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
发布时间: 2009/9/3日    【字体:
作者:苗懿明
关键词:  世界 宗教  
 

                                         苗懿明

 
[内容摘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呈多元化、世俗化趋势,宗教冲突明显增多。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兴宗教;宗教世俗化;宗教多元化;中国宗教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世界宗教发展趋势

    1. 世界宗教扩大化、多元化的趋势

    世界宗教的扩大化主要表现在传统宗教继续发展,新兴宗教大量涌现。所说的传统宗教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据国外宗教机构统计,截止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6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约占总人口的84%, 其中,基督信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亿人,穆斯林约11.88亿人,印度教徒8.11亿人,佛教徒3.57亿人。[1](p.4-5)另外还有其他信仰的教徒。可见,当今世界仍有多数人信仰宗教,宗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即使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人有内在的精神需要,即追求意义的需要。虽然宗教不是唯一能够满足此需要的手段,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依靠这种手段,而且看来还将长久地依靠它。目前从全球化的意义来看,“世界宗教已经培育了具有巨大权力和资源的宗教精英和政治精英,他们有能力动员军队和人民,能够形成跨文化的认同感和效忠感,或者能够提供根深蒂固的神学基础和合法的社会基础。” [2](p.465)

    世界宗教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至今还在分化和裂变出新的教派。现代社会的信息快捷和交通的便利,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带来的人员流动和移民大潮,使宗教信仰形态越来越多元化。19世纪中叶后,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近几十年出现的多种新兴宗教不断涌现。新兴宗教的特点是扬弃或反对传统信仰,抵制或脱离主流文化,挑战或怀疑社会权威,强调个人体验并回归神秘主义。据一些国际组织统计,目前已知的新兴宗教团体约有二万多个,信徒达1.23亿人。[3](p.36-37)新兴宗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许多人感到巨大压力和不适应,而又找不到化解内心矛盾与痛苦的良方,一些传统宗教对急剧变革的社会反映迟钝,对一部分人失去了吸引力。新兴宗教掺杂着各种现代物质文化和多种信仰成分,在与社会的关系上已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在反主流传统的同时仍主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投入和参与现实人生。注重团体内部联系,强调共同宗教体验,迎合了现代多元社会中一些社会成员对新价值观的探求欲望。另一种则是极端主义者,他们往往有一些非人道、反社会之举而沦为“ 邪教”。然而,正是这种新的信仰形态,对现代社会,传统宗教构成了挑战。

    2. 世界宗教世俗化的趋势

    宗教的世俗化是社会世俗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政教分离和信仰自由的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社会运行越来越变得理性化。传统宗教为了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被迫扬弃一些传统形式,开始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关注生态环境、伦理道德;参与社会民政事务的运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起着自己的作用。这种关注和参与将会成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上的一大功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整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这并没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相反,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关系还有恶化的倾向,这不能不导致宗教要进一步扩大影响。比如当前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十分突出,先富与后富、求富的目的和手段、社会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痛苦迷惘。特别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谋求政治变革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结构和政治信仰的突然消失,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都使得人们心理的压力上升并开始转向需求宗教信仰的帮助和慰籍。这种宗教的世俗化是传统宗教面对社会世俗化趋势挑战做出的一种反应,或者可以理解为部分宗教功能逐渐被非宗教性的社会功能取代的过程,或宗教与社会影响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应该说,这是宗教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一种主动性调适,通过调整自身的历史定位,去需求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这种调适与变革是宗教向社会妥协的体现。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必须适应社会母系统发展的要求,否则自身难以生存。同时,也促使宗教更全面、更广泛地渗入生活,在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直接或间接、公开或潜在的方式顽强地体现自我。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世俗化带来的相关宗教功能的变化,本身并不说明传统宗教已经走向衰落,而是说明传统宗教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形态的变化。

    3. 世界宗教冲突明显增加的趋势

    不能不看到,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与原教旨主义思潮也开始出现。这些思潮从强调其信仰的特殊性、独特性和优先性而走向极端,表现出惟我独尊、排外排他之态,从而导致各种“宗教霸权”甚至“宗教迫害”的后果,对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4](p.1-15)。

