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美国宗教参与政治概览
发布时间: 2013/3/9日    【字体:
作者:王晓楠
关键词:  美国 宗教  
 
 
                                         王晓楠
 
     一、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地位
 
      1. 宗教色彩最浓的发达国家
 
    1988 年小乔治·盖洛普发现,“在 10 个美国人中,有 9 人说他们从不怀疑上帝的存在,8人说他们相信自己将会在末日审判时被召唤到上帝面前述罪,8 人相信上帝依然在创造奇迹,7 人相信来世。此外,有 90%的美国人祈祷;88%的人相信上帝对他们的爱;78%的人说在过去两年中他们用了‘很多’或‘相当多’的时间来思考与上帝的关系;86%的人说他们希望子女接受宗教培训。”[1]1990-1993 年间进行的一项国际性调 查显示,“在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美国为 82%,英国 为 55%,联邦德国为 54%,法国为 48%。在同一项调查中,44%的美国人说 他们至少每周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而联邦德国为 18%,英国 14%,法国为 10%。”[2]国民舆论研究中心 1996 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30%的美国 人赞同“《圣经》是上帝的箴言,必须逐字逐句地去理解”的观点;另有 50%的人认为“《圣经》是上帝的授意,不必字斟句酌地对待”;只有 17% 的人从更为世俗的角度解释《圣经》,即“一部由人写作而成、记载寓 言、传说、历史及道德箴言的古代著作。”[3] 按照一般标准衡量,美国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指标来看,美国都领先于世界各国。如 果说现代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宗教组织、时间和观念的衰落,那么宗 教衰落的现象应当首先出现于美国。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第一, 从组织规模上,教会是美国最大的社会组织。美国现有 30 多万教堂,教会成员总数约 1370 万,约占成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三至 四分之三,如果加上非正式的教会成员,信教者人数将达到成年人口 的十分之九。[4]而且,教会还拥有很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在所有的 社会组织中,教会的可信度最高。在职业道德水品评估上,牧师居于 前位。[5]

    第二, 从宗教实践上看,美国人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非常高。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人每周参与宗教仪式的人口比例始终保持在 40 -43%之间。与西方国家的 13%的比例相比,美国人遥遥领先。[6]而且, 除了正式的教会活动外,宗教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最重要的 地位。50%以上的人每天祈祷,30%以上的人认为每天都能从宗教中得到启发,并坚持每周收听宗教节目,20%的人每天阅读圣经,10%的人是宗 教组织成员,并每天阅读宗教新闻,6%的人坚持每天传福音。[7]第三, 从宗教观念上看,美国人大多相信基督教教义的真实性。 90%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80%的人相信末日审判,70%的人相信来 世,80%的人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上帝引导他们作出各种决定,四 分之三的人相信上帝为他们的生命设置了专门的计划,三分之一的人 相信上帝同他们直接对话,31%的人认为圣经的话出自上帝,无任何 错误,24%的人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不存在错误,但其中某些话是 象征性的,不能照字面解说,22.5%的人认为圣经不是上帝的话。[8]
 
    从以上情况来看,宗教在美国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 现代化对宗教的影响也是存在的,表现为在不同的地区、人们的宗教 信仰程度不同。例如,在家庭主妇、老人或农村与小城镇的居民中, 宗教吸引力更大。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接触现代文明的机会少。而 对受过现代化教育,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宗教感情则较为淡漠。另外, 一些教会组织确实也出现了教会成员减少的情况。但从整体上看,美 国宗教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衰落。
 
    2. 原因分析
 
    就美国而言,宗教的长期存在具有一些特殊原因 第一. 美国教会历来强调教会自治、个人自由加入教会,这一传 统造就了美国人重视自由、不迷信权威的观念。[9]教会之所以得到美国 人的支持,是因为美国教会组织原则与美国人崇尚自由选择和个人首 创性的文化价值观一致。另外,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布思·法奥尔 所指出的,宗教为崇尚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矫 正方法。人们参加教会可以获得一种群体感,以及有关生活意义的精 神引导[10]
 
