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转型时期河北基督教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 2011/5/20日    【字体:
作者:刘海涛
关键词:  河北 基督教  
 
 

                                        刘海涛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后,河北基督教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90年代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的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信徒、教牧人员数量增长的同时,信徒的“三多”现象也在改变。教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开展对外交流,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面貌。不过,教会也面临奉献意识淡薄、教牧人员短缺、异端的挑战等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河北;基督教;信徒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上述背景下,河北基督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发展概况

  自1979年开始,河北省基督教教堂陆续开放,信徒人数不断增长,教会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各地的基督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基督教基础深厚的南部地区,教会很快恢复发展起来;在历史上基督教影响较小的北部地区,其发展要迟缓一些。但从总体上看,河北基督教的发展历程大体是每10年为一个新阶段:1980-1990年为恢复阶段,1991-2000年为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为平稳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仍受“左”的影响,信徒在社会上往往不被理解,其发展多限于地下或家庭内部和亲戚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信徒发展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但进入21世纪后,这种增长处于平稳状态。现以几个信徒相对集中的市为例加以说明:

  在SJZ市,信徒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8年)为起步阶段,全市信徒由3800多人发展到9400人。第二阶段(1989-1994年)为上升阶段,全市基督徒发展到27897人。第三阶段(1995-200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新增信徒3000多人。截止到2002年,信徒发展至53291人。HD市的情况与此相仿:1997年至2002年,HD市基督徒年均增约1000余人,与1982年至1997年间的年均增近5000人相比,增速大大减缓。又如Ts市,基督教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1998年、1999年达到高峰期,平均每年受洗人数达到1900人,但2000年后情况有所改变,2000年、2001年两年受洗1716人,比1998、1999年减少了一半以上。再如LF市,1979年后,一些老基督徒开始活动,到1982年,全市已有信徒120人。1983年至1991年,基督教处于恢复发展期,到1991年有信徒660人,增加的人一般是原来的老信徒或其子女。从1992年到2002年,基督教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从660人猛增到5250人,增加了近9倍。之后,发展速度趋于缓和。

  (二)圣职按立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省有20世纪50年代按立的牧师两名:一位是ZJK市蔚县基督教会的WXR牧师(1912- ),毕业于长城神道学院,1950年按立;另一位是HD市CA县基督教会的SZR牧师(1920- ),毕业于大名神学院,1953年按立。1980年,河北省基督教会按立了SJZ市LS县基督教会的YDZ为牧师,这是改革开放后河北省基督教会按立的第一位牧师。1989年按立了8位牧师。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徒人数的迅速增长,又按立了35位牧师。同时,自1985年至1999年还按立了124位长老。1998年,河北省基督教两会制定的《关于教牧人员认定发证工作的意见》中,除了按立牧师与长老的内容外,还包含有认定传道员的内容。2000年至2004年,河北省基督教会按立了18位牧师。至此,河北基督教会有牧师64位。其中,30-39岁的8位,占12.5%;40-49岁的21位,占32.8%;50-59岁的11位,占17.2%;60-69岁的6位,占9.4%;70岁以上的18位,占28.1%。从学历上看,主要是从国内神学院校毕业的专科,也有少部分本科,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另据河北省基督教两会2010年3月统计,河北省基督教牧师共计49名(其中副牧师4名),190名长老。
 
  (三)礼仪活动
 
  1、崇拜仪式。在河北,教堂或者聚会点的布置大多较为简洁,一般没有什么装饰物,只是布道台前的十字架都非常大,占满了布道台后面墙壁的主要部分。参与人数最多的崇拜活动是周末的礼拜,另外有周三、周五的查经、祷告,周四晚上的青年聚会等。一场礼拜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在礼拜中,领会人和证道人可以由平信徒担任,但是祝福必须由牧师或长老主持。其程式一般如下:
 
  (1)著往:会众唱诗,领会人、讲道人、诗班进入礼拜堂。(2)宣召:领会人宣读某章《诗篇》,会众唱“哈利路亚、阿门”。(3)宣信:会众同颂《使徒信经》。(4)唱诗:会众同唱赞美诗。(5)祈祷:会众一起祷告。(6)启应:领会人选一段《圣经》,领会人读上一句,会众读下一句。(7)歌颂:圣诗班献唱圣诗。(8)证道:讲道人讲道。(9)宣布:领会人宣布一些事务。(10)唱诗:会众同唱赞美诗。(11)祷告:领会人做散会祷告。(12)祝福:牧师举手为众人祝福。(13)饬归:圣诗班唱《阿门颂》,礼拜结束。

