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教堂风格小科普
发布时间: 2020/1/9日    【字体:
作者:子皮
关键词:  教堂 基督教  
 
 
这里说的“教堂”,是指基督教教堂。
 
基督徒拜神的地方叫“教堂”(英语:church), 伊斯兰教徒拜神的地方叫“清真寺”(英语:mosque),犹太教徒拜神的地方叫“犹太会堂” (英语:synagogue),佛教、印度教徒拜神的地方叫“寺庙” (英语:temple),道教徒拜神的地方叫“道观”…… 这些不要搞错了。
 
圣诞节刚过,趁这个时节,我们一起给自己科普一下教堂的建筑风格。
 
为什么要科普教堂建筑风格?因为这很重要。教堂在西方不仅是宗教,还是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稍微夸张一点说,在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艺术,就是教堂。
 
如果你在欧洲旅游过,你也许会注意到:无论你去到最繁华大都市或最静谧小乡镇,总有一个景点是教堂。你很可能会到教堂看看,既然它是当地的一个景点;你会照两张照片晒到朋友圈,甚至花钱买只蜡烛点起来为自己许个愿。
 
如果这就是你对教堂的全部兴趣,如果你更大的兴趣是买包包和晒自拍,那么你现在可以把这篇文章关掉。不过很遗憾:你很可能错过了欧洲和西方的很多东西,也许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教堂为什么在中世纪特别重要?
 
教堂为什么在中世纪特别重要?简单的答案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落后。
 
不要误解,宗教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要。但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只集中在宗教照亮的一小块,那么通常是因为这个地方穷和落后。
 
英国艺术史学家与艺术理论家恩斯特 · 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在他1950年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中说:“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在那个时代、教堂对人们意味着什么。只有在一些最古老的乡村,人们可以窥见当年的教堂是如何地举足轻重。在中世纪,教堂通常是乡间唯一的石建筑,也是方圆几里内唯一像样的建筑,教堂的尖顶是远近农民仰望的地标。每到星期日,村里的居民从自己低矮小泥屋走出来,聚集在高大漂亮的教堂,这是一种异样的体验。教堂是村民们的精神上的骄傲和生活中的奇迹。”
 
然而欧洲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落后。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有过辉煌的时代,那是古典时代,是光荣的希腊和伟大的罗马的时代。
 
在罗马帝国彻底衰败前,她已经开始接受和传扬基督教。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公元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逐渐扩及罗马全境。
 
蛮族入侵之后,西罗马于476年落下帷幕。欧洲开始了黑暗时代。但黑暗时代并没有彻底消灭所有文明的痕迹。中世纪初的欧洲蛮族有不少自愿接受了基督教 —— 这就是历史上一遍遍重演的:野蛮在土地上征服文明,而文明在精神上征服野蛮。
 
欧洲中世纪可以分为早期(476 – 799), 中期 (800 – 1300)和晚期(1300 – 1499)。早期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时代”。而中期中世纪是中世纪最繁荣的时代。基督教在欧洲真正的兴起和普及,都在中期中世纪。
 
中期中世纪始于查理曼大帝被罗马教皇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800年。征服了大片欧洲的查理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一生致力于政教合一和传播基督教,查理曼曾强迫被征服者刀下受洗。但是,查理曼并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的宗教狂,他更像一位倾慕文明文化的君主,是查理曼开启了“加洛林文艺复兴”和最早的宗教改革。
 
自查理曼时期,基督教在欧洲迅速扩张,大量教堂的兴建成为必要。我们谈论欧洲教堂的建筑风格,一般从这个时期开始,之前欧洲的教堂稀少,谈不到多少风格。
 
主教座堂、宗座圣殿、修道院及其它
 
在谈论教堂建筑风格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教堂的分类。
 
我们见过的最多、最宏伟的教堂是主教座堂,英语里叫cathedral。Cathedral来自拉丁语cathedra,即“座位”的意思。cathedral是 “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 ,中文译为 “主教座堂” 。
 
“主教”(bishop)是基督教“主教制”下一种神职。“主教制”(Episcopal polity)是基督教中最主要的一种教政体制,天主教、东正教、东部古老公教会、新教的圣公宗和部分路德宗等,都采用主教制。除了主教制,基督教的教政体制还包括长老制(Presbyterian polity)和会众制(Congregational polity)。
 
