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国学与佛学和道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16/3/24日    【字体:
作者:徐玉成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参加今天的两岸三地中华国学高峰论坛。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国学与佛学和道学的关系。文章内容主要以著名学者和不同时代的官员们的论述组成。
 
   所谓国学,是指产生和发展于中华大地的,历时上下五千年而不衰,走向信息时代而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系统,若以门类分,应包括中国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应包 括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等。以先秦诸子、儒、释、道为支撑架构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各兄弟民族创造的宗教和文化,这些应当统称为国学。

普世图片库
 
   但是,从大陆地区来说,由于多年来人们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只承认国学中有先秦诸子和儒家,不太愿意承认国学中包括着佛学和道学,在对外宣传国学时,往往只重视建立单一的孔子学院,不重视佛学和道学的对外宣传,显得势单力薄,心不从心,影响了国学走向世界的质量和步伐,也缺少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感。应当 加以改变。
 
  从世界文明发展史来说,宗教是文化的源头,宗教是文化的支撑和民族的精髓,离开了宗教的文化是不稳定不连续不可持续的文化,离开了宗教的民族也是缺泛凝聚力和向心力、难以统一的民族。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我们知道,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之统一,却每都有赖一个大宗教。”并指出:“为了维持社会,发展文化,尤其少不了宗教。” (1)
 
  所以,中国的国学离开了佛教学和道教学,便不能成为一个伟大完整的文化,也不能够凝聚一个伟大的民族之统一。
 

普世图片库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与中国固有文化长期融合、渗透和互相吸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灿烂中华文明总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佛教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等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且留下了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的文物古迹和博大精深的经典论著。佛教文化精华是构成我国 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佛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管道。佛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旅行家,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师;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和尚;在佛学和科技领域都卓有成就的一行大师;他们都是杰出的代 表。近代一些著名的爱国仁人志士,例如章太炎、魏炎、林则徐、梁启超、谭嗣同等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现代有梁漱溟、瞿秋白、圆瑛、赵朴初等,都曾经从佛教 思想精华中吸取过营养,从而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佛学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 士说:“从哲学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反省,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和保证,对概念的分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论。反映在世界观里,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反映在人生观上, 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和普度众生联系起来。反映在方法论上,佛教注重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结合运用。在哲学史上,佛教提供了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2)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两股重要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合 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在神灭神不灭之争中,使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达到了一个高峰。隋唐以后,佛教各宗派各自对佛典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对成佛的根据和途径作了各具特点的阐发,并且相互弥补和贯通,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宋明时期,儒家反 对佛教,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哲学,形成了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而有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则在对佛教的批判之中发展了唯物的本体论学说。在宋明时期,儒释道三者相调和,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以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 (3)
 
  “近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更有从佛教汲取养料而批判儒家理学的,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就是禅宗。佛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部分,对推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敦煌壁画和经卷,龙门、云冈、麦积山、大足等地的石刻,金代的赵城藏 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一页。”(4)
 
  “佛教传到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影响是比较深远、广泛的。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5)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中国翻译史之先河,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启迪和促进作用。般若学说和禅宗思想开拓了陶渊明、 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诗歌创作的意境。变文和俗讲对后来出现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很深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名胜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 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6)
 
转自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zhongxi_0129/1316.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深度解读济南假僧卖车事件:为何佛教总受伤?
       下一篇文章:河南信阳教产争议伤及修女,三百教友游行到政府抗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