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内容摘要] 本文以2005年“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结果为基础,就当代中国宗教徒的宗教冷漠、非宗教徒的宗教倾向和无神论者的宗教兴趣展开讨论,试图揭示当代中国汉族民众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分离的现实,并就其缘由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宗教体验;宗教信仰;宗教行为
宗教并不只是纯粹的观念体系,它是观念与行为体系的统一。如果说,宗教信仰表现的是人们对超自然存在物——神灵及其象征物的崇拜和笃信的话,那么,宗教行为则是宗教信仰者内在观念和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对神灵笃信和崇拜的表达和演示,信仰是行为的内在根据,行为是信仰的外化。信仰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内在关联。信仰与行为的分离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在“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调查研究中我们却发现:56.3%基督教徒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灵;一年中,从未祈拜过本教神灵——太上老君的道教徒高达71.4%;接近半数的宗教徒从未去过任何宗教场所;等等。这些奇特的现象引发了作者对如下问题的思考: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可以分离吗?如果可以,在当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这一现象呈现出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状况的何种特征?
在中国人口比例中,宗教信仰者历来居少数,但真正的无神论者也是少数。“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是中国宗教信仰的一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279人自我认定为宗教徒,大量调查者认为自己既不是宗教徒,也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是选择了非宗教徒这一身份,此外,29.9%的人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见表一)
从全国各地分布看,除了北京地区的无神论者略高于非宗教徒外,其余各省均出现“二少一多”的现象。与全国相比,福建和河南的宗教徒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与此相应,两省无神论者的比例不及全国的一半。山东和江苏的宗教信徒偏少,但其无神论者比例高于全国。
一、宗教徒的宗教冷漠
除了个体的自我认定外,对于宗教徒的身份认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日常语境中,当我们说“某某是个宗教徒”时,意指他具有某种宗教信仰,相信某种神灵的存在。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单维衡定法。格洛克(Glock)和斯塔克(Stark)则认为宗教徒的身份认定具有多重纬度,并提出了具体的五种纬度:体验的纬度、仪式的纬度、信念的纬度、知识的纬度和应用的纬度。他们并不认为个体只有符合五种纬度才算是一个宗教虔诚的人,而主张这五个纬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多维中的一维即可算是宗教徒。例如,一个参与宗教仪式的人不必具有多种宗教体验。作者认为,对宗教徒身份进行确认,如下三方面的因素不得不考虑:一是他是否承认超自然的神灵的存在;二是他是否归属于某一宗教团体;三是他是否参与宗教仪式和活动。
(一)不信神的宗教徒
对超人间力量的承认,是宗教存在的前提。宗教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神灵及其象征物的信仰。为此,很多学者在对宗教进行本质性定义时,均把宗教解释为对神灵或超自然存在物的信仰。在调查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只有不到半数(47.3%)的宗教徒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神灵,26%的宗教徒竟是无神论者。当问及宗教信仰者“你同意世界上存在神灵鬼怪的说法吗?”持有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民间宗教徒中相信神灵存在的人数最多,道教信仰者次之,只有四分之一的天主教徒持有神论的观点。在各种信教徒中,持无神论的道教徒最少,其次是民间宗教徒,超过半数的天主教徒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灵(见表二)。在作者参与调查的江苏省苏州市,50%的宗教徒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灵鬼怪。
