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由Our Muslim Neighbor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 2013/4/6日    【字体:
作者:MonoDialogue
关键词:  美国 伊斯兰教  
 
 
MonoDialogue
 
    Our Muslim Neighbor,简称OMN,是目前在职实习的Religions for Peace USA于近几年致力推广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缘起是自9·11之后美国社会越演越烈的穆斯林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媒体的刻意丑化、公共场所的人身攻击和排斥、身份的错误识别(比如锡克教教徒由于头戴围巾被误认作穆斯林,去年8月份发生的轰动美国的锡克教寺庙枪击案是一典型例子)、政府政策上对穆斯林群体的隐性不公平(比如警察可以不问缘由截停“可疑”穆斯林恐怖分子并搜身,这一行为最近在美国引发争论,有律师群体针对此情况进行质询)等等。

    这种针对穆斯林的恐惧、仇恨情绪(有专门的名词:Islamophobia)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最基本的有以下:

    1、将穆斯林群体单一化,认为“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极端的、封闭的、排外的,对美国都是怀有仇恨的,对社会只有破坏没有建设的,伊斯兰教教义就是提倡武力冲突的”。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将穆斯林群体构造成一个与自己所在群体对立的他者,忽略穆斯林群体与自身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点以及穆斯林群体内部的多样化性质(比如:有很多的穆斯林在并没有极端信仰行为,除了信仰习俗穿着外与其他美国人并无太大差异;美国各种组织机构,包括军队中,穆斯林都有其重大贡献)。

    2、部分组织(名单可以从美国政府相关报告中找到,在此不一一列举)以及财团运用金钱以及媒体在公共领域大肆宣传筹划穆斯林群体,将恐怖组织等同于群体本身,由此构建出穆斯林与美国社会的根本对立。这样的运作本身是具有如喇叭一样扩大作用,只要有金钱支持,本来简单的一个理念就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渠道进行扩散。(题外话: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旦频繁接触某一类型的信息,一个概念就很容易被根植在人脑中,想要改变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同时人的恐惧开始很可能只是一颗种子,但是经过这些信息的“灌溉”,就很容易滋长。)

    美国的穆斯林群体日益扩大,人口中种族日趋多样化,移民政策一再成为政府政策的焦点。OMN这个项目出发点是希望利用collective impact的策略,集中本来分散的“Against Islamophobia”的资源,和数家有庞大的覆盖范围的NGO(包括媒体)以及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学术项目合作,以田纳西州Nashville作为试点实施,尝试在这个穆斯林聚居但是周边分部着不同的宗教、种族群体的地区促进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解决群体性冲突,再分步在全美推广。

     这个项目从不同方面入手,包括项目员工的宗教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有专门机构负责,地区项目负责人也有穆斯林提供指导);学校如何进行宗教知识普及(这一点需要与“传教”相区分,同时这一步骤还包括如何合理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家庭方面的辅导(家庭、父母对于学生的观念灌输是最具影响力的,因此这一步骤的落实尤为重要);媒体对整个过程的记录以及相关宗教知识的普及等等。
   
    跟进这个项目到现在,眼见网络上关于穆斯林、伊斯兰教,甚至针对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的一些煽动性言论不断传播,我内心恳请各位思考:在这些冲突面前,媒体扮演着什么角色?矛盾升级的鼓吹者?相互理解的呼吁者?这些问题根源在哪里?是否应该仅仅归咎于一个群体本身?还是“群体”这一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帮凶”?政府在政策上能否有所作为?非政府组织有无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如何去调动已有的资源去实现缓和冲突甚至改善目前情况的目的?
 
                              (本文转载自:作者博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自由要求自律和宽容
       下一篇文章:加深对“梵二”精神的认识,推进天主教本土化建设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