的各个部分布施给荒野中的饿鬼们,体味因缘所生成的苦难和不幸,以参悟万物的空性所在。同时还有到天葬台去修行的。因为玛玖拉珍所传女断派提倡“于独树冢间,非人宅夜中,闲静荒夜处,修行最为美妙”,⑤又言“舍神行布施,人行真实行”。⑥这是夏河地区尼姑们修行的主要法门。在调查中访问了萨尔玛尼姑寺年及37岁的翁则云丹措姆,她与同伴用了6个月的时间坐完了108个泉眼,声称这种修行对自身有着较大的益处。
佛事活动是寺院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信仰者与被信仰者之间的情感和意识,正是通过这种直观的宗教行为来得到宣泄和表达,信仰者从中得到愉悦和安慰。
2、尼姑寺所习经典及所供佛像
(1)尼姑寺所习经典
由于两寺所阪依的经师不同,她们所诵经文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将她们所习经文作一简述。
萨尔玛寺:
《超度祈愿经》。平时一般诵此经,尤其是在超度亡灵时必诵的经文,该经文中包括释迦牟尼、宗喀巴等所着的祈祷经文,因而倍加受重视。
《心经》。指《般如心经》,大乘显宗《般如部》中最小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核心、最主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大乘显宗的核心经典。用来消除障碍,尤其是用来消除人的心理障碍,如愤怒、忧虑、贪欲等佛教认为净化人的心理是成佛的最关键因素,所以《般如心经》是降伏魔鬼之王的经文。
《供**经》。是用来供养、纪念自己的**,从中使自己得到具足福气和智慧(此处的**不同于一般的老师)。
《决经》。是玛玖拉珍所传之教法,主要用于制服魔鬼作乱,消除障碍。尤其是在佛教认为魔鬼较多的地方,如天葬台、尸林或僻静的地方。此经文不会在公开的场合聚众念诵,一般要求自己私下秘密地念诵。
《白伞盖经》。这部经文和《度母经》都属密宗经文,用途和目的大致相同。日常都诵此经文用以降魔消灾,当听到不好消息时也诵此经。在家中更是常念《度母经》,可保家中早得贵子、家境殷实。
《度母经》。《白伞盖经》、《度母经》和《心经》这三部是在藏族社会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经文,一般信徒都能熟练背诵。
《持娘乃仪轨经》。通过闭斋的方式体验饿鬼、牲畜等三恶趣中生灵的痛苦,感悟轮回之苦,同时为它们进行超度,远离三恶趣的转生。
《大威德经》。该经文与《空行母经》属本尊类经文,用于密宗修行。佛教密宗中讲求对本尊佛的观修,通过静修、观相,亲见本尊佛,从而消除自身的种种障碍,努力达到本尊佛的境界。
《空行母经》
《护法经》。此经文与《誓言护法经》、《法王经》均属护法类经文,诵护法神的经文可使佛法不受外道干扰,自己也能受护法神的有力保护,不受恶魔的纠缠。
《誓言护法经》
《法王经》
宁玛寺:
《超度五祈愿经》
《大圆满心髓经》
《空行持明经》
《大乐母经》
《决经》
《白伞盖经》
《度母经》
宁玛派寺院所诵经文与萨尔玛寺院大致一样,都是**类、本尊类、护法类三部中代表性的几部经文,只是教派不同而所选内容不同而已。
(2)尼姑寺所奉佛像
佛教的信仰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藏传佛教不仅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全部精华,而且又将本土的原始信仰及文化加以融合,即本土化。于是藏传佛教的神灵世界显得格外复杂多样。尼姑寺的众多神只也如其他寺院一样显得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寺院中供奉的佛像极为复杂,但从所供主佛而言,便能分辨出不同的教派。现将两寺所供佛像加以简要分述。
萨尔玛尼姑寺:主佛为宗喀巴大师,还有释迦牟尼像,左边为六世嘉木样大师,右边为十一世班禅。往左依次为大黑天、无量寿佛,还有一蹲一站的玛玖拉珍塑像,其次为十一世观世音、菩提塔及弥勒,还有一些唐卡。往右边依次为空行母、拉科佛像、胜乐金刚以及一些护法神和唐卡等。萨尔玛尼姑寺所供主佛与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大经堂的主佛几乎一模一样,而其他神灵也与拉卜楞寺闻思学院大经堂所供佛像大同小异,明显看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
宁玛尼姑寺:主佛为“堪、师、尊”三尊,即宁玛派所供奉的莲花生,左为法王赤松德赞,右为寂护大师。稍前有两座造型较小的女神,右为女密宗大师益吉措杰,左为拉吉孟达热哇,旁边还有六世嘉木样的画像。向左依次为弥勒佛、寺主贡保才旦塑像、金刚萨埵以及拥明妃的莲花生、四臂观音及护法。向右依次为无量光佛、金刚瑜伽母以及一些护法神。从神像而言,该寺宁玛派的风格很明显,因为所供主佛与位于九甲乡的宁玛派寺院的主佛完全相同,其他所供佛像与格鲁派寺院不同,如所供的贡保才旦就是一位宁玛派高僧,也是该寺的倡建者,这在格鲁派寺院中是看不到的。
三、尼姑出家原因分析
以下图表中我们得到一个明了的信息,就是拉卜楞地区尼姑的年龄构成呈年轻化,尤其是育龄青壮年女子占了总人数一半以上的比例。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在调查过程中,还曾遇到了一个5岁的女童,她也是年龄最小的尼姑,系世代信仰宁玛派教法家庭的女孩,在她4岁时,由家人带到寺中剃度出家。近年来青年女性大量出家为尼,这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在调查中作了精心地抽样调查,下面就青年女性出家的原因作一浅显的分析,略呈己见。
1、家庭及佛教文化的熏陶