人神关系是宗教的核心问题。宗教信仰者认为,神灵控制着一切,在神灵的帮助下,一切都会好起来。因此,通过祈祷、叩拜、供奉等宗教活动,宗教徒与神进行交流,向神灵表达内心的恐惧、苦难或愿望,祈望神灵能够帮助自己,克服压力、度过难关,实现美好的愿望。信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相信神灵的威望和权力,相信虔诚地参拜神灵能够得到保佑。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宗教徒都相信入神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27.8%的宗教徒认为虔诚地参拜神灵未必能够得到保佑。17.6%的基督徒直接否定了“虔诚地参拜神灵能够得到保佑”这一说法。
(二)不参加宗教活动的宗教徒
祈祷、参拜和供奉是宗教徒表达内心观念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总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与神进行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在参与集体性的祈祷、参拜等宗教活动中,肃穆的宗教氛围能激发出教徒的神圣感、庄严感,增强人神交流的体验,坚定宗教信仰。为此,宗教心理学者常以宗教活动的频率来衡量一个人的宗教兴趣和宗教虔诚度。
祈祷是宗教信仰者向神默告心中想法或愿望的一种宗教行为。祈祷包括祈求、感恩、忏悔、冥思等多种类型。“感到有所不足是祈祷最原始和最普遍的动机。”在我国,祈祷者大多为了寻求帮助,为了健康、平安、财富、智慧或其他要求代己或代人祈求。祈祷可以让难题转嫁,帮助祈祷者缓解压力、产生希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尤其是面临险境时的祈祷更能给祈祷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参拜意指宗教徒以虔诚的态度敬见并叩拜神灵,它通常与祈祷相伴而行。因此,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祈祷和参拜行为合在了一起。经调查发现,在2004一年中,不少宗教徒从未祈祷或参拜过本教神灵。譬如71.4%道教徒从未祈拜过太上老君,25%的天主教徒从未祈拜过天主,似乎民间宗教徒对关公和财神并不感兴趣,从未拜祈的比例分别为96.3%和40.7%。唯一的一名伊斯兰教徒在十二个月中也未曾与真主有任何交流。
供奉既指一种陈列神灵象征物的宗教仪式,也指从事这一仪式时供奉者摆设的供品。宗教徒通过祭献供品来乞求神灵满足心中的意愿,供品则成为人有求于神的媒介。很多宗教徒认为,向神灵敬献的供品越多,神灵就越能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调查结果表明,为数不少的信徒家中没有任何供奉(见表三),信仰某种宗教但并不供奉该教神灵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30.6%的佛教徒家中不供奉观音、菩萨等任何佛像,41.3%的基督教徒也不曾在家中供奉耶稣或十字架。没有一个道教徒将太上老君陈列于家中。常说财神受中国民众的欢迎,但也有51.9%的民间宗教徒并未将它摆放于家中。
宗教徒参与宗教活动需要特定的空间。庙宇、寺院、教堂等宗教场所为宗教徒提供了特定的空间。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5.8%)的宗教徒所居住的社区有宗教活动场所,其中,85.8%为正式宗教场所,但常去社区宗教场所的宗教徒仅占27.9%。三分之一的天主教徒在最近的一年中从未去过社区的任何一个宗教场所。对于那些居住社区中没有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徒也并不常去其他宗教场所。在最近的一年中,除了12%的宗教徒常去其他宗教场所外,42.5%的宗教徒从未去过其他宗教活动场所。(见表三)
如果说参拜、供奉神灵是宗教徒表达宗教信仰的层次较低的方式,更为虔诚的宗教徒则通过恪守教规、教义,专一修行的方式来表现其信仰的话,那么,冥想等内省性活动有助于宗教徒对照教规、教义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发现不足,从调查结果看,常内省的宗教徒在中国并不多见。超过半数的宗教徒都未曾这么做。(见表三)
