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他山之石
 
中亚五国的宗教冲突初探之一——中亚五国的宗教格局
发布时间: 2014/12/19日    【字体:
作者:沙宗平
关键词:  宗教冲突解决  
 
                                  中亚五国的宗教冲突初探(一)[1] 

     中亚五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民族交错杂居,既是欧亚大陆的地理结合部,也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和文化战略地位。中亚五国总人口的80%以上是穆斯林,中亚地区居于主导地位的宗教是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对于中亚五国当代的政治格局、经济类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均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所谓的中亚五国,指苏联解体(1989)后新出现的哈萨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独立国家。不过,我们在追溯中亚地区古代宗教与伊斯兰教的历史时,不免会越出现在的中亚五国范围。发端于西亚、北非,活跃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复兴主义运动,自然波及中亚;由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的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成为重塑中亚地区政治疆域的重要元素;中亚五国五个主体民族中的四个,即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中国称柯尔克孜族)、塔吉克人以及少数民族维吾尔人、东干人(中国称回民)等在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均有跨境民族,具有共同的民族传统认同;上述跨境民族中又多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具有共同的宗教文化认同,因此影响中亚的宗教因素也会对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冷战后欧亚两洲出现的规模较大的地区性冲突均具有明显的民族宗教因素,如波黑战争(1992.4-1995.12)、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12. -1995.2)、塔吉克内战(1992-1999)和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9-2000.3)。上述显示,新一轮基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冲突和矛盾正在从中东地区向北、向东转移并及于中亚地区。

中亚现代各民族,是中亚古代居民与中世纪以来陆续进入中亚地区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长期融合与分化而来的,根据各自的体征、语言、文化、居住区域和生产生活方式,迄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130多个现代民族。 

                                  第一节 中亚五国的宗教格局
 
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军队占领呼罗珊(今伊朗霍拉散)地区的赫拉特(位于今阿富汗西北部)和木鹿(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穆斯林开始统治中亚地区,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中亚地区。8世纪初,中亚地区流行佛教、萨满教、祆教和摩尼教等多种宗教。8世纪中叶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基本征服中亚,10世纪中亚南部基本伊斯兰化。自此以后,从传播范围、信众数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伊斯兰教均超过了中亚地区原有的信仰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祆教、拜火教)、佛教、摩尼教和景教。其中,萨满教是突厥人的原始信仰,其他宗教则是后来传入该地区的。迄今为止,在伊斯兰教影响薄弱的中亚一些地区,萨满教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萨满教划分宇宙为三个层次:上界天堂系诸神居所,中界地面乃人类生活范围,下界地狱由恶魔占据。巫师可以沟通人神、驱魔逐鬼,"萨满"(亦称"喀木"、"巴克西"、"皮尔洪"等)就是萨满教一切活动的主持者。中亚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包括农耕(如乌兹别克人、平原塔吉克人)和游牧(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和山地塔吉克人)两个文化类型,对于伊斯兰教的接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亦即中亚伊斯兰教,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点,而且具有民族文化特点。

突厥人的皈依伊斯兰教永久性地改变了中亚地区的宗教格局,这是随着伍麦叶王朝(661-750)的东线扩张而逐步实现的。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亚南部基本实现伊斯兰化;与此同时突厥人进入中亚地区,开始了中亚"突厥化"的历史进程:即信奉传统宗教的、操突厥语的、游牧的"突厥人",不断南下绿洲地区与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操东伊朗语的定居者通婚、融合,突厥人以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为代价,"换取"突厥语成为当地居民普遍使用的语言。亦即,中亚的"突厥化"与"伊斯兰化"是一个语言与宗教双向同步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过程。12世纪中亚的西辽王朝和蒙古军队西征河中地区之后建立的政权,均先后被伊斯兰化。如此,使得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深深地融入了突厥、契丹和蒙古文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伊斯兰神秘主义传统,逐步在中亚游牧民族中流行开来;简单素朴、苦行禁欲、离群索居的修道方式与游牧部落社会生活相适应,而随着苏非教团的产生,道堂、麻扎(圣徒墓地)、清真寺、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苏非派各自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体系的组织形式,与氏族部落家族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社会结构高度契合。一方面,伊斯兰教成为中亚地区主要信仰,中亚地区伊斯兰化;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也日益与中亚地区文化相结合,形成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差别的、具有中亚文化特色的伊斯兰教。 

