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主导价值观体系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构,并强化了对佛、道等思想体系的融合引领。
佛教挑战儒家思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通过走上层路线得到发展,到唐代已经普及,在上层人士和朝廷官员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乱世无常、生活困顿的实际问题,让人们更加渴望抚慰思想、释放痛苦,并找到超越战乱痛苦、安顿身心的光明世界。佛教思想因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而拥有了更多信徒。到了北宋,统治阶层继续支持佛教发展。凡此种种,均对儒家思想形成挑战。
宋太祖登基不久就去大相国寺。据说,当太祖来到佛像之前,问陪同的僧人住持是否要跪拜。旁边的僧人回答道,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能来,就是对于佛教的肯定,还有欲跪拜的行为,更是说明了对于佛教的肯定。宋太宗初登大位,也常去寺庙以实际行动公开表达对佛教的支持。
太平兴国八年(983),宏大的佛经翻译计划终于完成,宋太宗认为佛教对于政治有一定的益处,通达其道理的人能体察其中好处,不明白的人只会进行言语上的污蔑诽谤。宋太宗说道,皇帝管理天下民众也是一种修行,如果能做好一件事情,就能让天下获利,这就是佛教中的利他;普通人没有职位,修行再好,也只是独善其身。他说,当皇帝的人不偏向哪个人,也没有自己的小团体,让各种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的事情做好了,不正是修行吗?皇帝的看法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带动了更多高层人士崇佛。北宋其他皇帝都没有公开反对佛教,而或明或暗地支持佛教发展。
佛教对儒家思想形成挑战,除了以上原因,也因为它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佛教思想的推广,与一大批所谓高僧的活动有关。契嵩是北宋时期佛门中著名人物,他认为佛教在性命之说方面超过了儒道两家。他还主张众生平等,提出夷狄和禽兽具有同样平等的生存权。这种说法迎合了少数民族,更易于获得认可。
也有部分佛教徒开始融通儒佛,用佛教的“五戒”解释儒家的“五常”,使佛教思想更具亲和力,强化了对作为主导价值体系的儒家的挑战。
佛教主张性空,奉行因果论,在修行方面认为众生平等都能成佛,尤其是在性命之说方面有独到之处,吸引了众多儒生的目光。北宋初期的武臣几乎都信佛,到了中后期王安石、苏轼等人,也信佛。王安石退隐后,政治的失意和丧子之痛,让他从佛教中找到慰藉。事实上,在士大夫阶层,存在一大批像王安石、苏轼这样的关注佛教的人。无论赞成或反对,客观上都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之所以对儒学形成了冲击和挑战,首先在于,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与儒家提倡的道德价值体系有一定的抵触。佛教认为现在的秩序是因果决定的,只要种下善因就会有善果;而儒家的道德价值体系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礼教注定,无法改变。其次,在儒家的道德谱系中,社会的一切秩序已经道德化,从而让不平等合法化。除了科举考试给部分人提供了改变的途径,大多数人没有实现人生超越的可能,但是佛教主张平等,尤其是在成佛方面给予每个人可能性,让人看到希望。还有佛教的部分主张违反儒家伦理,比如主张出家和儒家的孝顺相冲突。比如佛教的不杀生和儒家的仁,貌似相通不悖而极具迷惑性,也让部分人在思想上易于认同。
统治阶层加强对佛教的管理
北宋时期统治阶层真正奉行的,仍然是儒释道并存的政策,而这意味着对其加以差别化管理。朝廷兴建多所道观,刊布道教典籍,对于道家大力扶持,说明道教在北宋一朝处于被保护发展的状态。对于佛教,虽然皇帝们提倡,民间需求,士人阶层学习,其影响深远,但朝廷并未任其自由发展,而将其限制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之所以如此,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
在政治方面,佛教自身发展中产生了一些直接对抗儒和道的内容,比如佛教提倡的出家就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矛盾,还有奉佛为尊与儒家推崇皇权的矛盾等。这就破坏了三教并存的格局,威胁了皇权的稳定,必须被打压。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朝廷颁布诏令,将六千卷佛经中含有诋毁儒、道内容的进行清理,焚毁了九卷。同时,少数民族政权也常利用佛教从事军事间谍活动。李焘曾记载:“诏代州五台山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时雄州言契丹遣蔚、应、武、朔等州人来五台山出家,以探刺边事,故条约之。”这说明了契丹派间谍混入五台山,以僧人身份为掩护刺探军情的事实,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严厉管控措施,自也在情理之中。
在经济方面,北宋时期,佛教因得到很大发展,具有雄厚财力。《宋会要辑稿·道释一》记载:“景佑元年,僧三十八万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万八千七百四十二人。”《襄陵文集》记载:“北宋末, 天下僧与在籍而未受度牒者,又有田园力役之隶,合集不减百万。”宋徽宗时期,在寺院中的僧人、行者以及为寺院种地的人员总数达到百万。这样庞大数量的人口集中在寺院,不仅容易造成管理的真空,还逃避朝廷的差役赋税,减少国家收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北宋对佛教采取了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禁止夜间进行宗教活动,禁止民间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又如,对僧人进行户籍管理,让他们和一定的寺院建立固定联系,并限定寺院的僧人数量。对佛教进行的严格管理,不仅在思想上限制了部分佛教徒对于作为主导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攻击,也维护了三教并存的局面,保证了北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思想秩序。
(作者单位:中直管理局)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8日第8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