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日本寺庙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 2019/8/22日    【字体:
作者:郭瑞婵
关键词:  日本 寺庙 现代化转型  
 
 
在当前城市化、老龄化、少子化日趋严重的日本社会里,寺庙从往昔的辉煌中走来,正处在寻求转变的十字路口。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汉传佛教文化源源不断地传至日本;后又有鉴真和尚东渡弘扬佛法,给日本带去了医药、书法、建筑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艺;宋朝时期,日本荣西大师两次来华求法,禅宗文化随之传入日本。
 
实际上,寺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诸如汉字、茶道、花道等文化皆从寺庙向外传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康设置“檀家制度”,寺庙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支持。
 
如今,檀家制度衰落,寺庙面临经营困境,与人的联系也渐趋疏远。为寻出路,一些寺庙可谓殚精竭虑。
 
经营之困
 
位于京都三条商业街上的瑞泉寺已有400年历史。住持中川龙学是一位插画师,插画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用来赚取生活费用的兼职手段。实际上,早在中川龙学的爷爷与父亲还担任住持时,两位也需另寻兼职以维持生计——爷爷卖盐,父亲兼任幼儿园园长。
 
在日本,寺庙住持做兼职并不是新鲜事。维持与修缮寺庙往往需要很多花费,住持承受着很大压力。中川举了个例子,瑞泉寺仅修复去年因台风受损的一个寺庙屋顶,就需要花费1亿日元(约合600万元人民币)。
 
过去,依靠檀家制度,寺庙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不难进行维持。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规定:每个国民归属于特定寺庙,祖先的牌位被要求安放在寺庙里,家族世代(即檀家)继承墓碑,由寺庙僧侣做日常管理与护持,檀家负有维持寺庙开销的责任。
 
檀家制度所形成的“寺庙—檀家”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并仍作为部分寺庙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日本约有7.5万座寺庙。一些有名的寺庙如东京浅草寺、京都清水寺等,就像“大企业”,拥有许多资源,旅游观光收入可观。但大部分寺庙都是“中小企业”,只能靠檀家捐赠、举办葬礼与管理墓地生存。
 
现今,日本社会面临着多重困扰,檀家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老龄化、少子化带来人口减少与家族代际传承中断,并催生无缘社会问题——血缘、地缘和社缘关系乏力。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8年发布的调查,日本65岁以上的高龄家庭占比达到47.2%,其中仅有夫妇两人的家庭与单身家庭共占比58.9%。此外,日本内阁府针对55岁以上的高龄者的对话、外出频率调查显示,在单身家庭中,大约有两成的老人一周或一周以上才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对话,也有一成的老人一周或一周以上才外出一次。可以窥见,相当一部分人正面临生前失去社会联系、死后无后代供养的困境。
 
这影响着寺庙的生存空间。大阪大莲寺住持秋田光彦观察到,最近二三十年,由于没有后代的家庭很多,家族墓已经很难传承下去。大莲寺的檀家数量从2002年的450家下降至现在的350家。
 
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加速流动,乡村里的檀家制度也面临着瓦解。潮音寺位于日本三重县一个沿海渔村,该寺副住持内田裕大表示,人们纷纷迁移到大城市,寺庙檀家流失严重,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办法去应对。
 
在日本,像内田一样陷入迷茫的僧侣并不少,他们对未来寺庙应该如何维持发展感到困惑。
 
重新认识寺庙
 
困境之下,日本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寻求破局之策。民间组织“寺庙的未来”应运而生。“寺庙的未来”致力于探索寺庙新的发展方向,为寺庙僧侣提供培训与经营咨询服务,利用网站、社交媒体等推广寺庙,以支持寺庙的发展。
 
“寺庙的未来”创始人井出悦郎今年40岁,曾在银行做企业经营咨询工作。因为经常遇到寺庙主办的大学向他咨询经营问题,他对佛教与寺庙产生兴趣,思考起寺庙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银行里,井出悦郎认为自己也需要停下来思考。于是,他在2014年创办了“寺庙的未来”。
 
在井出悦郎看来,寺庙在当代出现经营困境,不仅仅是因为檀家减少,还有寺庙原有定位及功能转移等原因。
 
“寺庙的未来”2016年颁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扫墓是人们拜访寺庙的最大目的,其次是法事以及葬礼。目前,人们对寺庙的印象单一化,把寺庙看作办法事、办葬礼的场所。井出悦郎认为,寺庙的转变需要社会对寺庙的重新认识。
 
他介绍,在日本历史上,寺庙与人的联系十分紧密,寺庙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是所在村落人际关系的聚集地,承载着村落的历史记忆。作为人际关系的聚集地,实际上寺庙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它承担了一定的基础教育功能,提供医疗服务,并发挥社会福祉功能。在江户时代,寺庙还具有人口管理功能,檀家的通行证、结婚证皆由寺庙发放。
 