每个主教有自己的教区(diocese),而每个教区有一个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这就是主教座堂的来历。
 
许多中译从简将cathedral译为“大教堂”,因为主教座堂通常更庞大恢弘。但是记住,虽然许多著名的大教堂都是主教座堂,并不是所有的主教座堂都是大教堂,一些宏伟的教堂也不是主教座堂。
 
关于教堂的另一个常见的词是“宗座圣殿”, “宗座圣殿”的英文是basilica。在英文里basilica有两种含义,第一个含义指跟古罗马类似的长方形建筑,这个意义上建筑名词,通常被译为 “巴西利卡” 。第二个含义是教皇指定的、并因此有某些特权的教堂,这时我们通常叫 “宗座圣殿” 。现在世界上有四个特级宗座圣殿,都在罗马或梵蒂冈;另有1500个次级宗座圣殿,分布于世界各地。所有的宗座圣殿都是天主教教堂,东正教和新教教堂不会被指定为宗座圣殿。
 
教堂里有一类是修道院教堂 (abbey)。许多修道院教堂是或曾经是修道院的一部分。修道院是基督教修道场所,通常还包括宿舍、食堂、图书室等。
 
注意主教座堂、宗座圣殿、修道院教堂并不一定没有重叠。像英国的西敏寺教堂(Westminster Abbey),就曾是修道院和主教座堂。
 
教堂中还有一种“小圣堂”(chapel),供小规模的礼拜之用。小圣堂通常建在某一机构住所内,像学校、大学、医院、城堡、宫廷、监狱等,供那里的人礼拜用。小圣堂通常较小,但世界上不乏著名的小圣堂,例如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Sistine Chapel),就因内有米开朗基罗的的穹顶画《创世纪》和壁画《最后的审判》而举世闻名。
 
教堂的结构
 
欧洲的大部分天主教教堂,是拉丁十字形。拉丁十字有一臂较长。
 
教堂通常坐东朝西。教徒们从西面进入,面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太阳升起象征着基督的复活。
 
正门:教堂正门通常朝西,是教堂外部最华丽壮观的部分。正门通常有三座,配以雕塑和装饰。中间的大门上常有一个大玫瑰窗。
 
在西欧,教堂正面常有一对塔楼。如巴黎圣母院。
 
有的塔楼极高,像科隆大教堂。
 
中殿和侧廊:中殿是教堂的主要部分,是信徒们聚集的地方。中殿两侧是柱子,柱外是侧廊。中殿和侧廊构成了十字形教堂的长臂,是建筑的主体。
 
耳堂是教堂十字的较短的两臂。中殿和耳堂交叉的地方称为交叉甬道。交叉甬道的上方常有一个尖塔或圆顶。
 
内殿和祭坛:穿过交叉甬道就是教堂的东翼。在建筑上称为“内殿”。包括诗班席和半圆后殿。
 
半圆后殿通常是半圆形,它是教堂祭坛(altar)的所在地,是教堂的视觉中心和最神圣的地方。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万神庙
 
古罗马的建筑是个太大的话题。这里只简述一下古罗马的两种建筑结构:巴西利卡和穹顶庙宇。
 
巴西利卡(拉丁語:Basilica)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通常用于市政,与宗教无关。巴西利卡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
 
古罗马最著名的宗教建筑是万神庙(pantheon),也是今天保存最好的古罗马建筑。万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后来两度被大火焚毁。我们今天看到的万神庙,是公元125年由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的。整幢万神庙由混凝土浇灌而成。主体呈圆形,顶部是一个直径达43. 3米的穹顶。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无加固穹顶。
 
我们提到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和穹顶庙宇,是因为这两种建筑对后来的教堂建筑有深远的影响。
 
拜占庭式教堂
 
教堂建筑风格中最早成型的风格是拜占庭。公元四世纪罗马接受基督教为国教后,西罗马屡遭入侵洗劫,终于于一个世纪后灭亡;而定都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兰堡)的东罗马(即拜占庭),在四五世纪基本避免了战争劫难。
 
所以基督教早期兴建的教堂,大多是在拜占庭帝国。
 
早期拜占庭的教堂吸收了古罗马的建筑的重要元素:巴西利卡和穹顶庙宇。最常见的拜占庭式教堂,是穹顶坐落在一个希腊十字形建筑上。
 
与拉丁十字不同,希腊十字是等边十字。拉丁十字代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而希腊十字代表神本身。等边十字在古巴比伦就已是神的象征。
 
