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世界观与宗教
发布时间: 2009/11/3日    【字体:
作者:马晖 易明
关键词:  宗教 世界观  
 

                                         马晖 易明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对于哲学的迷惑和对于唯物论的误识,论证了必须确认世界本体为物,一切现象是物的现象,象才有一定的意义;进而以人的认识历程为依据,探讨了世界观与宗教等发生、发展、变化等问题。认为宗教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是人对于未知所作的不解答的解答,只有唯物论以物为唯一的元,才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宗教;世界观;唯物论;哲学

 
    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由于这一转型过程十分复杂,思想界出现某种混乱,集中表现为对于哲学的迷惘和对于唯物论的困惑。有人认为以“有限之物”不能讨论由“无限本体”所产生的宗教① ,认为“宗教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动力和资源,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都是由宗教派生出来的,并以宗教信念为依据才能发展”① ,还说“在宗教中,道、天、佛、真主等都是无限的本体”①;认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很难说哪一种是绝对正确的,二者不过是分别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创造的两个侧面,到当代后者较前者更有合理性和合时代性”② ,判定唯物论以“食、色,性也”为人本只能产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②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无限宇宙的规律的描述,哲学无能为力,科学也难以解决,实在要送就送给不可知论或者送给宗教”② ,就是这种迷惘与困惑的代表。这种迷惘与困惑并不是新生物,只是过去的唯心论、物心二元论的抄袭版,并且比它们更为大胆,直接明确地宣称宗教为元(“元宗教”) ,神为“无限本体”,将哲学归结为神学。对于这些观点,列宁曾有明确详尽的剖析和批判③ ,笔者本无须赘言。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迷惘与困惑所涉及者大,今天持这种观点并加以宣扬的有许多是搞哲学的学者,这就不能不加以辨析。
 
                                 对于世界本体的认识与哲学派别

    哲学所研究的三大问题:“这个世界是什么?”“由何知?”“如何知?”也就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十分古老和十分普遍的问题。所谓古老,就是从人成为人之后就提出了这些问题。所谓普遍,就是说不仅是智者、哲学家、或其他的各种“家”有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而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他们的生存过程中会很自然地提出这些问题。

    人要生存,就得食,也就自然地产生我们所食的是什么的问题,而自然的解答就是我们所食的是物。之后,又将物区分为可食之物和不可食之物,可用之物和不可用之物等等。这些物都是独立存在于我之外的,由此得出这个世界是物的世界,这就是原初的唯物论。

    此后,人们发现人和世界上其他物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心智。为什么人有心智而其他物没有? 为什么人在斗争中常能以心智取胜? 心智由何来? 心智是什么? 另外,人在斗争中有着许多不能预见的因素,使得胜负有一定的偶然性,这被称之为命运,心智又是与命运抗争的重要力量。这就使一些人认为心智高于物,甚至认为“心生物”,心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元,这就是唯心论。可以看到,“心生物”是无法实现的,故后来的唯心论者采用诡辩的方式,主观唯心论更说什么物只是“感觉的综合”④ ,但仍无法解决无“心”之前物已存在这一问题,于是必将走向宗教,求助于神、造物主。

    由于“心生物”的无法实现,物的存在又不容否认,只好作出妥协,承认物也是元,物和心同为元,这就是物心二元论。物心二元论为了论证心亦为元,不惜求助于蛆虫⑤ ,但在没有生命之前“心”何在? 这恐怕又只能效法唯心论,走向宗教,求助于神、造物主。

    唯心论和物心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几乎是相同的,都认为“象由心生”。“心生象”,由于心各不同,象将无一相同,象将无义,其结论必为不可能由象致知。事实上,各不相同的众心在同一情况下会得到相同的象,这就只好抬出元心、元宗教、神和上帝作为不解释的解释。象既不能致知,由象也就认识不到元心、元宗教、神和上帝,使得它们的存在成为不可解答的难题。归根究底,这些问题的产生都由于对于世界本体认识的错误。

    唯物论完全依据经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体是物,心由物生,心是物之性;认为一切象都是物的象,物在一定状态就有一定的象,故从物的象可以认识物;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到思维器官脑都是物,心、感觉、意识、思想等是这些器官的产物,是物的性质,也是物的象。还应该看到,我们不仅由象能认识物,还能依据我们对物的认识,利用物、改造物,从而验证我们对物的认识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唯物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正确的。电脑(包括摄像机、扫描仪、机器人等) 的发明,表明没有生命之物的一定组合就具有心的功能,虽与人心还有一定距离,但人与物之间心之鸿沟已不复存在,唯心论和物心二元论几乎已没有存在的空隙。

    可以看到,只有唯物论才是对世界本体的正确认识,才能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人类的一切知都是建立在世界是物的世界这一基础之上,离开这一基础,就谈不上认识、方法,也不能知。许多唯心论者之所以能获得某些知,都是因为他们在求知时已经存在世界是物的世界、象是物之象这一潜在前提。
 
