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法律
 
僧人与公民 僧人遗产暴露法律问题
发布时间: 2018/8/9日    【字体:
作者:李向平
关键词:  僧人 公民 僧人遗产 法律  
 
 
【编者按】2010年1月26日夜间,两名歹徒来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菜园街大悲普度寺的灵照寺,在方丈释永修住处投宿时将其杀害,并抢走其5000元钱等财物。寺庙僧众和其亲属整理遗物时发现,释永修个人在当地各个银行存有400余万元存款和20余万元的债权单据。释永修女儿张译云要求继承父亲遗产被拒后,一纸诉状将玉溪市红塔区灵照寺佛教管理委员会告到法院。
 
2012年6月26日,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该案。9月20日,玉溪市中院宣判:释永修出家后,在寺院生活期间,其或寺院接受的布施、捐赠以及通过宗教活动取得的财产均属寺院所有,400余万元存款属于大悲普度寺,驳回原告张译云的诉讼请求。
 
方丈遇害遗产纠纷一案,法院一审宣判遗产归佛寺,但针对这一存在并以发生的案例,专家又有哪些说法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提出疑问:佛教的传统戒律是否具有现代法律效力?
 
有关佛教寺院财产的问题,与当代中国佛教的社会定位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就寺院僧人的遗产而言,其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
 
其一:僧人有没有私人财产?这个问题是僧人遗产问题的关键。按寺院戒律,僧人作为寺院常住,没有个人财产。僧人的所有都属于寺院公有。这就关涉到“宗教人”与“自然人”的权利问题。
 
僧人作为宗教人,自然服从佛教戒律,但是,僧人是否也有现实公民权利值得维护与保证?是否僧人进入寺院就没有了任何的自然人权利?财产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作为自然人的其他权利如言论、出版、社会交往等权利也应该具有。
 
与此相关,僧人财产的公私之别如何确定?或者是说僧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及其相关权利?如果真的是这样,僧人就几乎没有了现代公民的任何权利,如何真正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僧人是否还是公民社会的一名成员?
 
如果认为,僧人可以具有私人财产,那么,公私之间又是如何界定?那些居士对法师的供养(财供养)几乎就完全是个人对个人之间的供养关系,其中的所有权又如何界定?能否保证这些财布施都能够上交寺院充公?
 
曾记得媒体报道寺院僧人投资股票,僧人回答说,挣钱了能够从事公益事业?如果僧人没有个人的钱财,僧人个人又如何从事股市经营?
 
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佛教的传统戒律是否具有现代法律效力?如果僧人的直系亲属(如果有的话),他的法定权利如个人财产、著作版权等,是否就不能由其直系亲属继承。原有的一些案例,就是由佛教协会出具证明,以戒律解除现代法律的功能,直接发挥了法律的功能,取消了僧人直系亲属的继承权。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值得严重关注:那就是法院把佛教戒律等同于法律了?!
 
如果戒律等同于法律,那么,寺院僧人是否还有公民权利?如果不是,佛教传统又如何与现代法律适应?除非我们公开承认,僧人已经不是公民。
 
所以,僧人遗产问题揭示的,不仅仅是僧人直系亲属能否继承其固有权利的问题,而是宗教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当国家与宗教制度之关系尚未理顺的时候,宗教与法律的关系其实也还有不少重大关系值得讨论、梳理清楚的。就起社会学本质而言,僧人遗产能否被亲属继承问题,实际上是揭示了信仰自由、宗教财产的法律问题。
 
公民权利都没有了,遑论信仰自由?!反之,一旦成为宗教人,就等同于无形中失去了公民身份了,何能实践自由的信仰?!
 
转自中国佛教网
http://www.ebaifo.com/fojiao-565028.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
       下一篇文章:教会法婚姻与世俗法的关系概说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