拜占庭教堂的中心,是穹顶坐落在四方形十字交叉上。衔接半球形穹顶和四方墙壁的是四个类似三角形的曲面 (下图中内侧黄色部分),英文叫做pendentive, 中文叫做穹隅;也叫做帆拱,因为形似三角形的风帆。
 
公元六世纪拜占庭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这是一位热爱征服、基督教与艺术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了许多教堂,包括重建赫赫有名的索菲亚大教堂。查士丁尼一世生于东欧,在他的影响下,拜占庭建筑融入了不少东欧元素,如马赛克和柱头装饰。
 
拜占庭式教堂的标志建筑是位于今天伊斯坦堡的索菲亚大教堂 (Hagia Sofia)。索菲亚在希腊语中是“神圣智慧”的意思。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一世与其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代。不久后在暴乱中遭到破坏。后于查士丁尼一世时重建。我们今天看到的索菲亚大教堂,基本是查士丁尼一世时重建的结果。
 
1453年奧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改变为清真寺。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灭亡,土耳其共和国建立。1935年,这座一千多年的教堂以博物馆身份对世人重新开放。
 
拜占庭的建筑,对后来的伊斯兰建筑和东正教建筑,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查士丁尼一世从蛮族手中夺回西罗马时,曾将拜占庭建筑风格带到那里。位于今天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塔教堂,完成于公元548年,就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教堂。教堂内有查士丁尼一世的马赛克壁画。
 
但是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对欧洲影响的弱化,拜占庭风格没有能继续更多地影响欧洲。后来欧洲教堂的建筑风格,被逐渐兴起的罗马风取代。
 
罗马风教堂
 
“罗马风”在英语中是“Romanesque”, 意为 “源自罗马的”。中文也有将“罗马风”音译为“罗曼式”。
 
罗马风在10世纪到12世纪流行于欧洲。这是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第一次形成一种建筑风格。与以往帝国时期建筑风格不同,罗马风的形成基于各地民间建筑师,而不是来自于某一位强大君主的推动。
 
由于罗马风建筑时代与诺曼征服英格兰时间上有很大重合,所以在欧洲大陆被称为“罗马风”的建筑风格,在英国常被称为“诺曼式”。
 
罗马风继承了许多罗马建筑元素,其中最显著的是罗马式圆形拱券。
 
拱券是古罗马人的发明,也是罗马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如同希腊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柱。
 
但是罗马风时代的欧洲人,并没有学会罗马人建筑大穹顶的技术。另外,与罗马庙宇和拜占庭教堂不同,中世纪西欧的教堂并没有一个中心的圆形结构,那时教堂的结构是近于巴西利卡的长方形,重点在于中殿。
 
中殿上方是拱券。严格地说,单个的弧形叫“券”(arch),而一系列的券叫做“拱”(vault)。
 
早期罗马风时代用的是简单重复的半圆形券,这样形成的拱,叫“桶形拱”(barrel vault)。
 
沉重的石质拱券,需要大柱厚墙支撑,而承重的墙上,只能开一些不大的窗户。这就是为什么罗马风建筑给人以城堡的感觉:浑圆、厚实、稳重、封闭。
 
罗马风建筑中朴实严正的格调也特别适合于修道院。
 
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把描述罗马风的一章的标题为 “战斗的基督教体”(Church Militant),而把描述哥特建筑的一章标题为“胜利的基督教体”(Church Triumphant)。
 
“战斗的基督教体”和“胜利的基督教体”在基督教神学里有特定的含义。前者代表与尘世的邪恶和灵魂的原罪搏斗的基督教体,而后者代表升华和荣耀的基督教体。用这两个词组形容罗马风和哥特风格,很合适。
 
哥特教堂
 
和罗马风类似,哥特建筑风格始于民间。哥特建筑始于12世纪法国北部。
 
但是和罗马风不同,哥特式建筑远远不应该用“朴实”这个词来形容。相反,哥特风格代表着“朴实”的对面,哥特风格象征着上升和荣耀。
 
哥特时期是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十字军东征已经开始,标志着基督教扩张和侵略的开始。而十字军东征,使文化艺术建筑相对落后的欧洲人,见识接触到了当时更先进的伊斯兰文明和她美丽的建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建筑的发展。
 