                                 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一)新兴的共和国

1990年10月25日,作为前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10日更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2月16日通过《哈萨克国家独立法》正式宣布独立,并规定哈是"民主的、非宗教的和统一的国家",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简称CIS,即独联体)。12月27日,中国承认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1992年1月3日,中哈两国建交。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上古先民、哈萨克汗国和俄罗斯统治以及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四个主要历史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哈萨克汗国全境处于俄罗斯统治之下。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作为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

(二)穆斯林占全国人口75%

苏联解体时(1989年),哈萨克斯坦穆斯林人数居中亚五国第二位(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教之外,哈萨克斯坦还有众多的东正教和佛教信徒。[2]1990年1月,哈萨克斯坦设立"穆斯林宗教管理局"(以下简称"穆宗局"),专司国内穆斯林事务。1998年,哈萨克有各类宗教组织将近3000个,其中伊斯兰教组织1000个。据哈"穆宗局"估计,截止1999年1月,哈全国共有穆斯林1100万,包括24个民族;共有清真寺约5000座,正式登记的有1000座;清真寺一般设有专门的经学班,教授伊斯兰教知识;学生既有少年儿童,也有成年人。

哈萨克斯坦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哈萨克民族之外的130个民族人口总数近700万,占全国人口46.6%。其中,俄罗斯族430万人,占全国人口30.7%。信仰伊斯兰教的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维吾尔族和东干族等穆斯林民族占全国人口的75%,主要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是哈萨克斯坦信众最多的宗教,政府对于伊斯兰教事务十分重视。[3]

(三)宗教与政治分离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3年宪法第12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即公民有权自由地选择宗教立场,信仰某一宗教或不信仰某一宗教,有权传播宗教并进行宗教活动"。[4]1995年新宪法规定:"外国宗教组织在共和国境内的活动,以及外国宗教中心对共和国内宗教组织领导人的任命,须经共和国有关国家机关同意"。[5]2000年9月1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议会演讲中强调:"哈萨克斯坦是政教分离的国家,我们尊重正当的宗教信仰,但绝不允许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从事颠覆政权的活动;最近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流血冲突表明: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充分准备,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作坚决的斗争"[6]。

总之,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第一,伊斯兰教拥有广大信教群众和政府的适度支持,因此在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前苏联时期形成的世俗生活方式,作为现实社会里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仍将继续存在;第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伊斯兰复兴的当代历史进程中都试图扩大本民族的影响,因此不同穆斯林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彼此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二、吉尔吉斯斯坦

(一)新兴的共和国

1990年10月28日,吉尔吉斯科学院院长阿卡耶夫当选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三天后阿卡耶夫宣布了《主权宣言》,12月13日,宣布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1991年2月7日,恢复首都伏龙芝原名比什凯克。1991年8月31日通过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国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19世纪60-7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全部领土并入沙皇俄国。1917年11月-1918年6月,建立苏维埃政权。根据中亚民族国家划分,1924年10月14日成为俄罗斯联邦的卡拉-吉尔吉斯自治州。1925年5月25日称吉尔吉斯自治州。1926年2月1日改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维埃联邦,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二)穆斯林占全国人口70%

吉尔吉斯斯坦属于多民族、多宗教的世俗国家。2000年统计人口为490.8万,有80多个民族成分,其中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5%,主要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此外吉国内的乌兹别克族占14%、[7]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东干族和维吾尔族也都信仰伊斯兰教。全国居民的70%信仰伊斯兰教,其他信仰有东正教、天主教等。2000年的研究著作说明,吉国内共有正式活动的宗教组织1136个,其中伊斯兰教组织(包括宗教法庭和清真寺)913个,东正教组织208个,其余为天主教(如耶和华显灵派)、犹太教组织。[8]伊斯兰组织占到吉全国宗教组织将近一半。吉政府成立"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专司国内宗教事务。

