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清口地区妈祖信仰与文化遗产综考
发布时间: 2016/2/15日    【字体:
作者:奚敏、徐业龙
关键词:  妈祖信仰 文化遗产  
 
 
泗水入淮口古称泗口、清泗口,又称清口,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自古以来,清口不仅是南北用兵的重地,也是商旅漕驿的必经之路,在古代漕运、盐运、南北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漕运枢纽,清口见证了妈祖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传播、兴盛与辉煌。以清口为中心,运河沿线上至泗阳,下至清江浦、淮安府城,有着绵延数百年的妈祖信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文献史料结合实地调查,对清口地区历史上的妈祖信仰及相关文化遗产作初步综合考述。
 
一、清口地区主要的妈祖宫庙
 
清口原为泗水入淮之口,唐宋以后东南漕运粮道多出于此口,元代修成京杭运河,黄、淮、运于此平交汇合,这里为黄淮枢要、漕运锁钥、盐运要冲,亦为治河、导淮、济运关键之所在。由于河工、漕运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大事,而祭祀妈祖被认为是水运畅通、御灾捍患的必要保障,清口地区运河沿线的泗阳、淮阴、淮安等地拥有多座妈祖宫庙。
 
1.灵慈宫
 
清口地区妈祖信仰起源于元代,最早的妈祖宫庙是灵慈宫,在淮安府城西,《万历淮安府志》载:“灵慈宫:即天妃宫,……在郡城西南隅,旧名紫极宫,宫前环池植枊,名万柳池,上有升仙桥,宋嘉定间楚州安抚贾涉重建,后毁,元至正又建。本庙宣德间改今名,漕运之香火在焉。”[1]这座灵慈宫宋代就已存在,但初始主神不是妈祖,元代以后受漕运、治河影响转而奉祀妈祖。清江浦亦有灵慈宫,明平江伯陈瑄所建,杨士奇《敕赐灵慈宫碑记》曰:“永乐初,平江伯陈公瑄奉命率舟师道海运北京,然道险,所致无几,乃浚济宁、临清之河水达北京,以便饷运。岁发数千艘,每春冰解则首尾相衔而进,河狭且浅,一雨辄溢,雨止复竭,加以洪闸之艰且险,舟稍不戒,非覆则胶。时平江公仍奉命督饷运,慨然念曰:凡大山长川皆有主宰之神,能事神则受福。往年吾董海运,凡海道神祠,吾过之必惴惴持敬,如神之临乎前。间遇风涛及鱼龙百怪有作,辄叩神祐,靡不响应。今兹神祠未建,非关典兴。遂作祠于淮之清江浦,以祀天妃之神,盖公素所持敬者。凡淮人及四方公私之人有祈于祠下,亦皆响应。守臣以闻,赐祠额曰‘灵慈宫’,命有司岁有春秋祭祀。”[2]
 
2.惠济祠
 
惠济祠是清口地区著名的妈祖宫庙,位于淮阴区码头镇北一公里处,民间又称天后宫、奶奶庙。《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惠济祠在运口,……明正德三年(1508)建,武宗南巡,驻跸祠下。嘉靖初,章圣太后水殿渡河,赐黄香白金,额曰:惠济。”[3]又云:“本朝即其旧宇崇祀天后,遂称天妃庙。”[3]卷三惠济祠由道士袁洞明所创,初为太山行祠,奉祀碧霞元君。正德十四年(1519),正德皇帝南巡途中驻跸祠下。嘉靖初年,章圣皇太后巡幸清口,登临惠济祠,亲诣升香,并赏赐黄香白金,取给予困苦的人们以恩赐之意,赐名“惠济”。清代,惠济祠以正殿(前大殿)供奉天后,俗称大奶奶;以后大殿供奉碧霞元君,俗称齐太太。[4]由于天后娘娘福河济运,屡著灵应,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淮阴风土记》曰:“清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因命重修,仿内府坛庙式,火珠耀日,飞阁凌空,虽在郊原,而有皇居之美。”[5]368康熙、乾隆皇帝多次亲临祠下,虔诚致祭,嘉庆皇帝还在御园内仿建了惠济祠,以便就近瞻礼。故老相传,船过天妃三闸,一般下水三天,上水七天,由于从运口入清口水位落差大,甚为危险,驾长(舵手)、水手过闸,都去闸旁的惠济祠烧香祷告,祈求天妃娘娘保佑。惠济祠终日香客云集,烟雾缭绕,如此盛况延续了数百年。
 