宗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也是衡量宗教徒虔诚的因素之一。宗教徒关于宗教学说、宗教文本和宗教传统等宗教知识的掌握有多种途径。从调查结果看,讲经说法是宗教徒获得宗教知识最常用的方式。46.4%的宗教徒参加过宗教人员的讲经说法,而进行阅读、浏览网站、收看收听宗教节目等自主式学习的宗教徒实为少数。65.9%宗教徒从未阅读过宗教刊物或报纸,97.8%宗教徒从未浏览宗教网站,(见表四)可见,宗教徒接受宗教知识的程度和渠道十分贫乏,自觉、主动地自我教育极为罕见,教义、教理钻研或深入相对困难。
(三)信他神的宗教徒
宗教信仰贵在专一。然而,我国的宗教徒在信奉自身信仰所属的神灵之外,或多或少地对其他神灵有所青睐。他们并未将本教神灵视为唯一信仰或捍卫的神灵,而是十分包容地将他教神灵与本教神灵平等视之,同等礼遇,一方面,为数不少的宗教徒从未供奉或祈拜本教神灵,另一方面,供奉或参拜他教神灵的现象却极为常见。佛教是当代中国第一大宗教。48.6%的宗教徒是佛教徒;民众祈祷或参拜的第一大神灵是菩萨、佛;在一些神秘体验中,被体验最多的是菩萨显灵;在问及被访者家庭成员、亲属宗教信仰状况时,家属中亦是佛教徒高居信教者榜首。从他神崇拜看,祈拜佛教神灵的各派教徒最多。在2004年中,71.4%道教徒从未祈拜过本教神灵太上老君,却有95.2%的道教徒对佛祖顶礼膜拜,并且85%道教徒经常拜佛。没有一个道教徒将太上老君供于家中,却有28.6%道教徒将佛供于家中。25%的天主教徒一年中从未祈拜过天主,却有18.8%的天主教徒不曾忘记过拜佛。4%的基督教徒从未向上帝祈祷或参拜,却有4%的基督教徒时常拜佛。除了对佛教神灵的兴趣外,众教徒对财神这一民间宗教神灵的认可度也非常高。参拜财神者仅次于参拜佛祖者。40.3%的佛教徒家中供奉财神,52.4%道教徒时常祈拜财神,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中也不乏有信奉财神者。与佛祖大受众教徒青睐相比照,佛教徒中多神崇拜的现象最为明显。上帝、关公、太上老君、财神、真主、孔子、黄帝、炎帝均受佛教徒参拜。
二、非宗教徒的宗教倾向
非宗教徒既不同于宗教徒,也不同于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既不坚信世界上不存在神灵,也不盲从于神灵,“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宗教心理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使其表现出一定的宗教倾向。
在观念上,许多非宗教徒与宗教徒一样赞成各种宗教观念。10.1%非宗教徒认为世界上存在神灵,19.1%的非宗教徒认为人神之间存在交流。此外,佛教和民间宗教观念在非宗教徒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四分之三的人相信善恶有报;一半以上的人同意夫妻、朋友都是前世修来的缘分;50%的人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选个良辰吉日非常重要。风水也为人们所看重,34.6%的人认为风水能够影响人的前程。数据显示,非宗教徒的宗教认识水平与全国民众的宗教认识水平大致相似,在风水、因缘、善恶、祭祖等宗教观念上,非宗教徒的赞成比例略高于全国水平。(见表五)
当问及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时,非宗教徒对各个宗教命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总体上看,非宗教徒在关于宗教的说法上倾向于对宗教的正面解释。对于“宗教是骗人的鬼话”的说法,不太同意者比例居高;对于“宗教是人民精神的鸦片”的判断,不太同意者明显多于同意者,约半数的非宗教徒都不同意这一判断。“宗教含有非常深奥的哲理”的支持者也多于反对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统治工具”人不到五分之一。(见表六)
宗教体验是宗教生活内容之一。梦境、异觉、异象、一体是宗教体验的多种形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体验是体验到超自然存在物,即神灵的存在,感受到他者的控制。非宗教徒不乏这种体验。感受到自己命运或运气的对个人的控制力的体验者高居榜首(49.1),其次是天命或天意对人的影响力,佛教神灵和祖先对个人控制力名列第三和第四。(见表七)
51%非宗教徒时常发生这样的体验,这些体验让非宗教徒感受最深的是神灵在保佑自己(39.9%)。这些体验绝大多数(68.3%)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23.9%发生在人生重大关头,其中,68.6%是体验者面临危机时。这些体验让非宗教徒感到,在身体状况、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发生了一些良好的改变。19.8%的人感觉到身体健康发生了改变,其中62.3%变得更好了;36.4%的人感到心理上发生了变化,其中,63.5%的人认为变得更好了。此外,20.1%的感受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同样,觉得在人际方面变得更好了的比例达到了79.3%。这些经历让13.2%的人改变了对一些神秘现象的看法,其中,60,3%的人原来不相信,此后开始相信;30.6%的人原来就相信,此后更加相信。