  2、两件圣事。河北各地的基督教会一般每年夏季举行一次洗礼。以浸水礼为主,点水礼为辅,只有少数信徒遇到特殊情况(如生病)不方便进行浸水礼时,才举行点水礼。行点水礼时,一般是信徒跪在牧师面前,牧师在领洗人额头上点水。

  教会一般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举行一次圣餐礼,只有受洗者,才可以领受。另外,有的城市教会为了方便一些不能在周末领圣餐的信徒,也在每个月第一周的周四等聚会时行圣餐礼。洗礼和圣餐只能由专业的神职人员——牧师或者长老主持,有的乡村教会没有牧师,就必须从外地请牧师发圣餐。信徒比较重视领受圣餐,每次聚会的人都比较多。

  (四)信仰传播的路径

  当今,河北(尤其是农村)教会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式的信仰,即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先皈信,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就会先后皈信,形成所谓的“基督化家庭”。就笔者所调查的地点来看,几乎80%的受访者,都是因为家人(不只是核心家庭,而是包括所有亲戚在内的大家庭)的影响而信教的。一般情况是,家里有一名成员信教,其他家庭成员遇有生病及其它不顺的事,这位信徒就会主动关怀,并且劝其入教。这种方式,成功率相当高。在这种皈信模式中,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先接受。通常开始时比较困难,因为妻子的皈信,往往招致丈夫的“逼迫”(信徒们的常用语),不准她聚会,不准她读《圣经》,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但后来,男人发现,皈信后的妻子把家里收拾得更整齐了,性格也变得更温柔了。于是,不但不阻拦,自己也开始慢慢相信,直到最后完全接受。即使丈夫一直不接受,但孩子们一般都会接受。

  除了家庭网络之外,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福音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仅次于家庭。基督教在河北乡村传播的这两种途径,也是由其乡土性决定的。因为,大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彼此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复杂的联系,所以谁家有了不幸,很快就会妇孺皆知。这样,基督徒要传讲福音,就比较容易,且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由于长期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相互之间比较信任,也就容易接受对方所宣讲的道理。
  
      二、现状特征

  (一)教会与社会和谐

  从总体上看,河北基督教会有益于促进社会和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国爱教。这主要体现在每当国家发生较重大事件时,广大基督徒都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如在199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7年香港回归、2000年的申奥等活动中,河北基督教界都积极参与。第二,积极开展慈善事工。河北省各地的基督教会都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引导、组织信徒为社会做好事,为群众办实事,在架桥铺路、扶贫救灾、医疗咨询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1991年,安徽、江苏等地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之际,河北省基督教会教牧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为灾区人民捐献了2.4万元人民币,粮票9.9千斤和900件衣服等物品。另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抗洪救灾中,天主教、基督教向张家口和南方灾区及社会福利事业捐款160万元,为捐建希望小学投资105万元。再如2002年8月1 8日,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和宗教界代表,将河北宗教界的30万元捐款送到四川丰都县三峡移民手中。此外,河北省基督教两会协同赵县两会,经筹划、筹备,共投资80万元,筹建了赵县“希望儿童之家”,为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第三,注重与海外教会和信徒的友好往来。早在1985年7月,秦皇岛市教会就接待香港礼贤会信徒吴树钦到教堂过宗教生活。1994年,省两会接待了澳大利亚和香港友人。1996年9月,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洛杉矶恩惠韩人教会主任牧师金光信一行9人访问河北省教会。1997年3月,瑞典神召会牧师艾伦访问河北。1998年,曹光华、张书彦、靳云鹏三位牧师应艾伦牧师的邀请,访问瑞典。之后,河北基督教会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

