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乌玛——穆斯林社区建设
发布时间: 2015/12/10日    【字体:
作者:马旭俊
关键词:  乌玛 穆斯林 社区建设  
 
社区与穆斯林社区
 
社区,顾名思义即“区域性的社会”,它涵盖了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要素。而在诸要素中,人口可以说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任何社区的存在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前提。因此,穆斯林社区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乃是一定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存在。
 
但是,穆斯林人口的存在未必就一定有穆斯林社区的存在。穆斯林社区的存在更取决于穆斯林之间稳定的社会交往。从历史与现实来看,穆斯林之间的稳定的交往形式是以伊斯兰为纽带的。“你们当紧紧抓住安拉的绳索不要分裂”(古兰3:103)
 
从历史上看,真正意义上的穆斯林社区并非随着至圣(愿主福安之)受启传教的开始而出现。我认为对于穆斯林社区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当属“迁徙麦地那”(公元622年9月24日)。后来这一历史事件的转折意义被穆斯林所共同认知,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的开始。
 
在麦地那,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要打破传统血缘关系所带来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在“迁徙麦地那”之初,这种群体交往不仅存在于穆斯林内部之间(如古兰上提到的“迁士”与“辅士”的关系),也存在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如保证犹太人的信仰自由等)。
 
“麦地那宪章”的出现,无疑是对麦地那各个信仰群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重新分配,为穆斯林“乌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先,通过合约确立了穆斯林与犹太人的和睦关系;其次,通过“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互助”关系处理了“迁士”与“辅士”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迁士”在麦地那的生产问题。
 
“乌玛”一词源自苏美尔语,主要是指有宗教纽带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共同体。后来“乌玛”为伊斯兰的广泛传播和阿拉伯部落统一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中介作用。如果排除其政治和军事因素,只考虑教育、民主议事、民事诉讼等公共事务的话,“乌玛”仍然是我们当前穆斯林社区建设学习的榜样。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穆斯林社区建设有着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麦地那乌玛”对于我们今天的穆斯林社区的建设提供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穆斯林社区的功能作用及特点
 
历史上,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穆斯林社区在穆斯林社会事务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是穆斯林建设家园、发展生产的基本单位。正是社区强大的凝聚力,造就了“一个世界性的文明、多民族、跨越国界甚至可以说是洲际的文明”。穆斯林社区为穆斯林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 维系信仰的功能
 
穆斯林社区的核心是清真寺。清真寺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麦斯吉德”,直译为“叩头的地方”,也就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由于伊斯兰强调集体礼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清真寺无疑成为穆斯林之间稳定交往的重要场所,成为穆斯林之间精神纽带的物质载体。即便是在中国,穆斯林同样形成了“依寺而居”的居住模式。
 
二、 教育功能
 
“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伴随着伊斯兰的传播,学习倍受穆斯林的重视,穆斯林社会的教育功能逐渐显示出来。当然,在早期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语言、逻辑、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对于穆斯林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使得古希腊的哲学典籍在阿拉伯的环境下得以保存,为后来西方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可能。
 
三、 民主议事的功能
 
伊斯兰提倡事务协商,“他们的事务,是由协商而决定的。”(古兰42:38)穆斯林社区的存在为事务协商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最为重要的是,伊斯兰把协商这种社区活动引向了积极参与,“他使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35:39)同时,社区的集体行动也被纳入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之下,“谁超越真主的法度,谁确是不义者。”(古兰65:1)“服从真主及其使者的人,确已获得伟大的成功。”(古兰33:71)
 
四、 法律仲裁的功能
 
历史上,穆斯林社会的法律基础是以古兰经、圣训为绝对主导,以教法学家的类比、集体公议为辅助。在这种模式之下,法律仲裁是融入到穆斯林基层的社区生活,而非凌驾于其上。首先,穆斯林的信仰决定了集体对古兰经、圣训的绝对服从;其次,集体公议打破了司法的垄断性,保证了穆斯林群众的民主参与。因此,法律仲裁功能也是穆斯林社区的重要功能之一。
 
五、 天课征缴、互助慈善等事务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穆斯林社会内部经济利益的再分配。提倡个人奋斗,发展生产;提倡两世吉庆,兼顾公平。以信仰为基础的税、捐制度,通过穆斯林社区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穆斯林皆兄弟”的理念,加深对造物主的信仰。
 
由以上可以看出,穆斯林社区的社会功能是全面的、多维的、务实的。其中维系信仰的功能居于核心地位,那是因为其他功能发挥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穆斯林信仰的虔诚度;也因为社区的核心场所清真寺(麦斯吉德)为其他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现实的物质载体。反过来,其他活动的参与也是加深信仰的功修活动。他们之间是有机的、合理的统一。
 
中国穆斯林社区的形成与演变
 
随着中国穆斯林人口的出现并形成稳固的群体,中国穆斯林社区在中华大地上也陆续出现。穆斯林人口的出现,也就是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
 
伊斯兰到底具体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传入中国还尚有争议。但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怛罗斯之战之后,唐与“大食”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就交通路线而言,“大食”人进入唐朝中国有陆路和海路两条通道。但是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吐蕃强大,陆路受阻,使得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路丝绸之路”。
 
当然也有一部分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食”借兵留守中国。致使在广州、长安、扬州等主要商业城市中,都有大量的阿拉伯居民,其聚居地被称为“蕃坊”或“蕃市”。而且唐政府任命“蕃长”来主持宗教仪式、处理民间诉讼。可以看出,中国穆斯林社区的雏形已经出现。但是这些“蕃坊”或“蕃市”中是否有清真寺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唐朝中国是否有过清真寺也无从考证。
 
