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发布时间: 2009/11/30日    【字体:
作者:陈勤建 衣晓龙
关键词:  当代 民间信仰  
 

                                        陈勤建 衣晓龙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当代;民间信仰;民众生活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追本溯源,“民间信仰”在英美人类学、民俗学学术期刊中出现是在1892年,在日本成为学术概念是在1897年。中国学者大致在100年前开始用“迷信”指代民间信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民间的信仰”、“民众信仰”、“民间宗教”等术语,“民间信仰”从1930年开始成为稳定的术语。【1】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民间信仰在我国曾经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这一点从诸多的权威辞典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可以看出,如《宗教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大辞典》、《宗教词典》、《宗教工作手册》、《中国神秘文化辞典》、《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中都无“民间信仰”词条,仅《辞海》(1989、1999彩图珍藏本)、《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和《中国原始宗教百科全书》等不多的辞典中有相关的词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民间信仰的研究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就信仰而研究信仰,回避民间信仰在当今民众生活中的实际位置,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本文不揣粗浅,就此作一梳理和思考。
 
    一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现状

    近几年,学界对“民间信仰”概念内涵的关注和研究颇多,学术界则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不下二十余个。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民间信仰不是宗教,而是一种信仰形态。这一派观点强调民间信仰的自发性和民俗性,否定其宗教的本质属性。

    此说以1989、1999彩图珍藏本《辞海》为代表。《辞海》“民间信仰”:

    民间流行的对某种精神观念、某种有形物体信奉敬仰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它不像宗教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也不像宗教信仰更多地强调自我修行,它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万物有灵论,故信奉的对象较为庞杂,所体现的主要是唯心主义,但也含有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成分,特别是民间流行的天地日月等自然信仰。

    类似观点还有:

    台湾学者姜义镇:“中国的民间信仰,从古代的自然崇拜、庶物崇拜、灵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到后代的道教和通俗佛教等多神教都包括在内,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些宗教和思想累积混合以后,就构成了巨大民间信仰体系。”【2】日本学者樱井德太郎:“不属于宗教领域,而产生和成长于一般民众之间的日常性的庶民信仰。”【3】

    掘一郎:“民间信仰是由古代的、非宗教性的自然宗教的遗留和继承现象,和正式宗教的调和而成的复合性的信仰形态。”【4】

    乌丙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多民族的‘万灵崇拜’与‘多神崇拜’”。【5】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民间信仰》:“民间存在的对某种精神体、某种宗教等信奉和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迷信。”【6】宋兆麟:“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和相应的仪式制度。”【7】

    贾二强:“所谓民间信仰,是相对于正式的宗教或得到官方认定的某些信仰,在一定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或者说为多数社会下层民众崇信的某些观念。”他认为:“中国民间传统的神鬼观是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8】

    赵匡为:“何为民间信仰? 其含意十分宽泛,它是相对传统宗教和占有社会主导地位的宗教而言的一种群众性的信仰现象。主要是指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那些存在于民间又不同于传统宗教信仰的一切其他信仰现象。有的有相对较固定的组织,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较鲜明色彩的习俗,而被某一民族、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区的相当多数群众所信仰和遵从。”【8】

    王健:“所谓民间信仰就是指与制度化宗教相比,没有系统的仪式、经典、组织与领导,以草根性为其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与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10】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间信仰本质上是宗教。此说以台湾学者李亦园为代表,他把民间信仰称为“普化宗教”(diff used religion):“所谓普化宗教又称为扩散的宗教,亦即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而扩散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常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也就缺少有系统化的经典,更没有具体组织的教会系统。”【11】

    类似论说还有: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是深植于中国老百姓当中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的行为表现。”【12】

    王铭铭:民间信仰为“民间宗教”,民间宗教“指的是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1)神、祖先、鬼的信仰;(2)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3)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4)世界观(worldviews)和宇宙观(cosmology)的象征体系。”【13】