    第二. 宗教能够满足人们对身份认同的需求。美国是一个由不同 种族和民族的移民及后裔组成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宗 教的移民不断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开始在这片新土地上繁衍生息, 每个种族和民族在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都要尽力保持和展示自己的 宗教和文化传统。因此,每一座教堂,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文化中 心,社交中心,成了移民获得文化归属感和群体感的重要场所。[11]
 
    第三. 宗教的独立地位也有利于美国教会的发展。传统上,美国 教会与政府相互独立,这一政教分离状态加强了宗教的社会地位。一 般来说,政府的支持有利于宗教的发展。但在某种情况下,这一支持 也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原因在于,与政府紧密结合的宗教,如果政 府形象不佳,教会也会受到指责。所以,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就可 能避免这一政治风险。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宗教与世俗政治权利的关系最远。在西方 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具有政教合一传统的国家,个人的宗教信仰与其 政治倾向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政治冲突往往表现为世俗左翼与右翼 的斗争。而美国是西方 15 个国家中个人宗教信仰与全国性大选结果联 系最小的国家。[12]实际上,宗教在美国社会所享有崇高地位,部分的源 于教会避免与政党和政府保持过于紧密的关系。
 
    第四. 美国宗教派别众多,也有利于宗教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典 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各行各业无不充满竞争,优胜劣汰与供求关系制 约着所有行业,当然也包括教会的发展。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美 国是一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宗教都可参加竞争的市场,为各种宗 教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竞争的结果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选 择,也带来了宗教的繁荣与发展。[13]
 
    宗教多元的局面加剧了教会之间的竞争,为了竞争信徒,教会不 断根据社会现实进行改革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教会提供了各种在 其他国家由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并且使教会的立场尽量与教会成员 一致。从这种变化可以看出,竞争的结果增强了宗教对美国社会的适 应性。
 
    二、 美国宗教参与政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美国宗教群体对政治的影响不是组织上的支配和参与,而是作为 一种外在的力量,对决策者施加压力和影响,使政策能够反映其宗教 价值观。与其他利益集团一样,宗教群体采用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政治 行动、游说政府、参与竞选、以及所谓的“掺沙子”。
 
    1. 直接行动
 
    直接行动包括和平示威、抵制、公关活动、不遵守法律以及暴力。 这些方法在各种宗教群体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对具有参政热情而又缺乏政治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宗教群体来说, 和平示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是易于操作,二是社会影响力大。宗 教群体在公共场所进行的祈祷以示抗议。可以使其行为带有道德色彩, 易于引起公众的同情。宗教群体经常举行的示威活动有:在监狱外面 祈祷抗议政府的死刑政策,在医疗诊所外面祈祷抗议实行堕胎。宗教 群体还对有损于宗教价值观的组织进行抵制。例如,“美国家庭协会” 曾发出倡议,抵制“不道德”的电视节目和色情读物。为了赢得大众 的关注,宗教群体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刊印广告。天主教 发起堕胎运动时,仅广告费就花了上百万美元。[14]有些缺乏足够资金的 群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向刊物编辑写信,或出席电台或电视台的采访, 宣传自己的主张。通过这些方法,宗教群体为自身的活动塑造了有利 气氛。
 
    和平示威。抵制和公关活动都是美国法律所许可的。但在正常办 法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宗教群体也会采取违法行为。一是倡导公众不遵守法律。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教会为抗议美国限制中美 洲移民的政策发起“避难所运动”,向来自中美洲的难民提供避难。[15]这 些行为虽然违法,但得到了多数教会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另外,反对 核军备竞赛的宗教群体也曾经号召人们拒绝缴纳个人所得税,以此抵 制美国政府的核政策。另外一种违法形式是诉诸暴力。这一形势往往 为那些声称得到上帝感召的信教者所采用。在美国最容易引起暴力冲 突的问题是堕胎。1937 年,美国最高法院通过“罗诉怀德案”,放宽了 堕胎限制。从 1993 至 1995 年,反堕胎者共暗杀了 5 名提供堕胎服务 的医生,袭击了几百所提供堕胎服务的诊所。多数犯罪都已宗教信仰 为其行为辩护。[16]
 
