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刘德寰 程燕
[内容摘要] 在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常见自变量对民众宗教信仰倾向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本文以零点调查的全国抽样数据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重大社会事件这一显著影响因素,进而指出意识形态与泛神文化共同构成了民众宗教信仰倾向形成的重要背景。
关键词:宗教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当代中国宗教信仰
当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敏感问题。今年以来,围绕着我国的信教人数,海内外学者和公众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实际上,由于人们对宗教信徒的界定本身就完全不同,类似的争论由来已久。笔者认为,面对宗教信仰在我国的加速传播之势,除了努力获取准确的有效数据之外,还应重视和加强对影响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倾向的因素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2002年底由指标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中国十个省(市)范围内的居民零点生活指数抽样调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调查主要集中在汉人聚居区,而且调查数据反映的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而非行为,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也在于宗教倾向(以下分析均局限在此范围内)。
一、研究设计与相关问题
2002年底,指标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对中国居民生活指数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区域包括北京等10个大中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等9个小城镇及其下辖的农村地区:具体地点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大连、济南、厦门、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安徽滁州天长、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甘肃平凉。调查内容中涉及到了公民的宗教信仰,并获得5786个成功样本。
如何考察人们的宗教态度呢?零点调查与指标网在2002年的调查设计中进行了探索。问卷题目的设计如下:
[出示卡片A25]有些人会相信一些通常看不见的东西,有些人认为,这些东西是我们的错觉。你的看法呢?下面我会举出一些事物来,您个人觉得哪些东西是有可能存在的?
外星A……………………………001
阎王………………………………011
运气………………………………008
神仙………………………………005
**佛或者其他佛………………002
玉皇大帝…………………………012
真王………………………………009
鬼…………………………………006
上帝/耶酥…………………………003
其它[请注明]
动物变的精灵(如狐狸精) ……010
人死了以后的灵魂………………007
命运……………………………004
一个也不信………………………998
可见,该项研究设计针对的是公众的宗教信仰倾向,不是宗教行为本身,因而它的数据资料在应用过程中会与宗教调查的概念体系有所不同。如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是否信上帝”,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无法判断被访者是信仰天主教,还是基督教,抑或其他宗教教徒(因为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基督教徒都会回答是)。但是从被访者的信仰角度可以基本判断出他对宗教的态度倾向。据此,笔者将我国公民的宗教倾向首先划分为有神论(或称泛神论)及无神论两大类。对无神论的理解包括:不信奉任何宗教、不信中国传统泛神信仰(鬼、仙、灵等)、不信外星人、不信神秘力量(命运与运气)。随后的数据统计表明,这部分人占调查总体的39.8%。对泛神论②的理解包括:信神仙、信鬼、信动物变精灵、信阎王、信玉皇大帝、信人死之后的灵魂。在分析中,我们将相信上述六个选项中任意一个以上者称为泛神论信仰。这部分人占调查总体的11.28%。
截至200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民众中自称信佛者的比例为6.51%,自称信仰耶稣基督者的比例为3.61%,自称信仰真主的人数比例为1.50%,三者之和为11.62%。这一频数已充分说明我国公众的宗教信仰倾向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三大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传播在中国已有明显进展。
二、影响中国人宗教信仰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性别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性别因素对中国公众的信仰倾向有明显影响,这表现在:总体上,自称有宗教信仰的女性人数高于男性。若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体系做划分,自称信仰三大宗教的女性人数比例为15.25%,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为7.88%,这一比例差异在城市样本、小城镇样本和农村样本中呈相似性特点,这也充分说明性别对于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相关;特别突出地还表现在佛教信仰方面,女性的笃信比例为9.44%,远高于男性的3.48%(参见表1)。
表1:我国公众三大宗教的性别分布情况
|
佛 |
耶稣基督 |
真主 |
男 |
3.48% |
3.18% |
1.22% |
女 |
9.44% |
4.03% |
1.78% |
数据来源:零点调查与指标网在2002年的调查(以后未加说明的都是源于此数据)
