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民间信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考察
发布时间: 2009/11/30日    【字体:
作者:矫凯 司汉武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民间信仰  
 

                                         矫凯 司汉武
 

[内容摘要]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经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以山东半岛农村为例,调查发现:村民参加民间信仰活动的比例较高,信仰的对象多样化但以本地的传统信仰为主,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民间信仰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农村中不同从业人口对信仰的虔诚度有差别,民间信仰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影响有限,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民间信仰更加趋向功利化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间信仰; 农村;经济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改革开放及国家政策的调整,给建国以来人们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冲击,民间信仰在我国一些地区又恢复兴盛起来,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信仰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实地调查了解当前民间信仰在农村发展的现状,测量民间信仰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十分必要。

    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半岛X村和S村的村民作为样本进行问卷抽样,问卷涉及农村居民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对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以及农村的收入水平等内容。此次调查采用入户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提问的方法,调查对象年龄为18岁以上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农村户口居民。
 
    一、民间信仰的现状与特点
 
    (一)农村有信仰人口的比例较高且信仰对象多样化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人口中参与信仰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58%的被调查者有信仰或者长期供奉神像,41.7%的人则表示没有任何信仰(见表1)。在有信仰的被调查者当中,信仰的对象则比较分散(见表2),佛教信仰占总人数的2.5%,道教信仰占到7.1%,基督教信仰占15.7%,伊斯兰教占1.4%,当地传统信仰占62.9%;同时有多种信仰的占7%,其他占1%。从总体上看,当地民间传统信仰占有主导地位,达到62.9%。而佛、道、基督教的信徒在有信仰的被调查对象中只占27%,其中佛教和道教信徒只占12%,比例很小。

    (二)年龄和从业结构与信仰活动有关联

    本文将被调查对象的年龄编成四个组别,分别是18-35 岁、35-50 岁、50-65岁以及65 岁以上(见表3 和图1)。除65岁以上人数较少外,其余三组人数比较平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同一年龄组中有信仰的人占的比例越高。卡方检验进一步证明了年龄与信仰有相关关系(P=0.035<0.05)(见表4)。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在是否参加民间信仰上有着较大区别:越是年轻的农村居民越倾向于不参加民间信仰活动;中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也就更倾向于接受和参与信仰活动。而年轻人对民间信仰的认同感越来越弱。

    另外,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村居民参与信仰活动的意愿有差别(见表5),其中农村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参与率很高,分别达到本职业参与总数的85%和100%;而“乡村脱产干部”这一群体则都表示自己完全不参与信仰活动;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参与信仰活动分别达到67.5%和51%。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管理群体作为农村中的经济精英分子,他们积极参与信仰活动和中国古老的商业传统有关系,农村经商群体家中供奉神佛塑像比较普遍。

    (三)文化程度影响民间信仰的认同

    受教育程度是否影响民间信仰的认同呢?调查发现,在农村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到信仰活动的可能性越小。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农村居民总体参与信仰活动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受教育程度高且参与信仰活动的被调查者占其群体的比例很小(见表6)。同时,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村居民不参加信仰活动的人数开始超过有信仰的人数,且越来越少。卡方检验也证明了这一点,P=0.024<0.05(见表7)。因此,文化程度与信仰有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信仰意愿有比较大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居民越倾向于不参加民间信仰。

    (四)有信仰居民的信仰活动参与程度及虔诚程度

    在有信仰的农村居民当中,经常参加正式的信仰活动(一月几次和一月一次的人)的比例一共只占到17%;而一年几次和从不参加正式信仰活动的人分别占有信仰居民的45.6%和37.1%(见表8)。调查发现,经常参加信仰活动的人群几乎都是基督徒,而其他较少参与信仰活动的农村居民大多信仰当地的传统神灵,这些信仰没有固定教规和正式的组织方式,因此信仰行为比较随意。可见农村民间信仰行为绝大部分处在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

    本文通过提问信仰活动的参与者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完全寄希望于自己相信的神灵来测量其虔诚程度(见表9),结果表明,“总是会”寄希望于神灵的占到23.9%,这部分信徒虔诚度是很高的;“有时会”的占到50.7%,这部分信徒的虔诚度属于中等;“不会”的则占25.4%,这部分信徒的忠诚度很低。