    2. 院外游说
 
    游说是宗教群体表达自己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字面上说, 游说意味着实施自己的影响使公共政策的官员接受或修改政策。当然 在政治学含义上,游说也包括采取压力、贿赂或使人能够得到好处的 行为,而这些行为与声称正致力于崇高的宗教群体的理想价值都是不 相容的。不过大部分的游说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是合法的,道德上是 说得过去的。
 
    由于游说需要于政府精英接触因此需要设置专门性机构。据 1993 年的统计,美国共有 120 个非赢利性组织致力于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影 响政策制定。[17]这些组织大多在华盛顿设立专门的机构,主要的工作对 象是国会。与其他世俗游说者一样,这些游说者的工作是“起草议案、 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同盟、与对手商讨妥协方案、并为国会议员提供 辩论所用的材料”。[18]在美国,与最高法院法官进行直接交流是不适当 的。因此,宗教群体常常通过向“法院的朋友”提供报告文件及最高 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的申辩理由“是合情合理的”。[19]之类的简报来评 论最高法院判例,以此对法官施加影响。 与其它利益集团相比,宗教群体的游说常常伴随着示威、公关活 动及其他“外部”手段,以此增加游说的力度。这既与宗教游说者所 掌握的资源有关,也与宗教游说者关心问题的特殊性有关。世俗游说 者往往集中关心某一问题,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宗教游说者 往往从宗教信仰出发,以公正、自由等价值观的名义要求政府完全改 变现行政策。解决这类问题的难度自然需要运用大众舆论的力量。通 过这些“外部”手段,宗教群体向政府官员表明,支持其观点的人将 受到回报,反对其观点的人将受到惩罚。由于美国人多数具有宗教信 仰的背景,政府官员自然不能藐视宗教群体的意见。 外部手段中最常用的一种是给政府官员写信。例如,福特政府曾 提议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高科技侦察机。当时美国的犹太教领袖认为, 这将危害以色列的安全。为挫败政府的这一出售计划,一些城市的犹 太教社区向国会议员发起了信件攻势。信件、电话、私人拜访和电子 邮件不仅可以向政客们施加压力,也成为向教会群众进行政治动员的 工具。
 
    宗教游说者的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响应,与教会牧师经常就公共 问题向教会成员进行宣讲教义的传统有关。在美国的教会中,人们经 常讨论话题最多的顺序是:首先是贫困、性行为和堕胎,其次是校园 祈祷、经济问题和裁军,最后是政治竞选。教会成员的响应程度与此 顺序一致。[20]
 
    1964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民权法,宗教群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 “全国教会联合会”的领导下,各宗教团体向国会施加压力。他们使 用的方法主要有:召开神学家大会,催促取消种族隔离大会,向实行 种族隔离的地区派出宣讲团,征召教会成员直接游说有影响的国会议 员。[21]当然,宗教游说集团只是包括工会、黑人组织、工商业团体等众 多利益集团中的一部分。而且,与其他群体相比,宗教群体在资金、 人员等方面并不占据优势。这也大大制约了宗教游说的效果。
 
    3. 政治选举
 
    在政治选举中,宗教组织的优势在于支持者众多,因此,参与选 举成了宗教组织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重要方式。
 
    美国联邦法律对宗教参与竞选进行限制。按照美国国税法规定, 教会等非盈利性组织只有在不直接参与政治竞选的情况下,才能享有 免税待遇。然而,如果教会的行为超过限度,也会受到警告或惩罚。 例如,1992 年纽约市的一个教会在《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上 刊登广告,反对克林顿竞选总统。该广告声称,克林顿的竞选纲领是 “对上帝法的背叛”,选举克林顿就意味着犯罪,联邦法院认为,这种 行为构成了对宗教“自由行使”权的侵犯,因而剥夺了该教会的免税 待遇。
 
    为了逃避联邦政府的政策限制,宗教群体通常以询问候选者在一 些问题上的态度来影响竞选。在 1984 年的总统选举中,佛罗里达州 圣·奥古斯丁的天主教教会曾询问几位总统候选人在堕胎、死刑、消 减核武器等问题上的立场。[22]由于提问的内容涉及天主教所关心的问 题,候选者的回答自然成为天主教徒是否支持的重要依据。 教会的态度对普通选民的投票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美国,当 人们被问及其投票是否受到教会的影响时,人们大多作否定的回答。 然而,这一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明,美国人一般认为,教会参与竞选是不合适的。因而有意回避这一问题。在黑人教会中牧师的影响 表现得最为明显。[23]
 