3.闽商会馆
 
比较著名的有泗阳闽商会馆与河下福建会馆。泗阳闽商会馆位于泗阳县众兴镇,清康熙年间,泗阳众兴镇作为漕运要冲,是官家、商人、漕帮船家行船走马的歇脚之地,四面八方的客商汇集聚拢,有福建人在骡马街西建宫供奉海神,是闽商发展商务的聚会之所,也是他们祈祷祭祀之庙堂。[6]盖因泗阳闽商会馆和天后宫的规模和影响没有附近的灵慈宫、惠济祠等妈祖宫庙那样煊赫,各地方志中惟《乾隆淮安府志》有“娘娘庙,在治东里许”[7]1033的简约记载。河下福建会馆在淮安区城北莲花街。明清时期,河下古镇沾漕、盐之利,商务鼎盛,在淮经商、做官的外地人很多,为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淮利益,侨居淮安的福建十闽堂商人出资建庙,内奉天后,俗称天妃宫、福建庵。福建会馆是商务会所与妈祖庙宇的结合体,顺治间始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重建圣母殿,道光八年(1828)立《天上圣母碑记》以记其事。该碑高138厘米、宽70厘米,现完好保存于淮安勺湖碑园内。
 
4.其他宫庙
 
清口地区妈祖宫庙分布密集,从史料记载看,多数妈祖宫庙建在运河沿线附近地方,有的建在官署附近甚至衙门院内。见诸淮安地方文献记载的天妃宫庙有三处:一在河道总督署,即现清晏园内紫藤花馆所在位置。据《光绪淮安府志·总河署图》标示,在荷池西北隅,荷芳书院西侧,与关帝庙并列着一座天后宫[8]。在河道总督官衙内建立宫庙奉祀妈祖,足见朝廷对妈祖的尊崇。另两处分别见诸《乾隆淮安府志·坛庙》记载:“天妃祠,在察院西。”[7]1291又云:“天妃庙,在官亭镇北界,万历四十年建。”[7]1497察院在淮安府城,其大堂在今淮安区楚州宾馆院内,前有察院街。官亭镇在今淮阴区西宋集镇境内。因年代久远,这两处天妃宫庙已无陈迹。
 
二、清口地区妈祖文化相关遗址
 
明清时期,清口是黄、淮、运交汇之地,为运道之枢纽,河防之关键。惠济祠雄峙清口,崇祀天妃,是清口地区最大的妈祖庙,也是运河线上最著名的妈祖庙。惠济祠附近有很多河流、堤坝乃至街巷因“天妃”而名,留下深刻的妈祖文化烙印和丰富的妈祖文化遗迹。在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惠济祠遗址、天妃坝遗址、天妃闸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等作为符合世界遗产标准、能够代表运河突出价值的立即列入项目,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1.天妃口
 
天妃口在淮阴区码头镇,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循沙河故道加以疏浚,易其名为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合称里运河。天妃口是里运河入黄之口,为漕运咽喉之地。后为避黄水倒灌,嘉靖三十年(1551)改运口于三里沟河,运口外为淮河。万恭《治水筌蹄》曰:“天妃口,自陈平江开清江浦六十里,由此入黄河,官民便之。”[7]230又云:“夫天妃口,一黄水之淤耳,若淮、黄会于新开口,是二淤也,乃岁役千夫浚淮、黄交会之浅,而患愈博矣。余于天妃口建石闸,直出黄河,黄水盛,则闭闸谢绝黄水以杜淤,黄水落,又启闸以利官民,新开口勿浚可也,新河焉用哉?[7]230旧时,于此设立税关,亦名天妃口。《续纂淮关统志》记载:“天妃口,原设清河县天妃闸东界,在黄、运两河堤岸之上。只因闸旁另开越河,以致税房与运河相隔数里,碍难稽查,乃移于迤下之二井茶庵地方,距大关三十五里,住民房九间。凡北来进口货船至此查验有无北钞,并点明包捆件数、舱口浅满,令客贩自投石数,填注号帖,给发客贩赴关投钞。”[9]
 
2.天妃闸
 
即惠济闸,与通济闸、福兴闸亦合称天妃三闸,在三座正闸旁均建有越闸、越河,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水利枢纽工程。《乾隆淮安府志》记载:“闸旧在惠济祠南天妃口,名新庄闸,亦名天妃闸,明永乐中平江伯陈瑄建。嘉靖中改运口,移建于南,改名通济。万历六年又移于甘罗城南。天启四年开月河。康熙十九年又移于烂泥浅之上马头东南七里沟,改名惠济,三十四年又建永济闸于太山墩北,与惠济闸相望,四十年复移建于旧运口之头草坝,四十九年拆造。雍正十年移建七里沟,即今处。乾隆六年又拆修。”[7]269天妃闸控扼清口,是明清时期漕运锁钥,徐越《分黄导淮事宜疏》论曰:“窃惟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要务在河。河道之为漕运咽喉者,惟淮安之天妃闸,而天妃闸口受黄、淮二流。黄河之水自北而东,其水最浊,一石之水,沙至五斗。淮河之水自西而东,其水清而无沙,不致堙塞河道。然黄水不分,淮水万不能导也。”[7]1412《淮阴风土记》亦曰:“天妃闸,南河有数之大闸也。据舟人言:‘七十二闸,天妃为首。’”[5]370旧时,漕船沿运河北去必须经过天妃三闸,三闸水位落差很大,过闸犹如登上三级阶梯,完全靠人力拉纤,非常艰险。清人周际华《天妃闸》诗云:“六十三番闸,危哉窘客魂。河开风雨窟,人过死生门。水立虹初下,波横石暗吞。不堪停足望,日色正昏昏。”[10]
 