佛教自扎根于雪域高原以来随着本土化的进程,作为其本质特色的哲学思想、心理素质、道德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已深刻而全方位地浸透到生衍繁息在这方土地上的藏民族心中。因而在藏族社会中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作为信仰中心、三宝所在之地的寺院,在广大藏族心中有着身心皈依且神圣不可侵犯感。历史上的世俗政权也不得不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采取相应地安抚绥靖政策。藏族社会长期以来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藏族社会对剃度出家的僧倡们也格外看重,尤其是对那些富学五明的高僧大德更是倍加信仰。按藏族社会的传统习惯家有两子,必送一子出家为僧。虽然现在绝非这样,但仍以家有僧人为荣,而且还认为身为僧人今生俱足福气,来世也必有好报。在这样特殊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及独特的心理素质熏陶下,藏族农牧区一般对出家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自己发愿出家者,家庭一般都给予允许。
家庭对她们的影响烙入到她们的血脉之中,可谓是根深蒂固的。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女性出家有着强烈的信仰,而且对佛学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比如萨尔玛尼姑寺中24岁的土族尼姑银巴卓玛,她就受到信仰虔诚家庭的影响。自其母去世后,父亲便出家于青海佑宁寺,小弟也随父出家为僧。于是她便出家为尼,而她18岁的妹妹在寺中陪住,与其妹交谈中,她表示自己也很希望作一名尼姑,只是现在条件不允许而已。另外,还有一位尼姑,年方25岁,她从小立志出家,随着年长而愈加信仰虔诚。上完初中后便不再热心于红尘生活,四处云游,最后出家于夏河。她在不会藏语、藏文的情况下,花了3年时间学完了所有课程。而且她立志忌口洁身,如佛教中规定禁食的散发难闻气味的葱、蒜、菜、肉、酸奶以及鸡蛋等,即便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也恪守自己发下的誓言,用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向世人展现出一种慈悲和信仰的力量。此外,一家中两姐妹同时出家的现象也不少。可见,在这群尼姑中,许多人出家是与家庭影响、社会观念息息相关的,而且自身有着虔诚的信仰和诚心皈依佛门的愿望。
2、社会生存环境的压力
在藏区,除少数地区以外皆处于高寒地带,雪域高原在除去她纯洁神秘的富于诗意的咏叹之处,更现实直接的则是高山亘岭、雪峰壕沟、高寒缺氧、旷野千里以及物产贫瘩。同时集中了不发达地区皆有的劣势,如生产结构单一,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商品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几乎没有网络数字概念等。与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运用相比较,藏区确实有其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滞后性。人们的生活条件,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落后和不足是不争的事实。科技和技术的落后使这里的生产、生活方式仍然很原始,而且在农牧区家内家外所有的劳动重担几乎都落在妇女身上。在藏区有明显的“男活”和“女活’,之分,男活主要是放牧、打猎、经商、搬场、杀生等。而女活则主要是做饭、背水、挤奶、打酥油、晒奶渣、炒青稞、磨糌粑、拾牛粪、打圈、捻线、洗衣等日常又必须的基本工作。传统观念认为男人只干男活,若男人去干女活则视为对男人的屈辱,会被人们所嘲笑和不齿。而女人若干男活却认为是能干、贤惠的女主人。可见,在劳动分工上就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差异。女性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操持日常家务,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还要服侍老人、孩子以及自己的丈夫,忙碌的奔波成了她们生活的主旋律。虽然她们在家中也有较高的地位,也可继承财产,她们身上一套藏服和首饰代表了一家的财富,但她们一辈子所能奋斗的也不过是这些东西而已。所以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辛勤的付出和得到是很不成比例的。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这样的方式按着惯性在反复进行着,日常生产和家庭重任使得许多青年女子对自身的现状有所不满,从而有了出家的念头。她们认为,出家为尼不仅能得到较高的社会礼待,而且也可以清闲地渡过一辈子。
藏区有这样一首民歌:
在一切的狗里面,最自由的是野狗,虽然没有早饭晚饭,但也没有铁链拴颈脖。在一切的女人里面,最自由的是尼姑,虽然没有头饰服饰,却也不用侍奉丈夫、公婆。