    对于竞选者来说,由于近年来政党影响力衰落、公民政治参与程 度低,宗教群体的支持显然具有相当重要性。宗教群体既可以帮助候 选者获得选票,也可以使候选者遭受挫折。另外,作为拥有众多成员 和其他资源的组织,教会还具有直接推选候选人参加竞选的能力。在 1988 年的总统提名中,杰西·杰克逊和帕特·罗伯逊两位牧师就得到教会在资金、政纲、竞选宣传等方面得大力支持。[24]
 
    4、“掺沙子”
 
    在宗教信仰者看来,将“自己人”安插在政府机构中,无疑是最 可靠的。这种方式又被称作是掺沙子。如果某一职位是选举产生,教 会发面会尽量争取使教会自己的人得到这个位置。如果由任命产生, 宗教群体也会尽力达成政治安排,以得到这个位置。
 
    美国宪法禁止政府对任职者作“宗教测试”。然而,公民对竞选者 进行的这种“测试”却是不受限制。有意思的是,竞选者也常常有意 识的向选民表露自己的宗教信仰与选民相同。例如, 1982 年,一名叫 Larry Smith 的犹太人,为了向佛罗里达国会选区的犹太人选民表明 其犹太人身份,有意向选民介绍其妻子的姓名 Sheila Cohen, 并在其 竞选材料上附上其儿子 Bar Mitzvah 的成人礼照片。与此相反的例子 是,在宾夕发尼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国会选区,一名叫 Marc Holtzmann 的候选人,为了避免选民从姓名上误认其为犹太人,特意 请美国驻梵蒂冈大使帮助安排他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会面。之后将 其与天主教精神领袖的合影照片张贴于选区各处。[25]
 
    向选民表明自己宗教信仰,确实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有关 1956- 1960 年间天主教投票模式的研究表明,当天主教候选者与其他宗教候 选者竞选时,不论候选者所属党派,天主教往往投票选举与自己的宗 教信仰相同的候选人。[26]但是,宗教信仰对选民投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其他两大因素,即候选者所属党派,以及候选人在具体问题上的立场, 可能会限制或抵消宗教信仰的影响。如果候选人宗教信仰相同,党派 不同,宗教信仰的影响就会下降。如果候选者在具体问题上的立场与 其宗教群体的立场不同,宗教信仰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在犹 太人占多数的社区,一位犹太教候选人因政策纲领与大众倾向相背, 输给了一位非犹太候选人。[27]
 
    另外,在官员任命方面,宗教信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里 根当选之后,任命了一名“道德多数派”的成员担任教育部长,一名 反堕胎运动的领袖担任公共卫生部部长。这显然是对“道德多数派” 支持其竞选的一种回报。[28]这一任命无疑受到了宗教团体的欢迎。但从 政府角度来看,接受具有较高威望的宗教界代表进入政府,专门处理 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可信度。
 
    三、美国宗教与群体政治倾向
 
    为了详细考察宗教对政治倾向的影响,笔者将政治倾向划分为三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涉及政治认同,包括对某一党派的喜好、意识形 态倾向的自我定位、大选的投票倾向。第二类问题涉及具体政治问题。 第三类涉及与宗教价值观有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 考察各大宗教群体的差异,以此讨论各宗教群体的政治倾向是否一致。
 
    1. 宗教群体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倾向
 
    党派认同-在政治认同中,最重要的是对政党的支持倾向。习惯 上,美国人常常将自己称为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支持者,或声称无党派, 以此来表明其政治立场。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各宗教主要派别的政党取向[29]
 
                      民主党          中立          共和党
    黑人新教       69%           26%           5%
    犹太教          67%           29%           4%
    天主教群体     41%           39%          20%
    非信教者       31%           48%          21%
    福音新教       30%           25%          45%
    主流新教       27%           26%          47%
 
    在党派认同上,倾向性最明显的是,黑人新教(69%)和犹太教 (67%),支持民主党。主流新教(45%)和福音新教支持共和党(47 %)。较为明显是,天主教多数支持民主党(41%)。非信教者中则大多持中立立场。
 