如贡布里希所比喻,如果罗马风是 “战斗的基督教体”,那么哥特建筑就是“胜利的基督教体”。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哥特教堂的:“我们今天难以想象,新的哥特式教堂,对于那些习惯了粗重的教堂建筑的人们该是怎样的震撼。哥特教堂让他们窥见了另一个世界。这些欧洲农民一定从布道和圣诗中听到过《启示录》中对天堂耶路撒冷的描绘:天堂耶路撒冷的城墙,嵌着各样无价的宝石;耶路撒冷城门,是用珍珠打造;耶路撒冷城内的街道,是纯金和明透的玻璃铺就。现在,哥特教堂让这奇妙的景观从天上降到人间:教堂窗户上彩色的玻璃像红宝石和绿翡翠,教堂圆顶上的拱券闪烁着黄金的光芒。当信徒们看到这现实世界之外的奇景时,他们被彻底征服了。”
 
使哥特教堂的艺术风格成为可能的,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拱券的改进:哥特教堂用尖券(pointed arch)代替圆券,用“肋架拱”(rib vault)代替“桶形拱”。系列尖券构成的肋架拱也叫“哥特肋架拱”,因为它是哥特建筑最关键的特征。哥特肋架拱使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把罗马风式建筑整体受力体系,转变为接近框架的受力体系。
 
尖券使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教堂内部空间可以向上延伸到很高。
 
除了拱券的改进,哥特教堂的另一个特征是大胆应用飞扶壁(buttress)。哥特式建筑把罗马风建筑中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尖券肋架拱飞扶壁的应用,使大部分墙不再承重,于是教堂的墙壁上可以开出巨大的窗户。同时,欧洲的匠人从阿拉伯国家学到了更先进的彩色玻璃工艺,他们拼组出一幅幅五颜六色玻璃花窗。玻璃花窗表现的是圣经故事,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教堂的花窗为教堂带来五彩的光线和绚烂的图景,但它的意义并不止采光和装饰;记住中世纪欧洲人多数不识字也很少有书,他们对宗教的理解,除了聆听布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输入。没有比彩色玻璃窗上的圣经故事给人印象更深了,对于那个时代的欧洲农人来说。
 
文艺复兴及其后
 
哥特教堂起源于法国,后来在英国、德国地区和整个西欧都非常流行。
 
但是,作为建筑发达的意大利,却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除了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很难找到一座“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没有高耸高钟塔,窗户不太大也通常不用彩色玻璃,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雕刻和装饰更是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在意识深处,罗马人的后代一直不肯完全放弃古典时代的风格。
 
15世纪开始了文艺复兴。推动文艺复兴的是繁荣的地中海贸易、新兴贵族对人文艺术的投资、世俗力量的兴起,加上其它种种因素。直到这时,社会上才真正的出现了“建筑师”这个行业。这个时期意大利的建筑师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工匠,他们有着人文和美学意义上的追求。这种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重启古典美,强调对称、比例、规律。文艺复兴的建筑谐调地运用穹顶、圆券、圆柱和壁柱,显现出一种秩序之美,取代了哥特建筑中不规则略显生硬的轮廓。
 
文艺复兴早期最有名的建筑师是菲利波 · 布鲁内莱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他最重要的设计是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穹顶。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结合了古罗马式的大穹顶与哥特式的尖券,无论在美学风格上与建筑力学设计上,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都可被视为里程碑。
 
文艺复兴建筑的另一巨作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它被认为是天主教最大的教堂和最神圣的圣地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多位最著名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
 
圣彼得大教堂内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品,包括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Pietá)。
 
到了17世纪,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演绎出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顾名思义,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华丽夸张。
 
随着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教堂。由于地盘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所以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常常应用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洛可可式是巴洛克末期的一种风格。与其说建筑风格,洛可可风格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比起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更加的繁琐奢华。
 
文艺复兴后建筑风格的另一支是复古风格。在十八、十九世纪,由于工业化兴起和殖民扩张,移民需要建筑新教堂。这个时期在殖民地和新工业城镇建造的新教堂,多半属于复古风格。复古风格的教堂大部分是人们熟悉的哥特式,但也有其它风格,诸如拜占庭式、罗马风式、文艺复兴式。
 
