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晋祠, 九百年前的建筑传奇
发布时间: 2022/6/3日    【字体:
作者:禹涵
关键词:  晋祠 圣母殿  
 
 
你熟悉的宋代长什么样子?
 
这个朝代让人爱憎分明,也同样让人扼腕叹息。正如这时期的诗词书画背后,总能看出潜藏的一丝落寞。
 
是从古画中窥见的汴梁繁华?
 
是少年笔下那一抹青绿山水?
 
还是从徽宗笔下的宫门瑞鹤?
 
这些都是古人笔触中的繁华盛景,绘出了宋代的熙攘繁盛与河山可亲。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但这半壁江山,也确实没有完成大一统的时代任务。宋代的艺术成就,并不能挽救王朝的倾覆。
 
可单就宋代其他方面来说,的确也把民族的审美意趣,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果书画不能满足你对宋的好奇心,不妨找找这片神州大地上的遗存。宋代建筑,同样是以其精巧华丽的构造为人所赞叹。
 
有赖于山西留存的部分古建筑,让我们能一窥宋王朝给予我们的历史痕迹。
 
灵源惠泽
 
这片大地上最美的一处宋代遗存,在太原西南,悬瓮山麓。
 
那有一处园林,区别于江南园林的温雅,也不如皇家园林的雄浑,却以其别具一格的祠堂建筑群闻名于世。
 
晋祠,为供奉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后诏封叔虞母后邑姜“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改奉“圣母”邑姜,遂称之为圣母殿。
 
郦道元《水经注》:“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可见,北魏时期晋祠已有建筑群存在,只是并无留存。现在留存的晋祠建筑格局,主要是由宋代圣母殿至明清历代营建的不同建筑组成的。
 
而园区轴线建筑保留完整,历朝历代修缮建设均有留存。
 
当然,即使明代也已距今六百年,更何况宋之晋祠。建筑经历风吹雨打,其实也都有修缮重建。
 
如宋代的金人台、圣母殿、鱼沼飞梁构架;金代的献殿;明代的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钟鼓楼;重修的山门等等。
 
晋祠之胜迹,始于祠堂布局,杂糅水系、亭台,浑然一体。
 
而晋祠园区中又主要以圣母殿为主体,构成中心建筑群。这一组建筑相对于园林其他景观而言,具有无可争议的主导性。
 
鱼沼飞梁
 
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水中有游鱼故曰“鱼沼”,而于水上架起通道,“架桥为座”“陵跨水道”,故曰“飞梁”。
 
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最早水陆立交桥,即使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十字形桥梁样式也是现存孤例。
 
而鱼沼飞梁建在圣母殿前,作为殿前平台用,这种形制也属孤例。
 
三十四根长宽约三十厘米的八角形石柱深入“鱼沼”水中,柱础莲瓣纹饰样依然保留了北朝风韵,为旧柱继用。
 
柱上架斗拱,斗口十字相交,以承接梁、额与横梁,而梁上架有十字桥面,由中心向四周伸下阶梯连接四边地面,即“飞梁”。
 
石柱在水中耐腐,而木构斗拱与梁枋又兼具韧性,桥板用石质则又耐磨,这种扬长避短的构思,让鱼沼飞梁得以长久保存下来。
 
木斗栱与梁枋的交互作用,改变了桥面左右的推力传递,使桥面所受力道向下传至桥柱,桥柱荷载梁枋,而梁枋又承托桥面。
 
这种巧妙的受力结构,让整个鱼沼飞梁成为凌驾于水面的完整平面结构。
 
梁思成先生曾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但较为可惜的是,虽然鱼沼飞梁水中的永定柱和斗拱仍旧保留了以前的样貌,但桥面栏杆并没有留存下来,现存栏杆是建国后按营造法式仿制的,并非原构。
 
三晋遗封
 
晋祠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八架椽),近似方形,殿高约十九米。
 
虽然用材等级不高,但体量是现存宋代木构中数一数二的。
 
圣母殿重修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实则前后也经历了三次营造,现存殿宇上的构件规格不甚一致,可能是三次兴工时,工匠技法不同所导致的。
 
大殿结构的做法,印证了《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的构造处理方法,进深两间的前廊让整个大殿前厅显得非常空阔。
 
