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应当重视当代中国大学生信教不断升温的现象
发布时间: 2013/6/28日    【字体:
作者:习五一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  
 
习五一

 
编者按:在大学校园传教和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究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题中之义还是值得担心的事情?担心的理由又是什么?宗教与教育相分离是不是一种法律应当采纳的价值取向?如果是,这一原则又应当怎样与宗教信仰自由相协调?这也许应当是阅读本文及其评论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内容提要]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课题组选择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四所高校,开展专项社会调查。课题组撰写的国情调研总报告已经引起各界关注,现将其中重要部分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陆续刊登。本文为系列报告之一,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信教不断升温的现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宗教热”的升温,宗教势力不断向高等学校渗透,其中教会体制外的“文化传教”成为主要的传教方式。调查的样本显示,在大学校园传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基督教势力最为活跃。大学生信徒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田野考察表明,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其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这类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教育领域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
 
[关键词]当代中国大学  学生信教现象  基督教学生团契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宗教现象逐渐升温。浮出水面的标志之一是,大学生宗教信徒持续增长。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些年,有关大学生信教问题的调研报告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经费等等条件的限制,迄今为至公开发表的各种调研报告,其调查问卷基本上都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我们认为,这些非等概率随机抽样获得的调研数据,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调查数据,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实存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此次国情调研课题组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这四所高校开展调研工作。调查者采取在校园中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资料,属于非概率抽样,以期探索性地了解各学校大学生的相关情况。此次调研获得的有效总样本为195人,其中非信徒179人,填答A问卷,信徒16人,填答专门针对信徒情况设计的B问卷。
 
    根据此次国情调研的样本,大学校园传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督教势力最为活跃。大学生信徒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中基督教徒比例最高。非注册的大学生团契是大学生基督教徒主要的宗教活动方式。
 
     一、大学校园传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督教势力最为活跃
 
    校园传教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遇到陌生人向其传播宗教信息。此次调研所搜集的非信教大学生的样本遇到校园传教的情况是:22%的人多次遇到过校园传教,38%的人遇到过一两次,39%的人没有遇到过。遇到校园传教学生的比率高达到60%,其中22%的人多次碰到过。由此可见,这一现象目前在高校比较普遍。

    此次调研样本显示,有44.6%学生遇到宗教团体在校园进行的活动,55.4%学生没见过。在遇到宗教团体在校园进行活动的学生当中,有78.5%选择了基督教,19%选择了佛教,13.9%选择了伊斯兰教,1.3%选择了其他宗教。遇到宗教团体在校园活动的学生中,有近八成的人见到的是基督教团体,佛教、伊斯兰教则相对较少。调查样本反映出,基督教在高等学校的传教活动最为活跃。调查样本显示,北京大学见过宗教团体在校园进行活动的学生比例比其他三所学校高。2008年北大学生对基督宗教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北大对基督宗教“比较熟悉”以及“略有所知”的大学生多达76.3%。由此可见,北京大学的宗教气氛相对较浓,值得深入分析。
 
    此次调研的样本反映,对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来说,有40%参加过宗教场所里的宗教活动。有31.0%的学生去过一两次,有9.5%的学生去过多次。主要是去基督教堂、佛教寺庙等。当问到参加的都是什么宗教活动时,选择唱赞美诗、祷告、圣诞节等基督教活动的人数为47%,选择读经参禅等佛教活动为24%,选择诵经、祈祷等伊斯兰教活动13%,其他为15%。非信教的大学生中,竟有63.8%的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最受欢迎的是佛教,其次是基督教。还有30.7%学生选择将来有可能信仰某种宗教。大多数学生对本土化的佛教感兴趣,而参加宗教活动最多的却是基督教。这反映出佛教与基督教在校园传播的方式不同。这种现象有待深入研究。
 
    在当代中国,宗教属于非主流文化,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竟有40%参加过宗教活动,而其中参加基督教活动的人数有多达近半数。在非信教大学生群体中对宗教感兴趣高达63.8%,还有30.7%学生选择将来有可能信仰某种宗教。可见,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果在校园传播宗教的趋势继续升温的话,信教大学生的比例将会继续增长。
 
