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保护寺院文物 僧团与文物部门观念差异大
发布时间: 2015/11/5日    【字体:
作者:法恩法师
关键词:  寺院文物 僧团 文物部门  
 
10月24日至25日,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出席了本届论坛。北京通州天宁寺法恩法师参加本次论坛并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寺院管理与佛教文化》的论文。该文分析了文物保护部门和佛教僧团看待及保护佛教文物的不同视角及现实存在问题,并指出,佛寺一般被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寺院与政府直接管理的文物单位在使用与管理方面观点与做法上往往不同。后者履行的是保护职责,文物只可展示或库存,不可使用。而前者的文物几乎都在使用中保护。希望佛教界和文物界进行反思,认真研究出一个既能科学、合理保护佛教文物,又与佛教传统保持一致的办法,使佛教文物得到真正保护。以下为法恩法师论文全文:
 
古来佛寺,与佛有关的一切器物,无论是钟鼓、炉鼎皆称法器;与佛有关的一切仪式,无论歌舞、拜诵,皆称法事;与佛有关的一切宣教,无论文学、艺术,皆称弘法。并无佛教文化一词。
 
佛教文化乃近代学术称谓。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一些文化,依现代学术观点划分即有哲学、历史、文学、医学、文物学、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雕塑、铸造、雕版、摄影、书法、金石、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法器等,佛教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文化领域。但在僧人眼中,所谓佛教文化,都不过是住持三宝,弘扬佛法的当家之事,也是佛教的诸般法门。
 
寺院管理中的佛教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例如在对待寺院文物方面,主管部门与佛寺就会有不同理解。佛寺一般被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寺院与政府直接管理的文物单位在使用与管理方面观点与做法上往往不同。后者履行的是保护职责,文物只可展示或库存,不可使用。而前者的文物几乎都在使用中保护。
 
博物馆的宣德炉一定作为特级或国宝级文物在展柜中展示或库存,而佛寺中的宣德炉可能每天都在用于焚香;古钟博物馆的古钟只可眼观,不可随意敲击,而佛寺中的古钟却要日日敲击,终年不辍,千百年不绝其声。此类文物,僧人一般可自主择用,但对建筑与依附于建筑上的雕塑造像则监管甚严、束缚过多,甚至任凭文物毁坏,以致荡然无存而不准抢救。
 
今以本寺——北京天宁寺为例说明。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历代屡有兴废,今建筑仅山门、接引殿及左右配殿为康熙年间所建,塔却建于辽天庆九年(1119年),距今已九百余年了。1988年天宁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因是寺内保存有闻名国内外的千年古塔。塔呈八角形,每面皆有极其精美的砖雕佛、菩萨、金刚、力士等造像。据《重修天宁寺碑记》所载:
 
塔之八面主尊: 南面大日如来,五佛冠、智拳印;西面阿弥陀佛,禅定印,左右侍观世音、大势至;东面药师佛,右手触地印,左手施愿印,日光、月光侍左右;东南西南,普贤、文殊;东北西北,像毁难辨。
 
但现在除南面哼哈二天神雕像基本完整外(其实也摇摇欲坠,残碎严重,朝不保夕),其余塔面的雕像则残破更甚或完全消失了。这些雕像庄严如法、精美异常,是天宁寺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天宁寺塔主要价值所在。我们希望修旧如初,把这些珍贵雕像修复完整。但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却以不符合文物保护法为由不予批准。天宁寺塔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雕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任凭它风化殆尽,何谈保护二字?
 
我国是文物大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物异常珍贵,历经无数劫难保存至今的文物,在保护方式及方法上,实在不容有丝毫闪失。遗憾的是,无论是坐拥文物最多的寺院,还是掌握文物生死大权的文物主管部门,在保护理念上都存在不同观点。
 
我希望,面对古代佛教文化遗产,无论佛教界还是文物界都要进行反思,要认真研究出一个既能科学、合理保护佛教文物,又与佛教传统保持一致的办法,使佛教文物得到真正保护,使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传至久远。
 
在寺院里保护古老文物十分重要,那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做的一切,要在千百年后成为被后人崇拜的文化遗产。我们今天不继承和保护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是时代的罪人。同样,我们今天所做的并留给后人的东西都是糟粕,我们也是时代的罪人!所以,我们要非常严肃、认真的做好寺院佛教文化建设。举本寺之例说明。
 
北京天宁寺接引殿修复后东西二壁空白无物,我们准备请高手绘制两堂壁画。佛寺画壁画,乃千年大计。敦煌壁画,传诸千年,成为世界文化瑰宝;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历数百年仍熠熠生辉,为世人所赞叹。我们希望我们所绘壁画,也要成为传世之作。为此,我们广泛听取各方专家意见,收集壁画方面各种资料,最后延请敦煌的、美院的、画院的、民间的壁画画师来京献艺,我们最后从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最满意的画师。壁画完成后,得到佛教界和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与赞叹。
 
寺院管理在佛教文化方面的体现无一不与弘法相关,也无一不与世法相关。希望寺院做法不违政府法规,希望政府执法尊重佛教传统。
 
原标题:寺院管理与佛教文化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转自凤凰佛教, 2015年10月31日。
 http://fo.ifeng.com/a/20151030/41499280_0.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
       下一篇文章:原始僧团中财物的来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