从对性别变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受女性的心理、思维和一般生活状态的影响,女性信教的比例高于男性这一结论是成立的,此次调查的数据证实了宗教信仰倾向与性别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论是吻合的,即女性更倾向于具有宗教信仰,而男性无神论者的比例明显超过女性。
(二)年龄因素
对我国公众关于宗教的两种基本态度倾向——无神论和泛神论,除用性别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外,我们对实证研究中最常见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这两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了模型拟合,见表2。
表2:无神论与泛神论信仰特点的回归模型
无神论模型的因变量(1:无神论,0:非“无神论”)
泛神论模型的因变量(1:泛神论,0:非“泛神论”)
|
无神论模型 |
泛神论模型 |
自变量 |
回归系数 |
回归系数 |
年龄 |
1.587121513*** |
-1.045873371* |
文化程度 |
0.564087444*** |
-0.8408579548*** |
女性 |
-0.338395379*** |
0.38368526*** |
年龄的平方 |
-0.067666491*** |
0.046548952* |
年龄的三次方 |
0.001219946*** |
-0.000883271** |
年龄的四次方 |
*0.000007862*** |
0.000006030717** |
文化程度的平方 |
-0.092512605 |
0.092765161*** |
居住地区 |
0.080898562* |
— |
常数 |
-14.49816178*** |
7.725845363* |
注:***代表显著水平<0.001,**代表显著水平<0.01,*代表显著水平<0.05
鉴于上述模型有多个变量是非线性,因此我们将其转化为图来分别进行分析和描述。
从年龄角度看,中国无神论者的数据推翻了一些中国宗教研究者的简单论断,既不是“年龄大的人无神论”比例低,也不是“年轻人无神论者有所减少”。实际的情况是,中国无神论者的年龄结构特点是呈现出双峰状态:在40—60岁之间,越靠近55岁,无神论信仰的比例越高,而在16—39岁之间,越靠近25岁无神论信仰的比例越高(参见图1)。
由此看来,年龄变量是影响宗教信仰倾向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也是我国宗教问题研究中最复杂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年龄变量不仅反映个人生活周期变化的个体变量,还深受当代中国重大事变与历史进程影响的“群体变量”、“社会变量”,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的年龄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年龄变量是一个透视当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变量。反之,只有从历史的视角才能够完整地理解年龄变量对宗教倾向的影响,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联因素——重大社会事件。
(三)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
上图中的年龄变量所呈现的双峰特点的成因,需要从当代中国经历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找寻。如果用不同年龄群的人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20岁前后)经历的社会事件来做对比,我们会找到一些解释。
图1中,在年龄变量影响下形成了无神论信仰曲线的第一个峰值,主要集中在27—28岁这一年龄段,此时无神论思想的信奉者达到一个高值平台。考虑到调查数据是在2002年获得的,上溯十年正是这一年龄群人的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十年,整个社会把人们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渴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和鼓励,思想理念、精神追求相对被弱化,经历着这一剧烈的社会变迁的人群对神秘事物的漠然和疏离就会表现得更集中一些,于是出现了无神论倾向的第一个峰值。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55岁左右的年龄段内,形成了无神论的又一峰值。同样,在调查进行的2002年,这一群时值55岁的人在其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恰好是与“文革”的十年重叠。这决不是一种巧合。
“文革”十年,是中国无神论大大发展的十年,这些人群深受其影响。从唯物论宣传,到“破四旧”运动,再到全民政治化的影响几乎左右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倾向。由此推断,这是中国最庞大的无神论群体,由“文革”而造就。这一年龄段相信无神的人数达到最高峰也就不足为奇。这也是当代中国重大社会事件对公众宗教倾向影响之巨的明证。年龄变量显示出无神论的“谷底”是在36—40岁的人群中。这群人的思想形成期正逢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五年至十年,有学者称这段时间为中国的又一次“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文化反思、历史反思、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批判、非理性思潮等等,是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开端,持无神论信仰者的比例此时跌入了“低谷”。
(四)文化程度变量
类似于年龄变量的处理,我们对文化程度这一影响因素也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了模型拟合(参见图2)。数据显示,以文化程度为变量,中国无神论者的特点呈现出的是“n”形曲线的特点,越靠近“初中”文化程度,无神论信仰的比例越高。由此可以断定,“文化程度低的人更信神”的结论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若联系地域性质的差别,文化程度变量对人们宗教倾向的影响表现又有所不同。我们把农村公众信仰基督教的比例与文化程度及年龄因素做了进一步分析(见图3)。