    意识形态倾向-政治认同中的另一指标是意识形态倾向。意识形 态倾向基本可分成三大倾向,保守、自由、温和。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可主要派别对政治观点的取向[30]
 
                 自由主义       温和      保守主义
    犹太教       59%          22%       19%
    非信教者    44%          30%       26%
    黑人新教    41%          38%       21%
    天主教       25%          34%       41%
    主流新教    23%          33%       44%
   福音新教     19%          37%       44%
 
    意识形态倾向与党派认同相关,但不完全一致。一些宗教群体的 党派认同与意识形态倾向基本一致。例如,犹太教既支持民主党,也 支持自由主义倾向。福音新教和主流新教既支持共和党,也支持保守 主义意识形态。另外三大群体的党派认同与意识形态之间很不一致。 黑人新教和天主教大多支持民主党,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只有 40%的 黑人新教和 25%的天主教支持自由主义立场。与其他白人群体相比, 非信教者群体对民主党的支持率相差无几,但持自由主义立场的比例 则高得多。
 
    投票倾向-投票倾向可视为政治认同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 1992 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各主要教派对候选人的取向[31]
 
                   克林顿      佩罗     布什
    黑人新教     93%       3%      4%
    犹太教       79%       13%     8%
    世俗群体     56%       23%     21%
    天主教       49%       21%     30%
    主流新教     38%       24%     38%
    福音新教     33%       15%     52%

    表一说明,对党派考虑较多的是黑人新教徒和犹太教徒而这两部分人在美国人口中都是少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是新教主流派、新教 福音派和天主教。可以看出,多数美国人的政党倾向明显减弱了,或 者说人们在选举中更多考虑的不是政党党派,而是考虑切身利益。但 是由于历史上形成两党制已经根深蒂固了,人们在选择总统时还是没 有选择两党以外的候选人。因此,尽管人们选举总统的出发点已经不 是政党取向,但选举还是照样以两党竞争的形势进行。
 
   表二说明,倾向于自由派的也是占人口少数的黑人、犹太教徒而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新教主流派新教福音派和天主教持保守派观点的最 多,温和派的比例也都超过了自由派,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保守性更 强了,2000 年共和党保守的小布什能够战胜民主党的戈尔的事实也证 明了这一点。当然,保守派这一概念十分泛泛,人们可以列出多种保 守派。这里所说的保守派主要指宗教信徒保守派。但是,并不是说保 守派在总统选举中的观点和立场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其他论 述中还会更明确解释。
 
    从上面三个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各教派在政党选择上的差 别不是很大的,或者说美国的宗教和教派没有象某些国家那样政治阵 线以宗教信仰和教派来划分。近年来,美国的当选总统于落选的候选 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也说明各教派之间在国家政治问题上的 分歧更小。这种务实精神使宗教界把分歧赶到另外两个相关领域:一 个是个人道德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问题,包括堕胎、同性恋、色情、 吸毒、家庭、学校教育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来看,黑人新教和犹太教两大群体在政治认同 上表现最为一致:认同民主党,支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支持民主党 候选人。总体来看,它们在美国政治中处于左翼。福音新教和主流新 教认同共和党,持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但在 1992 年的选举中,主流新 教大多投票选举克林顿,而福音新教则大多投票支持布什。因此,主 流新教和福音新教在美国政治中处于右翼偏左。非信教者群体在意识 形态倾向上与犹太教相同,但往往投票支持共和党,并在政治上保持 中立立场。天主教认同民主党、支持民主党候选人。但与犹太教和黑人新教相比,在意识形态极为保守。
 
    2. 宗教群体在政治问题上的倾向
 
    一般来说,政治认同与人们在具体政治问题上的立场之间存在着 联系,但是也有例外。为了进一步讨论各宗教群体在政治倾向方面的 差异,需要研究这些群体对具体政策领域的态度。选取的三项问题是 政府作用、福利开支、人权保护。
 
    政府作用-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策争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 人们对政府作用的不同理解。有人主张削弱政府的权利,而有些人则 主张扩大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因此,对此问题的看法应 成为分析宗教群体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分歧的逻辑起点。 宗教群体对政府作用及其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态度统计[32]
 