     二、大学生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基督教徒比例最高
 
    根据此次国情调研问卷的统计,北京大学学生的信徒百分比是11.3%,其中基督徒9.4%,佛教徒1.9%;人民大学学生的信徒百分比是10.7%,其中基督徒5.4%,佛教徒1.8%,伊斯兰教徒3.6%;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信徒百分比是6.8%,其中佛教徒4.5%,天主教徒2.3%;清华大学学生的信徒百分比是这四所高校中最低的,占2.5%,为基督徒。数据显示,北大、人大学生中基督徒比例高于佛徒,清华学生中的信徒比例在这四所高校里最低。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此次调研并非等概率随机抽样,不能严谨地代表总体情况,然而,此次大学生信徒百分比的数据也能反映一种关系强度或者趋势。以北京大学为例。此次调研反映的情况与2008年北大学生信教调查的数据正好相反。2008年的调查显示北大佛教徒比例6.3%,高于基督徒的3.8%。除有本次调研非等概抽样带来的数据误差外,这一数据也反映出近三年来基督教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发展的态势。
 
    此次调研样本中179位非信教大学生的样本中,有43名大学生身边没有同学信教,有136名大学生身边有同学信教。样本表明,身边有信教学生的比例约占总数的77%。就身边信教同学的问卷分析(此项问卷分析为可以多项选择),其中有基督徒的占70.6%,有佛教徒的占44.9%,有天主教徒的占11.0%,有伊斯兰教徒的占37.5%,有其他宗教信徒的占0.7%,不清楚是什么宗教的信徒的占6.6%。。虽然此次调研并非随机抽样,但是对于这身边有信教同学的非信教大学生样本分析,身边有基督徒的情况仍然占了绝大部分,有佛教徒的约占四成多,伊斯兰教徒将近四成(这个数值可能包括回民)。这些数据显示身边有基督徒的情况在该样本中更为普遍。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近几年来基督教在大学的传播速度之快。

    此次调研样本反映,信仰基督宗教的大学生对宗教活动或仪式相对比较看重,他们也更注重宗教群体生活,基督宗教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是最稳定最频繁的;而佛教对仪式或者宗教活动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佛教徒参与宗教活动或者仪式的频率就比较分散,也不那么稳定。
 
    此次调研样本显示,有7.2%的大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基督徒为主的团契或聚会活动。有31.9%的人知道有大学生基督徒团契或聚会活动,但从未参加过。根据此次样本的信息,有近40%的学生知道或参加大学生基督徒团契。这对于处于非注册状态生存的大学生基督徒团契而言,其知名度比较高。
 
    从此次调研样本反映的信息来看,大学生信徒接触宗教的途径,首先是通过家人,约占56%;其次是在大学里通过接触同学和朋友而获得宗教信息,约占31%;再次是通过书籍,仅为6%。可见,大学生信仰宗教首位因素是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群体中基督教信仰者的不断增加,有56%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因家庭因素已经受洗入教。此次样本显示,大学生信徒全部主张大学可以对宗教开放,大部分人认为可以开设神学课程,多数人认为政府对校园传教的管理还是偏于严格的。第二位因素是大学校园的传教因素,大学校园里同学和朋友之间宗教信息的传播占31%,成为仅次于家人之后、远远超过书籍影响的重要途径。
 
    三、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  
 
    我们国情调研课题组对北京高校集中的海淀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者深入大学生基督教聚会点,进行田野考察。其中,一个是海淀堂大学生团契,属于三自爱国会系统;一个是中关村教会,属于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调查显示,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其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此类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
 
    根据课题组田野调查的笔记,2004年,课题组成员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曾参加过两次中关村教会聚会,当时在一个小两居的客厅里进行聚会,人数不多,约二三十人。而2012年12月,当课题组成员再次到该教会进行田野考察时,据教会的人说,经过八年的发展,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分为三个堂,即一、二、三堂。该教会的成员多数来自北京中关村一带的高校学生和毕业生。从三堂来看,成员人数有80-90人。其中,8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在校学生占60%以上。据说,一堂的年轻人更多,90%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因为家庭教会的私密性,所以,新增加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已有成员传播福音的结果。
 
    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中关村教会在2004年时,大约有约二三十人,只有一堂聚会。而到2012年底,经过八年的发展,已经扩展为三堂,每堂以80人估计,大约有240人,其中以海淀区的高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主。就这个家庭教会而言,经过八年的发展,基督教徒增长了大约10倍。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这样的增长迅速,值得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
 