    日本学者渡边欣雄称民间信仰为“民俗宗教”,认为:“(民俗宗教)乃是沿着人们的生活脉络来编成,并被利用于生活之中的宗教,它服务于生活总体的目的。⋯⋯所谓民俗宗教构成了人们的惯例行为和生活信条,而不是基于教祖的教导,也没有教理、教典和教义的规定。其组织不是具有单一的宗教目的的团体,而是以家庭、宗族、亲族和地域社会等既存的生活组织为母本才形成的;其信条根据生活禁忌、传说、神话等上述共同体所共有的规范、观念而形成并得到维持。民俗宗教乃是通过上述组织而得以传承和创造的极具地方性和乡土性的宗教。”【14】此说强调民间信仰的本质属性,同时充分注意到民间信仰与其他宗教、民间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民间信仰的界定不必要太精确,模糊一点更有利于研究的进行。此说以叶涛为代表,他在2005年5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说:“我想如何界定民间信仰,如何认识它与儒释道的互动关系,有一个偷懒的做法,就是正统宗教以外的都是可以拿进来,包括民间宗教、秘密教门、老百姓的习俗等。模糊一点比精确一点好,因为无法精确,水至清则无鱼。”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陈进国对叶涛的观点予以正面回应:应该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中国的“民间信仰”,对其界定可以模糊。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民间信仰与其他制度化的宗教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目前很难给民间信仰一个精确的界定,比如中国佛教的民俗形态、道教的民俗形态,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民间形态,都跟中国地方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解放后仍然在民间顽强存活的民间宗教教门形态,也很难用严格的教门、教派的定义来界定它,它实际上是通过民间信仰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相对模糊的界定办法更能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路遥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对民间信仰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区分和联系。二者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如至今仍普遍存在的祖先信仰,它是“宗教”还是“俗信”? 这一问题不宜一刀切。在上古原是属于宗法性传统的宗教今天有的已转化为俗信,不能统以“宗教”看待。但最复杂的,还是民间信仰同民间宗教、教派等准宗教、膜拜团体之间的界限与关系。我们不能忽视民间信仰与正统宗教之从属关系,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之互动关系。【15】

    第四种观点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林国平教授在综合学界各派观点的基础上所提出:民间信仰确实具有一般宗教的内在特征,即信仰某种或某些超自然的力量,但又不同于一般宗教,它不是以彼岸世界的幸福而是以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民间信仰也有祭祀仪式、活动场所、禁忌等宗教元素,但又没有完备的教义、教规、戒律、教阶制度、教团组织等一般宗教的外在特征。因此,无论是主张民间信仰是信仰形态还是主张民间信仰是宗教形态,均有不够周密的地方。民间信仰介于一般宗教和一般信仰形态之间,权且称民间信仰为“准宗教”也许比较准确些。民间信仰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鬼神信仰为主体),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16】这一观点发展了叶涛等人“模糊”处理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在分析民间信仰现象时有较强的弹性。

    关于民间信仰的特点,学界也有很多种观点,概述如下:

    乌丙安在对民间信仰和宗教全面比较之后,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概括为十大“没有”,即:1.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教会、教团那样固定的组织机构;2.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3.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的创教祖师等最高权威;4.民间信仰没有形成教派;5.民间信仰没有形成完整的伦理的、哲学的体系;6.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有专司神职教职的执事人员;7.民间信仰没有可遵守的像宗教那样的规约和戒律;8.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的特定的法衣法器、仪仗仪礼;9.民间信仰没有像宗教那样的进行活动的固定场所;10.民间信仰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像宗教信徒那样的自觉的宗教意识。【17】而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乌丙安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多样性、多功利性和多神秘性。此外,贾二强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发性、多变性。【18】

    郑立勇则认为,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群众性、低层次性、功利性、民俗性、海外性诸特点。金泽认为民间信仰具有五个特点:1.属于“潜文化”或“隐文化”的范畴,它的基本信众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老百姓;2.它的神祇十分庞杂;3.它与原始的氏族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不是“正统”的宗教,也不同于活跃于明清时代的盛教;5.禁忌(“讲究”或“避讳”)特别多,与此相关的禳解之法也是任何一种“正统”宗教所无法比拟的。【19】而林国平教授更进一步将民间信仰的特征总结为:自发性、功利性、任意性、庞杂性、融合性、民俗性、区域性、民族性、草根性、顽强性。【20】
 
