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互联网宗教问题,是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之一,也是宗教学界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应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互联网宗教问题,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在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互联网宗教是信息技术发展给宗教领域带来的新课题,对政、教、学各界提出了挑战。笔者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尝试探讨互联网宗教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何为互联网宗教
关于何为互联网宗教,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的、可被普遍接受的界定。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宗教不是传统宗教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延伸或翻版,不仅仅是传统宗教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宗教传播或宗教实践,而是包含着一些新内容。互联网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宗教传播的工具,互联网还形塑、改变了宗教形态。在笔者看来,根据行为主体是否是信徒或宗教组织,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互联网宗教或狭义的互联网宗教。
狭义的互联网宗教,是指宗教信徒或宗教团体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技术进行的与宗教有关的行为、活动。这一含义,涵括了宗教团体在网上的活动,是宗教传统活动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延伸和实践的一种新方式。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空间,为信徒和宗教团体提供了宗教活动的场所,是对线下活动即在宗教场所举行的活动之补充。此外,也有宗教团体只举行线上活动而无线下活动。
广义的互联网宗教,是指互联网上出现的与宗教教义、宗教经典、宗教人物、宗教仪式、宗教活动、宗教习俗等相关的所有内容。互联网是个公共空间,我国大多数公众对宗教缺乏基本知识,而宗教涉及信徒情感和心灵习性等,因此,宗教事件一经互联网可能会产生放大效应,引发公众的线上和线下参与。故而,本文对互联网宗教的界定较为宽泛。
在中国,互联网宗教的信息来源广泛而杂多。除了五大宗教的网站、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之外,还有许多未注册的宗教网络,包括新兴宗教团体和个人的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此外,国外发布的中外文网页、微博、微信当中关于宗教的内容也可通过全球传播,对国内的宗教问题产生影响。
互联网宗教的特点
与传统的宗教相比,互联网宗教具有不同特点,其传播规律和媒介效应也呈现出一些特征。传统宗教是以场所为中心举行活动的,信徒也基本围绕着道观、寺庙、清真寺、教堂等场所居住,其影响和传播范围有限;而网络宗教则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以虚拟的网络社区作为活动空间,互联网宗教的空间是脱域化的、全球性的,影响十分广泛。传统宗教中的互动关系是熟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而互联网宗教则是陌生人之间匿名性的互动或独白。传统宗教的成员之间举行宗教活动时是共同在场的,而互联网宗教的活动则是情境分离、跨越时空的。传统宗教的行动取向指向的是特定人群,而互联网宗教指向的是不确定的潜在接受者。传统宗教中的成员之间,是存在权威等级结构的;而在互联网宗教中,权威等级结构是被打破了的,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传统宗教的人群,是相对封闭的、固定的,具有一定的阶层、种族属性;而互联网宗教的人群是开放的、流动的、碎片化的,人员的性别、阶层、职业等均不重要,是一个个流动的匿名的过客。
互联网宗教是传统宗教的延伸和补充,还是对传统宗教的侵蚀,抑或两者兼具?目前,尚未取得共识。但互联网宗教导致了传统宗教传播方式和内容上的变化,甚至改变其组织形态和宗教本身。
互联网宗教的传播规律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宗教中的正统派和温和派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异端和宗教极端主义也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加强对互联网宗教传播规律的研究,是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前提。
互联网正在改变宗教的形态,模糊全球化和地域性的界线,传播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互联网传播的规律和媒介效应,也适合互联网宗教的传播规律。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匿名效应”、“从众效应”、“刻板效应”、“放大效应”等,也同样存在于互联网宗教传播中。且由于宗教事件易引发信徒的宗教情感,其效应呈现较一般事件更加明显。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是双向的,受众并非单向接收信息,其理解会反馈给传播方,加之,受众自身也是媒体,会将自己的理解添加在接收到的信息上,重新传递出去。互联网宗教的传播也遵从这样的规律。
互联网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规律,对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有限,也未提出具有影响力和可信度的研究范式。因此,对互联网宗教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互联网宗教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宗教不是传统宗教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延伸或翻版,其对宗教和社会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目前尚难以预估。网络是个公共空间,宗教在这样的公共空间终究应该处于何种位置,目前也无更多研究。宗教是应该被逐出包括网络这样的公共空间、走向私人化和边缘化,还是应该在公共空间中为其留出位置,同样尚无充分的讨论。在包括网络这样的公共空间进行公共辩论时,是否可以使用宗教语言,还是需要限制宗教语言的使用,要求包括宗教信徒在内的所有人都使用非宗教的理性的对话式的公共辩论性语言?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互联网宗教打破了宗教的属地管理,带来了宗教的跨区、跨国和全球化传播,使得宗教的治理更为复杂,并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需要政府部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工作。因此,应积极摸索互联网宗教的特征、传播规律,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互联网宗教也给宗教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临互联网宗教的竞争,需要培养懂宗教、懂媒体的成员,更好地掌握互联网宗教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如果传统宗教团体在互联网时代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发声迟缓,那么异端邪说就可能盛行,就会对公众产生**影响。同时,互联网给传统宗教团体带来了弘法的新工具,传统宗教团体可以借此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以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服务于信徒的信仰生活需要。互联网时代,也给宗教团体提出了及时鉴别异端邪说、传播宗教基本知识的要求。针对不合乎宗教教义、教规、宗教传统、宗教历史和事实的网络内容,宗教团体应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传播正确的宗教知识,发挥好引导作用。
社会大众如何应对互联网宗教也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宗教存在“匿名效应”、“从众效应”、“刻板效应”、“放大效应”,如何引导社会公众尊重信仰均需要加以探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2016年6月7日。
http://iwr.cass.cn/zjyzz/201606/t20160621_20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