明治维新后,这种多功能的寺庙定位被打断。日本掀起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宗教”(Religion)一词传入日本,随后寺庙、神社等场所被认定为宗教场所,被赋予宗教法人的身份,受《宗教法人法》管控。井出悦郎说,这切断了寺庙原有的包容性。
 
此外,随着现代政府机构的职能扩张,寺庙的社会福祉功能渐被取代,仅留下为檀家办葬礼与管理墓地的功能。
 
“寺庙有了人际关系,才会有经济的基础。”井出悦郎认为,为应对经营困境,寺庙需要重新积累多元的社会关系资源。
 
多样化探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面对日本社会转型的征兆,大莲寺就开始了探索。
 
大莲寺坐落在大阪城中心,至今仍保留着350年前的概貌,唯独寺庙墓地前的建筑有明显变化。1997年,一座圆筒形的钢结构寺庙建筑在墓地前立起——大莲寺的附属寺院应典院重建后正式投入运营,作为独立文化中心面向全社会开放。
 
应典院与一般传统寺庙不同,没有墓地,也没有檀家。传统寺庙的本堂大都设有香火与金幡,应典院本堂仅有放置在正中间墙壁前的一座佛像,空间开阔。根据需要,本堂可布置成不同场地。这是本堂,同时也是一个能动的沙龙、戏剧厅、放映厅、艺术展览厅等。应典院与非营利组织“应典院寺町俱乐部”进行合作,由寺町俱乐部带头组织策划活动,或者由寺庙外的市民团体、非营利组织等向寺町俱乐部申请使用场地。
 
运营初始,当时41岁的住持秋田扛住了佛教界一些年老住持的成见。他表示,寺庙本来就是一个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的场所,“我想做的不是一个完全的创新,而是恢复寺庙原来发挥的作用。”
 
如今,作为地域文化中心,许多年轻人汇聚在应典院里,寺庙热闹而有活力。
 
结合无缘社会现状,大莲寺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一个突出的创新是2012年设立的“生前个人墓·自然”。“生前个人墓”,顾名思义,是人们在生前申请的去世后的墓碑。据介绍,有了墓碑后,人们就会经常到寺庙里参拜。通过一起参加诸如聚餐、旅游等活动,原本没有接触的陌生人就有可能慢慢成为一个大家庭,让独身的人在晚年可以老有所依。
 
在秋田看来,寺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即教育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涵盖“教导”“治愈”“照顾”三方面机能。
 
除了大莲寺,位于京都的瑞泉寺与正定院也都结合自身特色,做出了转变。
 
大约15年前,瑞泉寺就曾为一名患绝症的DJ(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在寺庙的庭院里举办了一场南美音乐风格的DJ音乐会。中川对此印象深刻,这场音乐会给予临终病人以关怀,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人们在寺庙里放下平日的烦恼。
 
寺庙承办活动,曾引起中川父亲的不满。但是中川希望能尽量维持寺庙与人交流的感觉,希望“这个寺庙能被更多人使用,尤其是艺术家”。
 
因为插画师职业的缘故,中川结识了许多艺术家朋友,这也成为瑞泉寺对外开放场地使用的契机。因为寺庙里有充足的空间,艺术家们可以在瑞泉寺办活动,进行音乐、绘画等艺术表演与创作。通过举办活动,瑞泉寺与艺术家们结了缘。中川相信,当瑞泉寺遇到困境,艺术家们会伸出援手。
 
位于京都出町柳一带的正定院则通过设立茶道、书道、祭典舞蹈等传统文化课室建立“社缘”。正定院曾与一个名为“田中村”的村落建立紧密联系。历经地域变迁,田中村早已消失,过去村庄集体用以献佛的祭典舞蹈却在1998年得到了恢复。现在,正定院每月都会举行两次祭典舞蹈练习,附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居民凭兴趣参与,住持木村纯香、继承人木村武扬也一同参加练习。
 
年轻的继承人木村武扬还打算带领正定院展开新的探索。他今年29岁,从小对佛教与寺庙感兴趣,大学时就已决定成为住持接班人。“和尚本来就受人敬重,他们帮助人的办法有两种:精神上的和经济上的。根据特长,我希望自己能从经济上帮助人。”木村武扬设想未来在寺庙开展信托咨询服务,帮助人们管理财产及遗产。
 
目前,木村武扬一边在寺庙实践,一边在东京的信托银行上班,学习有关信托服务的知识,并通过与银行客户接触、交流,增进社交能力。当掌握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后,他就可以回到正定院正式开始住持生涯。
 
“寺庙的核心价值不是建筑或举办的各式活动,而是里面的人。”井出悦郎说。
 
原标题:无缘社会里的日本寺庙
 
来源:2019年7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转自社会学吧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古代纸质衣物与僧伽生活考释
       下一篇文章:地宫佛教舍利与钱币供养——以法门寺地宫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