                 应扩大政府作用       政府应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
    黑人新教         86%                     81%
    非信教            73%                      70%
    犹太教            71%                      66%
    天主教            66%                      60%
    福音新教         65%                     50%
    主流新教         60%                     40%
 
    在“应扩大政府作用”、“政府应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 两个问题上,黑人新教、非信教群体和犹太教大体持肯定的态度,其中,黑人的支持率最高。主流新教和福音新教大多反对,其中福音新 教的反对态度最坚决。
 
    在政府福利开支问题,各宗教群体的态度存在着差异。黑人新教、 犹太教、非信教群体要求扩大福利开支,其中黑人群体的态度最坚定。 而主流新教和福音新教则表示反对。福音派的反对态度最坚定。天主 教的态度居中。
 
    人权保护-自 60 年代以来,对少数民族的人权保护一直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各宗教群体在优先照顾少数族问题上的态度[33]
 
                       政府应支持   政府应推动    政府应改善少数    优先照顾
                       合校教育      公平就业       群体的社会地位    少数群体
     黑人新教         71%          90%                 43%               54%
     犹太教            44%          73%                 22%               7%
     非信教            48%          59%                 25%               18%
     天主教            49%          55%                 23%               19%
     主流新教          37%         42%                 19%               12%
     福音新教          39%         49%                 15%               13% 
 
    在人权保护问题上,黑人新教与其他白人群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与其他群体相比,黑人新教在“合校教育”、“公平就业”、尤其 是“优先照顾少数群体”等全部四个问题上,都要求加强政府的作用。 白人群体内部在这些问题的差异不大,只是在政府应推动公平就业这 一问题上,福音新教的态度较为坚持。犹太教、非信教群体偏向于支 持,而主流新教偏向于反对。天主教的态度居中。 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表明,并不是在所有的政治问题上的争论, 各宗教群体之间的立场都存在差别。这是因为,有些问题涉及本群体或个人的利益,而且人们并不总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考虑具体的政 治问题。
 
    3. 宗教群体在“社会”问题上的倾向
 
    60 年代末,一种新型的政治问题出现在美国政治议程中。这些所 谓的“社会”问题包括吸毒、性解放、妇女平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涉 及宗教价值观,因此与其他问题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实际上,在许多 人看来,所谓的“宗教与政治”关系问题往往包括堕胎、色情、非传 统的性行为等问题。为了全面理解宗教群体在政治倾向的差异,还必 须分析宗教群体在这类问题上的差异。 堕胎问题-宗教群体在堕胎问题上的反应[34]
 
                   反对多数           强烈反对       强烈反对            强烈支持
                 情况下的堕胎       家长同意      政府资助堕胎      配偶通知法

    福音新教      60%                70%            54%                63%
    黑人新教      47%                71%            30%                57%
    天主教         41%                64%            40%                43%
    主流新教      23%                57%            25%                43%
    世俗团体      18%                43%            21%                33%
    犹太教         3%                  21%            22%                18%
 
    宗教群体在政府应如何对待堕胎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黑人新 教在多数问题上与犹太教和世俗群体的倾向一致,但在堕胎问题更接 近非信教者群体,而不是福音新教。通常天主教被视为反堕胎的坚定 倡导者,但在调查中却居中。在多数的项目上,天主教都比福音新教 和黑人新教更宽容。
 
    这一问题,各宗教群体的排序与在堕胎问题上大体相同。福音新 教和黑人新教最不支持男女平等。犹太教和世俗群体最支持性别平等。 主流新教和天主教居中。与堕胎问题相比,唯一的区别是天主教更为 接近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群体。同性恋问题-1992 年克林顿倡议废除禁止同性恋者服役的立法, 把“同性恋权利”问题带入美国政治。
 
    宗教群体在同性恋问题上的态度

              应立法禁止就业歧视    应允许服役    应允许收养孩子

    犹太教           65%              54%           25%
    非信教           39%              40%           17%
    天主教           37%              37%           15%
    黑人新教         46%              35%           12%
    主流新教         28%              29%           10%
    福音新教         21%              22%            5%
 