图中数据反映出令人瞩目的现象,即在我国农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群体。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人,才会去选择宗教信仰。相反,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对中国的知识群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从其他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有关问题调查中获得了证实。有关原因,还要联系宗教和宗教传播本身的诸多要素,本文暂不涉及。
(五)意识形态与泛神文化因素
近些年来,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已经相对弱化。对一般类型的各种社会组织及绝大多数普通公众而言,有形的、强制性的信仰约束已经不存在了,中国政府为公众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信仰选择环境。在中国政府宗教事务局官方网站上已然宣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一项针对中国内地大省——山西的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在该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参与宗教活动有没有受到干预”这一问题时,被调查者中有54.5%表示没有受到干预,有35.3%的受访者称受到了干预,另有10.2%的未做回答。而那些受到干预的人又反映这种干预并不具有约束力。简言之,绝大多数民众在选择和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方面具备独立自主性。
在这种情况下,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泛神思想对人们宗教倾向的影响凸现出来。事实上,同意识形态因素一样,泛神思想也是影响人们宗教倾向的基础性因素,对于后者,零点的抽样调查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见表3)。
表3:有无泛神论信仰对三大宗教的影响
比例 |
不信泛神 |
信泛神 |
总比例 |
Chi-spuare |
信佛 |
3.51% |
30.06% |
6.50% |
617.271 |
信上帝耶稣 |
3.10% |
7.66% |
3.61% |
34.588 |
信真主 |
1.11% |
4.60% |
1.50% |
47.471 |
从上表可以看出,泛神思想对三大宗教信仰的形成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对佛教信仰的影响最为显著,有泛神倾向的人信佛的比例是无泛神信仰者的9倍;同时有泛神倾向的人信真主的比例是无泛神倾向者的4倍;有泛神倾向的人信上帝、耶稣的比例是无泛神倾向者的2倍多。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泛神思想是更具影响力的塑造中国人信仰倾向的重要基础性因素。自古以来,泛神思想对中国民间的影响就是广泛而深远的,在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的今天,“泛神”的复活非常明显,这就为各种宗教信仰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中国的泛神思想具有明显的非排它性,它能包容一切神,因此也就奠定了西方宗教在当代中国加速传播的基础。
简而言之,中国的意识形态与泛神思想这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众宗教信仰形成的重要背景。
三、总结和讨论
分析当代中国各种宗教的发展问题,必须先考虑无神论信仰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也要重视当前“泛神复活”提供的新的宗教传播机遇。以此为基础才能准确描述各种宗教信仰发展、变化的特点及其轨迹。实际上,无神论意识形态和传统的泛神思想不仅是影响民众宗教信仰倾向的背景性因素,而且还是认识各个宗教发展规律最重要的坐标。传统意义上的自变量难以成为纯粹的自变量,它会受制于几个重要的社会变量,如重大社会事件、社会政策等。
显然,在上述两种矛盾而又特殊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任何一种宗教在中国的传播都将是独特的,并且要改变其原有的面貌。
对影响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倾向的各种因素,本研究没有回答许多问题:
第一,人口组织化程度的影响。在同样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宗教传播的进展又不尽相同。调查数据中就显示了这样一种差别:小城市的人口信教比例明显低于大城市和农村(参见表4)。
表4:地域性质与三大宗教信仰比例
|
佛 |
耶稣基督 |
真主 |
城市 |
5.88% |
3.5% |
1.47% |
小城镇 |
3.64% |
2.09% |
0.94% |
农村 |
7.35% |
3.98% |
1.64% |
这是不是闲暇人口、无组织化人口的增多,促进了信教行为的发展?本研究中的数据未能就此提供充分说明。
第二,经济收入与职业地位因素的影响。宗教信仰倾向是不是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有关?不少研究给予了肯定的结论。由于该调查设计中相关变量的划分标准有差异,本文没有分析这一影响因素。
第三,宗教供给因素。教牧人员的素质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民众对宗教的态度和兴趣。特别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但调查中没有这些内容,有关问题只能留待它日再做分析。
另外,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并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民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安全感和风险感由此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社会心理的变化也是影响宗教需求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尚缺乏有效的测量。
(本文转载自:《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