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教宗方济各论圣方济各
发布时间: 2021/9/2日    【字体:
作者:Kalokagathos
关键词:  教宗方济各 圣方济各  
 
 
选自方济各通谕
《愿祢受赞颂:论爱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主,愿祢受赞颂。”亚西西圣方济在《造物赞》这首美丽的颂歌中提醒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好比一位与我们分享生活的姊妹,也好比一位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的美丽母亲。“我主,愿祢因我们的姊妹──大地母亲受赞颂。她滋养及管理我们,并出产各种果实和色彩缤纷的花草。”
 
圣方济各
 
我撰写这份通谕,不能不提起这位深具吸引力及感染力的人物。当我被选为罗马主教后,就是以他的名字作我的指引和灵感(my guide and inspiration)。我相信圣方济是关怀弱小、爱护整体生态的典范,并且充满喜乐、真实不虚地活了出来(lived out joyfully and authentically)。他是生态研习者的主保圣人,同时得到非基督徒的广泛爱戴。他特别关心天主的受造界、穷人和遭遗弃者。他爱,亦因他的喜乐、无私奉献、开放心胸(openheartedness)而被人所深爱。他既是神秘者(mystic),也是朝圣者(pilgrim),度简朴生活(lived in simplicity),并与天主、近人、大自然和自己处于美妙的和谐中。他向我们显示,关心大自然、为穷人主持公义、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人的内在平安(interior peace),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密不可分。
 
圣方济的生活见证帮助我们明白,整体性的生态学要求我们对超越数学和生物学语言的类别开放,并带我们走进人之为人的核心(the heart of what it is to be human)。正如热恋中的人,当他注视太阳、月亮或最微小的动物时,会引吭歌咏,吸引万物同声咏赞。方济与万物交流(communed with all creation),甚至向花儿讲道,邀请它们“赞美上主,仿佛它们也有思想” 。
 
他对周围世界的回应,超越理智的欣赏或经济的计算,对他来说,每一个受造物都是他的弟兄姊妹,手足情深。因此,他感到被召照顾万物。他的追随者圣文德(Saint Bonaventure)告诉我们:“他既思索了万物的根源,心中便充满了更加丰富的虔敬之情(even more abundant piety),称一切受造物,不论大小,为他的‘兄弟’或‘姊妹’。”
 
此一信念不可被认为是幼稚的浪漫主义,因为它能左右人的选择,决定人的行为。如果我们在接触大自然和四周环境时,不再抱持惊奇和赞叹的开放态度(this openness to awe and wonder);如果我们在与世界的关系中,不再使用友爱及美的语言,我们的态度就是主人、消费者、无情的资源利用者的态度,不能为自己的实时需要设定界限。相反,如果我们感到自己与万物紧密连结,节制和关怀自然随之而来。圣方济的贫穷克己,并非徒具外表的苦行主义,而是更根本的追求:拒绝将现实世界变成纯粹供人使用及操控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圣方济忠于圣经的训诲,邀请我们视大自然为一部令人赞叹的著作,天主借此向我们说话,让我们一瞥祂的无限美善。“从受造物的伟大和美丽,人可以推想到这些东西的创造者”(智 13:5)。确实,“祂永远的大能和祂为神的本性,都可凭祂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罗 1:20)。因此,方济要求会院花园的部分地方经常维持原状,让野花及其他植物能自然生长(注1)。人看到这些植物时,便举心向上——美丽大自然的创造者。世界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令人喜悦的奥迹(a joyful mystery),人应以欢愉赞颂之情默观。
 
注1: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共融学会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书评传灯•清规•问答•语录——中国禅宗形成的思想史机制
       下一篇文章:对幸福的反思:古代、现代与基督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