  (二)信徒的“三多”现象在改变,城市化现象崭露头角

  长期以来,基督教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信众中文化层次低的多、妇女多、老年人多,简称“三多”现象。但是,一些数据显示,在河北省基督教内,这种情况在渐渐地发生改变。近年来,信徒有向低龄化与高学历化发展的趋势。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甚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增多;城镇人口的比例逐步加大;信教群众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据调查,2005年,LF市基督教信教群众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城镇人口占该市基督教信教群众的60%。二是信徒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从调查情况看,信教群众一改过去以低文化或文盲为主的格局。1991年,全市基督教信徒中,70%以上为小学或文盲。到了2005年,全市基督教信徒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9%。三是信徒年龄趋向年轻。1991年,全市的660名信徒中,60岁以上的信徒达420名,占总数的61%。2005年初,全市基督教信徒中,年轻人达到半数以上。该市基督教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城镇信徒增长快、数量多,上升趋势大;二是信教年龄趋于年轻化,新增信徒中,青年信徒占了大多数。三是文化结构趋向知识化。XT市也有类似情况。据2004年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统计,信众向低龄化、男性化、高层次化发展。再如HDC县,基督教在近年的发展中则呈现出以下新特点:第一,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县城发展。以往基督徒主要集中在农村,近年来出现向县城发展的趋势。第二,从年龄上,由老年向青年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督教信徒中,中老年占绝大多数,青少年很少。从近年调查情况看,基督徒年龄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第三,从文化上,由低知识层次向高知识层次发展。就以往基督教信徒的文化构成而言,多数为文盲半文盲,知识层次极低。但至2003年,CX50岁以下的信徒基本上全部脱盲,能够通读《圣经》、阅读刊物的占信徒总数的50%。当然,基督徒的“三多”现象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彻底改变。

  (三)义工数量增长迅速

  义工指不领取教会津贴,义务为教会服务的自愿奉献者。其主要工作是:在教会内从事各项事务性服务工作,如财务管理、组织圣餐、销售书籍、接待探访等。近年来,河北省基督教义工发展很快,成为教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和骨干力量,有的还成为堂点、会所的负责人。如在BD市,基督教义工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据2004年10月统计,BD市共有基督教义1449人,分布在定州、唐县等21个市、县(区)。在这些义工中,受洗15年以上的58人,占13%;6-15年的有309人,占68.8%;5年以下的82人,占18.2%。侍奉教会5年以下的209人,占46.5%;6-10年的190人,占42.3%(可见,近90%的义工是近10年增加的);10-20年的36人,占8%;20年以上的14人,占3.2%。受过省级培训的37人,占8,2%;市级培训的294人,占65.4%;县级培训的118人,占26.3%。在年龄结构上:51-65岁的92人,占20%;31-50岁的311人,占69.3%;30岁以下的32人,占7.1%。在性别结构上:女性有360人,占80.1%。在文化结构上:高中以上的82人,占18.3%;初中文化的313人,占69.7%;初中以下54人,占12%。在工作情况上:从事讲道传教工作的396人,占88%;从事事务服务工作的53人,占12%。

  从以上情况看,在基督教义工中,以中年妇女为主,一般是初中文化程度,受洗时间在6-15年,侍奉教会在5年以下,且大多数义工主要从事讲道传教工作,这一类义工是现有教职人员的19.5倍。义工数量和当地基督教信徒数量及基督教活动场所数量基本成正比。

  (四)活动点是信徒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河北,基督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一般分为三类:教堂、简易场所与活动点。在日常宗教活动中,信徒主要是在活动点进行。但是,每到宗教节日等重大活动时,会聚集到教堂进行活动。2005年,三类场所的统计情况见下表。

  这些活动点主要分布在农村各地,是信教群众自由结合组织起来的。有的是一村一点,点上都是本村人员,成份比较单一;有的是几个村的信教群众依习惯集合一地。参加活动的人数,点与点之间各不相同,多的百人以上,少的只有几个人。另外,这些活动点,大多组织松散,活动多样。在活动时间要求上,也不固定、不统一。平时,他们就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活动;农忙时,就改为一早一晚聚会,活动的机动性很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90%以上的信徒分布在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最后,我们还可看到,河北基督教地区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河北省南部的HD、XT、SJZ、BD四市信徒人数较多,约占全省信徒的80%。其中,HD一地约占全省信徒的40%。
  
      三、教会需要直面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河北基督教会也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奉献意识。尽管《圣经》中有“什一奉献”的内容,但是,河北基督徒在奉献的积极性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对此,尽管准确的情况无法统计,但从进入教堂参加活动的人的奉献情况、教牧人员的待遇等方面可窥见一斑。也可以从一些硬件设施等方面看到,比如,如果没有外援,教堂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比如,各地神学培训中心的图书资料等也不是很充裕。这一方面与不少信徒经济来源较少有关,但也与信徒的传统观念有关,很多人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临时抱佛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教会以及其他宗教机构某种程度上都是排忧解难的机关,是“免费”的。信徒进入宗教场所,第一个想法往往就是求得护佑。然而,教会有神圣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教会良性发展的坚强后盾。而良好的经济基础的建立,主要应依靠信徒的奉献而非其他,所以,如何增强奉献意识、培养奉献习惯,是教会需要重视的工作。

