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健全组织 依法管理:谈玉佛寺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
发布时间: 2017/3/9日    【字体:
作者:悟端
关键词:  管理 玉佛寺 制度建设  
 
     
      人类在抗拒、适应、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早已意识到组织建设和制度管理的重要性。一般人会这么认为,寺院还需要谈什么管理吗?出家人只要念经、拜佛、参禅、打坐、用功修行,了脱生死就行了。此话乍听之下,颇有道理,但细想起来还须琢磨,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身处都市寺院的出家众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平时的联络、交往、接待、后勤、法务、经济自养以及弘法文化工作非常频繁,因而,各类寺务活动的策划、筹备,从组织到落实,都需要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如此繁重的事务,有必要以组织的形式进行民主协商,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协调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组织的管理要受到环境、资源、活动、目标和成员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基本任务和职能是相似的。因而,作为典型的都市寺院,玉佛寺的管理模式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借此二零零三年《觉群》季刊第一期的出版,对玉佛寺的组织管理模式作出剖析,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都市寺院现代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探讨。
 
      一、 行政组织及管理网络。
 
      中国寺院最早出现行政组织,始于北魏。当时各州镇都确立寺主、上座、维那三纲,在唐代由三纲共同负责掌管寺内一切事务,至宋代起,三纲之职权逐渐下降,由住持委命寺务工作人员。这一格局,保持至今。
 
    随着寺院住众的人数的增多以及经济、事务的不断发展,单由一、两名主要纲领执事掌管寺务,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在住持之下,又增设了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协助住持掌管丛林日常事务,成为寺院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在中国的丛林制度中,根据寺院的大小,设立不同职能的寮口,由八大执事细分成四十八单执事。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记载,若再细分其职别,可达八十一种之多。丛林执事之多寡,是根据寺院规模建制大小而定的。作为地处繁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玉佛寺,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非常必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理顺寺庙的功能职责,在保持寺庙传统的行政组织的同时,又要具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因此我们将寺里的行政机构设置为:由五人或七人组成的寺务委员会决策班子、寺务处执行部门和四部两室工作班子。各部室负责人,由寺务处正副主任兼任,客堂、库房等寮口另设知客、副寺以上的部门中级负责人和若干名成员,负责管理和具体操作日常事务。
 
    由于玉佛寺内部事务繁杂,对外涉及面广,所以根据工作实际,将寺务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既可理顺组织关系,又可收到工作实效。寺院成立寺务委员会,就是要对寺里全年的重大活动作出决策,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协商;寺务处要制定活动的方案,认真策划、反复酝酿、健全组织、明确分工、互相监督、团结协作、狠抓落实,这是我们工作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
 
    二、 人、财、物的规范管理。
 
    1、 人事管理。
 
    确保寺院的健康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法师、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寺院人事管理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常住为增加新生力量,引进了国内各大佛教院校的应届毕业僧,以充实玉佛寺的法师队伍。与法师队伍并存的另一支队伍是职工和退聘人员,由于寺里的职能部门条块较多,需要职工队伍参与事务,因此,引进的员工多数是从本市劳务市场招聘的。无论是法师还是职工一律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必须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试用考察。退聘人员招进后,试用期满,经双方同意,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一年,这样,既可解决社会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又适应了社会的市场竞争机制。
 
    寺院的人事干部可以由法师或职工担任,负责定期对员工的思想工作进行培训和督导,按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劳动纪律、政策法规和考勤制度加强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竞争上岗,按劳分配,提高法师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人事工作,除了检查督促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到各寮口进行调研,沟通思想,建立僧人和员工的个人档案,登记保存有关人事资料。
 
       2、 财务管理。
 
    作为职能部门较多的玉佛寺,财务每天都有进出帐目。因此,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是确保寺院财产安全的必要前提。都市中的大丛林,其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必须有序运作。按照现在的社会划分,寺院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尽管是非企业非事业单位,但其职能和财务操作程序跟企事业单位并无二致,也应包括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监督、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等内容,每年还必须进行一次年终审计,防止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
 
    财务工作需要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除了实行财务制度外,还要加强内部制约制度。例如,会计不能代替出纳的具体工作,必须分工明确,专人负责,民主理财,互相配合。担任会计和出纳工作的人员要有国家认可的会计上岗证,在管理上要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寺院的财务管理也要坚持财务一支笔制度,即只能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一人签字报销。职能多规模大的丛林,往往有几个监院分管不同事务,因此,坚持财务一支笔和层层制约原则,是财务管理的必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通则》规定,必须建立凭证帐册会计档案,对财务的重要凭证必须做永久保存,一般凭证亦应保存十五年以上,方可销毁。财务工作既繁重又复杂,每个月底要向寺院负责人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收支状况明细表等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计师和财务负责人,除了保证寺院资金安全收支外,还要起到当家理财的作用,要有能力将有限的资产用活用细。
 
       3、 物品管理。
 
    作为寺院四大寮口之一的库房,担负着确保全寺僧职员工日常生活所需的后勤保障工作,对于物品进出和固定资产等实物的管理,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库房的副寺是寺院的内务当家人。库房人员应由法师和职工组成,法师负责内务,职工对外联络,互相协调,通力合作。对各类物品的采购,要成立三人以上的进货组,采购前和必要时进行货比三家的原则,对申购物品的质量和价格严格把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库房工作在申购和领用等手续方面,要严格按制度执行,认真审核。同时,要建立库房帐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对仓库的管理要做到帐表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对库存物品还应实行电算化管理,对报销凭证要实行经手人签字、验收人签字、部门负责签字、分管领导签字、最后到财务主管审批的层层负责制度,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实行报销。
 
      三、 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自从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兴建丛林和百丈怀海禅师订立清规以来,丛林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已成为寺院实行民主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依法对寺院的各项事务加强管理,是规范寺院管理的根本保证。
 
    按照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结合本寺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玉佛寺僧伽共住规约》十二条;为了提高本寺的对外形象,同时使得客堂工作有章可依,我们订立了《客堂规约》十条,以供内外大众共同遵守;为了规范管理寺院的各项事务,使得各寮口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我们专门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部门规章,包括《玉佛寺寺务处办公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法师职工学习制度》、《玉佛寺财务管理制度》、《库房物品领用制度》、《职工上下班考勤制度》、《驾驶班车辆管理使用制度》、《佛事管理制度》、《上殿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绿化环境卫生评比制度》,以及《自养经济目标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文物字画档案管理办法》等三十多种。这些制度从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或交叉、或平行地构成了玉佛寺的行政制度管理网络,为寺院制度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强化寺院的制度化管理,是现代寺院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觉悟已远远不如古人那样的单纯,以人管人的专制思想也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寺院的制度化建设,使得“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思想原则深入到每个僧人和职工的心中,促使大家共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爱护常住、团结合作,是确保寺院各项工作健康而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就佛教教义面言,“佛制戒律,祖立清规”,其目的就在于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兴隆常住,光大法门。凡事都能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则寺庙必治,佛法必兴。
 
    都市寺院的现代管理模式,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标准,但追求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立具有佛教特色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特色,发扬佛教平等济世的崇高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寺院发展的道路。
 
转自菩提一叶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74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关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用益权的法理思考
       下一篇文章:寺院产权引争议:谁家的庙里没和尚?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