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论藏传佛教章嘉活佛系统的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 2018/3/15日    【字体:
作者:邓建新
关键词:  论藏传佛教 章嘉活佛 社会功能  
 
 
         章嘉呼图克图是贯穿明朝、清朝及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藏传佛教活佛系统尊称,这一活佛系统负责北京、内蒙古、青海、五台山、承德的藏传佛教事务,并多次参与处理西藏及外蒙古等地的政教事务,取得了卓越的政治和社会成就。我们借助章嘉呼图克图这一个案,可窥见藏传佛教活佛系统的社会功能。
 
        一、历世章嘉呼图克图概述
 
        《蒙藏佛教史》等书认为,章嘉呼图克图存在过十九世,清朝册封前共传十三世,册封之后有六世。不过,前十二世章嘉的法系传承存在虚构的成分,诸多内容无法证实。学术界一般将前书中所称的第十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作为一世章嘉,依次类推。本文沿用学术界通行的观点,认为章嘉呼图克图系统从明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共传七世。
 
        一世章嘉扎巴鄂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生于今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乡的张家村。年幼时,他进入郭隆寺学经。明崇祯三年(1630),扎巴鄂色担任郭隆寺第六任法台。崇祯十四年(1641),扎巴鄂色圆寂后,郭隆寺寻找灵童建立转世系统,最初以“张家”为号,康熙年间更名为“章嘉”。
 
        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转生于青海湟水南岸伊格沟的达秀村(今青海省湟中县境内)。出生后,他被认定为一世章嘉的转世灵童。顺治七年(1650),二世章嘉被迎请到郭隆寺坐床。康熙元年(1662),他赴西藏深造。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世章嘉返回青海,担任郭隆寺法台。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帝召二世章嘉进京。二世章嘉携带弟子、随从等十五人进京,驻锡法渊寺。康熙帝任命二世章嘉为扎萨克达喇嘛。这标志着章嘉呼图克图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封章嘉胡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给以诰敕印。”康熙五十四年(1715),二世章嘉在内蒙古多伦诺尔圆寂。
 
        三世章嘉,名若必多吉,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甘肃凉州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他被认定为二世章嘉的转世灵童。次年,他被迎请到青海郭隆寺坐床。雍正二年(1724),三世章嘉由清政府护送至京。他经常与皇四子弘历在一起读书。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为他建造了善因寺。他多次入藏,正确解决西藏政教关系中的诸多重大事务,成功化解外蒙古地区的政治危机,密切所管辖地区的政教关系,取得了卓越的政治成就。他还撰写了大量佛教著作,主持翻译佛教典籍,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世章嘉圆寂于五台山。
 
        四世章嘉名叫业希丹必坚赞,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转生于甘肃扎拉通。嘉庆元年(1796),四世章嘉回甘肃学经,嘉庆四年(1799),回北京。嘉庆六年(1802),四世章嘉到西藏学经,嘉庆十一年(1806),回北京。嘉庆二十四年(1819),嘉庆帝任命四世章嘉为管理京师喇嘛班第扎萨克达喇嘛。道光二年(1822),四世章嘉与理藩院官员前往西藏,参加十世**的坐床仪式。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世章嘉奉旨前往西藏参加十一世**的坐床仪式。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世章嘉在青海佑宁寺圆寂。
 
        五世章嘉名叫业希丹必尼玛,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转生于甘肃扎拉通。咸丰八年(1858)冬,五世章嘉奉旨到达北京朝觐咸丰帝。咸丰九年(1859),五世章嘉请假回西宁学经。同治元年(1862)三月,五世章嘉进京悼念咸丰帝。四月,五世章嘉向同治帝请假到西藏学经。同治九年(1870),五世章嘉回到北京,同治帝命五世章嘉驻京当差。光绪元年(1875)夏,五世章嘉回五台山避暑。同年十一月,在从五台山回北京的途中,病逝于京郊天宁寺,年仅二十六岁。
 
