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宗教腐败会导致族群割裂和社会不稳
发布时间: 2014/12/5日    【字体:
作者:穆青网
内容提示:中穆青网编者语:权力结构失衡导致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得到尊重,这又直接致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个人公权私用、特权腐败、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群众基本权利丧失、情绪对立,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最终可能酿成由偶发事件导致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历史经验证明,权力腐败是社会动乱的祸根。这无疑是滋生腐败的一片沃土。有关政府领导腐败已是人神共愤了,如今宗教也腐败,最后的净土失去了,国人的灵魂在何处有家园?
关键词:  商业化  
 
自从习书记上台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力度在官场引起震动,在民间赢得信任,老百姓更是鼓掌叫好,大快人心。但是也存在灰色地带,比如宗教腐败。历史上罗马教皇的腐败曾导致了西方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并最终导致了上帝的死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著名的三武灭佛,同样与宗教腐败不无关系。 
 
在党的宗教好政策下,今天的国内宗教事业,可谓是兴旺发达,但凡旅游景点,不论大小,几乎都建了寺、庙、道观。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宗教场所不仅是香火旺盛,更是财富惊人。宗教上层人士开奔驰坐宝马,住豪宅,玩苹果,养情妇的腐败情况不断被媒体曝光。这促使我们去探究宗教事业存在的若干疑问以及从穆斯林老百姓热点关注的焦点话题进行讨论。
 
一、宗教被商业化现象的反思 
 
1、部分知名清真寺门外写着禁止非穆斯林入内的警示标志,只有买了门票才可以入内。清真寺本是信仰净土,反而成了谋利的工具,也给非穆斯林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2、清真寺的功德箱所收“乜贴”去向不透明。 
3、部分清真寺阿訇收入可观,导致一些人走后门当阿訇,而且成为阿訇终身制。
4、部分宗教上层人士变卖宗教场所所有资产,资金去向不透明。 
 
二、宗教收入管理存在的巨大黑洞
 
国家宗教局颁布《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似乎是在试图规范宗教场所的财务问题。看了这个《办法》,感觉管理根本没有力度。宗教事业本质上应该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由于不承担税收义务,社会捐助来源又复杂,大多数收入又没有凭证,完全不透明。
 
一些大的宗教场所,将清真寺所属资产外包用于商业用途,每年收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背后明摆着宗教资金的使用更不透明,也没有规矩,这些钱去了哪里了呢?普通信教群众不知道去向。
 
这里关涉宗教场所经营管理的性质问题。宗教场所到底算是商业经营场所还是事业性单位?如果是前者,就应该如同有限公司一样纳入税务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是事业单位,就应该像事业单位一样将其财务管理纳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
 
不管纳入哪个轨道,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行业,鉴于其广泛接收社会捐赠的特殊性,理应向全社会公开其财务收支情况,接收捐赠者和公众的监督。唯其如此,其背后的财务黑洞才有可能被曝光,被监管。
 
三、宗教腐败背后的权钱交易 
 
1、领导岗位终身制已经引起广大穆斯林群众的严重不满
近几年来,一些宗教职能部门领导人,甚至是大些的宗教场所的负责人,逐步发展成终身制,基本从一个位置上坐到去世为至。这大大破坏了基本的民主选举原则和新陈代谢规律,也滋生出了大量的腐败死角,滋生贿选拉票争做人大及政协代表等现象。
 
2、朝觐难和朝觐腐败问题逐渐成为穆斯林社会突出矛盾
近几年随着穆斯林群体日益增加的朝觐需求和限制朝觐人数的规定相冲突,导致朝觐难,护照难办等问题。有些人为了朝觐名额不惜拉关系走后门,层层行贿,大大增加了朝觐成本,朝觐一次甚至达到七八万。有钱的人朝觐四五次,没有钱的人,只能望麦兴叹!这无疑造成了信教群众对于官僚机构的不满。
 
3、有关机构部门上通下达的功能阻塞
有关机构部门理应成为党和政府与各族穆斯林之间上通下达沟通的桥梁,但是现实社会出现一批不懂民族的人管民族,不懂宗教的人管宗教,甚至有些在位领导作出损坏伊斯兰和穆斯林形象的事情,伤害了广大穆斯林的感情,损坏了机构形象。这就出现了民意无法顺畅达到上层决策机关,上层的宗教民族政策无法密切联系群众,得到群众拥护。
 
4、维稳成了部分领导高压管理民族地区的尚方宝剑
近几年来,维护社会稳定的话题屡屡被提及,稳定,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这导致部分地方不发展经济和社会民生,而是求安,认为不出事就是最大的发展。把老百姓对于领导的腐败和机构的官僚等意见统统归为对政府的不满,这就更进一步的加大了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误解。权力不受约束,必然滋生腐败。如果官员可以以维稳的大旗不受约束,甚至不许批评。难道,稳定就是为了让少数人可以坐享其成、继续腐败下去吗?
 
5、人事任免任人唯亲
宗教腐败导致有关宗教管理部门的人士任免存在黑洞,放眼看去,有关宗教管理机构真正懂民族,懂宗教的人少之又少,拿空饷吃闲饭的也比比皆是。 
 
6、有关机构或部门家族化
上层领导的家属参与到机构部门的有关商业活动,例如工程承包,商业项目、店铺出租等,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给机构部门造成负面影响。 
 
7、办证机构商业化。
在食品安全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之际,清真食品安全也引起关注。纵观有些不良企业贴着清真标签,买着假清真,危害广大人民生命安全之际,我们不仅要问,是谁给这些无良企业贴上了清真的合法标签,充当保护伞,这背后是否在贴标签前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是否存在给钱就办证的权钱交易。
 
结语:民众是改革根本动力上层须放开束缚
 
纵观历史,改革的主要动力一定是来自民众,这一点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例外。要解决民族和宗教事情是不可能少数人高高在上就能设计出来的,是根本设计不出来的。彻底无私的上层能做的是设计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起来,让自私的高官不能侵犯公民的利益。并且培养一批懂政治,懂法律,懂民族,懂宗教的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信教群众服务。
 
本文转载自:穆青社论。http://www.muslem.net.cn/bbs/article-12212-1.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对宗教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与体会
       下一篇文章: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上)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