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改变宗教信仰与政府许可登记
发布时间: 2006/8/5日    【字体:
作者:普世
关键词:  印度   改变宗教信仰   政府许可登记   真诚   宪法  
 

                                                       
                                                     

    2006725日,印度一地方邦通过了一项对1968年颁布的限制改变宗教法案的修正案。该修正案变本加厉地限制公民改信其最初信仰的宗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规定改变宗教必须提前一个月向政府进行许可登记,否则将遭到罚款或被监禁一年。

    欧洲和美国的法律和法律理念主张,保护公民改变宗教信仰的自由,因为宗教自由隐含着改变宗教的自由,而保护宗教自由是普遍的共识。印度宪法的宗教自由概念来源于爱尔兰宪法,在许多观点上不同于美国宪法。印度宪法是否保护改变宗教的自由,曾是争论的焦点。印度最高法院对1968年印度地方邦限制改变宗教的法案作出了肯定解释,认定改变宗教信仰的权利不是印度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支持限制改教法的观点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地方政府有权立法限制涉及公共秩序的任何事务。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改变宗教信仰是宗教自由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改变宗教信仰的动力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和历史色彩,进而带有复杂的非宗教因素,所以,社会的稳定状态和公共秩序常会因为众多人群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宗教信仰的改变而发生突变。这种观点认为,印度严酷的种姓制度和社会阶层间的鸿沟导致一些人为了改变其命运而改变其最初的宗教信仰;鉴于此,不假思索地对改变宗教信仰的行为进行宪法保护,就是对滥用宗教自由的奖赏。

    有学者从宗教本身的角度提出,如果超自然存在,该超自然的存在也许会在人们心中制造其对现世命运的不满情绪,这将会刺激人们对宗教附属传统发生疑问。强迫改变宗教信仰显然不属于保护宗教自由的范畴,但对“强迫”的定义尚无明确定论。更有学者指出,改变宗教信仰纯属个人的思想活动,最多只是个人结社自由的实践,完全属于多数国家宪法认定的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不应受到政府许可制度的限制。

    赞成限制改教法修正案的主要是印度教权贵——除了冠冕堂皇的其他解释外,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改教者的宗教原籍是印度教,且多是低种姓人群。该人群是印度教上层统治的对象。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我国宪法中宗教规范的重释 \李松霖
摘要:我国宪法是否蕴含政教分离原则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比较法来看,作为政教分离…
 
再论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邹汝强
摘要:对加尔文政治思想的探研是全面理解其学说的重要一环。国内外学者常将研究的焦点…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浅析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和登记
       下一篇文章:关于宗教团体登记制度的法理分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