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佛教的当代变貌与俗化迷思(三)——当代佛教的重大转折
发布时间: 2007/11/8日    【字体:
作者:周庆华
关键词:  佛教 社会  
 
 

                                          周庆华
 
 
 
    以上所爬梳的传统佛教的几个面相,在当代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就是越来越凸显它的社会福利事业面。 
稍早剃度出家的佛教徒,很少是因为信仰的关系﹐“他们‘遁入空门’,为的只是贫穷、疾病、父母的奉献,或者在祈求病愈或消灾祈福时承诺将孩子送人寺庙、家庭破碎等,有的甚至是因为犯罪。

    有一个尼姑说,中国女人穿上僧衣,有下列八个原因:(一)真实且深刻的信仰,(二) 因奉献、疾病、失养、无人照顾,或相命者之言或父母之命,(三) 夫死无望,(四) 婚姻不幸,(五) 贫穷,(六) 家庭不幸或类似问题,(七) 受出家的姊妹,近亲,或朋友的影响,(八) 如果她们是女佣,则是为了逃避苛刻的女主人。

    在这些原因之中﹐ 婚姻不幸占第一位,而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人走这条路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

   “ 在她所看过的十五个初次剃度的尼姑当中,有七个人在剃度时哭了出来”(陈荣捷,1987:105);而当代新的佛教徒,不论男众或女众﹐大都是经过选择的,一般寺院已经不再沦为失意人的收容所或老年人的颐养院(据佛教界所发出的反省,认为对受戒者要有严格的限制,“如果对受戒者没有严格的规定,只重量而不重质,残废老弱,畸形怪状,只要穿上僧服,来则皆收,多多益善,结果造成满街满寺的残废老弱的‘僧宝’及他们所表现的那种畸形怪状的佛教精神,是否能住持佛教,为人表率?何况,现在全国各地的寺院,无形中已变成养老院了,一片暮色,毫无朝气,这种可悲的现象,我们不能及时的设法制止或补救,已经不对,岂能变相的加以鼓励吗?”(详见释依仁,1985;丁敏,1996)。
 
    虽然当今佛教徒出家的动机仍然很复杂,“有的是自动生长在佛化家庭中,受家庭影响亲近道场,长大之后再加上个人对佛教的体验而决定出家;也有的是因目睹亲人挚友突然罹患重病甚至死亡,兴起深刻的无常之感,进而接触佛法而出家。也有在就业数年后,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起了巨大的怀疑探索之意,于是到寺院听经礼佛修行前萌出家的念头。但绝大多数是在大学时代因参加佛学杜团,四处参访道场亲近法师研读佛经,而种下了出家的根苗”(丁敏,1996),但佛教团体为了便利转型而积极号召知识青年参与弘法工作,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些佛教团体,不再过以往较属自度型的农禅自修或替人做经忏佛事的生活方式,而改走“人间佛教”的路线(有关人间佛教的由来,参见杨惠南,1991:75-125;江灿腾,1992:169-188;宋光宇,1995:208-215),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济众,走入红尘关怀社会,宣扬践履大乘佛教菩萨道的精神。极力于从事慈善、文化、教育、医疗、观光等各方面的社会工作。而所配合(夹带)的弘扬佛法工作,也以信徒取向为原则,将佛法普及化、大众化、生活化,设计各种适合信徒需要的设备和活动,如在都市设立道场举办各种年龄层、职业层的佛学活动,于是儿童、青少年、大专青年佛学营、中小学教师佛学营、各工商企业团体的营活动,以及常态性的禅七、佛七、各种法会活动、短期出家等,可说应有尽有。此外,也有道场开设插花班、书法班、合唱班、素食烹饪班等,还有举办国内外佛寺名胜游览朝圣的,五花八门的信徒取向的弘法活动连番上演(参见丁敏,1996)。这比起佛教前转型期所办理的“演讲会、研究班、读经班、图书馆、博物馆、传道会、佛教青年会、红十字会、战场、医院、孤儿与饥荒的看护与食物救济,衣物的募集与发放、探监、生畜的照料与放生”等等社会服务工作(陈荣捷,1987:106>,要来得吃重而能激起社会部分的脉动。