        六世章嘉名叫罗布桑·丹森扎拉桑,光绪四年(1878)转生于青海西宁附近的多隆基。光绪十二年(1886),六世章嘉奉旨进京。光绪十三年(1887),六世章嘉请假离开北京。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六世章嘉在内蒙古善因寺病逝,年仅十岁。
 
        七世章嘉名桑斋扎布,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是青海互助却藏热洛塘人。1912年8月,七世章嘉在北平发表声明,赞成共和,并劝导蒙古王公、贵族放弃“独立”的主张。1927年,七世章嘉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1932年4月,七世章嘉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上发表演讲,号召精诚团结,一致抗日。同月,国民政府任命七世章嘉为“蒙旗宣化使”,主要任务是:对内外蒙古进行宣传感化工作,要他们放弃独立或自治的主张,服从中央政府。1958年,七世章嘉在台湾圆寂。
 
        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系统的历史贡献
 
        作为杰出的藏传佛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在清朝、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正确处理西藏的政教事务,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
 
 
        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郭隆寺喇嘛助纣为虐。清军在乎叛中焚毁了郭隆寺。平叛后,清政府对青海的藏传佛教事务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收缴敕印、设立僧官、颁发度牒、限制寺院的规模等。青海地区的政教关系比较紧张。三世章嘉配合土观活佛多次向雍正帝奏请修复青海被毁的寺庙。雍正九年(1731),郭隆寺修复完毕,雍正帝命名为“佑宁寺”。色科寺也被赐名为“广惠寺”。乾隆十四年(1749)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世章嘉两次回青海。通过三世章嘉的努力,青海民众对清王朝的敌对情绪得以缓解,青海一度相当紧张的政教关系得以缓和。
 
        第二,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三世章嘉精通汉、藏、满、蒙、梵等多种语言和文字。在他的主持或指导下,多种佛经得以翻译。例如,藏文《丹珠儿》被译成蒙文。为此,三世章嘉编订了《正字法——学者之源》。它实际上是首部藏蒙佛教术语辞典。汉文《首楞严经》被译成满、蒙、藏文。汉、蒙文《大藏经》被译成满文。为了厘正、规范汉文佛典中的咒语,他组织编纂《钦定同文韵统》、创制满文经咒新字,并撰写了《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此外,三世章嘉指导佛教造像,编纂相关书籍——《三百佛像集》和《诸菩萨圣像赞》,亲自指导、参与北京、内蒙古、承德等地藏传佛教寺院的建设。三世章嘉促进了清代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汉、藏、蒙、满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三、章嘉呼图克图活佛系统的社会功能
 
        藏传佛教尊崇**。藏传佛教领袖在信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声望和巨大的影响力。藏传佛教领袖在政教关系中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样也关乎其所代表的佛教组织或宗派的兴衰成败。总的说来,藏传佛教领袖在政教关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佐治安民等积极作用,另一类是助纣为虐等消极作用。
 
        从章嘉呼图克图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政教活动来看,他们充分发挥了佐辅安邦、扬善抑恶、饶益众生的积极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政教活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了边疆地区,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宗教社会学认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宗教既具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正功能包括:心理调适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认同功能、文化功能和交往功能。而每种正功能的后面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负功能。一种宗教,其正负功能发挥的程度或比例,与宗教领袖所起的作用息息相关,藏传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从章嘉呼图克图作出的历史贡献而言,藏传佛教在清朝、民国时期发挥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社会正功能。这尤其体现在社会控制功能、认同功能、文化功能和交往功能上。例如,三世章嘉以藏传佛教的教义为依据,劝阻同样身为藏传佛教领袖的二世哲布尊丹巴,使更大的叛乱消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藏传佛教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具体体现。
 
        彰往以察来,章嘉呼图克图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它在清朝、民国的政教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依然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
 
转自中国佛教学术论文库
http://lib.zgfxy.cn/article_detail.aspx?id=579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下一篇文章:传教士在中国:从难以融入到改变中国历法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