    中关村教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教会有职业的传道人,即主要从事传福音的工作,比如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晋洪林。他大概是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之后在中关村教会从事专职服侍工作。他每天到北京大学的食堂进行传教活动。他说每天向三十个人传福音,如果没人理会也不再继续,但是每次从来没有出现三十个人都拒绝的情况。当然他也承认,多数会拒绝,也有人反感,但也有不少人感兴趣,并随他来到中关村教会。课题组成员所在小组的几位北大男生几乎都是他带来的。不仅如此,他连北大食堂的工作人员都发展成为教会成员。从2012年2月开始,他被抽调到一堂,开始在清华大学食堂进行传教活动。
 
    中关村教会的组织属于非公开性质,普通观察者难以知其内部结构。从一般调查者的角度观察,其组织有两个特征。
 
    第一,成员队伍稳定,参加聚会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联系方式隐秘。据调查者观察,中关村教会中的大学生基督徒多是通过同学或校友的传教而来到教会,不久后便成为信徒。教会活动地点隐蔽,在网络上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信息。他们仅靠手机和email保持联系。该教会的信徒是以青年人为主,尤其以大学生为主,而这些大学生中,又以北大清华的学生居多。当然,教会发展信徒也不局限于大学生,只要有机会,他们会向各种人士传教。信徒的队伍相对稳定,绝大部分成员都能坚持来参加聚会活动。每次来的新成员不很多,约3-4人。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平时会发短信沟通或提供信仰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多数大学生进入教会的时间不长,但很快能成为信徒。就观察者所在的小组来看,新加入的人比较多,在校大学生都是刚信教,或者是慕道友。他们从进入教会到成为信徒的时间都不算长。一位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男生,2011年11月经晋洪林在食堂传教,带来教会,在2012年4月已经做了决志祷告。据他说,刚开始也没兴趣,后来读了教会推荐的几本书,开始动摇原来的想法,其后经过劝导后,就信教了。
 
    中关村教会教会的经济来源不明朗,从不公开经费收入与来源。根据课题组成员观察,每次聚会有午餐提供,每次参加聚餐者为60-70人。因为聚会者大多数是在校学生,因此每人的奉献金为5元。而5元钱只够一个人的饭菜的成本。2011年圣诞节聚会的午餐,菜比往日丰富。调查者没看见收钱的纸箱,特意询问,被告知说教会请客。教会聚会点是一座新楼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约70平米。因为地处苏州街地铁旁,估计每月租金至少会在5000左右。此外,教会还需要支付晋洪林等职业传道人的生活费用。这些经费从何而来,属于教会的核心秘密。这样的独立于三自爱国会之外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属于传教事业重点开拓的领域。
 
    从课题组调查者的角度思考,它的生存和发展,除信仰者自身的力量外,有重要的外部因素推动,特别是教会经济、教会的神学思想等等,值得深入调查研究。
 
     四、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的神学倾向
  
    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的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
 
    2011年3月,课题组调查者在北大未名BBS上看到有人问教堂和家庭教会有什么区别?有人回复说:
 
    “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神的教会,只是组织方式有些不同,教堂属于三自教会,是在政府管制下的教堂,所以聚会和讲道不是完全自由的,毕竟我们的政府是无神论者。而家庭教会更自由一些,而且因为人数一般较少,所以大家彼此认识,互相关心,一起学习成长,像一个家庭一样。其实如果想了解纯正的信仰,而非无神论的政府管制下的信仰,还是建议去家庭教会。”
 
    课题组调查者在观察笔记中写道:“从中关村教会的证道内容和小组分享来看,他们比较强调信仰的虔诚和压力,也表达出对政府和“三自”教会的不满。从每次证道都有一个主题,如‘律法与圣灵’,从证道的内容来看,证道人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有一次证道人论述‘信在前,爱在后’。他说,信不是一件简单的时期,是长期苦苦的追求,不停地挣扎和摸索的过程。信心就等于顺服,不信就是最大的罪。他们比较注意联系实际,通常充满激情,而且时常带有悲愤的情绪。他用‘逼迫我们的政府官员’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政府的情绪。在分享和见证中,也有过说“三自”教会不好,信仰不纯正,受控制等等。”
 