    (五)有、无参与信仰活动的居民家庭年收入比较

    较低收入家庭(1-19999元/年)有42户;中间收入的家庭(20000-39999/年)部分有45 户,(40000-59999 元/ 年)部分有22 户;高收入的10 户家庭年收入60000元以上(见表10)。总体上说,被调查者中,有信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无信仰者差异不大。有信仰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数占39%,与此相对,低收入家庭占无信仰家庭的30%;有信仰群体中的中间收入家庭占54%,中等收入家庭占无信仰家庭的60%;有信仰群体中的高收入家庭数占7%,高收入家庭数占无信仰家庭的10%。从比例上看无信仰家庭收入水平要略高于有信仰家庭,但由于这种差别并不显著,且有信家庭数量高于无信仰家庭,并不能由此判断信仰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认为信仰活动没有对所调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造成大的影响。
 
    二、当前我国农村民间信仰状况分析
 
    本文调查发现,有信仰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当地传统信仰的信徒,而当地的传统信仰也是一个多种神灵杂糅的信仰体系,信徒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信仰的神灵。调查结果印证了民间宗教多神信仰、多神崇拜的现状。

    民间信仰的多样化与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文化有关,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崇尚高节奏、高效率、目的性、多样化的需求,对人们的日常活动产生影响。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农村居民农忙间隙大多从事小型商业经营或外出打工,农村社会已经逐渐打破原来封闭的、固定的生活方式,复杂的制度性宗教的统治地位被实用的地方宗教逐渐取代。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对现代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原有的价值体系与生存环境被抛弃,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能为人们提供一套统一、合理的价值规范,“人们必须转而寻找人性上和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社会经济的不可预知性,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给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带来的风险和焦虑,更使得把传统的信仰与保平安、求财富结合起来。在我国农村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主题,地方民俗文化在集体记忆里被唤醒。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潮下,民间信仰与地方经济融合互动,渐呈兴盛之势。如何发挥其积极效应、抑减其消极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表1 您有信仰吗?
是否有信仰
频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69
57.5
58.0
没有
50
41.7
42.0
总计
119
99.2
100
 
   表2 你有哪方面信仰?
 
频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佛教神
3
2.5
4.3
道教神
5
4.2
7.1
基督教
11
9.2
15.7
伊斯兰教
1
0.8
1.4
本地传统信仰
44
36.7
62.9
同时多种信仰
5
4.2
7.1
其他
1
0.8
1.4
总计
70
58.3
100
 
    表3 年龄分布
年龄分布
频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8-35岁
32
26.7
26.7
26.7
35-50岁
38
31.7
31.7
58.3
50-65岁
42
35.0
35.0
93.3
65 以上
8
6.7
6.7
100.0
总计
120
100.0
100.0
 
 
 
 
 
 
 
 


    表4 年龄与民间信仰关系的卡方检验结果
统计量
自由度
双侧近似概率
未校正卡方
7.343
2
0.035
对数似然比卡方
7.015
2
0.039
有效样本数
120
 
 
 
     表5 职业与信仰
职业  
相信
不信
总计
农业劳动者
27
15
42
农民工(乡镇、外资企业工人等)
22
23
45
乡村脱产干部(含教师、医生)
0
6
6
农村个体户
17
3
20
农村私营企业经营者
4
0
4
总计
70
47
117
 
表6 文化程度与信仰活动
    文化程度
相信
不信
总计
文盲
8
2
10
小学
14
10
24
初中
38
22
60
高中(含中专、技校)
9
13
22
大专及以上
0
3
3
总计
69
50
119
 
表7 文化程度与民间信仰关系的卡方检验结果  
 
统计量
自由度
双侧自由概率
未校正卡方
0.768
4
0.024
对数似然比卡方
0.633
4
0.026
有效样本数
119
 
 
 
 




表8 参加正式信仰活动和仪式的频率
     Valid
频次
有效百分比
一月几次
6
8.6
一月一次
6
8.6
一年几次
32
45.7
从不
26
37.1
总计
70
100.0
 
表9 遇到困难你会将所有希望寄托到神灵身上吗?
   
频次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Valid
总是会
17
14.2
23.9
 
有时会
36
30.0
50.7
 
不会
18
15.0
25.4
 
总计
71
59.2
    100.0
缺失值
 
49
40.8
 
总和
120
100.0
 
 
表10 信仰与年收入
     
收入区间
总计
 
1-19999元
20000-39999元
40000-59999元
60000 元以上
 
相信
27
28
9
5
69
不信
15
17
13
5
50
总计
42
45
22
10
119
 
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傅建成.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的宗教信仰[J].历史教学,1995(2)
2.王处辉,郭云涛.乡村社会的宗教、实践及其变迁—对赣中S村宗教状况的田野调查[J].东方论坛,2006-6
3.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2000
 
 
                (本文转载自:《商业时代》2009年第15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乡村民间宗教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文章: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