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发生在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并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纵观上述历史及查理的宗教政策,可以看出,他是以其帝国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罗马天主教教皇服务。之所以如此,是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查理五世的德国宗教政策的起因。
(一)查理五世在入主德国时,德国人象西班牙人一样,把他看作外国人(尼德兰人或西班牙人)。在他竞选皇帝时,很多选侯就提出这一条加以阻止。但他在与法兰西斯的竞选中,他更有德国血统,因为他是先皇后代,而且有奥地利领地。尽管贿选成功,要想实际控制各诸侯还是相当困难。此前,几代皇帝都承认查理四世颁布的“黄金诏书”以来所形成的事实,认可诸侯强大,由七大选侯择主。但黄金诏书的另一个作用是把教皇和德意志以外的势力排除在外,使神圣罗马帝国更具有德国的性质。查理五世的代理人曾在被选举的会议上签字并宣誓遵守下列条款:“如果没有诸侯的同意,皇帝不得结盟或同外国战争,也不得带外国军队进入德国;所有帝国官员必须由德国人担当;……如果无急切理由或相应的允许,皇帝不得对任何一个诸侯下任何禁令。”
随着英法西三个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也出现了这种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宗教改革就有这种潜在意识。民族性的宗教,如英国国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统一的德国对查理五世是有利的。当时德国的诸侯要比西班牙的贵族强大得多,更难驾驭。查理五世的皇帝一职多属于虚名,他为了增强自己在德国的权力,就必须利用和处理好德国正在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他使用的办法是利用两大阵营的斗争来左右双方。无论是劝解、妥协和拖延都是为了控制德国,使双方都抱有幻想。他在对法国和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都得到了两派的支持,使得他在德国纵横近30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政策是成功的。
查理五世之所以表现出倾向于天主教诸侯,还有其西班牙利益一面,是策略上需要。他在财力和人力上主要依靠西班牙。西班牙是天主教势力最大的地区。“查理所作的事情中没有比这更能激起他的西班牙臣民极大的热情。因为各基督教的王国(指西班牙各王国)把中世纪的捍卫基督教事业与新近的保卫教会的狂热传统联系起来。作为西方世界最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仇恨异端,希望路德运动被镇压下去。如果他们的国王能够用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保护教会免于异端的攻击,他们会给予他忠实的支持。而且他的外部事物如果带有捍卫他们信仰的性质,他们就会支持他在半岛以外的活动”。
(二)查理五世没有理由急于镇压新教。德国的宗教改革矛头首先是对准罗马天主教教皇的;由宗教改革导致的农民战争和施马尔卡登联盟的斗争也不是指向皇帝,而且这些运动和他们的一些要求甚至有利于查理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路德改革运动始终带有君权至上的思想。“路德首先原则上反对用暴力反抗世俗的政权……暴力仅可以用来反抗胡作非为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甚至这么做是受欢迎的,但只有通过合法的暴力武装持有者来进行,即世俗政权。”,路德在其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于1520年6月24日发表的第二篇著名政治纲领性文件《致德意志贵族书》中,一开头就写道:“崇高无比的皇帝陛下和可敬的老师们,深愿你们受上帝的保佑,以我这样一个渺小不足道的人,而竟敢上渎皇帝陛下和老爷们的尊所,并不是由于我胆大妄为,实在是因为整个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阶层都遭受着无比痛苦,陷于凄惨的境地。……许多次宗教会议已经指示一些改善办法,但是被这些人的阴谋诡计给破坏了,因此坏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我愿上帝来帮助我揭露这些阴谋诡计,使某些人不敢为非作歹,阻碍改革。上帝已赐予我们一个品质很高、年轻有为的君主作为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许多人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尽力帮助他。”路德在该文中对罗马教皇进行了攻击,指出:罗马教皇方面人士很巧妙地建筑了三堵墙来抗拒改革,使基督教走向毁灭。这三堵墙是:教权在世俗势力之上;唯教皇有解释《圣经》的权力;只有教皇方面有权召集宗教会议的权力。路德在驳斥第一堵墙时指出:“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罚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他们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者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查理正是用这种理论号召,召集两派参加帝国会议,并一手主持。