  (二)教牧人员的培养。改革开放伊始,河北教会从选送神学生去金陵协和神学院、燕京神学院等地深造,到开办各种形式的义工培训班,再到创办河北省圣经学校等神学院校,可以说,河北教会为教牧人员的培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教牧人员的数量,还是教牧人员的神学造诣方面,仍然有需要努力的方面。比如,截至2010年3月,河北省基督教牧师共有49名(其中副牧师4名),长老190名。这一数字与省两会统计的全省有40多万信徒相比是很不相称的,牧师过少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也是上述义工发展迅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虽然义工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更加了解信众,大多也经过一定的培训,但是也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劣势,比如往往按自己的认识解释《圣经》。从教牧人员的神学教育方面看,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比如教牧人员主要是从国内神学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比较少,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再如某市基督徒比较集中的3个基督教工作重点县(市),2002年有14名牧师、长老,其中,60%没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又如某市2002年有基督教活动场所负责人35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6人,其余28人,均为初中文化程度。

  与教牧人员情况密切相关的是神学思想建设问题。神学思想建设与教会发展关系密切,河北基督教界一直非常重视这一问题,除了上述的培训工作外,几乎每年都召开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尤其是2001年9月25-26日,河北基督教两会在省会SJZ市召开了全国首次“基督教农村教会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但如何将神学思想建设变为讲台供应,这点尤为重要,因为目前很多信徒,尤其是农村和一些老年信徒一味强调自己信的才是真神,而其他人信的都是假神,人为地扩大信与不信之间的矛盾。如何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是关系到河北乃至全国基督教前途的问题。

  (三)活动场所的不足与家庭教会。宗教活动自然要有一定的场所,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会的活动场所不足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截至2010年3月,河北省共有基督教堂488座,平均约1万名信徒才有一座教堂。正因如此,活动点成为信徒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村信徒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活动点的设立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与家庭教会纠缠不清的关系。因为对于为数不多的农村信徒来说,建立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是不容易的,活动点一般就在村民家中。也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讲,理解不同家庭活动点之间的区别是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成效并不容乐观。

  (四)异端问题。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异端与邪教一直是一个绵延不绝的问题。在当今中国教会发展过程中,这也一直是困扰教会的问题,河北教会也不例外。其中,有影响的异端主要有:门徒会、东方闪电、好消息社、全范围教会、生命派、呼喊派、耶和华见证人会、冷水教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教会教牧人员不足、活动场所有限有关。对于多数普通信众来说,弄清正统信仰与异端之间的区别并非易事,而且由于异端的传播者往往无孔不入,传讲热情非常高,很有迷惑性。但是,异端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往往会给跟随者及家人造成伤害。

  (五)教派与教会内的团结问题。1958年实现联合礼拜后,教派问题一度沉寂了20多年。近些年来,该问题却逐渐凸显,如1998年,SJZ市就有安息日会信徒2000人,自设家庭聚会点22处。另外,真耶稣教会、聚会处等的独立倾向也在扩大。不仅如此,三自会内部也存在不团结的情况,有些地方,同工变成了“同攻”。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的教会中似乎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会也在城市化,大量基督徒从农村转向城市,造成农村教会萎缩。虽然这种情况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沿海更加突出,但是河北教会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如何牧养处于生活转型中的信众,是教会将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再如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河北基督教会与政府的关系仍有改进的余地。当然,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宗教界,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有些地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实践经验,如CZ市下属的HJ市在解决此问题方面的经验就值得参考。我们有理由相信,教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前景是乐观的,因为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基督教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90年代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的平稳发展三个阶段。河北基督教在信徒、教牧人员数量上增长的同时,信徒的“三多”现象在改变,教会活动主要在“活动点”内进行。另外,教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开展对外交流,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面貌。但是,河北基督教会也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主要是奉献意识淡薄、教牧人员的培养、活动场所的不足与家庭教会、异端问题、教派与教内的会团结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逐步解决。
 
                     (本文转载自:《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05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身份自觉:经验性宗教研究的田野工作反思
       下一篇文章:温州老板基督徒调查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