3.天妃坝
 
天妃坝在惠济祠前。《乾隆淮安府志》曰:“天妃坝,黄河东岸,自惠济祠起,南接甘罗城,乃黄、淮汇流要害之处。砖石堤工共长四百八十二丈。”[7]162天妃坝是著名险工地段,防洪形势极其险要,徐越《分黄导淮事宜疏》记之曰:“臣见此地形势,自奶奶庙至天妃闸,约三里而遥。其北岸名为天妃坝,内为运河,外为滔天之黄河,内外相距不足二三丈也。其南岸名为遥湾,即文华寺一带地方,内为运河,外为滔天之淮河,内外相距亦仅数里耳。此两处稍有疏虞,则黄、淮合而为一,无所谓天妃闸矣。无天妃闸,则无运道,并不能保有淮郡。生民荡溺,又不必言也。”[7]1414明清两朝先后创筑天妃坝石工,加筑砖工、桩工、护石埽工用以保护堤岸。《乾隆淮安府志》载:“天妃坝石工,万历七年建设,十五年加钉排桩,内外用石包砌。康熙二十九年修砌石工,三十一年添设鸡嘴坝一座。”[7]255又云:“天妃坝石工外护石埽工,雍正十年筑,乾隆十年加筑。”[7]256
 
4.天妃镇
 
天妃镇即码头镇兴盛街,是旧时淮阴河东三镇之一。《淮阴风土记》曰:“吾侪行安澜街上,东趋有牌楼,题曰:‘古淮阴市’,所谓兴盛街也。温飞卿诗曰:‘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黄山谷诗曰:‘我尝贳酒淮阴市,韩信庙前木十围。’吾过此间,吾有无数感想生灭脑际而不可已。摄影师言:‘兴盛街当漕运未废,阎闾称盛,东岳庙前一带,有缎肆三家,他业可想。’余按县志谓马头与新庄、天妃称河东三镇,新庄顷已经过,天妃即兴盛街之东市。此行所见,诚已荒僻如三家村;而人家门端,旧时市招,犹可睹其一二;沿途石径,亦藉见八十年前之车辙。”[5]374天妃镇为清口地区著名市镇,清代称盛,民国年间荒废。
 
三、清口地区妈祖信俗“非遗”文化
 
“妈祖信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古老而又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11]妈祖信仰在清口地区的广泛传播见诸《明史》《清史稿》《淮安府志》《清河县志》等文献的记载,由此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上可溯至元明清时期,下已流传到当今时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1.生活习俗
 
清口地区的惠济祠等妈祖宫庙是民众的精神家园,妈祖在民众心目中是善良、智慧、正义和希望的化身,人们把很多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她的身上。旧时,官民客商为求安全通过天妃闸,都把希望寄托在惠济祠的天后娘娘身上,皆离船登岸到惠济祠烧香祷告,祈求天妃娘娘的保佑,运河上过闸的船只数量多、难度大、时间长,惠济祠常年香烟缭绕,香客如云。如今,惠济祠等妈祖宫庙虽然实体无存,但人们依然怀着万分虔诚对天妃娘娘顶礼膜拜,许多人大小事务仍然离不开天妃娘娘,大至祈求消灾解难、经商利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至诉说生子、婚嫁、建房、出行、病痛等诸多家事,他们在天妃娘娘曾经屈身打坐、惠济众生的地方进香祈祷,虔诚祭祀。
 
