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须为宗教“脱敏”
发布时间: 2016/1/14日    【字体:
作者:卓新平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宗教脱敏 政治  
 
  长期以来,在普通中国人的眼里,“宗教”二字多少带有一丝敏感而又神秘的色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认为,这是因为政府多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而造成的。他曾多次呼吁,要为宗教“脱敏”。他认为,宗教不“脱敏”,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难以落实。
 
  记 者:您在多种场合提到为宗教“脱敏”,什么是宗教“脱敏”?为什么要为宗教“脱敏”?
 
  卓新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三个显著的变化,即经济上脱贫、文化上脱愚、宗教上“脱敏”。所谓宗教“脱敏”就是说我们不要再用一种不正常的眼光来看宗教。中国社会习惯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敏感问题,这是因为我们以前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探讨宗教和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宗教跟社会关系的全部。在中国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型的时期,我们应该更多的从传统文化、国民心态、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观这些层面来研究宗教,而不能仅把它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今天我们谈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甚至政治建设,其中就有很多同宗教相关的东西。我认为,中国宗教能否“脱敏”,关系到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中国发展进程中能否充分发挥,也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否深入落实。
 
  宗教话题的敏感也在制约着宗教学学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宗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大学科。但在我国,宗教学还是隶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在中国学界,一谈到宗教问题,就有声音认为这是敏感话题,不能讨论,一些宗教研讨会议也难以举行。一些研究学者为宗教学呼吁争取一级学科的努力,也往往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付诸东流。所以说,宗教不“脱敏”,宗教研究的学科建设也难以发展。
  记 者:为宗教“脱敏”,我们必须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卓新平:宗教“脱敏”的改革应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我国的政教关系要变革。马克思在19世纪谈到宗教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功能和作用的时候,对宗教有一种批判性的审视。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其落脚点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之前是革命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理解是要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但是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而不是推翻一个旧社会。宗教和社会的关系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对政治关系可以起到积极、吻合的作用,而不是以前所说的消极、对立的作用。
 
  其次是要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宗教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社会基层的一个正常因素,在社会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比如社区服务、群体整合、心理调适、社会慈善等等。但是由于过去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偏差,所以这个作用就没有发挥,被忽视了。
 
  再次是要重新认识宗教的文化功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占有很大比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战略、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但是因为中国社会对其认知上的敏感,宗教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好像没有太多的作为。当前人们仍然谈“宗”色变,不敢触及和涉猎,这是对我国宝贵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听到了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着的利用宗教问题来否定、批评中国文化发展的声音,一些敌对势力甚至利用宗教问题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面对这些声音,我们不能消极地防范、反驳,而是应该利用丰富、优秀的宗教文化资源,让中国宗教文化走出去,用正面的形象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谐繁荣的景观,让谣言不攻自破。
 
  最后,宗教自身也需要改革。宗教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存在,必须弘扬精华、去除糟粕,不断地进行内部改革,使自身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唯有如此,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宗教才能轻装上阵,发挥最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宗教学研究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不少难题。卓新平认为,最大的难题在于中国社会对宗教和宗教学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唯有全社会以平常心看待宗教,以包容心态吸纳宗教,宗教才能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宗教学学科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记 者: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现任所长,同时也是中国宗教学会现任会长。您认为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使命和意义是什么?
 
  卓新平: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精神信仰现象,尤其关注这种精神文化现象如何跟当前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相适应、相协调。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密切关系,宗教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宗教文化本身即有精华、又有糟粕。对此,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研究中有分析,有批判,有弘扬,有对一些不良因素的剔除。
 
  中国的宗教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作为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学科发展则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全新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1964年由毛主席提议建立的,最初的任务是研究世界宗教,批判神学。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于1979年,是全国宗教研究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自成立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政策、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增进宗教理解和促进我国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及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因此,“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宗教存在及发展的状况,宗教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这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反映出其“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在宗教认知、宗教“脱敏”、宗教学学科发展上期待“深化改革”,也将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课题,积极投入这场改革。
 
  记 者:能否请您具体谈一谈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新课题?
 
  卓新平: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研究。如何理解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创造性的继承发展马克思宗教观,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我们的宗教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党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与合作。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某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宗教在中国社会生存的意义。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同有关部门合作,进行一项大规模的国情调研,摸清我国宗教信徒的底数,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的现状。日前发布的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也是我们在这个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离不开宗教文化的组成、参与和支撑。如果没有对宗教文化深入透彻的了解,那么中华文化的自知、自觉、自强、自信就会沦为空谈。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时,不能不关注宗教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此外,宗教信仰、有神论和无神论等等都是我们从事宗教研究的重要问题。结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世界宗教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繁重,研究人员深感任重而道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大好时期,把中国的宗教研究搞得更为出色,把中国的宗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记 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宗教研究还面临哪些难题?
 
  卓新平:回顾中国现代以来的宗教研究,仍有很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一是学术界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学界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达成广泛共识。
 
  第二是宗教在中国社会定位的问题。宗教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际,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思潮的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宣称“中国无宗教”之时。这一观点影响至今,中国人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宗教观念淡薄、宗教影响甚微的国度。中国人的“宗教感”以及“宗教性”成为了一种模糊的表述,而影响广大中国民众及其社会文化的“儒教”则多被视为教化之“教”,而与宗教之“教”无关。所以,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定位模糊不清,引发了种种讨论、探索和争辩。
 
第三个难题,也是最大的难题,是今天中国社会对宗教和宗教学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的误解。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对话和交流,呼吁民众以平常心看待宗教,以包容心态吸纳宗教,欢迎宗教信众融入社会,使宗教生活回归正常,让宗教问题真正“脱敏”。这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客观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我相信,在克服这些障碍和难题的同时,中国宗教学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过程。
 
 
高莹采,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2011-07-18 。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22078-1.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斯兰进行宗教改革的可能性
       下一篇文章:如何看待基督教历史上的罪恶?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