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基督教影响下的农村丧葬习俗——以河北新乐承安镇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 2016/3/24日    【字体:
作者:陶朝英
关键词:  基督教 丧葬 新农村  
 
  二十世纪初期基督教开始在河北农村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民间信仰的复苏,基督教在河北农村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各地基督教堂层出不穷,信教村民的数量也急剧增长。基督教的传入对河北农村民间文化以及民间信仰(或传统宗教)有很大影响,但是民间的文化及信仰也改变着基督教的文化结构,或称之为基督教的本土化、民间信仰化的基督教。本文将以河北新乐市承安镇地区的调查为依据,浅谈农村殡葬习俗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中西矛盾和中西合璧现象。

  1、新乐承安镇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

  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河北省的这个以农业生产为农民基本生活来源的地区,保持了传统的丧葬文化的完整形式。最突出的体现形式是村中丧葬仪式的繁缛,一般人家有人过世所进行的丧葬活动要持续3到5天不等,并且会在每天晚上去村外的一个庙里“照庙儿”(其意思就是希望阴间来接这边亡灵鬼魂的要好好照顾亡人)。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浓重的孝文化,而孝观念在丧葬中的表现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丧葬礼仪,“中国传统的殡葬礼仪中贯穿着儒家的‘孝文化’, 各礼仪环节是按孝道的思路设计的”①。这个村里一般是在老人过世的当天就会由其儿子在他的长辈的带领下出去“哭街”,其实就是围着村庄的几条大的街道通知乡亲们,不过不是挨家挨户的通知,而是长辈在街上大声呼喊“孝子磕头了”,每走几步就会喊一声。这样全村的人都会得到消息,会在以后的几天相继来到办丧事的人家来吊丧。一般就是烧纸,安慰家人,然后会送一些礼(几十元钱到几百元不等)。为了表达孝子贤孙的哀戚之情,孝敬之心,办丧事的人家则会开始布置灵堂,一般情况下是在帮助亡人擦洗身体换好寿衣后直接就放置在灵堂之内,灵床用长凳门板搭制而成,亡者全身覆盖青布置于灵堂北侧,头旁放油灯,紧邻南侧放置灵幡,上有“驾鹤西去功德千秋”等字眼。南侧是女性亲属守灵的地方,有人来吊唁则陪同来人一起哭。一般灵前要放贡品,有的人家也会用百元大钞摆“寿”字或“奠”字。一般条件不错的,都请戏班来唱戏,有的人家还请两台,唱对台戏。入殓之时要在棺材底下放入钱,还要有一部分扔到房子上,埋人当天先派人挖好坟墓(每家都有自家的坟院),一般午后起灵。在正式出殡之前由孝子(一般是死者长子) 摔碎火盆,手捧死者遗照跨过火盆,其他的孝子,以远近关系随行,一般死者的儿子要有专人搀扶。在去坟墓的路上吹奏班和唱戏的要随行,并且孝子们叩头之后,在路口和人多的场合停下来演奏歌唱,去的路上一路放炮直到出村为止。埋人第二天晚上还要去为死者送面条,烧车马(用纸做的)等。在路上家人都会一路呼唤,表示送魂。葬礼结束后,要烧“三元纸”(等到死后第三天,一般即埋人的第二天由亲戚家人将坟墓修好,俗称“圆坟”而且要在坟上烧纸是谓“元三”)和“七七纸”(死者去世当天算起分一七、二七…直到七七)。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尽力宣泄内心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塑造了“孝子贤孙”的形象,这些事迹将会被谈论很久。如果有人家太过简单,则被村民视为不孝。哀伤之情和繁复的丧礼仪式是“孝”的表现形式,其中贯穿了初丧时候的替死者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烧纸仪式、磕头仪式、守灵仪式等,和出殡时候的入殓仪式、摔火盆仪式、打番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还有葬后的上坟仪式等等。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晚辈们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农村人民心中灵魂的观念。因为丧葬是关于死亡的事情,人民的心理既感到恐惧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农村村民头脑中普遍会有神灵观念。对神灵的恐惧和敬畏,使他们在葬礼上竭尽全力事鬼敬神,希望得到鬼魂的庇佑,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家祖先对活在世上的后代人的保护。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丧葬文化也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般情况下,丧事不是一个人单独能完成的,不是个人的事情,是整个家族靠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帮助完成的,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途径,是他们维持社会关系的一个途径,其中最突出的是血缘关系的维系。

  2、当地基督教丧葬的活动

  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开始于二十世纪初,这个镇主要以基督教为主,而在市区则是以天主教为主。现在镇上的教堂建在离镇三里地左右的陶家庄村口,名字为福音堂,其前身是镇上第三医院里面的一个教堂,创建于建国以前。由于三院扩建,便由当地宗教局出资购买下本村村口的一块土地,再加上教友们的捐赠建起了这个福音堂。福音堂的一切经济来源都是教内人士自愿捐赠的。最初的传教士来自温州等南方地区,现在基本上是由一些资格老的或者有一点文化的人来传教。基督教在本地的传播给当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农村丧葬风俗的影响。{#PageCon#}

  

