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发展路向
发布时间: 2014/1/24日    【字体:
作者:圣风
关键词:  家庭教会  
 
 
                                       
 
 
    二零零八年五月,距离奥运会不到百天的时段里,一些重要城市的家庭教会陆续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冲击,再次遇到城市家庭教会发展中的生存困境的挑战。这些教会基本上都是近几年随着信徒陆续的增加,渐渐形成几百人到上千人信徒的有一定规模的教会。因着聚会人数的增加,有些教会已经从居民区家庭聚会的模式转到写字楼堂会聚会的模式。作为非建制教会,在教会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与体制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笔者曾经收到一个短信,慨叹在这一冲突中的家庭教会心境:"二月雪灾、五月震灾,中国够苦,中国人多哀;能否给我自由,到上帝面前诉说情怀?在邻里,人说我扰民;到商厦,又控我法外;我为民族祈福,我为奥运喝彩;可是,我的祖国唷,哪里是一块宁土,我可以向我的神安心敬拜!"比起这样的慨叹,大部分城市家庭教会的领袖们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在面对这样的冲突和挑战——虽然在一定时间段里,这种冲突和压力会持续,但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复兴与发展的道路是不可阻挡的,教会发展的主要挑战也不会是来自体制压力的挑战,而是城市宣教与教会建造的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与家庭教会的转型
 
    廿世纪末期,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人口迁移在世界各地发生。在八十年代末期,著名都市宣教学家Bakke说:"神正在将所有国家带往都市化。" 中国也在这样的时代中经历着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全世界50个人口最密集的特大城市中有40个在中国,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39%,而且这个比例今后还将不断升高。
 
    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地区造成极大的影响。笔者在近期曾拜访过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发现很多村镇的小学甚至中学都不复存在了。因着青壮年人口大量移向城市,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很多学校已经招不到学生。结果关门的关门,合并的合并,学校的数量大幅减少,这也迫使人口再次向市镇移动(为着孩子的教育)。
 
    城市化进程也同样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农村地区的教会。八十年代复兴起来,曾为中国教会主流的农村教会现在已经面临青壮年同工严重流失的危机。为着生计的需求,以及整个社会的转型,青壮年已经大量移向城市。这也引来中国家庭教会的型态从农村教会为主体到城市教会为主体的转型。
 
    城市化进程中,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城市家庭教会也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曾经被誉为"第三工场"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兴家庭教会渐渐有成为"第三类教会"的势头。这一类教会的特点是年轻化、专业化、多元化。刘同苏牧师曾对北京四十六间家庭教会做过调查,发现76%的教会有超过一半的会众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另外,35岁以下年轻人居会众总数50%以上的教会竟有86.67% (90%以上的占教会总数28.89%) 。调查者也将北京家庭教会分成本地教会、民工教会、外地商人教会、北漂教会、海归教会、独立学生团契等多种类的家庭教会。
 
    二、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存在型态
 
     综观当今的中国城市家庭教会,虽然因着地区的不同呈现出一些存在型态的差异性,但整体而言已经具备了小型、中型、大型教会等的多种存在形式。作为非建制教会,能形成如此全面的存在型态,也说明了家庭教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可发展的空间之巨大。笔者认为,引言中所提及的政教冲突在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但并不能拦阻城市家庭教会从小型到中型、从中型到大型的发展进程。
 
    1.小型城市家庭教会
 
    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高校集中的城市,最多的家庭教会型态是人数在30人以下的查经班型态的团契型教会。这些小型家庭教会,有些是从学生查经班渐渐发展而来的,有些是从三自教会出来的信徒自发组织发展起来的,也有些是某些教会团队有计划的开拓而产生的。这些小型家庭教会大部分没有全职的传道人,而是由一批信主时间较长及热心的平信徒领袖所带领。这一类的教会生存力非常好,在现今的中国都市环境中是最普遍、以及最有繁殖力的存在型态。
 
    2.中型城市家庭教会
 
    自二零零三年之后,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西安等地陆续出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会的城市家庭教会。他们或者租用宾馆会议室、商厦写字楼,或者使用独栋建筑物,在宗教政策未许可的压力下,仍以具规模的会众聚会模式寻求强劲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面对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冲击和压力。一些教会在冲突中选择了化整为零分植发展的路线,但也有一些教会以坚韧的信仰品格继续保持堂会制聚会的方式并克服了多次的集中施压。随着城市小型家庭教会的持续发展,这类堂会制中型教会将越来越多地出现。
 
    3.大型城市家庭教会
 
    中国城市教会中的大型教会指规模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家庭教会。但这些大型教会不是在单个会堂中聚集这么多信徒,而是在多个堂会或聚会点聚会,但联合形成一个体系的宗派型教会。这一类城市家庭教会的代表应属温州教会。虽然温州教会信众的文化背景没有像上面提及的城市家庭教会信众那般高,但在规模及社会影响力上,温州教会为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留下了可供学效的榜样。大规模堂会制家庭教会在温州不但遍布各处,而且也被社会主流所默认(或容忍),甚至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当中发挥影响力。圣诞节期间的数千人的街头福音布道或者上千人剧场里面的音乐布道会,象征着主流文化对教会的接纳。借用主流社会中的商业组织和财政力量,无疑也是温州教会的另一个优势。中国其它城市的教会想发展成温州教会的规模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政教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形下,也不太容易发展出上千人规模的单个堂会聚会模式的城市家庭教会,但以多个中小型堂会形成一个体系,将城市划分为几大牧区进行系统化发展的大型教会是可以发展出来的。
 