    在这一问题上,犹太教仍是最宽容的群体。福音新教最保守。其他群体的排序与在堕胎问题上有所不同。黑人新教反对同性恋者进行 就业歧视。主流新教在堕胎问题较为自由,但在此问题上与福音新教 的立场接近,非信教者与天主教的态度居中。
 
    上述三个方面的调查表明,宗教确实影响了人们在“社会’问题 的倾向,但也具有一些不确定性。一些宗教群体在所有的 “社会”问 题上的态度保持一致。例如,犹太教主张实行自由主义政策,而福音 新教则倡导恢复传统价值观。而其他宗教群体在具体问题上的态度有 所不同。黑人新教在许多问题持自由主义的立场,但在堕胎和妇女地 位问题上比其他宗教群体更为保守,但在禁止歧视同性恋就业则比较 自由。天主教在任何问题上的态度都居中。这些反映模式表明,宗教 群体在“社会”问题上的反应与其他问题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宗教群体在政治倾向上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犹太教 群体和非信教者群体在所有的方面都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福音新教在 所有都持保守主义立场,而对大多数群体来说,在不同的问题上的立 场却存在很大的差异,黑人新教在党派认同,与黑人利益相关的问题、 以及在反歧视问题上持自由主义立场,但在堕胎、妇女地位问题上则 相对自由。总体来看,天主教在政治倾向的各个方面都持中间立场。 三个群体的政治倾向表明,在美国,宗教群体在政治忠诚之间的联系 并不十分密切。
 
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 Barry A. Kosmin and Seymour P. Lachman,One nation Under Go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Harmony, 1998, pp 186-191 转引自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 地位》,《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第 43 页。
[2]《世界宗教总览》 东方出版社 第 483 页。
[3] 同上
[4] Barry A. Kosmin and Seymour P. Lachman, One nation Under Go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Harmony, 1998 pp 186-191 转引自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 地位》,《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第 43 页。
[5] 刘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 年第 4 期 第 55 页。
[6] 刘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 年第 4 期 第 55 页。
[7] Barry A. Kosmin and Seymour P. Lachman, One nation Under Go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Harmony, 1998 pp 186-191 转引自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
地位》,《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第 43 页。
[8] 刘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 年第 4 期 第 45 页。
[9] 董小川:《20 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第 190 页。
[10] Robert Booth Fowler,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Metuchen, N.J.
& London 1985, p. 59.
[11] 刘澎:《当代美国宗教》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第 2-3 页。
[12] Kenneth D . Wald: Religion and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7, P. 173.
[13] 刘澎:《当代美国宗教》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5 页。
[14] 赵梅:《“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美国研究》1997 年第 4 期,第 68 页。
[15] D. Chidester, Patterns of Power, Religion and Policy in American Culture, New Jersey 1988, p 144.
[16]赵梅:《“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美国研究》1997 年第 4 期.第
65 页。
[17] Ted G. Jele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1989,pp45-46.
[18] ibid.
[19]冯春风:《美国的政教关系现状》,《外国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第 167 页。
[20] Robert Booth Fowler,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Metuchen, N.J.& London 1985, pp.55-56.
[21] ibid
[22] 董小川:《20 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 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99 页。
[23] Kenneth D . Wald: Religion and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7, p. 173.
[24] Kenneth D . Wald: Religion and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7, p. 173.
[25] 冯春风:《美国的政教关系现状》,《外国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 第 165 页。
[26] Kenneth D . Wald: Religion and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7, pp. 319-321.
[27] Ibid.
 
[28] D. Chidester, Patterns of Power, Religion and Policy in American Culture, New Jersey 1988, p 34.
[29] Kenneth D. Wald: Religion and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7, p.176-178.
[30] ibid.
[31] ibid.
[32] 这是为研究美国大选政治活动中公民不同状况的一个叫做“全国选举研究(The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的机构进行的调查。通过美国的大学校际间交换资料散发。转引自冯春风:《美国政教关系现状》,《外国宗教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163 页。
[33] 同上。
[34] 同上。
 
 
            (本文选自王晓楠硕士论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宗教政治参与问题》)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20世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宗教政策的演变
       下一篇文章:宗教政策法规与时俱进的反思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