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宗教与和谐之构建:中国内地社会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2014/3/21日    【字体:
作者:张训谋
内容提示:宗教社会学的任务是“分析现代社会中宗教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基础”。在当前中国内地,宗教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其生存发展空间何在?宗教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基础应如何响应?目的之一是正确认识宗教在当前内地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合理空间,深刻理解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从而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二是推动宗教思考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找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
关键词:  中国 宗教 社会  
 

   

      一、宗教在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分析
  
    1.宗教市场论(宗教经济理论)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而宗教社会学的任务是“分析现代社会中宗教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基础”(拉科曼)。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世俗化问题的确已经成为讨论和研究得最多、而且争论也最大的课题。然而在近年来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宗教社会学现象与世俗化理论相矛盾。

    宗教市场论(宗教经济理论)应运而生。罗德尼·斯达克与罗杰尔·芬克在《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认为,宗教行为跟其它社会行为一样,是经过理性选择的。宗教市场是由社会中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市场”,一个或多个寻求吸引或维持信徒的组织及其提供的宗教文化。它包括三个部分:宗教产品的供应者——宗教组织;宗教产品——宗教文化;宗教产品的消费者——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宗教信仰需求是多样的,在开放社会,必然会有不同宗教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需要,导致宗教的多元和竞争,促进社会的宗教消费;而在宗教垄断和限制下,必定产生惰性供应商和无效产品,从而降低宗教的消费水平,除了公开和合法的宗教外,必然会形成“灰色”、“黑色”的非公开的宗教或派别。

    宗教市场论对宗教社会学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它将宗教市场分为产品的供应者——宗教组织、产品——宗教文化和产品的消费者——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这三个可变要素,并注意到多元竞争和垄断对宗教市场的重要影响,这对分析研究某一具体宗教在特定社会的生存发展战略是很有意义的。但有些观点舍得商榷,如忽视了信仰者理性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社会大环境对产品需求动向的影响;忽视了市场规则。有些情况下,规则是法律、政策,有些情况下,规则是由占据市场很久的主要供应者制订的,甚至还有些“潜规则”,包括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

   本文尝试着把修正后的宗教市场论运用到中国内地社会的宗教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当前内地的宗教市场及“潜在”市场、对当前内地宗教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作一简要分析;二是对相关的市场规则也就是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主流观念作一简要概括;三是根据对内地宗教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市场规则的概括,对内地宗教市场的未来走向提出个人的看法。

    2. 关于当前中国内地社会的分析(宗教存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空间)

    2.1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2003年,内地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从许多国家的实践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是一个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日益触及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等等,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处理得不好,有可能导致贫富分化、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甚至引起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2.2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高度紧张

    这种紧张的加剧和缓解过程,有一个公认的衡量指标,即“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也由低增高,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随之增长;只有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环境污染和压力才能到达临界点或转折点,开始由高到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数据显示,到达临界点或转折点时的人均GDP美国是11000美元,日本是8000美元,内地据测算是4000美元。我们现在正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4000美元的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内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绿色GDP等概念,在发展经济、提高GDP总量的时候要计算能源的消耗,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胡锦涛主席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2.3快速发展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紧张

      反映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变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基尼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社会的基尼指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据推算,中国历史上李自成起义时期是0.6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是0.58,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是0.53。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内地的基尼系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1981年的0.288,1990年的0.343,1999年的0.397,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一直在0.4(警戒线)以上,2003年为0.458,2004年为0.465。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据统计,2004年, 占总人口20%的最高收入阶层和占总人口20%的最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33倍;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反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2.4高度紧张引起人们的普遍焦虑与社会道德失范

      中国内地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就其整个过程来看,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解构与建构,即旧的社会价值体系解体、失效,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成、发展。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多元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总是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在社会深刻变革时期,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又尚不完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淡化,一些人会感到心理失衡、苦闷,个人命运难以把握,需要精神安慰和解脱。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社会风气严重恶化。人们需要道德规范,社会呼唤价值回归。
 
   胡锦涛主席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一些人从宗教中寻求心理慰藉,宗教在部分群众生活中的影响有所增强”。

    二、宗教在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存在发展之政策法规环境
 
    1. 时代特征:建设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时代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它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中国的现实与未来。有学者认为,革命党与执政党在许多方面不同,更强调社会各阶层根本利益的协调和统一,强调民主协商、合作及社会和谐等。从“革命党思维”到“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政策的制定。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缓解人与自然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双和模式”:具体到社会建设方面(绝不限于社会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

