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搭台, 经济唱戏;经济搭台, 宗教唱戏。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当代中国宗教复兴、宗教发展的一个方便法门。而对中国人的信仰惯习来说, 穷算命, 富烧香, 则把宗教经济的消费方式与今后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向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 从中获益不少, 甚至是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发展。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条件之下, 宗教财产的明显增加, 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关键是这些宗教财产的获得与使用, 直接地影响到宗教本身的发展特征。
聚财容易, 散财困难。对宗教而言, 其道理也同样明显。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 如果宗教经济实力的片面增长, 如果宗教财产的增长与社会财产混为一体, 或者是直接与当代中国社会最为人诟病的权贵资本彼此整合的话, 那么, 宗教经济结构就有可能构成为宗教利益集团。而且这些宗教利益集团, 同时还渗透了中国社会其他利益集团的各种利益关系, 从而使宗教经济现象更加复杂。
近十年来, 地方政府、经济集团参与宗教发展、甚至是宗教经济的计划与建设过程, 实际上就在宗教经济现象中建构了宗教红利的分享关系。
虽然这些复杂的宗教经济关系, 曾经也促使当代中国宗教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复兴和发展, 但是它们也使当代中国宗教呈现了一种与政治、商业相互嵌入、相互利用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宗教功利化、商业化的取向, 而且涉及了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定位、涉及到对当代中国政教关系的法理解释等重大问题。
经济资本宗教化、宗教资本化, 必将会影响到中国宗教在以后的发展趋势。这也与上述宗教危机等现象紧密关联。尤其是在宗教法、宗教财团法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社会转型时期, 这已直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继续改革的内容之一。
与此宗教经济现象紧密联系的, 则是宗教消费现象。它们均已作为一种宗教行动模式, 影响甚至是建构了中国宗教的发展特征和主要倾向。
在经济与消费之间, 不仅仅是物的关系, 而且也是与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消费主体与社会、世界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方式, 也是一个社会、整个文化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成立的系统性活动方式和包容性的反映方式。
宗教经济与宗教消费现象也是如此。它会以经济的与消费的关系, 影响中国宗教与社会、世界之间的直接的互动关系, 左右宗教信仰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甚至会构成宗教层面的贫富分化现象、乃至不同宗教间的“信仰区隔”现象。
一般的现象是, 富有的人和比较贫穷的人会去选择佛教的信仰;而一般社会管理层面或中间阶层会去选择制度性比较强的基督教信仰。而基于族缘关系的和家庭关系的则有伊斯兰教的信仰与天主教的信仰。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现象之中, 基督教与佛教、道教比较其他宗教来说, 其影响要普遍一些。它们的经济和经济消费方式, 以及宗教信徒的宗教消费方式则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信仰选择。
特别是现代社会之中, 人们在其消费方式之中往往会有一个宗教消费的内容, 它们在与宗教经济的发展之中, 会构成一个彼此互动和亲密的影响关系。有什么宗教经济, 就会有什么样的宗教消费;反过来, 有什么样的宗教消费要求, 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宗教经济。
信仰者需要烧头香, 于是就有头香拍卖;信仰者需要各种开光活动, 于是就有了不同传统的各种开光仪式。大年除夕, 一家著名寺庙烧头香的门票高达了五千元。此后就有批评说, 有钱人信佛菩萨, 无钱人信基督教。
波德利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与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 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人类学家曾经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夸福宴”, 把它们视为印第安人的一种习俗, 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认为这种“夸福宴”型的消费方式, 在未开化社会的生活世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实际上, 这种“夸福宴”现象, 并非未开化社会所独有, 而是人类社会相通的、具有决定性的重要现象。
置之于当代中国宗教的经济与消费现象之中, 我们也能看到其中包含了中国当代人的一种财富再分配关系, 一种基于身份地位的交往方式, 一种宗教信仰方式。其中包含了宗教经济现象, 但又远远超越了宗教经济现象本身。
从此宗教经济和宗教消费的现象中, 我们应当能够找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要点。其结果, 经济发展等同于宗教发展, 宗教认同变换为消费认同, 宗教-信仰其何有焉?!
在当代民间信仰中, 民间信仰内涵有一种灵力经济(陈纬华,2008)现象, 其实践逻辑叫做“心意兑换率”。它是汉人民间信仰中一个存在于信徒心中不必言明的微妙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神圣的公平原则, 使得民间信仰得以成为凝聚认同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却也同时代表了一种世俗的不平等关系, 因而使民间信仰活动成为地方社会的一个权力场域。
因此, 钱多的人就会拥有更高的心意兑换率, 使之成为个人财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展示, 信仰方式变质为消费方式了, 实际上还是包含了一种信仰不平等关系、乃至宗教不平等的关系。
宗教社会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