    课题组调查者在观察笔记中还写道:“在中关村教会的证道或分享中,经常会提到罪,并强调要认罪,顺服神,放下骄傲等等。如,有次证道中提到,上帝对罪的态度有三点,一是不放过任何的罪,二是为了对付罪会让信徒经历很多痛苦,三是神对于罪是不接受任何借口的。另一次证道时说,要接受神的定罪,对罪的态度要坚决,如果痛苦,要想到痛能远离罪;如果幸福快乐,反而应当要舍弃。如果与神隔绝,那么就会从昏昧变成丧尽天良,从而行污秽,最后将面临审判。对于现实的世界,他们通常感到抗争的力量。用证道人的话说,世界不是迷人之境而是战场。证道或分享的内容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有趣,所以,在教会中的气氛总的来说比较压抑和沉重,甚至有点恐惧的感觉。但是,的确非常促进成员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不足,不符合和未达到信仰的地方。在小组分享中,有人说‘越征战就越有盼望’;还有人说要‘常常憎恶自己的罪,努力地去胜过罪’。”

    他们对于社会的现状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觉得现实中充满与神背离的情况,具有强烈的宣教动力。他们认为,哪怕是教会充满基督徒,只要有一个灵魂游荡在外面,神都不会喜悦。他们强调世人的罪,外在世界的黑暗和救赎的迫切。要求信徒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信心,胜过自己的罪。他们对信有着极强的要求,甚至认为一切智慧和爱都只能从神而来,强调先“信”后“爱”,先“信”才有智慧,不信就是昏昧,是最大的罪。
 
    据课题组调查,中关村教会比较关注国内文化基督徒和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该教会中的大学生信徒阅读的著作,除比较热门的基督教宣教读物,如《标杆人生》外,还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文化译丛》。他们知道北京高校著名的文化基督徒教授。
 
    在这种“虔诚信仰”的氛围中,大学生基督徒的身心健康也值得深入研究。在调查者的角度来看来,至少有两点令人担忧。
 
    第一,多数成员在教会中更多的是经历痛苦而非快乐。
 
    无论是在证道还是分享,教会成员有痛哭的,有感动的,有疑问的,却很少有特别快乐的。教会的聚会活动中,一般来说,很少有特别有趣或开心的时候。似乎每次都被戳到痛楚,大家都很谨慎。小组成员在教会分享的时候也比较严肃,一般有人提出自己面临的问题或痛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特别具体的意见或建议,多是强调读《圣经》,顺服神,听从神的旨意。总之,在那里感觉信仰是很严肃的、沉重的,有压力的。就连证道者都说,信徒在自己成长的路上会发现自己有认不完的罪。
 
    第二,多数大学生基督徒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比较紧张。
 
    通过在大学里通过接触同学和朋友信仰基督教的同学,多数与家庭关系紧张。据课题组的田野调查,这些同学的烦恼之一是家庭,来自不信教家庭的压力。有不少大学生信徒是因为同学、朋友或老师的带领下信教,家庭成员并非基督徒,很多父母甚至极力反对。大学生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因为信仰问题而造成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的不在少数。据调查者的田野笔记,许多大学生基督徒都明确表示,父母反对或不理解自己信教,与父母关系交恶。有人甚至说,家庭是罪的深渊。因为他们的父母多为50-70岁之间,要么没有宗教信仰,要么是信佛教的,于是产生冲突。
 
    五、非注册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
 
    从一般社会学角度考察,一个团体获得执政当局注册,即获得现实社会体制的认可,尽管思想理念有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默契;与此相反,而一个团体没有能获得执政当局注册,与现实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大,两者之间的张力自然比较大。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属于三自爱国会系统,海淀堂是北京市政府公布的五大模范宗教活动场所。因此海淀堂大学生团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和睦。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比较强调“爱”,强调有益。他们包容性比较强,能够接受对神的质疑,愿意进行讨论。他们开展对社会性热点问题的讨论,如曾就同性恋问题作过专题讨论。主要观点是倡导通过信仰克服同性恋倾向,同时告诫教会与信众要“爱”同性恋者。大家认为,按照《圣经》,同性恋的确是罪,但是仍主张对待同性恋者要像爱罪人一样去爱。他们也会推荐国外翻译的著作,比如《标杆人生》,但是最重要的是强调多读《圣经》。对于国内学术界的神学著作,倒是很少提到。他们非常反感邪教或基督教异端,对此很戒备。
 