1991年颁布的《吉尔吉斯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规定:国家不干涉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1993年吉尔吉斯斯坦宪法重申吉尔吉斯斯坦是世俗国家,明确规定宗教和一切宗教活动同国家政治相分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禁止以宗教为基础建立政党、宗教组织追求政治目的和任务,以及宗教组织工作人员和宗教人士干预国家机关的活动。[9]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也曾明确表示,禁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动[10]。
8-9世纪,伊斯兰教就已深入南方的费尔干纳盆地;11世纪,奥什成为重要的伊斯兰学术中心。17-20世纪,浩罕汗国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使得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居民接受伊斯兰教。1991年正式独立以来,塔吉克斯坦内战对于吉尔吉斯斯坦有所影响,但伊斯兰政治反对派仍然处在社会边缘,伊斯兰教还不是一股政治力量,只是被视为文化认同感的源泉。吉尔吉斯人对待宗教持宽容态度,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非穆斯林,政府鼓励多党制,所以没有一个强大的伊斯兰政党;吉尔吉斯斯坦的教职人员多由塔塔尔移民担任,因此与本地穆斯林联系松散;对于穆斯林激进分子的活动,政府采取露头就打的既定政策[11]。宗教信仰的温和,政党政治的多元,教职人员的流动,对于激进分子的及时处置,使得伊斯兰教与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相适应且和谐发展。

(三)"乌伊运"与奥什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乌兹别克人主要居住在南部的奥什州和贾拉勒阿巴德州,分别占上述两州的27.6%和23.9%。费尔干纳盆地的奥什是奥什州首府和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人口30万,距离安集延(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不远。奥什有包括使者阿尤布陵墓、莫卧儿王朝创始人扎希尔·巴布尔(1483-1530)清真寺,以及扎希尔·巴布尔在奥什附近塔赫特山的静修处等伊斯兰圣地,每年吸引数以千计的朝觐者。1990年6月,奥什爆发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之间因建筑用地问题发生械斗,政府和内务部机关遭冲击,死40多人,伤200多人[12]。7月,贾拉勒阿巴德和奥什再次发生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之间的冲突。1991年4月,奥什的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首领签署公约:允许乌兹别克人分享行政权力,开办乌兹别克学校等和解措施。可惜该公约未能切实执行,致使奥什市成为民族隔离的城市,以民族为界限分为两个社区,双方互不往来。

1999年7月31日,"乌伊运"武装组织自塔吉克斯坦潜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州的巴特肯地区,袭击哨所、绑架人质,并与政府军交火,直至10月此次危机获得解决。此即"巴特肯事件"。2000年8月,"乌伊运"再次袭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境外宗教组织渗透,影响吉尔吉斯的社会稳定。主要有:第一,发源于沙特的瓦哈比派运动,苏联解体前后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渗透,逐步在费尔干纳盆地取得立足点,并利用地缘优势,进而向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哈萨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北部渗透。在奥什州和贾拉勒巴德州,瓦哈比派在普通穆斯林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已超过传统的伊玛目。第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些宗教政治组织,如"乌伊运"利用费尔干纳跨越多国边界的地缘条件,从事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暴力活动。第三,20世纪50年代由埃及"穆斯林兄弟会"派生的"伊斯兰解放党"(即所谓"伊扎布特"),70年代开始向前苏联中亚地区渗透,苏联解体前即已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90年代之后,在费尔干纳盆地空前活跃,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和贾拉勒巴德州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地区,均受其影响。奥什州属于该党的清真寺677座、经学校4所,贾拉勒巴德州属于该党的清真寺123座、经学校1所。"伊斯兰解放党"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和宣教等途径,透过互联网、图书、报刊以及"宗教学术研讨会"来宣传其"政治伊斯兰"主张,籍以争取民众。[13] 

                                        三、乌兹别克斯坦
 
(一)穆斯林占全国人口88%

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规定乌是民主的主权国家。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官方语言为乌兹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俄语为通用语,国民受教育程度较高。19世纪60-70年代,乌兹别克部分领土并入俄国。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370多万,是中亚五国人口最多的国家;乌兹别克民族人口大约2000万,是中亚五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中1400万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占国家总人口的71%;大约400到600万生活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分别占所在国家人口的25%、15%和13%。伊斯兰教和东正教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宗教,全国约有8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约有清真寺5000多座;截止1990年底在司法部登记注册的宗教团体有1710个,其中伊斯兰教566个(1999年增加到1566个);1999年,国家设立伊斯兰大学;2000年,全国有4500人赴麦加朝觐。东正教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宗教,俄罗斯族人口200余万居于全国第二位;1991年全国有东正教教堂56座,2000年增加至100座。[14] 

乌兹别克斯坦绝大多数穆斯林属于逊尼派,戈诺·八达赫尚地区有什叶派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存在,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有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小社团。极盛时期的布哈拉有360座清真寺和113所伊斯兰经学院,迄至1900年仍有经学院103座,在校学生1万名。撒马尔罕曾经是帖木儿帝国首都,与布哈拉一样,均系中世纪伊斯兰世界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伊斯兰教传统最为深厚的国家,布哈拉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对于伊斯兰教信仰的振兴和苏非派的传播均至关重要。