德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之一是不反对皇帝,只反对诸侯。鞋会就是如此。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指出:“老百姓在他们的鞋会草案中要求德意志统一,要求只有一个皇帝,取消任何君主,老百姓认为,这样的改革只有自上而下通过暴力途径才能实行……”1525年,希普勒在海尔布朗召开的农民军会议中提出的《帝国改革纲领》中指出,“所有受封地者为了基督教和与帝国的强盛,而为唯一的罗马帝国服务,要象《圣经》上说的一祥,比对自己的其他封地领主更为忠诚。……最后,取消诸侯、领主和城市的一切同盟,各地应遵守皇帝的和平,没有任何过境税及其他课税。”对宗教方面的要求可在《十二条款》中看出:“农民要求拥有教区牧师的选择和免除的权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基督教会的圣释和纯洁的福音。”农民起义是被诸侯镇压下去的,当时查理五世根本不在德国。
有人根据1550年颁布的《血腥诏令》笼统地说:“宗教改革运动与此俱来的社会运动限制了德意志皇帝在德国本部的重要地位,此后查理五世决定在世袭领地内严厉取缔宗教改革运动”,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实际上,宗教改革运动并不是限制王权。诏令中虽然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刊印、抄写、持有、保藏、出售、购买及在教会内、街道上和其他任何地点散发”路德、慈温利、加尔文及其他异端文集,违者以罪论处。但这是指在尼德兰,并不在德国实行。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是其前辈建立的,其对象是伊斯兰教徒,或是作为法律机构建立的,因而只是王权的工具。腓力二世时,宗教裁判所才在西班牙和尼德兰严格执行迫害异端任务。
(三)查理五世与罗马天主教教皇有着深刻的矛盾。查理五世虽然代表着整个基督教的利益,但是,他是其世俗的维护者,也是进入新时代的国王,有其民族利益和帝国利益。他们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有当时的客观原因。历史上教俗两主为了共同的统治阶级利益互相勾结和利用,但自始至终存在着争权夺利的斗争。尽管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专制王权的加强,教皇的权力和势力大大衰落,但仍不时插手各国事务,教皇国同意大利各国一样,形同君主国,教皇列奥十世就是美第奇家族人,美第奇家族把教会的高职看成他们世俗统治的工具。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教皇的最重要的财源。教皇不愿看到德国统一于皇帝麾下,但是对兴起的改革又无力镇压,不得不求助于皇帝。在查理五世竞选帝国皇帝时,教皇列奥十世极力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已经在意大利有着庞大的领地,对教皇国有包围之势。起初他支持选举法兰西斯,但当选侯们不愿选择一个法国人的时候,他又推荐萨克森选侯,而且他是路德的保护人,越来越同情新教。“10月22日,新皇帝在查理大帝的故都亚深加冕。列奥十世不情愿地勉强同意了这个选举……”有鉴于此,查理五世上台后曾极力想控制教皇,并在列奥十世死后把自己原来的老师和亲密助手尼德兰的阿得里安推上教皇宝座,即阿得里安六世(1522-1523年),开了在罗马的教皇不是由意大利人担任的先河。但事与愿违,年老的阿得里安不到一年就死了。接着上台的是克莱门七世,又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人。
查理五世与教皇的矛盾不久就表面化。查理五世在与法王进行的一次争夺意大利战争中,在帕维亚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部下俘获了法兰西斯一世,并把他押往马德里。法王在做出许多许诺和保证后才被放回。但法王并不准备全部兑现诺言。查理五世的军队冲进罗马,进行了被人称为中世纪后期罗马遭到的最灾难性的洗劫。克莱门七世实际遭到监禁。此后,远在西班牙的查理五世竭力为自己开脱,声称对罗马的洗劫并没有得到他的命令。但是后来许多史学家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著名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指出:“肯定地说,查理五世的政府是打算给他一个严厉的惩罚的,并且在事先也不能估计他的不领响的劫掠者会把这个惩罚进行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是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次的目的是罗马,要在德意志招募军队而不给饷是完全办不到的”。“究竟这个皇帝是否真要把教皇属邦世俗化,和他是否真正由于英格兰的国王亨利八世的阻止而没有这样做,大概永远是弄不清楚的。”
但查理五世却不敢直接控制教皇,因为“那些国王们不能容忍他们之中有谁把教皇看管者的权力霸占在手里……”同时,那个皇帝甚至在西班牙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教士和贵族们只要一见到他就提出迫切的劝告,他不敢再继续虐待教皇,而且对一切外交政策的考虑,他也不得和被他伤害过的教皇采取讲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