    海淀堂大学生团契比较了解和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有关政策。尽管他们也希望能传福音,但是一般都会采取在教堂开展活动,比如圣诞赞美会等方式来开展,鼓励团契成员带自己的同学过来参加。他们会高兴有新成员的加入,但并没有强烈的传福音的压力。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他们比较理性和清醒。比如他们很明确基督徒不能入党,因为“党章规定党员不能有宗教信仰”和“马克思是无神论的”。但是他们很少批评政府,更多地是强调维持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平衡,既要维护自己的信仰,又要融入现实生活。海淀堂大学生团契的集中讲道和小组查经分享中,基本上不涉及对现行国家政治制度的看法,也不讨论国际关系,尽管他们和外国的教会也不是毫无联系。
 
    中关村教会属于非注册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因为,它在非正式许可下开展宗教活动,因此内部结构比较隐秘,其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而与外部社会之间有较强的张力。
 
    中关村教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信徒相对要求比较严苛。所以大多数的信徒内心不轻松。在教会中,很少有特别开心和快乐的时刻,多数时候信徒们都很严肃,谦卑和充满畏惧之情。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坚固信仰,以达到思想上的一致性。那里的大学生基督徒内心会有比较强烈的冲突,不仅在信之前,在信之后也是。就像他们说的,信教后发现更痛苦,因为认识到自己的罪,想要自己承认和战胜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否定自己的过程。所以,他们认为信教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为了减少自己的罪,为了将来能进天堂。
 
    中关村教会更强调他们受到了政府的逼迫,认为自己的信仰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信仰和社会的冲突,不断地想办法冲破现实社会的种种障碍,从而达到信仰的纯正和深入。他们急切地努力地想发展壮大自己的教会,不断地坚固成员的信仰。他们不仅强调自己与世俗社会的不相容,同时也很排斥其他宗教信仰,对三自教会非常不认可。分享时,他们经常感受到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基督徒在社会中受到的苦难和歧视,自己面临和信仰冲突时的各种为难和纠结。这一切都想表明,在中国做一个基督徒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格外的努力。也就是说,他们通过与社会其他部分的冲突和分离来表明自己信仰的纯正。似乎冲突越大越严重,越表明他们信仰的必要性。
 
    在中关村教会里的大学生基督徒几乎从来不去三自系统的海淀堂。但是,从中关村教会出来后的信徒有的参加海淀堂的大学生团契。调查者观察到同类型之间的教会有联系。比如在非注册的教会之间,如守望教会的成员到中关村教会的三堂参加活动。
 
    总之,海淀堂大学生团契中的基督徒更希望自己的信仰能融入现实生活,中关村教会更强调信仰与现实世界的不相容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宗教热”的升温,宗教势力不断向高等学校渗透,其中教会体制外的“文化传教”成为主要的传教方式。在境外宗教势力的支持下,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一些毕业生到美国教会大学或神学院学习。其中,有些人士成为基督教职业传教者,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传教活动,组织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拒绝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领导,成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难题。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教育领域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
 
    (注:文中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文章看上去比较中立, 不过文中多数成员在教会中更多的是经历痛苦而非快乐 觉得作者太武断了吧 您既然没有体会过教会的生活, 也没有这样的信仰,又凭借什么来得出这样的结论 或者您采访过那些教会中的学生,成员.他们告诉您痛苦很多? 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罗嗦,最后还不知道它想表明什么。选择三自教会或是家庭教会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只要没有触犯法律,政府就没资格管理教会的宗教活动。
 

好现象
 
习五一:90年代中叶以来,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
 
@quintus20112013-06-25 23:04:52 [举报]
结尾的提示是很失水准的,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成年人可是受宪法保护有信仰自由权的。这种反宪法公民权利的言论令人唏嘘。
 
这么调查有什么意义,最后的语调似乎是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基督信徒倒成了某种威胁似的。
 
@苏打喵 : 四所高校所调研人数仅200人不到,且仅限于北京地区,这也太少了,拿这些百分比唬人,如果换成数字会是如何?这完全是为了标题而做的调查、写的文章。这不是科学调研,而是政治调研。

@游冠辉 :习教授在另一篇文章中更加忧心忡忡。只是她不明白,上帝开的门,没有人能关上
 
@渴求牧人牧养的羊:撇除其个人的观点和动机,单从调查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现象大致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也说明了这些年福音在大陆的传播果效明显
 
 
       (本文转载自:作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f6f0270101k40m.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莫道洪杨噩梦远 信仰缺位毛教来——《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读后
       下一篇文章: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两个语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