(二)穆斯林政治组织繁多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涌动,穆斯林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费尔干纳盆地伊斯兰教政党不断涌现:

1、"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
逊尼派宗教政治组织。1952年创立于耶路撒冷(一说1953年创立于欧洲),创始人为"穆斯林兄弟会"早期精神导师之一的纳布哈尼(1909-1979)。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亚,最活跃地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贾拉勒阿巴德州、奥什州、巴特肯州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地区。90年代,上述地方涌现出大量传教团体,各种教派活动频繁。"乌兹别克伊斯兰解放党"1989年出现,1992年获得合法地位。该党谴责政府的无神论倾向,主张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并以费尔干纳盆地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如纳曼干地区和安集延地区)为中心,针对当地大批17-25岁的无业青年散发书籍和传单,宣传该党所主张的宗教政治思想,建立基层组织。并以此为基地,东向吉南部的贾拉勒阿巴德和奥什、西北向哈南部的奇姆肯特地区渗透。[15]

2、"伊斯兰复兴党"
1990年9月在莫斯科登记,并在各加盟共和国设立分支机构。1991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成立,该党被视为瓦哈比派宗教政党,主张严格遵循教义教规、反对非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建立伊斯兰教法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政府。该党在费尔干纳地区发展较快,但因其章程违反有关禁止宗教干预政治的法规,政府宣布其为非法组织。1992年12月该党主席失踪后,该党继续秘密活动,如在塔什干地区就有5000名党员。由于屡遭政府严厉打击,催化了一系列暴力活动:1997年12月,纳曼干4名警察被杀害;1999年2月,一系列针对总统卡里莫夫的汽车爆炸案件,16人死,128人伤。

3、"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乌伊运")
1991年12月,"乌伊运"在费尔干纳[16]盆地[17]中心地区的农业村镇纳曼干首次显示其社会影响力。因为镇长拒绝划拨土地建造清真寺,一些失业的年轻人在24岁的地下毛拉、自大学退学的塔希尔·尤尔达舍夫(1968-?)领导下制造事端。后在沙特的资助和约5千名追随者的支持下,尤尔达舍夫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和一所容纳2千人的穆斯林学校。其清真寺外悬挂"伊斯兰国家万岁"标语,并要求全镇妇女遵守宗教着装传统。同时创立"正义党",鼓吹伊斯兰革命,其军事首领为纳曼干尼(1969-?)。1992年3月,政府宣布取缔"正义党"、逮捕其27名骨干成员。尤尔达舍夫等人逃窜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1996-1998),开始走上暴力恐怖之路,1999年2月16日在首都塔什干制造汽车炸弹爆炸事件;8-10月,制造吉尔吉斯斯坦巴特肯人质事件;2000年8月,武装袭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边界地区;11月17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为表示打击恐怖主义的坚定决心,缺席判处尤尔达舍夫和纳曼干尼死刑。

"正义党"之外,其它还有"忏悔派"、"伊斯兰卫队"等穆斯林武装组织,以及"塔比力克(凝聚)运动"、"乌尊索阔尔(长胡须)运动"、"伊斯兰拉施阔尔拉里(战争)运动"、"努尔(光明)运动"和"突厥斯坦伊斯兰民主党"等宗教政治组织。

(三)政党政治暴力化

1、温和的瓦哈比派与苏非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立足于传统伊斯兰的、温和的穆斯林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第一,瓦哈比派社会运动。该派1991年以来发起公开反对逊尼派穆斯林在婚丧嫁娶活动中的奢侈习俗,并着手兴建属于瓦哈比教派的清真寺和经学院。第二,苏非派振兴运动。与此相呼应,著名的纳格什班迪(一译纳格什班迪耶、纳格什班底)苏非教团也开始推动振兴苏非派教团运动,该运动中心就是教团创始人巴哈乌丁·纳格什班迪(1317-1389)诞生地布哈拉。国家出资整修伊斯兰圣地,如布哈拉的纳格什班迪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以及撒马尔罕郊区著名圣训学家布哈里(810-870)的陵墓及其附属建筑。

