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台湾地区系列专题:试谈台湾佛教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07/10/12日    【字体:
作者:何绵山
关键词:  佛教 社会  
 
 
 
                                     何绵山
 
    为完成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的变迁》,2002年7月13日至8月3日、2003年4月14日至30日,笔者应台湾慈光禅学研究所邀请,到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全岛佛教考察,走访了数十位佛教界知名人士,考察了近百所有代表性的寺院和数十个居士团体,参加了多场座谈会,收集了十余箱的资料,对台湾佛教有了一个总体认识。笔者认为台湾佛教已渗入台湾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台湾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现将一些肤浅感受试陈如下。
 
    台湾佛教已从山林、殿堂走进人间,走进寻常百姓家,其中许多活动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贴进百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云华山大华岩寺常举办诸如电脑科技、环保等讲座,有时还组织专家去幼稚园演讲,并长期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健康、家庭、事业、青少年、老人这五个问题展开各种活动,具体有效地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将宣传佛法和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受到百姓欢迎。中华佛教青年会根据现实需要,认真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邀请一百位左右法师,分别在全岛进行演讲,每次换一个题目,已经进行了八年。如曾到祖国大陆拍摄有关“毛孩”生活实况,以“‘毛孩’都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命,我们四肢健全,怎么还常常悲观、对生活厌倦”为题,在学校中进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该会法师还常到监狱举办讲座,改造犯人,受到欢迎。为提高讲座质量,有的法师还常常到大学中学学习有关课程充实自己。中台山提倡佛法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生活化,将佛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享受佛法带来的好处。
 
    将艰深难懂的佛理变为通俗易懂的故事或可读性极强的语录,化深奥为浅显,使普通百姓可理解、可接受。如佛光山星云大师结合日常生活,出版了《菜根谭》之类警语小书;慈济功德会证严上人将平时演讲中的警语印成系列《静思小语》出版,已印刷几百次。笔者在花莲曾亲闻证严上人演讲,并无艰深说教,也无引经据典,而是结合人人会遇到的问题开启心扉,讲到对父母态度时,上人用闽南语说:“父母并不希望子女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只要子女在回家时能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爱你。’父母就满足了……”讲到动情处,不由令人潸然泪下。笔者目睹另一次中学生演讲会上,一个头发染成金黄色的男生上去讲自己染发过程,另一个女生接着对这种“炫”的作法表示不同意见,最后由证严上人进行评点,她在表示不同意中学生染发时阐述了对美的看法:“端庄是美,活泼是美,自然是美……”字字句句入心田。中台山惟觉长老在弘法时往往先通俗浅显地讲出佛学道理,然后用生活中小故事进行印证,效果极佳,连续讲了近百次,集成《自在步红尘》百集vcd,在民间广为流传。法鼓山圣严法师的弘法演讲也是深入浅出,并长期在《人生》杂志上结合对人生的各种感悟介绍佛法,其智慧语录亦结集为《人间摆渡》出版,倍受欢迎。
 
    佛教界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举办各种活动。举办从幼稚园到高中生的夏令营活动,已成惯例。如台北文殊院经常于暑期举办少年夏令营,由大专院校的在校生任辅导员,吃饭前由辅导员先训导,然后一起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后再用餐,从小就在营员心中种下福田。中台山常于暑期举办由中、小学生参加的“小星辰禅修营”,教中、小学生生活行仪,在课程中穿插许多佛典故事,着力培养小朋友们“因缘果报”及惜福、培福观念,让他们起心动念都知道行善、尊敬别人、结善缘等。修禅七也是佛教界为社会提供的一种常见的活动,仅法鼓山的圣严法师就组织过近百次禅修活动。
 
    极力推动社会各类公益事业,救灾、济贫、扶困、助学等已成为许多佛教团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从许多佛教团体的墙上悬挂着各级政府颁发各类奖状,可看出佛教界已将“为社会排忧解难”为己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慈济功德会,可以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9·21大地震时,慈济人在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并捐助受灾地区盖了五十座希望小学。此次美伊战争一开打,就有慈济人在伊边境发送救济物品。笔者在走访慈济中区分会时,见到一位失去双臂的青年在会中任基金总务,不但工作能胜任,下班后还当志工,在他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佛光山寿山寺不仅创办了老年公寓、戒毒所等,还创办了大慈育幼院,专门收孤儿,根据不同年龄,分为好几个班。负责人萧老师介绍,从这里长大的孤儿对这里都很有感情,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常回家看看。看着这整洁的被褥、明亮的房间、琳琅满目的玩具,我们感动地在留言本上写下了“孤儿不孤”。
 
    将佛教的慈爱精神推向社区,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笔者在走访慈济中区分会时,发现该会已将文明推至工区的建筑工人。在慈济所盖的护理大楼工地上,用餐时慈济志工站在餐厅门口,向工人递上擦手毛巾,要求工人做到五点,即:不吸烟不嚼槟榔不讲脏话,不赌博不投机取巧,孝顺父母,遵守交通规则戴安全帽,不参与政治活动不示威游行。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台湾地区系列专题:台湾佛教社会运动之兴起
       下一篇文章:重建中国文化——徐景安 茅于轼 王占阳 党国英对话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