这反映了藏族妇女的心态,可见出家的尼姑中除了虔信佛法之外,也有些确实是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其次还有一些女性自小因为体弱多病或多遭不幸,经打卦认定此生应许身于佛门,只有在佛的保佑下才能平安吉祥地度过此生,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出家。在尼姑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婚姻问题出家。有的是不满自己的婚姻,如一位尼姑(此处不便提供名字),21岁,夏河阿木去乎人,文盲,因逃婚而出家,还有一位青海尖扎的尼姑,也因与有情人失意又不满家人的包办婚姻而逃婚于此。逃婚的女子占有一定比例,如贡曲卓玛(22岁)、旦增卓玛(23岁)、丹曲卓玛(27岁)等。也有一部分是受丈夫的暴力虐待而出家为尼。与上述相反,有的尼姑则是干脆嫁不出去的,在调查中这一类尼姑还占了不小比例。有一定数量的年轻女子找不到可婚配的对象,但若留居家中也非长久之计,因为生存空间的限制,即便辛勤劳作相难角兄嫂、弟媳、妯娌等的嫌弃;若外出打工又无文化(有的甚至连汉语都不会),对于她们出家便成了没有办法的选择。另外,也有一些是因为自己至爱的亲人去世后,立志出家守节,为其亡灵超度,以获自心的欣慰。依以上述,虽然尼姑出家原因种种,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为一种女性感觉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自己又无力应付,遂出家为尼,以图清静。当然她们出家的动机较之与第一类有所不同,这种来自生活压力而出家的尼姑就显得不为人们所乐道。但出家之后,她们仍然刻苦习经,力守戒律,修心养身,潜心向佛。
3、滞后的文化教育及性别观念的歧视
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依附于社会,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刻了。因为具有传递文化和积累知识功能的教育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妇女问题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比如消除男女歧视、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等问题。因为女性的教育从长远而言较之男性更具有意义。阿尔巴尼亚改革家巴迪斯鲁说“培育一个男孩只是培育一个人,而培育一个女孩则是培育一个民族”。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绿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作在掌权者手中,到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可见女性教育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繁荣和发展的千秋大业。但是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证明,甘南州藏族妇女各个层次的文化程度均低于男性,且差异十分明显。全州15岁到15岁以上妇女文盲、半文盲人口为159428人,占同径妇女人口的81.10%。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妇女对其自身价值的不同认识。受教育太少难免缺乏自信、上进和自强的精神,更谈不上奋斗的目标。听信于命运和前世的说教,将生孩子、料理家务、侍奉丈夫公婆当作天经地义的义务,不愿走出家门去接受教育,这样就失去了就业的机会。这不仅影响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不利于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导致孩子受教育起点的低下,总体上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藏族在伦理道德方面,较之于宋明理学,在女性问题上是开放的、自由的。但这种开放也只限于婚恋、生育、服饰等表层现象上。从社会地位的深层而言,在藏族社会中随处可见男尊女卑的迹痕,即便是在提倡“无分别心”的佛教中也有对女性的歧视之处,如“女性有五漏之躯,而男性则身具七宝”,更何况世俗观念下的女人。不过藏族社会对女性有两种倾向,就世俗而言,女性可以继承财产,主权家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歧视仍然比比皆是,如旧西藏通行百年的《十三法典》中将妇女与牲畜列为低等级的种类中,可以作为财产用来转让、赠送。受这种观念影响当今仍对女性加以贬低和歧视。女性不能坐上座,即使是母亲也要让位于自己的儿子,女性的衣服不能放在男人的衣服上面,女性的内衣更是见不得人的羞物,如此惯例比比皆是。而在宗教而言,对出家的尼姑受到不同一般的敬仰和尊重。这自然与印度后期密宗抬高妇女在修炼中的地位相关联;同时也与藏族原有信仰中对众多女神的信仰有关系,在藏传佛教中众多的女神受到人们的虔诚供奉,尤其是从观音化出的众度母。所以尼姑较之于一般的女性则可以享受较高的社会礼待。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满现状的女性往往将出家作为上选目标,以待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责任编辑保罗]
_________
注释:
①②《夏河县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③④夏河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夏河文史资料》(第一辑),1994年。
⑤⑥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教源流》,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190页。
(本文原载自:《西藏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