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从改革宗信仰看政教关系与灾后重建
发布时间: 2011/5/5日    【字体:
作者:王书亚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改革 政教关系  
 

                                         王书亚

    我接触一些基督徒,包括部分教会同工,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当我们谈圣经经文的时候,他们让我非常尊敬,他们对圣经很熟悉,也清楚基本的要道,也有活出来的生命。可当我们谈世界上其它事情的时候,你就发现圣经的真道,在他里面没有变成一个好像会随时更新的windows软件。我每次上网,发现微软的操作平台每天都在更新。我就着急得不得了,心想我们在基督里的更新速度,怎么就没有这么快呢。

     我们因着信仰,就当对世界有一个完整的、分别为圣的看法。我不知道前些日子,民众围攻家乐福有没有基督徒参加;反美游行、西藏骚乱、台湾局势、腐败、人权问题、奥运会、毒奶粉等等,没有人可以离开上帝所许可和给定的这些历史处境,而去信仰上帝。CS路易斯说,我们要有两重倾听,一重是倾听圣经中神的话语,一重是倾听这个世界。我们才能在上帝所托付给我们的处境中,去应用、持守和回应上帝不变的道。不是说一定要关心和处理这些问题,而是说,任何人对这些问题都一定有自己的观点,既然有观点,这观点要么是基督化的,要么不是。

    当信徒缺乏一个整全的信仰,缺乏对圣经话语有一套全备教导的信心时,信仰就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它不能来每日更新你对这个世界的一套根深蒂固的看法。你的看法,就是你的世界观,仍然是受制于你没有在基督里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观念影响。

    这次赈灾当中,也确实看见一个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整体局面,就是民间社会的参与面非常大,志愿者里也出现基督徒的身影。我个人估计,在四川的基督徒志愿者,最高峰可能达到十万人次。但有一个重要的分享,就是当基督徒投身社会参与时,需要一个专业性的、社会化的和非营利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机构。新教跟天主教在慈善和社会福利上,有一个区别,就是天主教会和他的圣职人员,通常会自己去做,结果教会或修院就变成一个很大的慈善系统。但新教很少是教会自己来做的。家庭教会的途径,也是如此,是透过大量的基督徒机构,去做光做盐。教会呢,用奉献去支持机构,用神的话语去喂养和鼓励信徒的参与。但是教会本身,我的意思是教会里做神话语执事的同工,不要越过圣言托付者的角色。

    在这次基督徒赈灾过程中,教会其实是在后台,各种正式的或临时的基督徒机构,是志愿者团队的主要平台。比如台湾的“基督徒救助协会”,本地的像“圣爱基金会”;然后新兴的是 “香柏领导力机构” 、“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等机构。我认为城市的教会,可以支持基督徒机构的存在,用奉献去支持非营利的机构。这是中国家庭教会“借壳上市”、在城市中拓展基督徒社会参与和合法存在的主要途径。

    对城市教会来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目前在大城市,已有一些基督徒机构。但目前,第一,这些机构大多是基督徒个人的集合,教会的背景很淡,甚至是反教会的。意思就是一些没有委身教会的或缺乏教会观的,就聚在一起搞个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团契。第二,因为和教会的关系没有成型,差不多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的。虽然说我做这个是为主做工,不为赚钱,但始终要收费,赚钱,才能维持。这就不是NPO和NGO。一种是得到海外教会和机构支持的,可以非营利。第三种是基督徒企业家或专业人士(如律师)团契,有自我支持的资源,虽然非营利,却处在营利背景的试探之中。后两者都不依靠信徒们在教会中的奉献,换言之,就是不依靠中国家庭教会的生命成长。一个人拿10万元出来,这和几百个弟兄姊妹的奉献汇聚,在生命的沉淀上,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在机构与基督徒社会参与、或机构与赈灾的议题上,我们的看见是:第一,是我们需要机构,成为福音能够渗透和祝福社会的管道;同时也使教会及其同工在一个大时代中免于更深的试探。第二,就是在家庭教会的公开存在尚且艰难的时候,如何避免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基督徒在机构发展上,走上一条分离的、与“教会国度化”的异象相反的道路。

    另一方面,教会要以奉献支持机构事工,而不是自己举办社会事工,这种观念也几乎还未成型。有评论说,2008年是中国的NPO(非政府组织)元年。而我渴望分享的异象,渴望在更多圣徒和教会同工中得到印证的,就是一个中国家庭教会的“NPO(非政府组织)元年”。