    20世纪末,一度被两极对峙掩盖的民族宗教问题突显。无论是在欧洲的南联盟、北爱尔兰和俄罗斯,还是在亚洲的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伊朗和伊拉克,这些地区冲突不断,战火连绵,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根本谈不上经济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冲突的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宗教这个神秘的精神力量以及它的自然合法性来达到抨击现实的国际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严重失衡的目的。因此,形式上表现为文明的冲突,实质上是经济利益和权力关系上的矛盾。事实证明,各种利益冲突如具有宗教背景,或掺杂了宗教感情就会变得异常复杂和敏感,增加解决的难度。因为宗教的认同往往是跨国界和民族界限的,它会使利益冲突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波及到更大的范围。宗教冲突一旦被政治所利用,这种冲突就会不断扩大。如中东地区的阿以冲突、海湾地区的库尔德族问题、东欧和巴尔干的武装冲突等等。这种冲突一直不断在酿造着灾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国家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失误,出现民族、宗教冲突,不仅会造成政治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还会招来外国强权的武装干涉,造成更大的灾难。

    总之,观察当今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伴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进程,宗教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大交流和大碰撞是以往任何时候所不能比拟的,加上政治、经济因素,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二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为民族、宗教之间发生恶性冲突提供了土壤,并很可能成为社会动荡的爆发点。

    二、世界宗教发展趋势中的中国宗教

    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世界各大宗教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宗教正积极、主动适应当代社会,认真、恰当地协调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我国基督教界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藏传佛教界开展了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天主教界开展了民主办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1. 中国宗教将沿着平稳性、有序性、渐进性趋势发展

    在经历了对宗教长期压抑之后,宗教信仰政策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信教群众的宗教意识被唤醒并逐步增强,宗教活动场所得以恢复并不断发展,宗教活动日趋活跃并有序化。宗教的平稳性、有序性发展有其内在原因。一是从纵向历史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形成正统宗教信仰、宗教传统和宗教习惯,这种悠久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宗教发展的潜在而无形的制约力量。二是从横向看,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力和宗教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后,不会再出现宗教发展的大起大落的狂热现象了。

    2. 宗教的社会影响将不断扩大。

    首先体现在中国宗教本身在现行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发展自己。目前各主要宗教均已进入正常发展时期,都希望努力使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要求开放并修建更多的活动场所,各类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其次体现在社会各界在日益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对宗教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思想中对宗教单纯负面的看法。尽管很多人不信宗教,但对宗教已不再象以往那样采取歧视或敌视的态度,甚至抱有好感,认为宗教对当今社会有益。再次,宗教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宗教文化热的形成。即将宗教不仅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而且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文化界对宗教看法的重大突破。目前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日益增加,新闻媒体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也相当可观,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分日趋浓重。

    3. 宗教自身强烈的表现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格局,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国际环境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将日益扩大。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借鉴国外一些有用的东西,也将自己的理论主张或教义介绍到国外,使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宗教状况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强中国宗教界在国际宗教界中的影响。目前,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日本、韩国等地佛教徒来华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活动,海外华人在宗教精神上的返乡归里、返朴归真之举等。

    4. 在宗教呈世俗化发展的同时,也努力向高层次进军

    首先,一方面政府今后将更坚定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加大宗教管理力度,努力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发展,抑制其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宗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政治基础上,以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为前提,同政府及各界人士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在神学思想和实践上,其信仰体系、教理、教义的阐释将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的进步,在信仰美好天国的同时也献身于社会,造福于人间。其次,自觉加强宗教的文化含量,提升宗教的文化品位。宗教将以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文明为参照物,对既往宗教从文化的角度予以继承;对未来宗教也同样按文化的标准去发展。深入研究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宗教与哲学、科学之间的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关系。研究宗教的精神追求、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的作用;发挥宗教的文化功能,使宗教发展更趋理性化。再次,作为宗教界还将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和培养一大批新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神学理论、宗教素养的教职人员上,同时更注重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宗教界还将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反对迷信活动和抵制邪教对宗教的影响。我们要继续采取慎重严谨的态度,坚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求统一,团结多数,稳步推进。鼓励支持宗教界继续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王作安.当今国际宗教问题的主要特点[J].中国宗教,2001,(5)
[2] [英]戴维·赫尔德著,杨雪冬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4] 卓新平.全球化与当代宗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2.
 
 
                   (本文转载自:《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4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宗教问题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
       下一篇文章:强势基督教文化下儒家文化及中国宗教的困境和出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