从宗教行为来看,他们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却虔诚地信奉着不只一个神灵。30.3%的人青睐佛教神灵,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财神。他们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民间宗教、道教的各大神灵均有拜祈,对传统文化中的孔子、皇帝、炎帝以及其他神灵也十分眷顾,(见表八)除了上帝、孔老外,非宗教徒对各路神灵的青睐程度超过了全国水平。从拜祈情况看,他们常去宗教场所,并在宗教节日参与宗教活动,49.1%的人参拜行为发生在宗教场所,31.4%的人的行为发生在宗教节日,64.2%的人从祈祷或参拜活动中获得某种安慰或力量。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23.1%的非宗教徒曾向宗教机构或个人捐献过钱财或物资,其中,64.5%不只捐赠一次。他们常在参观游览(31.6%)或举行宗教活动时(24.1%)进行捐赠,也有9.6%人在还愿时进行。宗教节日是他们捐赠的良好时机,34.5%的人的捐赠行为发生在宗教节日,大多数(58.9%)人从捐赠活动中得到某种安慰或力量。
接近一半的(49%)宗教徒家中供奉神灵,佛、耶稣、财神、太上老君、祖先等均被供奉。其中,财神、灶王爷、关公等民间宗教神灵最受欢迎,四分之一的非宗教徒家庭供奉了这些神灵象征物,其次是祖先牌位(22.1%),再次是观音、菩萨等佛像(16.8%)。在非宗教徒生活的社区中,34.2%的社区中有宗教场所,其中,17.8%的宗教活动场所是教堂、寺庙、道观等正式宗教场所。54.6%的非宗教徒去过社区宗教场所,此外,在那些社区中没有宗教场所的非宗教徒中,还有25.3%去过其他宗教场所。
17.2%的非宗教徒经常进行禅定、冥想、反省等内省性活动,其中69.7%的内省者从中得到某种安慰或力量。当问及内省、参拜神灵、捐赠等行为对于参与者是否重要时,绝大多数非宗教徒认为这些活动很重要,与三项活动相对应,仅有12.4%、21%、26%的人认为这些活动不重要。
三、无神论者的宗教兴趣
无神论者的最大特征是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神灵。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坚定的无神论者中却有1.1%的人持有神论的观点,4.4%坚定的无神论者认为虔诚地参拜神灵能够得到保佑。尽管这些比例不高,但对于坚定的无神论者来说,相信神灵鬼怪的存在,认为人神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在坚定的无神论者中,相信善恶有报、前世因缘的大有人在,选择良辰吉日办事也为无神论者所看重。(见表五)在对宗教的认识上,许多无神论者并不同意“宗教是骗人的鬼话”、“宗教是人民精神的鸦片一‘宗教是一种统治工具”的说法。(见表六)
无神论者亦享有多种宗教体验,他们感到冥冥之中受到某种常人难以控制的力量的影响。譬如,33.9%的无神论者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命运或运气的影响,13.2%的无神论者体验到了天命或天意对人的控制力。(见表七)15.9%的无神论者经常体验到神灵的力量。与非宗教徒相似,在这些体验中,让无神论者感受最深的是神灵在保佑自己。此外,在无神论者中,1.4%的人曾单独或与他人一起看到或感受到灵魂附体的神奇现象,2.4%的人体验或看到特异功能的现象。
有人认为,并不是宗教徒的祈祷才会有效,任何人在面临人生危机、生命风暴时都可以进行祈祷,祈求神灵护佑,帮助度过危机,调查表明,坚定的无神论者也向各路神灵进行祈祷或参拜,33.4%无神论者的家中还供奉神灵。在拜祈的神灵中,财神最受无神论者的欢迎,佛教神灵次之。(见表八)44.1%无神论者的祈祷或参拜行为发生在宗教场所,21.4%的行为发生在宗教节日,43.7%的无神论者从中得到某种安慰或力量。在过去的一年中,10%的无神论者曾向宗教机构或个人捐献过钱财或物资,54.2%的人不只捐赠一次,大多数人是在参观游览(56.6%)时,极少数人在还愿时(1.2%),8.4%的人是在参加宗教活动时。19.3%的捐赠行为发生在宗教节日。此外,28.8%的无神论者去过所在社区的教堂。无论祈祷者、参拜者、供奉者或者捐赠者出于何种动机,但有一个共同前提,即认为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神灵,只有相信神灵存在,才会想着通过特定的方式与神交流,为自己排忧解难,坚定的无神论者既然不相信世界上有神灵,为什么又要祈拜或许愿于它们,请求它们满足自己的愿望呢?