2、打击宗教政治反对派
1995年,政府开始公开打击宗教政治反对派。首先,在浩罕市一清真寺驱散了持不同政见的穆斯林群众集会;其次,1995年8月,在塔什干机场逮捕瓦哈比派领袖米尔扎耶夫,因其鼓吹伊斯兰教育和社团生活不应受政府干预;1997年9月,米尔扎耶夫助手失踪。再次,塔什干穆斯林领袖纳扎罗夫因瓦哈比派嫌疑也被解除伊玛目职务。第四,禁止达塔汗·哈桑诺夫领导的鼓吹通过非暴力革命推行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民主党"活动。

3、政党政治暴力化
政府的遏制与打击政策,激起了新一轮暴力活动:第一,1997年前后,先是纳曼干省副省长在内的数名官员被杀害,后是一位高级警官被砍首示众。政府称瓦哈比派基层组织伊斯兰武装(纳曼干尼集团)应对上述暴力事件负责。第二,1999年2月16日,塔什干政府办公大楼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16人死,100多人伤。政府指责这起事件与瓦哈比派、真主党组织以及"乌伊运"、伊斯兰解放党有联系,于是大肆逮捕(至少500名)所谓"政治伊斯兰分子",许多瓦哈比派成员也以"拥有大麻和非法武器罪名"被捕。第三,"乌伊运"领导人塔赫尔·尤达斯(俄文名尤达塞夫)被政府称为"典型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塔什干汽车爆炸事件后他向政府发出通牒10多天后,一辆公共汽车被武装分子劫持,内务部队袭击劫持者,2名人质死亡。第四,乌兹别克斯坦解放党领导人穆罕默德·萨利赫认为,"如果乌兹别克斯坦有宗教极端主义的话,那是卡里莫夫政府在政治上搞极端主义的直接后果。不可能以暴力和恐怖的政策来保持稳定。这种政策只能破坏稳定。"[18]卡里莫夫总统认为:"强权政治是避免流血冲突、保存我们地区民族和社会和谐、和平、稳定的必要手段......我的反对者将卡里莫夫看作是独裁者。我承认我的行为有点极权主义。但我是为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繁荣而不得不以这种方式行事。"[19]1999年2月塔什干汽车爆炸案之后,政府严厉打击费尔干纳盆地的瓦哈比派,甚至认为该派教义事实上是恐怖主义的同义词。但西方学者认为,乌兹别克斯坦激进伊斯兰势力的增长与教派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有关。第五,2000年2月2日,塔什干郊外的一辆公共汽车上发生炸弹爆炸事件。5人死亡,22人受伤。[20]

1992年颁布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保障所有人的良心自由。每人都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权利。宪法第61条规定:宗教组织和团体同国家分离,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不干涉宗教团体的活动。[21]为了应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于国家安全的挑战,1998年乌兹别克斯坦重新修定《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禁止100人以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社团的活动,禁止除政府承认的宗教组织之外的任何宗教活动和宗教教育,禁止外国宣教师的活动,要求对宗教组织实施严格的登记制度,[22]以及规定公民出国参加国际性宗教会议必须经过国家宗教委员会批准等。乌兹别克斯坦刑法还将组织宗教极端主义派别、利用国际互联网传播反动宗教思想、印刷和散发宗教极端组织书籍和传单等活动,列为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妨害公民宗教信仰权利的刑事犯罪行为。[23] 

                                       四、土库曼斯坦

(一)新兴的共和国

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今土库曼斯坦部分领土并入俄国。土库曼人民参加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其领土并入土耳其(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花拉子模和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在划定民族管理区后,于1924年10月27日建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0年8月23日,土库曼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0月27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土库曼斯坦历史上曾被波斯人、马其顿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征服。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伊斯兰教育已经成为包括土库曼斯坦的突厥斯坦总督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俄罗斯化教育计划遭到抵制。1911年尚有传统的伊斯兰教经文学校6000所和伊斯兰教经学院328所,在校学生超过10万。1924年,现代苏维埃学校在数量上超过伊斯兰经文学校。1927年,整个中亚地区仅剩下250所伊斯兰经文学校。1927年以前,土库曼语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1927年后采用拉丁字母拼写,1940年起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1924年土库曼斯坦加入苏联,全国各地原有480多座清真寺,1942年仅存5座。