    二民间信仰研究走向的新思考

    通观上述学者对民间信仰认知的研究,我们看到这些学者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

    (1)民间信仰本身的研究

    集中在对民间信仰本体的研究上。有专题性的思考解读,如早期的江绍原《发须爪》,当代的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拙作《中国鸟信仰》等;有整体构架范畴、类别的概说,如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民间禁忌(增补本) 》等;有史的研究,如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陶思炎的论文《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该文指出,日本学者崎正治1897年率先从理论上对“民间信仰”的概念、构成、对象、方法等提出界说,这对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和走向有所启示);有实践性的调查研判,较多是调查报告和论文,如徐芳《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等;有理性的解析,如(英)塞缪尔·斯迈尔斯《信仰的力量》、(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日)宫田登《民俗神道论》(日文版)、(日)野村昭《俗信社会心理》(日文版)、荆学民《人类信仰论》。这些对我们从深层次理解民间信仰有帮助。

    (2) 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关系的研究

    前者的代表作,有姜彬主编的《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该书以在吴越稻作区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汇集而成的民间信仰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因课题设计所限,侧重于信仰和民间文艺的联系。后者如(日)渡边欣雄《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刘德龙主编、张廷兴副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等。《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在国内媒体上有较大的流传,对流传的民间俗信本身,逐条进行科学和迷信的剖析,功力深厚,但它对民间信仰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关注不够。

    (3)乡土社会和历史研究中涉及的民间信仰研究

    如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 (美)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由法国学者劳格文主持策划、杨彦杰主编的研究报告集《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这些著作涉及面广,学术性强,更侧重于社会学的思考,但与我们下文要谈到的新思考——“当代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研究”视角不同,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别。不过,他们关注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民间信仰或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虽有不同视角,却与本方向的研究旨意有交叉。其间一些研究成果,对认识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和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相互关系有所启迪,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上也可以借鉴。

    针对上述问题,新的研究走向,拟就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及其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以点带面,作实践的调查,理性的分析,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应有的贡献。本方向的研究,不论在学术价值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该视角涉及我国现当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尚未开拓的新领域。从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现当代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和研究,专著文章,还是时而可见。民间信仰内容庞杂,有俗信,如生肖属相、祖先崇拜、龙凤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负面的东西。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然而,民间信仰在现实中,是和我们民众的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信仰形态。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民间信仰是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2005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对民间信仰在民间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调查不足,研究薄弱,知之甚少,加上国家原来也没有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机构,从各级领导到普通民众,普遍缺乏对民间信仰的科学认识,民间信仰一直处在无序的自发状态。在近20年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常可见一些领导干部,对民间流行的民间信仰简单斥为迷信,一概排斥,对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称其不是迷信,一切从宽。领导阶层宗教信仰认识上的无知和“崇洋迷外”,造成了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民众信仰思想文化的混乱。我在浙江沿海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基督教徒在传教中,学着我们个别领导的口吻,指责民间信仰乃至道教等中国本土信仰为迷信,称自己是国家法定的宗教而不是迷信,弄得不少渔民、农民分不清楚,为了不搞迷信,放弃本土民间信仰而皈依洋教。个别地区,这一问题已十分严重。浙江一些沿海乡村乃至楠溪江上游深山沟里,也是教堂矗立。西方传教士,远至上千年,近至几百年,一心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在近20年做来全不费工夫。本土民间信仰的弱化,外来宗教信仰的强化,对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凝聚力,民族身份的认同,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偷心术”,后患无穷。20世纪初,鲁迅先生慧眼独具,早已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在《破恶声论》中,指出民间信仰对中国社会和民生的重大影响,倡导参照国外经验,进行科学调查梳理,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服务。近百年过去了,事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务必对此进行研究和提出对策。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在日常的学术关注和当初对中国期刊网、google网等的多次检索中,除极个别文章题意有点相近外,尚没有发现与本思考的名称和理念完全一致的研究思路。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虽有所涉及,但如本思考直接将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综合研究者甚少。