    三、城市家庭教会与都市神学
 
    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家庭教会已经进入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国城市家庭教会需要从城市化进程的普世性潮流中发现神对"城市宣教"的心意。青年使命团(Youth With A Mission)的国际执行主席马克伦曾说:"圣经开始于一座园子,结束于一座城市。我们若不顾城市,就是背离神对整个创造的永恒救赎,与公义的计划" 。城市不但是世俗影响力的中心,也是在末世神施行拯救计划的中心——城市是神与撒旦抢夺城市灵魂的属灵战场。城市宣教的挑战可以说是现阶段整个中国教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城市宣教,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目前已经从开拓时期迈入了发展时期。城市教会的数量及规模会持续增长,并渐渐成为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力量。但城市教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发展出健全的都市神学作为健康发展的基础。都市神学不只是需要通过城市社会学认识城市的结构、功能、群体划分、文化特征等方面,更需要从圣经及神学角度反思出都市宣教神学。其实,圣经中重要的人物及事件都是在城市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大卫、所罗门、以赛亚、耶利米、但以理、尼希米等都是在城市环境中服事上帝的。保罗的宣教更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展开来的,大部分保罗书信也是写给城市教会的。甚至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只能成就于城市,在那里罗马的政治力量及犹太人的宗教影响,都成为钉死神的儿子的背景因素。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潮流的多变性,拟定出智慧的城市宣教的策略,参与上帝在中国城市中的救赎计划。中国城市家庭教会需要承继老一辈所留下来的"十字架"为核心的信仰路线,也需要从海外城市宣教运动中借鉴丰富的都市宣教的经验,摸索出中国城市宣教的神学、策略、与方法,成就廿一世纪中国城市福音化的异象。
 
    四.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建造路向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需要藉着实践中的反省,发展出当代中国城市的宣教策略,也需要在现今的处境中发展出合神心意的教会建造路向。作为地方教会,领袖训练、讲台事工、小组策略、婚姻家庭、培训体系、社区关爱、布道宣教等都是构成教会建造路向的重要因素,但面对充满挑战的中国城市宣教,比起以上名词性的事工术语,更需要发展出带有形容词的教会建造路向——"强壮、健全、有影响力的大使命教会"。
 
    1.强壮的教会
 
    教会的信徒不是一群软弱无力的基督徒,而是一群被唤醒的平信徒,藉着门徒训练奠定真理的根基、培养属灵的品格、委身于教会、并积极为基督作见证。强壮也意味着人数的强大。神的心意不是叫一人沉沦,乃是愿意人人都得救(彼后三9)。城市教会需要帮助各行各业的人能透过教会各样的事工去相信主及接受主,并且加入教会,成为传福音的人士。教会不是为人数增多而发展,而是为扩展神国度而发展。强壮不但指聚会人数不断增加,更是事奉的人数不断的增加。
 
    2.健全的教会
 
    教会的事工需要关顾到信徒的全人成长,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单身、婚姻、老年等不同阶段年龄层的需要。为此,城市家庭教会需要从小型到中大型的发展,或建立小型教会之间的区域网络。健全的教会在各方面有充足的支援,牧养、教导、外展、活动等都按着建立了的系统自然运作。教会内各人按恩赐彼此服事,百节各按各职,每个人均有服事主的机会,也明白自己在教会的身份和责任。教会信徒均热切履行和实践主耶稣的大诫命和大使命,平衡的遵行敬拜、团契、培训、事工、宣教上的发展。
 
    3.有影响力的教会
 
    耶稣吩咐我们要做世上的光和盐,要成为明灯、照亮在人前(太五13-16)。教会在社区、城市、特别在信徒周围的亲友中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至能影响他们归主、见证基督。城市教会的信徒需要在各行各业——教育界、工商界、文艺界、医疗界、体育界、思想界、科技界、政界、军警界、金融界、服务业等——兴起发光!教会信徒在个人复兴、灵修、崇拜、教导、行政、行善等各方面均表现出信徒应有的精神,并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彼此整合,以基督信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城市家庭教会需要有意识的发展出社区及弱势群体的关爱事工,并在赈灾及扶贫等方面建造全国性的服务平台。
 
    4.大使命教会
 
    我们相信失丧的人(未信主者)是神最关切的,也应该是教会最关切的。教会不应该满足于墙内聚集敬拜的会众,而应该看见墙外无数的还不认识神的迷失羊群。神吩咐我们要遵行祂的大诫命和大使命,但最终还是希望见到人人都悔改、不愿一人沉沦。这是基督的心,也应该是我们的心。大使命教会是宣教的教会,是在本地、外地、以及海外跨文化跨地区的广传福音、门徒训练、建立教会、拓展宣教的教会。中国城市家庭教会的长期发展方向应该是为了完成主耶稣基督所吩咐的大使命、向普世宣教的教会。
 
     五、结语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极大地提升了公共关怀的程度,同时也给予众多家庭教会信徒走上公开彰显基督爱心的机会。成都、北京、上海、武汉、厦门、温州、广州、西安等城市的家庭教会纷纷联络起来共同走向灾区。一些家庭教会领袖呼吁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关怀平台,整合资源从事爱心关怀行动。在引言中有提到,五月份有多个城市的家庭教会受到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冲击,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家庭教会走向公共关怀的意志及行动。从这一现象可以预计,未来的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将逐步走向公开化,并渐渐会以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影响力单元浮现在中国城市文化圈之中。中国城市家庭教会也将会在与政府的对话过程之中,寻索及发展出新一代城市家庭教会的存在模式及建造路向。
 
   (本文转载自:北京城市复兴教会网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藏传佛教传统寺院内部管理模式及特征——以格鲁、萨迦、噶举三派为例
       下一篇文章:一个特殊的华人群体——华人宗教组织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