                                    宗教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宗教,仍须以宗教这一现象为依据,仍须以人所生存在其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对于这个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认识为依据,这就很自然地要考察宗教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考察这个过程中人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下面即据此作一简单阐述。

    初人从自然得到养育和庇护,自然又给人不可抗拒的灾害,而人对自然一无所知,于是产生对自然物的崇拜,形成原始形态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宗教的拜物教,例如印巴人崇拜太阳,中国人的天、地、社稷,世界上许多部族的图腾等。现今熟知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拜物教是拜火教。

    随着人对自然的认识增加,已经能够管理、支配某些自然物,但还有许多是人无力控制的,例如日、月、海洋、风等,于是人想像有某些超于人的“人”是它们的管理者,这就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希腊诸神具有人的形态和思想,神间关系全同于人间关系,神与人一样受命运的播弄,这种神与人的同一表明诸神是人所制造的。上帝以泥造人的神话,则可能是在人能制造工具之后的产物,并将人造神的过程反转为神造人。

    《创世纪》说上帝以亚当的肋骨造成夏娃,注定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这大约是父系社会充分发展,男性拥有决定一切、占有一切的权力之后的产物,这是与希腊诸神男女基本平等的观念大不相同的。

    任何宗教的神都畏惧人成为神。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就被神捆绑在山岩上让鹰啄食其脏腑;又给人送去潘杜娜的匣子。亚当偷食了智慧果,上帝就将他赶出伊甸园。希腊诸神,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都是以人为奴的,人必须听命驯服,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些观念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到这是人群体中统治者观念的翻版。

    佛教的状态有些特殊,它是对于印度教的叛逆。佛不是神而是修为极高的人,佛的信念是拯救众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要割肉饲鹰、舍身饲虎,这些都表明佛自身是人、是物。佛所说“四大皆空”,不是无物,而是将物视若空、视若无,以求消除一切欲念,献身拯救众生。虽然佛教的传人将佛神化,但是原旨依然留存。

    我国的道教形成时期很晚,是为反抗统治者而设神设教。道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体,既有我国古代人死而为神鬼的祖先崇拜观念,也有古代楚俗的东皇太一等作为自然掌管者的神的观念,也有我国民间巫祝的观念,也吸收了西方多神教和印度教的观念,这些都可以从《封神演义》中看到。至于后来以道家的老、庄及其哲学为祖宗和教义本源,多少有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味道,而且离老、庄甚远。此后,道教逐渐削弱了反抗统治者的原旨,形成许多复杂的分支和派别,或以修身养性成仙为要道,或以幻术欺人,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反抗统治者为主旨。

    宗教也会因社会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犹太教的上帝耶和华原为造物主,后变为以犹太人为选民的上帝,再变为万军之耶和华。耶稣对上帝进行了巨大的改造,成为爱世人,包括爱世人中被鄙弃的妓女和弱小的孩童的上帝,形成新的宗教。当它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天主教之后,却从耶稣倒退,与统治者合流,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宗教革命是应人民反抗压迫而发生的,表面上是回复到耶稣,但内涵已有变化。伊斯兰教源于犹太教,创教时间晚于耶稣,但从耶稣倒退,恢复了真主与人的主奴关系,也恢复了男人和女人的主奴关系。
在今天,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宗教生存的空隙很小,但是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使人在生存中所遇到的困难依然很大,这就使人求助于非人的力量,求助于宗教。党正是基于宗教还具有存在条件这一现实状况,基于对宗教信仰者的谅解和尊重,制定相关的宗教政策。应该看到,党的宗教政策并不是给与宗教不可侵犯的地位,因为各个宗教之间、各个宗教内部的各个派别之间都存在争辩乃至残酷的生死斗争,这种争辩和斗争就在今天也还在继续。那么,为什么唯物论就不能和神学进行争辩呢?
 
                                         结论

    可以看到,宗教及宗教中的神、上帝、真主等,都是人对这个世界有一定认识之后的创作,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是人对于未知所作出的不解答的解答,是后天的,故既非元,也非本体,也就不能由它们来认识世界。只有唯物论以物为唯一的元,认为这个世界是物的世界;一切象都是物的象,通过象可以认识物,才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一切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论,以科学的态度认真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研究今天的社会,研究今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求制定符合今天社会制度的政策、法律等等,使我国整体健全地向前发展。我们也要充分宣传我们研究所得到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关系,使人们认识到民为国之本,以人民利益为重,建立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以一己的私利损害国家、损害他人的道德规范。
 
____________
注释:
①胡学琛、邢纪静:《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东方论坛》2003-1p 。
②丛大川、朱成全、张士才:《我们的马克思哲学观》,《东方论坛》2003-1p 。
③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④这个主观唯心论的观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作了严谨的批判。
⑤这个说法,列宁也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作了严谨的批判。
 
                 (本文转载自:《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析
       下一篇文章:天主教与佛教儒学化之比较与反思——以“礼仪之争”与“沙门议敬”为中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