  这个福音堂是当地教徒主要的聚会地点,每周六和周日方圆二十里的教友大概有二三百人都会来到教堂里活动(做礼拜),包括唱诗、诵经、学习基督教教义等等。我所调查的村庄正好是福音堂所在的村庄,该村有1800 多人,常去教堂的信徒有50 多人,每周二四六她们中的部分人会集聚在某个人家(一般比较固定)做小范围的活动,但是周六周日就会有多数的人去教堂。当地的基督教对教友的葬礼也有要求,教友过世后,一般会按照办理丧事的人家的意愿选择由谁来主持葬礼,如果是教会主持的话,凡是教友都会抽时间来参加,为过世的教友祷告、唱诗,不能送礼,按基督教的方式设灵堂,要求其子女不哭,不放鞭炮、不烧纸钱、不磕头,不收香蜡钱纸、花圈等亲友馈赠的祭祀用品,不燃孤坟灯,不请道士。基督教要求火葬,一切从简。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可以参加葬礼,葬礼之后参加宴席,但是这种完全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进行葬礼的情况在本地并不多见。如果选择用传统方式进行葬礼的话,一般的教友也会来参加,为其祷告、唱诗。教会会组织教友进行捐款,为亡者送花圈,组织洋号洋鼓吹奏班为其送行。他们不哭灵,不烧纸钱,不磕头,但是会在主人家参加宴席。一般情况下这个村进行的葬礼都是以传统方式为主,教会只是应邀参加,也就是说如果亡者不是教会人员,而办理丧事的主人是教内人士,也可以邀请教众参加丧礼,为其祷告并吹奏乐器最后接受主办方的宴请,就如同朋友一般。这说明基督教为了在本地的传播并站稳脚跟,努力适应当地的风俗,完成自己的本地化,成为民间信仰化的基督教,尽量不跟当地民众发生正面冲突。当问及信教民众基督教的葬礼与传统的葬礼有什么区别时,他们会说自己不迷信,不放炮、不烧纸、不磕头、不哭,他们(去世者)进了天堂了,应该高兴。当问及如果在办理基督教的丧礼时有不信教的来了要按传统的办,那该怎么办呢?他们回答,我们不管别人,但要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各办各的,互不干扰。这还体现在葬礼结束后的祭祀活动上,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地的一个妇女的丈夫去世了,为了寻求心灵的慰籍,她加入了基督教并且成为一个组织者,但是其子女并没有这些信仰,每当家里祭祀,子女们会按照家乡的传统方式进行,而她则会按基督教教义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基督教在当地的发展使传统与教义相融合,尽量不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这样使基督教在本地区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这个地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跟自然环境有很大影响,正如韦伯所言“农民的命运是极其密切地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十分依赖有机的过程与自然现象,经济上则极少导向合理的体系化,以此之故,农民大致上只有在受到奴隶化或赤贫化———不管是由于本土(国库财政或领主)、还是外来的(政治的)力量———的威胁下,才会成为宗教的担纲者。”②所以该地区加入教会的人员主要是老弱病残者以及生活水平底下没有保障的村民,村中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剩下的空巢老人多希望通过加入教会获得心理上以及生活上的支撑。

  3、基督教对当地丧葬习俗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入对当地村民的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丧葬习俗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出去务工的村民数量在增加,人民对各种事情的接受采取了一种更为包容的态度。基督教当地的传播,在其教义教规方面也更加开放,对一般信徒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而在丧礼上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现象,基督教徒更多时候也会尊重办丧事人家的意愿。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求别人,但要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当前我国政府对丧葬的要求是进行火葬,这是一种硬性的规定。国家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倡简葬,解放土地。并在农村中施行有奖举报,如果哪家有施行土葬的则会处以千元以上的罚款。可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扭曲,火葬在仪式上保持了,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般的村民在火葬后会对骨灰进行土葬,办理丧事的力度比制度下达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一种攀比的心态在里面。基督教对教友的葬礼基本要求正好切合了我国的葬礼制度,有利于推动火葬政策的进行。

  再次基督教对其教徒葬礼的要求,也对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当地农村很基本的民间风俗主要是祭祀祖先,这与基督教里的“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教义冲突。基督教简化葬礼的同时也就简化了当地人们的社会关系。传统的葬礼是靠着血缘关系和左邻右舍的帮助完成的,葬礼是一个家族的事情,可以增进家族成员的感情以及与其他人的互助,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一般村内的葬礼,村中有时间的成员都会过去帮忙,甚是热闹。基督教丧葬教义的宣扬,是对当地人际关系的改革,以教会为主的人际关系结构将代替以血亲为主的人际关系结构。这也会让人们对基督教产生“六亲不认”的误解。

  4、对基督教传播的思考

  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基本上处于自由状态,入教人士也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特点。例如村民入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疾病困扰,入教人员多抱有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如祈求耶稣保佑恢复健康等),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偏多,多是中老年,其中女性居多,对教义的宣传多采用村民喜欢的方式,用当地的语言,而且对圣经故事也有很多改编,使村民更喜闻乐见。基督教徒这样定期的聚会可以增进感情,有助于建设和谐。可是现在当地政府还没有参与到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没有对其加以引导和利用,这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捣乱。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如何对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进行适度的把握,不仅需要制度性的政策规范,也需要非制度性的理性引导,这样才可以在政府和基督教徒之间搭建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从而保证和促进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倡导正确合理的丧葬观。

  [注释]

  ① 王夫子殡葬服务学[M]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P206

  ② 【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参考文献]

  [1] 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 赵庆伟.农村丧葬形式变迁的社会学分析[J].经济与法,2010,(4).

  [3] 李锐.河北农村基督教丧葬仪式考察研究———以邯郸市永年县北河庄村为个案[J].改革与开放,2010,(1)
 
转自:360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10/19/5719126_344190152.s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伊朗爱心墙对中国宗教的启示
       下一篇文章:调查反思:从无神的共产主义者到神圣俄罗斯与不道德的西方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