2.民间传说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妈祖显灵济世助人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植根并流传于当地老百姓口头和记忆中,很多传说还见诸各种文献资料。《淮阴风土记》曰:“见壁上挂大法船,虽小而帆樯无缺,每值海中风浪大作,苟其人合当不死,则圣母必乘此船入海救生。”[5]369嘉庆皇帝在绮春园仿建惠济祠,清口竟有较长一段时间清水畅流期,嘉庆皇帝《宣示天后灵异勒石南河诏》曰:“黄河由漫口行经数百里,澄清后灌入洪泽湖,畅达清口,直达尾闾。将一路河身、海口全行刷涤深通……阅今数载,轨顺澜安,民生永奠,实转祸为福,神力斡旋有不可思议者,朕仰承福庇,岁时瞻礼倍切诚恭,兹特敬述佑助之灵,宣示中外,著将此旨发交南河,勒之贞珉。俾大小工员同知,钦感虔修祀事,永荷平成。”[12]天妃端坐神坛,俯瞰天下,惠济众生,其护国佑民的种种善行,通过善男信女的传说与颂扬,已经铭成运河文化长廊的一块丰碑。
 
3.祭祀典礼
 
礼治和军事在我国古代是最重要的政治活动,被认为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大事,清代皇帝十分重视妈祖信仰和妈祖祀典。清代史料笔记《郎潜纪闻》记载:“嘉庆初,海口整淤,河流每被壅遏,仁宗申谕河臣,设法疏导,并于御园之南,特建惠济祠河神庙,岁时亲诣升香,自此洪流顺轨,淮扬之间,水患以弭,漕艘亦皆克期北达,盖一诚之感也。”[13]《乾隆淮安府志·坛庙》亦有记载:“坛庙典礼:乾隆三年十月颁行……天后用春秋二仲上癸日致祭,行二跪六叩头礼。”[7]1280清康熙后妈祖一直位列清代国家祀典之群祀类,主要由出生地地方官主持春秋二祭,而朝廷时有因国家大事而遣使特祭之举。并有严谨的祭祀规格,即:祭牲取少牢,羊一、豕一;祭器中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配有简单乐舞。嘉庆二十二年皇家妈祖庙——圆明园惠济祠建成后,妈祖更由“有司祀典”上升到“朝廷祀典”,由礼部负责祭祀活动。[14]朝廷对祭祀妈祖用的乐章和要恭设的祭品、祭器都作了具体规定,除把每年春秋二祭列为祀典外,每遇清口顺畅必派员祭祀。
 
4.庙会活动
 
清口地区各种庙会节场以惠济祠正月岁朝(大年初一)庙会最为有名,可谓当时淮阴绝无仅有的一大盛会。至20世纪40年代前,每届岁朝及农历四月八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惠济祠例有庙会。惠济祠庙会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传说正月岁朝是天妃娘娘出巡之日,她要与民同乐。庙会这天,人们准备了各式文艺表演为娘娘出行助阵,它既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文艺爱好者的一次大会演。据说最早娘娘出巡要整整一天,她穿戴凤冠霞帔,端坐在八抬大轿之中,前呼后拥,锣鼓喧天。巡游队伍向东北经福兴闸,再转而向南过通济闸、惠济闸,然后折而向西过五坝经码头镇回銮。每到一处,当地群众鸣放鞭炮,敲锣打鼓,以示接驾。回銮惠济祠时,各方演艺队伍随銮驾在祠前集会,形成“百艺结集”的盛况。惠济祠庙会声名远播,北到桃园(今泗阳)、沭阳、宿迁,南到蒋坝、天长,东到高邮、宝应,西至盱眙、青阳(今泗洪),坐车船、骑毛驴前来看会者络绎不绝,而历年舟船经过惠济祠敬过香、许过愿的人也要在庙会期间前来拜神还愿。
 
参考文献:
 
[1][]陈文烛.万历淮安府志·学校志·祀典:卷六[O].明万历元年(1573)刻本.
 
[2][]杨宏,谢纯.漕运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290-291.
 
[3][]鲁一同.咸丰清河县志:卷三[O].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4]徐业龙.论淮安清口惠济祠的妈祖信仰及其遗产价值[J].莆田学院学报,201017(6)1-5.
 
[5]张煦侯.淮阴风土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6]徐圣杰.泗阳唯一妈祖庙——天后宫[DB/OL].
 
[7][]卫哲治,叶长扬.(乾隆)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8][]吴昆田,高延第.(光绪)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9][]马麟修,[]杜琳.续纂淮关统志:关口:卷五[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83-84.
 
[10]冒广生.淮关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474.
 
[11]李天锡.论妈祖信仰与和谐文化[J].莆田学院学报,201017(1)1-4.
 
[12]徐钟令.民国淮阴志征访稿·诏谕志:卷一[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3][]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郑丽航.清代五朝《会典》与妈祖祭典[C]//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昆山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昆山:昆山妈祖文化学术论坛论文汇编编委会,2010104-111.
 
来源:《莆田学院学报》,转自中华妈祖网,2015-10-29 
http://www.chinamazu.cn/mzdg/wxsj/xslw20151029/29518.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东方女海神妈祖与北欧女海神比较
       下一篇文章:满族谱书和满族的长白山信仰与长白山崇拜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