    另外,学界虽然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 ——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但是,尚缺乏多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思考,总体上还是不够深入,尚无民间信仰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新理念及深入的分析研究。
 
    三新思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当代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关系”的视角展开研究,需从时下现实社会民众生活中流传的民间信仰出发,从民众生活实际出发,由点到面地调研,结合作者二十多年来积累的田野调查材料以及众多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调查材料和国际学术合作研究和交流中的有益经验,从学理的高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当今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互渗和交融的独特场景的形态特点、内在结构、实际功能、地位作用、问题对策,反思自20世纪初近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制定和执行对待民间信仰问题的政策方面的得失,参照国外一些国家在解决民间信仰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着眼于当今思想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提出我们的理论思考和解决方法。

    这一研究思路的目标,是正视当代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交织融合的现实,并对此作科学的界定,探讨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之间有机构成的内在结构,研究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特殊功能、独特地位,尤其是对当今民众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不断出现的新民间信仰现象,从理论层面作进一步的思考,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填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块空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供中央和地方政府参考。

    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首先,梳理近20年来设计者和参与者在田野调查中所得的资料,同时搜集这些年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资料;其次,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案例进行详细的学术考察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召开各种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面人士(地方政府官员、学者、民间普通百姓、民间信仰从业人员等)的意见。考虑到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容极为广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方向的研究重点以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为中心,同时兼顾东北、华北、西北、中南、西南等全国各地,以汉族地区为主,同时兼顾少数民族地区。在分析具体问题时,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分析重点案例为突破口,最后写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研究性专著。在一些重要章节附个案调查报告。

    新的研究思路拟可突破的重点是,生活化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生活相,在当今社会民众的世俗生活中,究竟应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功能? 而我们对以往常常被笼统归入“迷信”范畴的民间信仰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制定什么样的对策? 如何合理地利用民间信仰的文化信息构建民间权威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维系? 当然,民间信仰的研究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情,本研究走向也不例外。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民间信仰极为庞杂,就凭几位学者有限的时间、物力、财力,对它进行全面把握,是有很大难度的。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但它与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纠缠在一起,如何科学地梳理又是一大难题。

    本研究思路的实施,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中民间信仰自发性复兴,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棘手问题。由于处理不当,已引发了一些民众与政府部门对抗的恶性事件。本研究,就是针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而作的。

    2.观念的创新。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将民间信仰同民众的日常生活分离开来,而我们强调民间信仰就是民众世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信仰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信仰,生活产生信仰。对待民间信仰,以往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它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一面,本研究在具体分析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时,将更多地挖掘民间信仰在当代民众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合理因素,以及民间信仰内聚的民间权威文化信息在加强民族凝聚力、维系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3.研究视角、方法的创新。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的是传统的纯粹的民间信仰研究,很少有人关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民间信仰及两者的关系。本课题定位于现行民众生活中的民间信仰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方法上,注意采取民俗学视野下的三重论证法,注重研究者自身的田野第一手资料、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的整体把握和理论关照的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4.研究成果是当代思想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久违的五光十色的民间信仰在民众的生活中重新曼延开来,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趋向。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民众生活中民间信仰的存在和流行问题,实际上,一直是政府部门,特别是我们现行体制下管理者和思想文化工作者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可为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_____________
注释:

【1】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J].开放时代,1998,(3) .
【2】姜义镇.台湾的民间信仰[M].武陵出版社,2001.
【3】宫家准.宗教民俗学[M].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5.
【4】宫家准.宗教民俗学[M].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5.
【5】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
【6】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民间信仰[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11.
【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87.
【8】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5.
【9】新世纪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探析[J].福建宗教,2004,(3).
【10】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1).
【11】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下卷)[M].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180.
【12】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
【1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18.
【15】陈建坡.“《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6,(1).
【16】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2007,(1):7.
【17】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242~245.
【18】乌丙安. 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9】以上均转引自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2007,(1):7.
【20】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俗研究,2007,(1):7~8.
 
 
                       (本文转载自:《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民间信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考察
       下一篇文章:转型时期中国民间信仰空间的再生产——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