这种扩大了殿前空间的做法让人在朝拜圣母时更可感受到建筑的气势。
 
虽然晋祠建筑时间与宋《营造法式》成书时间接近,但却并没有如书中描述殿堂一般,而是更富于变化。
 
- 减柱 -
 
殿内外采用《营造法式》中所述“减柱法”,单槽式的结构,保留一排内柱,左右后三面各为深一间的回廊,承接下檐。
 
廊柱和檐柱成为承托殿顶压力的主要受力部分,殿内空间因为减少了柱子,显得更为空旷。
 
晋祠作为朝拜殿宇,其本身的功能决定了必须有大面积的殿前空间。
 
由于鱼沼飞梁不似明清建筑前的大月台,所以殿内空间显得弥足珍贵。
 
宽阔的前廊空间变得非常关键,为此,当中四道梁被拉长加深。
 
四柱衔接于梁而没有到达地面,落脚于三椽袱背上,前墙壁得以推后。
 
所以当我们走进圣母殿时,就会感受到一个更为高敞的空间。
 
甚至前后都可以悬挂牌匾,满堂溢赞的言语被填充在其中而不显的赘余。
 
- 龙柱 -
 
殿前檐柱上八条盘龙木雕,是宋时期古建筑中仅存实例。龙的意象常常被用于古建装饰中,盘龙柱并不少见,但龙柱多为清代样式。
 
似晋祠一般肢体伸张,鳞甲须髯,首尾古拙雄健的盘龙,现存很少,而早期建筑中的木雕龙则更为稀有。
 
晋祠的盘龙,不仅弥补了宋代建筑中,木龙雕刻的空白,也同样串起了民族信仰中龙形象的沿革历史。
 
晋祠这组龙,不论是从肢体还是雕刻形貌,都属孤品。
 
- 升起 -
 
即古建两端的角柱较当中的平柱更高,且殿周柱子均向殿内倾斜。
 
檐曲线弧度明显,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明清建筑的羁直感有较大的区别。
 
梁思成先生所述宋元的醇和与明清的羁直,主要区别之一就在这。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所载:中国古建筑自唐、辽之豪劲变更为两宋之醇和。
 
建筑轮廓华美而不僵硬,柔和而不失风度,正是隋唐至明清建筑演变中的重要一环。
 
- 铺作 -
 
铺作,即明清时期的斗拱,也是古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大殿铺作上下共使用了几种不同的斗拱,间隔铺展,交替出现。
 
补间铺作仅用于正面,侧面及背面没有,外观感非常富于变化。
 
较唐及五代建筑,增加了建筑的装饰功能构件,补间的铺开,让建筑整体由浑厚的唐风慢慢向后世过渡,更增添了建筑本身的细腻程度。
 
而与前朝建筑相比,斗拱大小有所缩减,下檐斗拱与柱高之比也从东大殿近似1:2缩小为约1:3的状态,可见整体选料上并不如唐构出众。
 
值得一提的是向外延伸的华拱构成了平昂(昂形华拱),它并非真正的昂,但也不像明清的假昂,而是一种中间态。
 
既反映了宋代建筑开始注重铺叙的美感,也依然保留了一些前朝的做法。
 
不难从圣母殿建筑群中看出,已偏向装饰为主的建筑构件逐渐增多。
 
- 彩塑 -
 
聊完构架,不妨回归一下大殿的使用功能。
 
圣母殿,顾名思义,即供奉唐叔虞与周成王之母邑姜的大殿。
 
圣母殿也并非只有建筑出彩,其内部供有宋代塑像43尊,正殿中央的圣母像端庄和蔼,与常见塑像大有不同,相比于神性,圣母像更具人性。
 
居中的神龛圣与四十尊泥塑宦官、女官、侍女像共同构成了圣母殿的塑像群。
 
这些塑像中,以侍女像所含价值最为丰富,婀娜多姿,颦笑动心,不同神采的侍女仿佛构成了一副宋代女性的画卷。
 
须知,塑像也为人塑,工匠的技法参考,应当都来源于宋代宫廷生活。
 
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侍女塑像,无疑是研究宋朝服装造型最为直接的例证。
 
- 屋顶 -
 
跟随角柱的升起与侧角,圣母殿的屋顶也有了类似的处理。正脊的弧线突出,两端较中间也做了抬升的处理。
 
翼角的抬升,鸱吻的抬升,都让整个大殿的飞檐更为柔和自然。
 
圣母殿的屋顶也着重琉璃装饰,与历代修缮有关,现存构件多为明清替换,建国后也有过对大殿材料的修补,例如五十年代换上的匾额。
 
虽然现存琉璃瓦与鸱吻等构件并非宋代原物,但也不难看出,琉璃剪边与大面积铺开的屋顶装饰,都源于宋代建筑对美学的追求。
 
而从脊兽也容易推断,明清为人所熟知的五脊六兽,其实早在宋代就开始有了使用于功能划分。
 
只是形态上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明清皇宫一般,所以这其中的延续关系还是值得一看的。
 
泽被河汾
 
由于宋代木构遗存稀少,多数体量也不大,圣母殿无疑是宋代高等级建筑的营造巅峰。它以一己之力留住了许多宋代孤品,演绎了宋王朝最后的华章。
 
它,九百年前的建筑传奇
瓦作、斗拱、梁柱、彩画,都具有宋代鲜明的时代气息,大唐雄浑自此褪去,转而变化为宋代的华美典雅。
 
当然,晋祠的宝藏不止有圣母殿。
 
献殿、难老泉亭、水镜台、唐叔虞祠、奉圣寺等等,都是晋祠独一无二的的历史标签。
 
初看晋祠,看的是晋源之山清水秀;再看晋祠,看的是历千年而来的古建筑风貌。
 
那种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营造风格,夹杂着中国人对美学的思考,同样也向外传达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
 
中国人为祖先立庙,为社稷立坛,为苍生造广厦,为自然求和谐。
 
这种穿越千年而来的建筑理念,同样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而今,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常年困锁在城市之中,我们极少走出家门寻访古迹与山川。
 
正像距离太原市区并不远的晋祠,就在我们的生活圈附近。这些穿越时间而来的宝藏,常常被我们忽略。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晋祠圣母殿研究》祁英涛
 
《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柴泽俊
 
浅论晋祠圣母殿的建筑结构 常文林
浅谈晋祠圣母殿的倾斜和曲线建筑艺术 姚远
晋祠圣母殿拱枋构件用材规律与解木方式研究 胡石
北宋的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晋祠圣母殿侍女群雕 钱绍武
 
无用研究社
博物馆看展览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像背后为何有“光环”?
       下一篇文章: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