1948年10月首都阿什哈巴德唯一一座清真寺因地震坍塌后再未重修。十月革命后,现代化浪潮、教育水平的提高、妇女解放运动的展开以及严厉的宗教压制政策,如立法禁止割礼,党员如参加教职人员主持的葬礼要受纪律处分,传统主义等于反苏维埃主义,维护旧风俗就是人民公敌等[24],均未能取代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虽然前苏联时期土库曼斯坦穆斯林科技工作者在全国所占比例位于各加盟共和国之首,但是毛拉对于广大游牧民和城市下层穆斯林民众的影响更大。人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义,出生与婚丧嫁娶均要请毛拉主持相应仪式。[25]

(二)穆斯林占全国人口89%

土库曼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独立后土库曼设立"伊斯兰教事务指导委员会"管理国内的伊斯兰事务,由伊斯兰教大法官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其中,土库曼人占77%,乌兹别克人占9.2%,哈萨克人占2%),东正教占9%(俄罗斯族和亚美尼亚族信仰东正教)。

土库曼斯坦伊斯兰教具有如下两大特点:第一,浓厚的部落主义传统。土库曼人和乌兹别克人是中亚突厥民族中两个主要族群,土库曼人在社会、政治和心理联系方面具有浓厚的部落主义传统,部落纽带为地域和方言所强化。土库曼部落划分为部族和氏族,各部落均有自己的领地,外人不得擅入,带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区分。前苏维埃时代存在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苏维埃统治近70之后,阶级界限大体泯灭,但部落上层与部落民的差别依然明显。[26]伊斯兰教信仰未能抹除上述社会差别。第二,苏非主义影响。土库曼是中亚苏非派的重要发源地,如中亚最为著名的"库布拉维教团"就是由纳吉姆·丁·库布拉(1145-1221)于土库曼创立,12世纪流传最广的亚萨维教团即由艾哈迈德·亚萨维(?-1167)于锡尔河右岸的突厥斯坦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州城市)创立,信众最多的"纳格什班迪教团"则由巴哈乌丁·纳格什班迪(1317-1389)创立于布哈拉。苏非教团创始人及其继承者被尊为圣贤,墓地被尊为圣墓(又称麻扎),受到穆斯林群众的朝拜。如中亚谚语谓"朝谒圣墓七次,等于去麦加朝觐一次"。1991年,清真寺由独立前的4座增加到114座,赴麦加朝觐人数也增至140人。1992年4月尼亚佐夫总统访问沙特,拜访伊斯兰教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通过这次访问土库曼斯坦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27]

(三)政治反对派

1992年《土库曼斯坦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并保证其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宗教组织与国家分离,且不得行使国家职能。国家教育系统与宗教组织相分离。每个人都有权独立自主地确定自己对宗教的态度,单独地或同他人一起信仰或不信仰宗教,有权表达和传播同对待宗教态度有关的见解,参加宗教仪式、祭祀和典礼。[28]尼亚佐夫总统指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土库曼斯坦确立民主原则的鲜明例证。一般认为,教会同国家和教育系统分离的国家为世俗国家。土库曼斯坦是世俗国家,但我们理解,这种分离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的。的确,宗教组织不履行国家职能,但宗教是我们的历史、精神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国家帮助宗教组织发挥其正常作用。这种对待宗教的态度保障了它对社会团结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利于祖国的繁荣。"[29]一方面,宗教活动和教职人员的任命被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政府允许在学校中教授伊斯兰教课程,默认传统婚姻习惯,允许早晨的广播节目开始曲使用伊斯兰教唤礼辞和祈祷词。社会层面,伊斯兰教在年轻人中被普遍信奉和遵守;土库曼斯坦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情况较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社会发展平稳;尼亚佐夫总统在国内政策方面实行铁腕政策,严厉打击政治反对派:
第一,土库曼斯坦宗教界领袖72岁的和卓阿赫迈德·奥拉吉里奇因公开批评尼亚佐夫总统在庆祝新年节日活动时让孩子们围绕圣诞树跳舞违背伊斯兰教法而被监禁,[30]其与人合译的土库曼文《古兰经》被总统尼亚佐夫谴责为"邪恶的"和失去原意而被公开焚毁。第二,1999年12月28日,尼亚佐夫总统接受土库曼斯坦议会给予他"无限制期限和无限制权力"的提议。第三,2000年1月5日,持不同政见人士努尔贝迪·努尔梅杜夫被政府以"流氓和企图谋杀"的罪名逮捕。第四,土库曼斯坦政府禁止基督教传教士在穆斯林地区传教,禁止浸礼会在土库曼斯坦传教。2000年3月,土库曼斯坦判处2名违规的浸礼会传教士四年徒刑。[31] 