与唐代相比,宋代中国穆斯林,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西北陆路被割据政权所隔离,外籍穆斯林主要是通过海路到达中国的,当然此时已经出现了土生的“蕃裔”穆斯林。他们聚族而居,以经商为主要产业。两宋时期也出现清真寺的明确记载,如保留至今的北京牛街清真寺、广州怀圣寺等。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的繁荣时期。随着蒙古人的远征,大量穆斯林工匠、平民等被掳掠回中国,并加入了统一中国的军事战斗中。因此,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穆斯林群体,即屯兵性质的穆斯林社区,如现在很多中国回民聚居区仍以“××营”命名。当然,这些屯兵性质的穆斯林社区都是临时性的,最后都转入农业、手工业生产当中了。至此中国穆斯林社区的商业性逐步减弱,农业和城市手工业不断加强,这种转变标志着长期存在于中国的“蕃坊”或“蕃市”消失,中国穆斯林社区正式形成。当然这种转变也伴随着中国境内各族穆斯林内部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新的、中国特有的“回回人”。
 
而且,这种格局在明政府的“去胡化”、清政府的压迫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从此中国穆斯林走上了“华化”之路。也决定了现今存在于中国的穆斯林社区的基本格局,即以农村农业生产为主社区、和以城市手工业生产为主社区。
 
当前中国穆斯林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穆斯林社区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生产方式单一化、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脱节等问题长期困扰着穆斯林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中国穆斯林社区似乎无从适应这变化着的一切。这种尴尬的局面也使得伊斯兰在穆斯林生活中的影响力持续弱化。
 
一直以来,中国穆斯林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方式主要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且生产效率不高;提供不了足够的生产力来适应市场化、工业化的浪潮等因素制约,以清真寺为主导的社区生活正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并且穆斯林并没有提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方式来实践伊斯兰,也没有能力创造新的社会组织生活。
 
教育在穆斯林社会中的脱节,使得穆斯林的年轻一代在所谓“科学”与“宗教”之间抉择,这种不被伊斯兰所提倡的二元逻辑正在被年轻人所接受。这种抉择使得穆斯林社区生活失去了活力。就像很多地方的情景那样,只有老一辈才关心和关注清真寺,只有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才想起还有个清真寺。
 
如今清真寺在穆斯林社区生活中简单地扮演着“宗教信仰场所”的功能,看似是很合理、很正确的方式,但是却忽视了传统“乌玛”中清真寺作为社区生活中心这一核心功能的丧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剧,清真寺甚至在简单的社会慈善与福利方面也毫无作为,中国穆斯林社区正在走向僵化、衰落的道路。
 
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步伐,原来“依寺而居”的聚居模式也正在被打破。中国穆斯林社区的凝聚力正在走上日益弱化之路。同时,大量的农村穆斯林劳动力转移城市,给城市穆斯林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合理、有效的使这些“边缘人群”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成为当前中国穆斯林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不得不承认穆斯林社区与现代社会生活(主要指工业化)有许多不适应,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伊斯兰精神的永恒性和普世性。问题不在于伊斯兰本身,而在于当代穆斯林在实践伊斯兰的方式上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的结果就是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穆斯林社区存在的价值和核心是“认主独一”的信仰,如果排除信仰去参与社会生活,也就没有所谓的“穆斯林社区”;反之,如果离开社区生活,简单地去谈伊斯兰的话,那我们只有在记忆里寻找我们的根基了。
 
“真的,你们喜爱现世生活,而不顾后世的生活。”(古兰经75:20-21)中国穆斯林失去的正是这种“两世吉庆”的精神。中国穆斯林社区的变化本质上也是把“今后两世”完全隔开,最终在教育、福利、道德等方面只顾今世,不顾后世,致使真正意义上的穆斯林社区“苟延残喘”。
 
新的历史时期,穆斯林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解决穆斯林社区当前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穆斯林重塑信仰、积极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过程。“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最优秀的民族,你们劝善戒恶,确信真主。”(古兰3:110)
 
对中国穆斯林社区建设的展望
 
“他使你们为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35:39)对于穆斯林来说,必须有所作为,解决现实问题。中国穆斯林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信仰功修、道德建设,也有人才培养、发展经济等任务。塑造一个稳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活动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仍旧要发挥清真寺在穆斯林社区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当然,从形式和内容上,又需要有所转变和改进,重点在于要加强清真寺的社会职能。
教育方面。清真寺应该在学前教育和假期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弥补当前教育脱节的尴尬局面。同时,清真寺也应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在养老、医疗方面。穆斯林社区应该有自己的社区服务体系,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新问题的出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也日渐突显。作为一个有活力的社区,应该积极面对这些问题的到来。
 
恢复民主协商的传统。特别是在涉及穆斯林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应该提倡社区的积极参与。“当与他们商议公事,你既决计行事,就当信托真主。”(古兰3:159)
 
发挥社区的慈善、福利作用。帮助“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积极融入社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加强穆斯林社区的凝聚力,增强穆斯林社区的和谐性。
 
加强网络建设。建设虚拟穆斯林社区,集信仰、道德教育、娱乐为一体,弥补现实社区空间被打破的缺陷。
 
总之,穆斯林社区的建设要领应该是:必须把伊斯兰信仰与新时期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今世与后世追求结合起来。正如至圣所说:“你们当为今世而耕耘,就像你永远不死;你当为后世而努力,就像你明天即死。”
 
载于《关注》, 转自伊斯兰讯息网,2011-08-03。
http://www.islam.net.cn/html/zhongguomusilin/shehuijiegou/2011/0803/3683.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现世追求
       下一篇文章:佛教的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