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欧洲一体化的动力之一依然来自于对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向往与回顾,在中世纪与近代的交接处出现的哈布斯堡帝国是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实现一统欧洲梦想的三次时机之一,另外两次是拿破仑时代和希特勒时代。在当代,对于哈布斯堡帝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哈布斯堡帝国的形成
中世纪政治结构的解体随着三十年战争对于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的构建而完成,但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依然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子民,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者,罗马帝国的余辉和基督教将欧洲在理念上凝聚为一体,虽然国家众多,但是并不阻碍欧洲统一观念的存在。在欧洲人的心里,欧洲依然是没有分裂的欧洲,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历任皇帝们也是以欧洲的再次统一为使命的,只是,历史再也没有罗马那样的帝国再现,至今仍没有,哈布斯堡帝国因为战略的失策而一再失败。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说它半旧,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权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王朝联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开始具备现代帝国的一些特征。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自于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统治家族的结合,奥地利的扩展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1493—1519年在位)完成,他通过婚姻和继承权在1477年获得尼德兰,在1515年获得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占据了横跨中欧的大片领地;在西班牙,则由于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联姻,使得西班牙最大的两块领地———卡斯提尔和阿拉贡合为一体。奥地利的王子腓力与西班牙的公主琼联姻,由此造成庞大帝国的出现,他们的结晶———查理成为真正的帝国的主宰,他在1519年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是其家族名。由此,一个囊括了伊比利亚半岛、尼德兰低地和中东欧大片领土的庞大帝国出现了,是比英国还早的“日不落帝国”,仅有法国、英国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对手,另外还有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哈布斯堡帝国建立之初,不仅版图庞大,而且野心勃勃,不断染指周边领土。支持十字军东征,以联姻的手段吞并匈牙利,与奥斯曼战争以征服北非地区,这些都是哈布斯堡帝国实现其大一统梦想的重要手笔。哈布斯堡帝国的出现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各方的政治力量对比失衡,引起英国、法国的不满,这两个国家感觉自己的存亡都受到威胁。哈布斯堡帝国的庞大,使得这样一种情形成为可能,即只要哈布斯堡帝国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与统一,它便取得了欧洲的控制权,成为了欧洲的霸主。可惜,在1556年,查理退位,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和奥地利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弟弟斐迪南,将西班牙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儿子腓力,哈布斯堡帝国一分为二,距离帝国建立之初的辉煌梦想越来越远了。
二、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
1519年,哈布斯堡帝国皇帝查理使用一系列手段,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成为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帝国的权势更加不可一世。与中国的天人感应相类似,哈布斯堡帝国的皇帝也渴望建立一种皇权与教权合一的权威,以此来统领各国,这也是把它叫做半旧帝国的原因之一,因为现代帝国是没有这些特征的。体现在宗教政策上,就是竭力维持天主教的正统地位,因为查理认为自己是代表正统教派的正统皇帝,很显然,宗教改革以来的异教运动都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所以,哈布斯堡帝国对于天主教的维护最终成了空前剧烈的战争———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这是一场宗教战争,但是最终的实质却是法国联合英国抗衡哈布斯堡帝国的一场生与死的争夺。同样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与新教英国站在一起对抗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帝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滑稽的讽刺。在帝国的最初期,查理制定了周密的大战略,主要包括
三点:
1.大致维持一个共同君主之下的庞杂的帝国构架;
2.建立一种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
3.竭力维持天主教正统地位,扑灭新教运动。信仰单极稳定论的人们经常提的一个论点就是霸权国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其实,古代中国在东亚建立的“朝贡体系”就是这样的霸权,现在的美国也类似于这一类霸权。哈布斯堡帝国当时谋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为欧洲国家提供稳定的秩序和环境时,对每个国家保持一种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这是任何一个时期的霸权国的一种战略必须,或者说战略欲望,它有维护稳定的义务,有遥控别的国家的意图。
查理五世制定的三点大战略,在各个方面都遭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与对抗。在维持帝国的统一性方面,经济上逐步强大的尼德兰革命,使得查理五世疲于应对。1581年,荷兰的独立,沉重地打击了查理五世的帝国梦想,使得帝国颜面尽失。以此为风向标,哈布斯堡帝国治下的各个区域都开展了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斗争,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而且,在荷兰独立的过程中,其得到了英国、法国的强有力支持,这都不利于哈布斯堡帝国的战略施展。在建立一种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并非直接控制的霸权方面,哈布斯堡帝国力图在诸多方面影响其势力范围内的政治单元的走向,单这一目的受限于哈布斯堡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实力。尤其是荷兰、英国等新兴资本强国的出现,使得哈布斯堡帝国在此项竞争中处于弱势,原来属于其势力范围内的政治单元更倾向于接受荷兰、英国的财政资助,进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在竭力维持天主教正统地位方面,哈布斯堡帝国输的更惨,热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强有力地冲击了欧洲的各个角落,结合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要求解放人性,把人们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救出来,这些都与哈布斯堡帝国要维持的天主教正统地位所违背,哈布斯堡帝国在人心所向方面已不占据优势。