四、分析与结论
在宗教生活中,信仰和行为可以分离吗?行为必须作为衡量信仰程度的标尺吗?人们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事”,行为并不能作为衡量宗教徒信仰程度的标尺。因而,人们不能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去分辨其思想观念。也有人认为,信仰与行为关系密切,行为对信仰的增强或改变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宗教体验能够引起人们积极的宗教情感,增进了人们的宗教生活,加深信奉。1975年,格利雷(Grcelcy)的调查研究表明,祈祷、礼拜、听讲道、阅读《圣经》等宗教活动是触发宗教体验的常见因素。尤其是入静祈祷很容易导致宗教体验。
在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中,我们就被访者的宗教身份认定进行了这样的发问:不管您是否去教堂、寺庙、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您觉得您自己是宗教徒\非宗教徒\坚定的无神论者。这样设问暗含的前提是不以宗教行为、仪式作为衡定个人宗教身份的标准,重要的是个人的自我内心认定。这种认定法不仅会使一些从不拜老子却常拜佛者自认为是道教徒,也会使一些求神拜佛的人站在坚定的无神论者的队列,这就出现了前文提及的诸多信行不一的现象。作者以为,行为对于个体的宗教身份认定非常重要,它既是区分宗教徒和有神论者的重要表征,也是鉴定一个无神论者是否彻底的关键因素。宗教徒和有神论者共同特征是相信世界上存在神灵。我们可以说宗教徒是有神论者,但不能认为有神论者就是宗教徒。因为,一般的有神论者虽然信神,但并不归属于某一宗教团体或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当一种有神论观念还没有通过一系列的宗教礼仪活动来体现它的时候,这还不是宗教,只有当有神论的观念和宗教礼仪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宗教信徒。”与有神论者相比,宗教徒还应当具有行为特征,因此,参加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成为衡量宗教徒的基本条件。同理,任何情况下,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都不应当参与任何宗教活动,有任何的宗教行为。因为,祈祷、参拜、供奉、去教堂等宗教行为都意味着行为者相信世界上存在神灵,否则,他就不会通过这些行为去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那些求神拜佛的人,即便是偶尔为之,也绝不能认为他们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因而,充分考虑个体的行为特征将会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民众的真实信仰状况。
信行分离缘于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现实、功利动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之上:即崇拜神灵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神可以为人服务。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临时抱佛脚”,有些宗教徒并不定期地参与宗教活动,而是当他有求于神,需要神灵保佑时,就祈祷、参拜,向神灵象征物献上供品,但在平常太平无事时却很少问津,他们并不重视对宗教义理、文本等宗教知识的追求,他们更看重烧香拜佛的实践,在他们看来,遇事时对神顶礼膜拜要比掌握教义更为实在和根本。
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实用风格也体现于多神崇拜。多神崇拜也被人称为多层复合信仰(Syncretism)。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多层复合信仰表现为菩萨、耶稣、财神、祖先牌位能够共享宗教徒的香火供祭和叩拜。在我国,很多人见神就磕头,逢庙便烧香,不管哪路神灵,有用即拜,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诸事太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与众多教徒参拜佛祖和财神相反的是,参拜真主、太上老君、黄帝、炎帝和孔子的各派教徒却极少。不仅唯一的一个伊斯兰教徒不拜真主,在全国各信教者中,只有1.4%的教徒参拜真主。除了道教自身28.6%的教徒参拜太上老君外,只有9%的佛教徒参拜。而对于被西方人视为儒教创始人的孔子,仅有3.9%的信教徒参拜。参拜黄帝、炎帝的则更为稀少(1%)。究其缘由,信徒参拜神灵的功利、实用心态不容忽视。在许多宗教徒的认识中,佛祖能够保人平安,财神能够给人带来财富,而太上老君、黄帝、孔子等并不能赐予人们某种特定的福泽,因而对它们并不感兴趣。多数的中国人既不笃信神灵在世,也不认为世上无神,而是半信半疑,“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是其普遍心理。在中国,宗教徒与非宗教徒,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以及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不存在冲突和斗争,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会因为信仰差异而发生冲突。调查显示,无论是对家庭成员,还是对亲属或朋友的宗教态度,70%的调查者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既不会赞成也不反对亲友的宗教态度,更不认为亲友的信仰会对自己造成重大影响。
跟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相比,也许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然而,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宗教信仰就是这样,它与西方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理性的宗教徒少,功利的有神论者多。
(本文转载自:《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转载于“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