    最后谈谈当前政教关系的走向。从94年至97年,中国政府大概有第一轮的宗教立法调整,在此以前则根本说不上法律,只有党的政策。到了04年至07年,我称为第二轮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立法调整。04年的宗教事务条例刚出来的时候,各地方的执法部门,实在还不太清楚中央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换言之到底是想更松呢,还是更严呢?所以地方的执法尺度出现很大的差别,有些地方比以前宽松得多,有些地方却刚好相反。那么到了07年底,这一轮立法调整基本上就结束了。

    结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中国共产党的17大,在党章里把宗教工作写进了党的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当政史上的第一次,以前党章中从来没有“宗教”二字。不是说它以前不管宗教,而是说,它反而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公开宣扬管理宗教是自己的任务之一。另一个是去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宗教问题学习,之后胡锦涛作了宗教问题的讲话。这也是他当政后的第一次,党中央的总书记为宗教政策发表定调子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为04年以来的一些混乱和暧昧,在内部统一了思想。也就意味着这一轮调整的结束。

    我对这一轮调整尘埃落定的看法,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就是法律上开始被迫和适当地承认家庭(住宅)内信徒聚会的合法性。05年后,政府的抑制重点已不再是家庭住宅里的聚会,他即使找你麻烦,也是说你扰民了,声音太大了。但他抑制的重点是教会的拓展和社会性的存在。商业场所的聚会、外出的培灵、神学教育、教会间的会议、联络,跟海外机构、教会和牧者的联系,以及教会领袖等,以及从住宅向着非住宅的场所拓展的趋势——就是城市教会逐渐从住宅走向写字楼的变化局面。

    所以胡锦涛的讲话,一个方面是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是共产党1990年代中期以后一贯的提法,也是“三自教会”最近10年来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核心口号。第二是很微妙的提了“团结广大信教群众”。所以在5月初成都宗教局一个副局长来到我们教会,我跟他交流的几个问题之一,就是家庭教会的信徒是否属于你们要团结的“广大信教群众”?他说,当然是。我再说,今天在场的基督徒,是不是胡锦涛讲话里面提到的“信教群众”。他说,当然是要团结的信教群众。所以你会看到,这就是软硬两个方面的结合。最近几年,政府在海外对三自会和圣经事工的大肆宣传,效果上很成功;兴办三自主控的形象开明的基督教资讯网站;在各地兴建大教堂;在一些三自的著名堂点作“改革开放的特区”,广邀海内外知名讲员来,这些都是软硬结合的一面。

    这些对家庭教会的成长是好还是坏呢?对教会在灾后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利是弊呢。上帝的心意一定是好的,只是我们的看见不够完全。但至少有三点简单的看法:
 
    第一,是2008年的共产党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宗教问题,政府从来没有把宗教的影响力看得像今天这么显赫过。所以感谢神,1949年以后,经过50年的冲突,中国的家庭教会至少在一件事上已经与中国政府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宗教真的很重要。

    第二,是政府对宗教的重新调整,帮助了宗教局从政府的边缘地带向着中间地带移动,经费也会增加。譬如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的出镜率最近几年明显增加了。这对整个宗教部门的影响是很微妙的,地位的提升带来专业性的变化,然后带来观念的更新。其实在一些大城市,这个变化更新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是目前软硬结合的统战局面,带来一个效果,就是对当前宗教政策局面的凝固化作用。换言之,随着回归统战局面和三自内宗教特区(如北京海淀堂、杭州崇一堂)的形成,中国的宗教自由状况,既不可能突然更加开明,但也不可能全面倒退。因为这些年间,大把的钱、大把的资源已经花进去了,甚至较成功地改变了海外某些教会、机构和舆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对三自与家庭问题的看法。因此任何倒退都意味着前功尽弃,在宗教和统战部门内也会引起极大分歧。

    所以家庭教会的成长面临新的挑战,就是当你必然慢慢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慢慢浮出水面的时候,你到底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教会?在以前,逼迫是很大的试探,今天已进入了尾声。而开放,是我们这一代基督徒要面对的更大试探。之前的几十年,家庭教会的圣徒们所面对的挑战,是怎么为主去死。但到今天,我们这一代的基督徒,这一代的教会面对的挑战,是从此怎样为主去活。而且真正活在天使跟世人的面前,成为一台戏,把这台戏,更深地扎根在中国这个族群的文化、社会、政治和一切的灵魂之中。当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一一在地上倒毙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我们子孙的子孙,成为耶和华的儿女,中华归主,进入迦南美地。

     求主成全,求主为此使用我们。
 
   (本文转载自:《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问题研究》(刘澎主编),普世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如何更有创造性地处理政教关系问题
       下一篇文章:从破题到解题:守望教会事件与中国政教关系刍议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