三、哈布斯堡帝国失败的战略教益
第一,哈布斯堡帝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其不具有灵活性的联盟战略(或者说拒绝联盟战略)使其遭受了失败。用安全困境的理论分析,一个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存在在那里,即使它是一种防御性的心态和行为,在法国看来也是进攻性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庞大了,它进行防御的本身已经对法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从地理上,法国的西部东部、北部已经全部被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土包围,这也是造成法国一直冲在抗击哈布斯堡帝国最前线的重要原因。对于法国来说,这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处境,所以它要使出自身全部的力气去与之拼搏。在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宗教所产生的影响力巨大,很难想象出天主教和异教合作是一种什么样子,但是法国做到了。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哈布斯堡帝国,法国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结成联盟,进行对哈布斯堡帝国的攻击,这对于查理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当时的土耳其战斗力实在是太强,而且也很庞大。战略的漏洞就在这里,查理非但拒绝与土耳其有任何妥协或合作,而且把自己看作是整个欧洲大陆抵抗异教入侵的保护者,需要在最前线冲击,来保护欧洲的天主教信仰。由此造成了一种内外受冲击的局面———内部有宗教革命点起的烈火,外部有伊斯兰土耳其的打击,而且没有回旋余地。这样的战略态势直接使得大战略的实施失去了灵活性,远远不如法国那样自如,而且,查理与之后的腓力二世都是非常狂热的宗教信徒,笃信天主教的决心绝不允许他们选择妥协,哪怕是仅仅一时的为了对抗法国进行的和土耳其的妥协与合作都不允许。因此,哈布斯堡帝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其不具有灵活性的联盟战略(或者说拒绝联盟战略)使其遭受了失败。
第二,便是由忽视了战略集中原则而带来的帝国的“过渡伸展”问题。查理五世执政的几年里,哈布斯堡帝国从来就没有喘息的机会,西边是法国,北边是最富庶但不停地争取独立的尼德兰,南边是来势凶猛的奥斯曼土耳其,处处受敌,处处紧张。对于其财力的巨大消耗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导致帝国常常“体力透支”,所进行的战争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可载负荷。而且对于战略的选择没有一个集中原则,处处都是重点,处处都是紧张,由此导致战略决策的低效化,不能够集中力量处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正如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的,“哈布斯堡就像一只掉在坑里的大狗,比任何一条进攻它的狗都强大,然而,它终究抵敌不过所有的对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筋疲力尽。即使是有的幕僚劝其放弃类似于尼德兰这样的次要利益,以从这个吮吸了帝国大量财富的可怕地方脱身,但是查理已经别无选择,因为每个看似次要的利益对于整个帝国都有不可小觑的重大战略意义。不能放弃尼德兰的理由有三:
1.尼德兰是牵制
法国的绝好地带,因为它处于法国的东北部;
2.尼德兰具有“吊球效应”,一方面在那里可以经常性的训练帝国军队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帝国的敌人牵制在那里,从而使之无暇进攻西班牙本土(因为哈布斯堡帝国的核心在西班牙);
3.对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惧怕,认为尼德兰的独立必然意味着其它帝国属地的冒险行动。由此,帝国的神经末梢便延展到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带,每天都处于战争状态,每处都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战争费用不断攀升,哈布斯堡“总是花费两三倍于它的正常财政收入提供的钱款”。这样不按照战略集中原则分配主次利益的后果必然是帝国的过渡伸展和体力透支,帝国虽然庞大,但是在财政开支方面的消耗已经使其无法承受,就像曾经的罗马帝国一样,它终于倒下了。
第三,其笃信天主教的后果,而且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归结为上帝在感召或者指引着什么。欧洲的国家都信教,但是哈布斯堡的皇帝似乎更加“宗教狂热主义”,皇帝的宫廷弥漫着一种救世式帝国主义的气息。皇帝认为自己所得的领土都是上帝所赐,所以不能使任何一块失去,失去即意味着对上帝的不忠以及自身荣誉的丧失,而这一切要比别的现实利益重要的多。因此,即使在财政陷入极度危机时,也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去征战,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指,不可违背。宗教狂热压倒了理性判断。如果军事行动失败或者周边环境不利于自己,就会认为是上帝对自己的考验,因此征战的决心更强。1588年无敌舰队的惨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在战舰面临暴风时依然不停靠到安全的港湾躲避,而是将其看成是上帝的考验,继续前进着。本来就疲惫不已的西班牙舰队,再结合上一些战术方面的不到位,最终造成了最后的惨败。从此,那个所谓的上帝再也不垂怜于西班牙,在法国进入路易十四时代后,欧洲的霸权逐渐转归到法国,哈布斯堡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和奥地利)不再成为世界霸主。这就是霸权交替的逻辑,在哈布斯堡帝国建立“普遍帝国”的霸权图谋失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上的三点战略教益,直至今日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中国崛起中的体现便是———灵活妥协的联盟战略,没有绝对和永远的对手,如中美关系;战略集中原则,分清国家利益的主次,如台湾问题中的各个层次,什么可以让步,什么不可以让步;意识形态与外交改革,如新中国初期超出自身能力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想及其实践,是世界史上的重要一笔,其所构建的帝国、产生的影响力,及造成的欧洲国际格局和政治传统,都是影响深远的。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今天,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吸取大国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反对强权和霸权主义,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哈布斯堡帝国的消亡,代表着旧式帝国的结束和新式国际体系的开始,世界各国的交往迈入新时代,这是国际政治的进步。其留给我们的战略教益,值得深思,值得品鉴。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和平与安全,是我们进入21世纪所要追求的世界主题。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年第 2 期;转自外交观察网,2015-07-29。
http://www.faobserver.com/NewsInfo.aspx?id=1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