东正教教堂
 
上面所谈论的教堂建筑风格,以欧洲的天主教区域为主。其实,教堂建筑风格中,另有一朵美丽独特的花朵不应该错过:那就是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堂主要分布于东正教为主的国家, 包括希腊、塞浦路斯、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国家和东斯拉夫国家 —— 包括俄罗斯。
 
东正教和天主教,在教义、礼拜式和建筑风格上,很早就有差别。与巴西利卡式的类长方形西方教堂不同,东正教教堂更中心化、更紧凑。与拜占庭风格相似,东正教教堂的中心通常是一个大圆顶,这是建筑的核心和视觉焦点。大圆顶通常坐落在希腊十字型或类正方形结构上。大圆顶的四周,还可以有若干小圆顶。
 
在俄国,半球状的圆顶通常演变为一种“洋葱头”状的圆顶,这一形状演变主要是为了减少房顶积雪。但很多人觉得,别致的俄罗斯彩色圆顶给教堂平添了童话式的美丽。
 
东正教教堂内部也与天主教教堂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东正教教堂内祭坛上有一道“圣幛”。圣幛是隔开中殿与至圣所的幕幛。圣幛后的“至圣所”是教堂中最神圣的地方,平教徒不得随意出入。
 
另外,东正教教堂内常有很多马赛克装饰。
 
下图是圣彼得堡的滴血救世主教堂内部。教堂内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超过世界上任何其它教堂。教堂前端可以看到圣幛。
 
滴血救世主教堂建于19世纪末。1881年3月1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马车驶过圣彼得堡运河时,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投出的炸弹击中,送回冬宫后几小时后亚历山大二世死亡。两年后,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在运河边刺杀发生的地方修建教堂纪念先帝。工程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时期才最终完成。
 
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被戏称为“土豆救世主”。1997年8月,教堂重新开放。今天,滴血救世主教堂是一个博物馆。
 
东正教教堂的一个更有名的代表作是莫斯科红场的聖瓦西里主教座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建于1555-1561年,是沙皇伊凡四世为纪念自己战胜喀山汗国下令建造的。
 
伊凡四世一生南征北战,统一了俄罗斯各公国,将“莫斯科公国”改元“俄罗斯沙皇国”,成了俄罗斯史上第一位沙皇。然而伊凡四世残暴独断,被称为 “恐怖伊凡”。传说他在暴怒之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伊凡。
 
圣瓦西里大教堂的主教堂周围,环绕着九个小教堂。整个教堂惊人地漂亮。传说教堂建成后,伊凡四世将建筑师的眼睛弄瞎 —— 这样建筑师就不可能为其他人设计同样美丽的建筑。
 
据说斯大林曾打算拆掉圣瓦西里大教堂,为红场阅兵提供更大场地。当时苏联著名的建筑师彼得﹒巴拉诺夫斯基(Pyotr Baranovsky)给斯大林发电报,说自己宁可死去,也不愿意看到圣瓦西里大教堂被毁掉。因为种种原因,圣瓦西里大教堂没有被拆除。但巴拉诺夫斯基因此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五年。巴拉诺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回来后,一直致力于修复古建筑。巴拉诺夫斯基于1984年92岁时去世,葬在莫斯科最古老的修道院、顿斯科伊修道院公墓。
 
结语
 
教堂的历史也是中世纪的历史。教堂的风格的变迁,标记着欧洲社会发展的历程,讲述着欧洲文化从简朴到丰盛、从丰盛到优雅、从优雅到迷失的故事。
 
和宗教本身类似,教堂庙宇有两重功效:一是凝聚人众,二是提升精神。但和宗教不完全相同的是:教堂庙宇真正的价值在于美 —— 普世的美,在宇宙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体会到的美。
 
人类真正仰望的神,除了至公至善,还应该至美。宗教最让人感动的,不是她的威武,不是她的严正,甚至不是她的仁慈,而是她的美。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对古希腊的宗教一无所知,站在希腊神庙的废墟前,我们仍然会异常感动。
 
《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安托万 · 德 · 圣 · 埃克苏佩说:“当一个人对着一堆石头沉思的时候,他心中冉冉升起一个大教堂的形象;从那一瞬间起,石头便不再是石头。”
 
人类对神的仰望,人类对文明的渴求,都是因为我们从石头中看见了教堂。
 
被遗忘的王国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南朝佛教影响百济佛教文化 ——以摩羯纹为例
       下一篇文章:《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两侧的叙利亚语人名译解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