                                     五、塔吉克斯坦

(一)新兴的共和国

1990年8月24日,塔吉克最高苏维埃通过共和国主权宣言。1991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9月9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9世纪塔吉克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以布哈拉为首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萨曼王朝(874-999年)[32],塔吉克人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于这一长达百年的伊斯兰化时期。此后加入伽色尼王国和花拉子模王国,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6世纪起加入布哈拉汗国。1868年,北部费尔干纳州和撒马尔罕州部分地区并入俄国,南部布哈拉汗国为俄国属国。1917年11月-1918年2月,北部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加入土库曼自治共和国。1920年布哈拉人民革命后,宣布成立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建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5日加入苏联。

(二)穆斯林占全国人口86%

2000年,塔吉克族占全国人口80%,乌孜别克族占全国人口15.5%,其余包括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维吾尔族在内的10多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4.5%。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86%。大多属于逊尼派,仅南部帕米尔高原有什叶派支派伊斯玛仪派穆斯林6-10万人。

塔吉克斯坦共有宗教组织232个,伊斯兰教组织200个。居民中也有东正教和天主教信徒。1994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1章第8条规定:塔吉克斯坦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以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为原则。包括宗教在内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能规定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团体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建立和活动。国家对他们的活动提供平等条件。宗教组织与国家分离,不得干预国家事务。禁止以挑起种族、民族、社会和宗教冲突为目的,或者煽动暴力推翻宪法制度和组织武装集团的社会团体的建立及活动。[33]

(三)政治反对派

1、南北差异
塔吉克斯坦南北差异明显,南方宗教色彩浓厚,一直处于国家政治边缘。北部地区,世俗的权威主义思想居于领导地位,教职人员居于从属地位;巴达赫尚(Badakhshan,一译巴达克山)地区[34],伊斯玛仪派较为活跃;南部帕米尔高原地区,事实上处于教权统治之下[35]。

塔吉克斯坦是独联体中最贫困的共和国。塔吉克的伊斯玛仪派和阿富汗伊斯玛仪派关系密切,他们中的激进分子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玛仪派国家,而不希望建立伊斯兰国家。巴达赫尚伊斯玛仪派的宗教活动之一是吟诵"玛达赫"宗教诗歌,以赞颂阿里、先知穆罕默德的家属、伊斯玛仪派伊玛目和11世纪伊斯玛仪派诗人哲学家纳苏尔·胡斯娄等为主题。一二人以波斯语吟唱,有乐器伴奏,一般在举行殡礼、周四或周五晚上,或在麻扎举行周年纪念时举行。塔吉克斯坦历史文化中心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于斯大林时代被人为地划归乌兹别克斯坦,这一直成为塔、乌两国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塔吉克斯坦,苏非教团势力强大,主要有纳格什班迪教团和嘎德林耶教团,作为信徒个人与导师精神联系的皮尔制度在农村地区较为活跃。

2、政治反对派
1989年,政府查禁了穆斯林激进分子的5个政治活动点,50名毛拉被捕。1990年2月,穆斯林群众游行示威,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关闭污染工厂;第二、关闭出售猪肉的商店;第三、开放更多的清真寺;第四、停止在塔吉克人中使用俄罗斯名字。

此后,宗教政治组织开始涌现并积极活动。如主张伊斯兰复兴、塔吉克民族主义和议会民主的塔吉克民主党,以及要求在世俗学校讲授伊斯兰课程、建立伊斯兰法庭的伊斯兰复兴党。后者吸引了大批青年,他们认为伊斯兰教可以恢复塔吉克的光荣,弘扬塔吉克民族主义和建立平等的经济制度。该党获得了两个地区性精英集团的支持。[36]