    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深刻认识和转变,必然表现在对宗教的认识和宗教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在这方面,也可以讲正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变。
 
    3.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宗教研究学者经历了从“宗教是鸦片”的论争、“宗教是文化”的观念、“适应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共建和谐世界的努力中,认为宗教应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的“和谐社会的宗教论”。从鸦片论到文化论,从适应论到和谐论,这充分反映了内地学术研究和社会舆论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的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也必然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宗教的认识,影响到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种坚持,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内地社会的具体现实紧密结合,重新审视中国的宗教问题。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历史使命的认识的转变,也促成了对包括宗教在内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审视的可能。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格。革命(夺取政权)时代,需要对妨碍革命的一切因素进行批判,“宗教鸦片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建设(执政)时代,需要对有利于建设与和谐的一切因素予以肯定与发扬,时代呼唤和谐社会的宗教论。
 
    经过50年的思考和实践,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上有了更为坚定深刻清晰的认识:就是要“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深入贯彻新时期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在宗教问题认识上的深刻变化给宗教在内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氛围,而宗教方面政策法规的调整与完善,为宗教的存在发展提供了一种明了的市场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远离计划体制的影响。这也是为期望在这个社会和时代有所成就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一种努力的方向与发展的空间。

   三、时代呼唤和谐社会的宗教论
  
 
  1. 宗教的积极作用:从社会学上讲,宗教有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心理调适(心理慰藉)、文化交往等诸多功能。每当人们提起宗教的积极作用时,都会想起一边串美好的赞美之词。对于社会,尤其是目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进程中,宗教能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2. 宗教对时代的适应和对社会的贡献:“和谐宗教”作为宗教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之基础和楷模
  
      2.1宗教与和谐社会
  
    人所共知,宗教在历史上对古代“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维系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宗教能够也应该继续发挥这种重要作用。
 
    胡锦涛主席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把宗教关系与其它几个关系并列,这也给宗教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
 
    在明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之前,对于宗教与和谐这一关系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宗教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内地提出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内地宗教界爱国进步人士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努力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对宗教教义进行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多做善行善举;积极从事有益于杜会发展的公益、慈善活动;挖掘和发挥宗教中弃恶扬善等道德因素;发挥宗教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和心理调节作用。
 
    2.2宗教与和谐世界
 
    80%以上的世界人口信仰各种宗教,共建和谐世界,当然离不开占这个大多数,宗教的作用更显重要。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正在考验和挑战着包括各种宗教传统在内的人类智慧,人们期待着各种宗教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近些年来,人们也看到了宗教领袖们活跃的影子,他们在许多场合、通过多种形式,从各自宗教的角度,就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保护、消除贫困、社会公正、世界和平等问题,发出呼吁、采取实际行动等。今年4月在浙江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通过的《普陀山宣言》中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愿景。
 
   3. 和谐宗教实现之途径(初步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宗教也在不断改造自己,适应时代,朝着和谐宗教的方向不断发展。
 
    大致讲,和谐宗教可以分三个层次:宗教内部的和谐、各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和世界的和谐。“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可以说是对和谐宗教的最好诠释。
 
    和谐宗教对整个社会有重大影响作用;也是中国宗教发展的根本趋势。历史上,中国宗教的和谐相处堪称世界典范。在当今,宗教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更是息息相关。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宗教应该重视神学思想建设,跟上时代脚步,融入所在社会,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不息的内在动力;面对当今世界的信仰迷失和道德失范,宗教应该重视道德素养与操守,通过道德操行来体现信仰,为社会提供道德引领;面对日益突出的各种矛盾、对立与冲突,宗教应该重视对话与合作,通过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的对话,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实现宗教内部的和谐相处,各宗教之间的和谐相处,宗教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面对转型期社会的迫切需要,宗教应该发挥自己的优良传统,重视社会服务与社会关怀。
   
   小结:内地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宗教的存在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对宗教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和宗教方面政策法规的完善为宗教的存在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温和的社会氛围;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宗教也在走向更加和谐,并通过积极参与和谐之构建,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载:《宗教与和谐社会》,新世纪国际出版社,2007年。)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国家权威阴影之下的宗教权威——以甘青藏区纠纷调解为例
       下一篇文章:边境纠纷与清朝借助达赖喇嘛处理青海蒙古事务的开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