    另外,在传播佛法上,更是运用现代科技全方位的出击,除了出版书籍杂志、录音带录像带,更举办数千人参加的大型演讲,乃至运用电视、广播、电子网络、多媒体等来传播佛法。而在经营策略上,将现代企业中的管理理念导入组织运作中,建立制度化的组织,并且不断扩大组织,建立跨地域性的信徒网路,吸收社会资源(参见林雯玲,1994;林文元,1994;丁敏,1996)。
 
     这更不是传统的弘法方式所能比拟(据报载,佛光山将于1997年成立“佛光卫视”电视台,除了为原本热络的卫星电视市场多一分竞争力,也实现星云法师以电子媒体弘扬佛法的愿望——佛光山国际佛光会在世界五大洲都没有道场,日后一旦佛光卫视成立,将一改弘法方式,并且因目前卫星电视及地方第四台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全民民间无线电视”将在五月试播,再加上目前台湾佛教各宗派都利用第四台的有线电视系统弘法,佛光卫视日后的经营方式将是电子媒体所关注。见《中央日报》第二四版,1997.2.12。按:该卫星电视,已于1997年底前成立了);而它也正是佛教在当代一边服务于社会一边受惠于社会的写照,几乎可据以为改写一部佛教史。

    当代的佛教团体,为了容易推动它们的社会福利事业(兼行弘扬佛法),在内部的运作上自然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农禅寺僧团的生活形态有了相当大幅度的转变。由从前静态的、偏重个人内修,与世俗保持距离的生活方式;到目前动态的、忙碌的、入世的参与社会多项教化工作。 

    他们每天的作息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加入了大量的固定办公时间。他们参与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举办各种讲座与活动,积极响应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为了建设法鼓山,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农禅寺全面走向将佛教普及化的教育与文化推广工作,希望将佛教的教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这不啻说明了当今的佛教徒跟世俗中较忙碌的人相比,并无两样。

    在慈济功德会内部,平日各种的聚会中,经常的可以听到,尤其是基层或是管理与企划方面的干部,说:“上人今天的脚步,真的是非常的快,要赶快跟好,不然就跟不上了……”证严法师自己也说:“慈济目前非常需要两种人才,一种是计算机,一种是管理。均说明了证严法师她推动制度化管理的用心”(丁仁杰,1996),这也透显了当今的佛教徒自觉到要调整教团内部的组织,才能因应外在的变局。

    在香光尼僧团这样一个年轻的团体中,学习办事是全然的新尝试,因此养成了尼僧团成员勇于任事,在领执中来修行的观念。她们强调在执事中耐烦,感恩的重要,并借着执事来改掉自己的陋习。在各类执事中,不断反问自己:“你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来做事?”时时观照自我的起心动念。而也就是因为这份勇于任事的积极精绅,在现代僧伽关怀社会的功能表现上,香光尼僧团做了许多关怀小区的文教、辅导、环保等方面的活动,在社会上建立起公益团体的良好形象,这也暗示了当今的佛教徒为了树立自己所属教团的威信(形象),时时得煞费苦心。 

    “佛光山在国内有四十二个道场,在国外有三十七个道场,另外还有附属的事业,包括好几个基金会,其中有大学、佛学院、中学、托儿所、出版社、杂志社、书店、福利社、墓园……一共二十三个事业单位,这些全部加起来有一百多个企业体。想起来实在非常庞大,台湾的企业很少有这么大的规模”(林清玄,1996:86),这也征候了当今的佛教徒要不断扩大事业规模,以确保所属教团的生存。

    而不论怎样,当代佛教的内外作为,已经引发举世的瞩目(除了海外有道场,还有不定时的援外赈灾,都看在世人的眼里),比起传统佛教所作的一切,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的当代变貌与俗化迷思(二)——传统佛教的样貌
       下一篇文章:佛教的当代变貌与俗化迷思(四)——落人俗化迷思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