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招聘《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有近82%的白领加班是常态,且有近40%的人每周加班时长在5小时以上。
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正在进入压力“爆棚”的时代。在加班已经常态化、个人生活被严重挤占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挤出时间开始通过抄经来减压。
知名作家常青曾说过,他的微信朋友圈有一位友人说——身边的朋友在跨过35岁之后,分离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人在抄经,一部分人在跑步。
有人概括了新中产阶级三宝:抄经,吃素,跑步。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流布已久。但更早的时候,学习佛教经典、感悟佛学智慧只会只是精英阶层的小众习好。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书法家、文学家都十分崇尚抄经、诵经。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明星大腕、企业家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演员孙俪曾多次在微博上发布自己抄经的照片,网友们纷纷表示“看了孙俪的手抄经文,忽然也很想抄经”;歌手王菲更是从多年前就开始抄经,刘德华、陈坤、马云等,也都喜欢拜读,抄写佛经。
工作之余,静心抄经,成了中产阶级的修心减压的热门选择。
之所以佛教的经典智慧如此大受欢迎,那是因为这些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破迷开悟的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今之世,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已经成了极为普遍的现象。
在这个功利的、匆遽的、浮躁的时代,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围着外面的境界在转圈子,从来没有人真正地思考过: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来干什么?这三个宗教家们经常追问的问题。
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喧嚣,我们的压力越来越重,我们的定力越来越差,我们智慧的光芒越来越混浊黯淡。而佛经中的大智慧,恰恰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的一剂良方。
佛经的经字,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经是契的意思。契,就是契合、符合。佛教的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心”。它既符合佛陀所说的真理,又能根据众生的心病来对症下药。
第二个,经,是“径”的意思。径,就是路径。佛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径,指出了什么路径呢?指出了从凡夫到成佛的路径。在修行的过程中,哪里的路安全,哪里有沼泽,哪里是陷阱,佛经给你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陀给你指出的路径,最可靠,最安全。
在中国文化史上,《楞严经》《楞伽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解深密经》《涅槃经》《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坛经》《地藏经》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经典,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坛经》《地藏经》,这六部经典跟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修行、成长最是息息相关。
《心经》是教你掌握佛学纲领。
《心经》是一部微型的佛学纲领。短短的260个字里面,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苦集灭道,这些佛学的基本理论全部都涉及到了。
学习了《心经》,还可以悟到“五蕴皆空”、“色即是色”、“不生不灭”的般若法义,还可以证悟到空性,从而渡越生死轮回之河,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金刚经》是教你怎样来破除幻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了解了《金刚经》的法义,掌握了金刚般若,就可以斩断尘缘万象,培养如如不动的金刚禅心。
《维摩诘经》是教你进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这位佛教里面的No.one的大居士,他既有着世俗的荣华富贵,又有着精深的佛学造诣,他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在家与出家不二的特质。
《维摩诘经》里面说的,自己与他者不二、诋毁与赞誉不二、顺境与逆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等等,都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修心养性的范式。
《法华经》是教你怎样直截了当地成佛。
《法华经》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成佛。由于有了这样的主张,佛教界就有“成佛的《法华》”这样的说法。
《法华经》中的火宅喻、穷子喻、化城喻、衣珠喻,等七个最为经典的比喻,被称为“法华七喻”,它们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并且成了禅宗修行的指南。
《坛经》是教你怎样修行生活禅,怎样在生活中禅修。
《坛经》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后的完成,禅宗的所有思想都可以从这部经典中找到源头。
在《坛经》中,不仅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般若悟性的流淌,还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生活中修禅的无数无量无边的法门。
《地藏经》是教你怎样来消除业障。
《地藏经》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的誓愿。
地藏菩萨是弥勒佛降生之前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代理佛,地藏菩萨度化众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众生的业障。
《地藏经》告诉我们消除业障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武则天当年在读《华严经》的时候,写了一首偈子,来表达赞美之情:“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真实义。”这就是佛教界流传广远的《开经偈》。
能够在娑婆世界里面读到佛经,听闻正法,我们的过去世中,确实是积累了太多太多的福报啦,所以更要惜福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