1999年塔吉克斯坦全民公决,通过塔吉克斯坦是世俗国家和取消禁止任何政党和运动活动的禁令。"伊斯兰复兴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最终获得两个席位[37],成为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政治力量。例如,1991年9月在杜尚别发动穆斯林组织大规模集会游行,迫使前塔吉克斯坦共产党领导人辞职;10月向塔吉克斯坦斯坦议会施压,要求取消禁止成立宗教政党的法律;11月参加总统大选,推出该党副主席担任政府副总理;1992年3月组织上万名穆斯林群众在总统官邸示威,要求清除议会中的共产党员;5月发动2万多武装民兵,参加针对塔吉克斯坦前总统纳比耶夫的夺权行动,6月21日塔吉克当局宣布取缔复兴党等反政府组织,该党8月占领总统府接管国家政权,10月因独联体军队干预撤出杜尚别进入塔阿边境地区;1992年秋季,在塔阿边境短暂建立"卡尔姆伊斯兰共和国";1993年7月13日,突袭俄军驻扎的边防哨所,打死俄军25人。该党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合并成立"塔吉克斯坦联合反对派",坚持反政府活动,造成25万难民;1997年6月,在联合国斡旋下,塔总统拉赫莫诺夫与联合反对派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塔吉克斯坦建立和平与民族和睦总协定》,规定:塔吉克斯坦联合反对派按一定比例加入政府各部门,其武装人员被编入军队。[38]

3、官方与民间伊斯兰
塔吉克斯坦伊斯兰教分为两大系统:第一,官方伊斯兰教,包括"伊斯兰复兴党"、"伊斯兰赎罪党"和维护正统教义的传统伊斯兰教;第二,民间伊斯兰教,包括伊斯玛仪派、苏非教团和各种宣教组织。此外,瓦哈比派、国际伊斯兰运动宣教协会也是较为重要的伊斯兰教团体。目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民间伊斯兰教之间的政治矛盾,取代共产主义与伊斯兰教势力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39]

1997年民族和解协定的签署,使得塔政府与反对派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告一段落;然而塔吉克斯坦仍然面临着境内不属于联合反对派系统的宗教政治组织,以及境外极端势力如"乌伊运"组织的威胁。1999年和2000年,"乌伊运"两次自塔吉克进入吉尔吉斯巴特肯地区袭扰;2000年2月,塔吉克斯坦议会选举,一批议员候选人接连被害;2月7日,杜尚别市市长汽车被炸,接着安全部副部长遇刺身亡。[40]上述事件表明,塔吉克斯坦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民族和解之路任重而道远。


[1] 本文收入《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张志刚等著)第四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3]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4] 连振华主编:《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经济贸易法规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5] 《1995年哈萨克斯坦宪法》,载赫文明主编:《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6]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7] 俄罗斯族占总人口12.5%,乌克兰族占1.5%。

[8]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9] 赫文明主编:《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10]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11]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0年,第92页。

[12] 一说死139人,伤486人。

[1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14]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第103页。

[1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第124-129页。

[16] 费尔干纳,或称"破洛那"(《魏书》)、"拔汗那"(《经行记》)等。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7] 费尔干纳盆地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处150公里,盆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加上附近山区约5-6万平方公里;居民1千万,约占中亚五国总人口20%。潘志平主编:《中南亚的民族宗教冲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18] "Open Letter from Muhammd Salih", Turkistan Newsletter, Nov.24,1999,转引自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72页。

[19] Mehrdad Haghayeghr, Islam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p.141,转引自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75页。

[20] 参见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64-76页。

[21] 连振华主编:《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经济贸易法规选编》,第7页。

[22] Abdumannob Polat, "Uzbekistan:Does Islamic Fanatism Threat to Stabillty?" 转引自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70页。

[2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第124-129页。

[24]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99页。

[2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第140页。

[26]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101页。

[2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第139页。

[28] 连振华主编:《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经济贸易法规选编》,第368页。

[29] 尼亚佐夫,赵常庆等译:《永久中立 世代友好》,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30] 奥拉吉里奇在公开道歉后获释,与全家一起被放逐到边疆。

[31]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103页。

[32] 由纳斯尔·阿马德创建,因其祖先为波斯贵族萨曼得名。初建都撒马尔罕,后为布哈拉(撒、布两市均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萨曼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0世纪上半叶国势最强,占据了包括今伊朗东部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后被喀刺汗王朝所灭。

[33] 赫文明主编:《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第209页。

[34] 位于今阿富汗東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明史》称把丹沙、八答黑商,《清史稿》称巴达克山。

[35]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84页。

[36] 参见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78-79页。

[37]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第110页。

[3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编著:《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透视》,第105-106页。

[39] 王建平、吴云贵、李兴华:《当代中亚伊斯兰教及其与外界的联系》(内部报告),第84页。

[40] 徐亚清:《中亚五国转型研究》,第124页。

作者: 沙宗平的博联社
本文地址: http://shazongping.blshe.com/post/15000/708363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敬拜自由法
       下一篇文章: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西方的视角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